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三伏贴,就是针灸中的发泡灸

不同于那些来源不详的中医疗法,“三伏贴”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和用药配方。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清代(1695年)医书《张氏医通》记载,今天我们所说的“三伏贴”是指在三伏天使用以白芥子为主要药物,研末后用姜汁制成药膏,涂布在肺俞穴来治疗冬天发作的哮喘(也称冷哮),在当时也称为“白芥子涂法”。

可见,所谓三伏贴,实际上是中医针灸中的“灸”法的一种。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不同于燃烧艾条烧烤体表的“穴位”的“艾灸”,这种灸法由于不使用明火,只是使用某些药物敷贴刺激体表的穴位,是一种“天然”灸法,因而被称为“天灸”,或“药物灸”。

“药物灸”还有一个名字叫“发泡灸”。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这是因为,药物的所谓“发灸”,不仅会刺激产生麻痛感觉,药物敷贴部位还会出现红肿,起水泡,严重的甚至溃烂的反应。

可以“发泡”的药物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根据《张氏医通》记载,“三伏贴”使用的药物主要是白芥子和生姜。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在我国制定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中,载明可以“刺激发泡类药物”包括:

“常用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旱莲草等。”

这些可以发灸的药物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可以刺激局部皮肤“发灸”呢?

这需要从辣椒和辣椒素受体说起。

辣椒素受体与神经源性炎症

我们的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神经,其中一大类被称为感觉神经,主要作用是感受各种刺激,产生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上传到大脑产生感觉。

感觉神经包括两个大类,一类负责感知不具有伤害性的刺激,比如温和的温度,轻微的触压。这类神经纤维比较粗大,神经纤维外层有髓鞘包裹(类似于有绝缘护套的电缆),传输速度快;

另一大类负责感知伤害性的刺激,比如具有伤害性的高温或低温,能产生破坏作用的机械和/或化学刺激等。这类神经纤维又包括无髓、传导缓慢的C纤维,和有较薄髓鞘、传导速度快一些的Aδ纤维。

由于这两类神经都负责伤害性刺激的感知和信号传输,也被称为初级伤害性感觉神经。

早期的研究发现,C纤维和Aδ纤维神经对辣椒中的刺激性成分辣椒素非常敏感,因此也被称为“辣椒素敏感”的感觉神经。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研究发现,这些神经之所以对辣椒素敏感是因为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可以就被辣椒素激活的感受器,当时被命名为辣椒素受体。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所谓辣椒素受体是一种阳离子通道受体,属于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大家族的一员。

现在已知的TRP受体至少有56种亚型,广泛分布在各种生物体内,参与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功能,并与一系列病理状况有关。

其中,仅在哺乳动物中,Trp受体家族就至少有28种,分为7个小的家族。

辣椒素受体不过是其中TRPV亚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因为被命名为TRPV1受体。

重要的是,TRPV1受体是一种多模态伤害性受体,意思是它不仅能被辣椒素激活,还能被很多具有伤害性的因素激活。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比如,42℃以上的热,PH值低于5.9的酸,酒精,其他很多醇类和醛类化合物,也包括来源于生姜、大蒜等广泛种类植物中的大量化学成分等。

研究还发现,存在TRPV1受体的初级伤害性感觉神经还属于肽能神经,即可以分泌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速激肽,P物质 和神经激肽A 等多种神经肽。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这些神经肽从外周神经元末梢释放后,可以激活效应细胞,特别是小血管细胞膜上分布的CGRP和速激肽受体,引起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在局部产生具有炎症反应典型的“红、肿、热、痛”反应。

由于这种反应不是由免疫系统介导,而是神经快速反应的结果,因而被称为“神经源性炎症”。

这也就是我们吃辣椒不仅会感受到“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温觉),还会导致口腔充血发炎,痔疮发作出血等“上火”症状,本质上都属于辣椒素刺激产生的神经源性炎症。

如上所述,不仅是辣椒素,大蒜中的大蒜素和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等几种异硫氰酸酯化合物都可以激活辣椒素受体,产生神经源性炎症。

这也是吃大蒜和生姜同样会感觉到“辣”,同样会“上火”的道理。

TRPA1 受体与芥子介导的神经源性炎症

研究发现,不仅是TRPV1,包括可以表达TRPV2、TRPV3和TRPV4以及TRPA1 等多种Trp受体都可以作为肽能伤害性感受器诱导产生神经源性炎症。

“三伏贴”涉及的主要是TRPA1 。

可以激活TRPA1的激动剂远比可以激活TRPV1的更为多样,包括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化学物质。

包括来自广泛分布的植物领域的很多种化学物质,这被认为是植物为了抵御食草动物摄食而进化出来的防御系统。

其中,受到良好研究,而且作用活性最高的植物源性化合物包括提取自肉桂油的肉桂醛,提取自芥子油或芥末中的烯丙基或苄基异硫氰酸酯,以及大蒜中的大蒜素和二烯丙基二硫化物。

其他植物性来源的像大麻中的四氢大麻酚,烟草燃烧产生的尼古丁等,像利多卡因等麻醉药,以及身体内产生的活性氧,等等无以数计的物质都可以激活TRPA1,产生一定的生理或病理生理反应。

贴三伏贴之所以可以发灸,发泡,本质上不过是白芥子中含有的烯丙基或苄基异硫氰酸酯,和生姜中含有的姜辣素(也可以激活TRPA1,但作用强度较低)协同激活皮肤分布的TRPA1和TRPV1诱发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这种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的后果,与热烧烫伤一致(因为,热烧烫伤本质上也是神经源性炎症),由于是化学物质作用的结果,因而称为化学烧伤。

轻微的,局部仅产生红肿疼痛,相当于Ⅰ度热烧烫伤;严重的,局部水肿积液,表皮与下层组织分离,出现水泡,相当于浅Ⅱ度热烧烫伤。

由于介导神经源性炎症的化学物质相对温和,不会造成组织严重的损伤,因此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仅能Ⅰ度,最多造成起泡的浅Ⅱ度化学烧伤,不会造成组织坏死的严重烧伤。


揭秘三伏贴背后的科学:跟烟头烧伤差不多

至此,“三伏贴”之所以可以“发灸”“发泡”的谜底完全解开,跟使用烟头在皮肤造成的Ⅰ度或浅Ⅱ度热烧毫无二致。

如果说贴三伏贴可以“冬病夏治”,那么,不幸遭遇或大面积烧烫伤的人终生都不会患“冬病”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伏贴   神经纤维   感觉神经   氰酸   芥子   受体   穴位   生姜   烧伤   炎症   烟头   大蒜   辣椒   局部   药物   神经   作用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