忧愁是一种越纠缠越多的东西

刘 悦

忧愁是一种越纠缠越多的东西,纠缠多了就钻进牛角尖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在不经意间就发生,应该欣然的接受,不可以改变的就不要强求,该放下的就去放下,你越是纠缠就越痛苦,能不能钻出来就看你的心胸;能不能以平静的心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让自己从繁琐的生活中,从扑朔迷离的关系中走出来,忘却工作的疲惫生活的烦恼就看你的造化了。

人如果不忧愁,这于生活,于人生,会减少许多的纷扰和纠缠,随之得到就是种种的轻松和愉快,少了扰心的杂念和私欲,也就没有了桩桩顾虑和种种考虑,没有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卸载掉了复杂的思想负担,人就会如释重负,心灵便会长出翅膀,飞翔也就变得自由自在和无牵无挂。

“杞人忧天”表达了人,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家长里短和流言蜚语来自小小细碎的物事不理会,你的眼睛里会充满了人世的温暖。假如你担心是落英缤纷,人声嘈杂,是鸟鸣清脆,鸡鸣狗叫或是猫狗对峙。哪怕是厨房里飘盈的香气,是弄巷间幼儿的嬉笑,是偶然响起的敲门声,都会使你忧郁……

天理不存在于书本,而存在于人心,那些能写出来的道理已经走了样、变了形,古圣先贤之所以著书立说,不过是指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不使人跑偏而已,这就好比画家给人作画,画的再像,也不如本人来得传神,至于后世的许多著作,不过照着古圣先贤的画又描摹了一遍,跟它本来的样子已经相去很远了。

古人有句名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酒的广告还是解忧的良药需要自己去品。

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真正大格局的人,坚守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念念之间,一心都专注在痛楚之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对于小人小事,烂人烂事,与他们计较就是浪费生命,白白给自己找气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纠缠、不计较。“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引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进进出出没有时间限制,也不知道它的方向在哪里。这是指心而言的,人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活物,思维活动哪一刻也未停息过。思维的内容、方式、次序都不受限制,念念相续,胡思乱想。只有将心念功夫落实在志向上才算得学者的操守。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无论遇到什么处境,都要控制自己的心。无论遇到什么处境,都要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常人的心态是,得之则喜,失之则悲;顺境得意,逆境抱怨。这是心随物动。触之不动,是不以物喜,不患得失。控制自己的心,不随物而动。王阳明说:“怎么能不想听,怎么能不想看?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不停留在理论上,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这就是“事上练”的机会。平时光说不动心,真正遇到事情,就慌得一塌糊涂,方寸大乱。要在事情中锻炼自己的心,学会自控。看似简单,难在实践。

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控制外在的遭遇,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当不幸的事情发生时,就是最佳的“练心”机会。只有把自己本能的负面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冷静,想出最好的应对方法。坚定内心的力量,顺时而动,顺感而应。是剔除欲望和杂念的干扰,直接聆听真正的内在声音。

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存在的价值,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个过程,是顺时而动,顺感而应。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外在,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事、物往来;内在,每时每刻都有欲望和念头干扰。要学会屏蔽干扰,寻求内心最深处的定静和力量。激活这个力量,笃定前行,坚持致良知,就能激发心学的无穷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古圣先贤   管闲事   人心   天理   杂念   志向   良知   外在   得失   处境   事事   忧愁   干扰   事情   力量   东西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