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知神之何谓,但一定要知健康养生之要——养神

可不知神之何谓,但一定要知健康养生之要——养神


孟子言:“…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为神…”。圣之大而化之即是神奇之力的象征。至于神,则是具有神秘之力却又不可知之之意。神,人们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但却又似乎总能不时的感受到神的无所不能。世间万物,在人们看来有活力即谓之有神,无活力则谓之无神。神是一种不可知的神秘之力,所以人们往往会在最后无助之时想到神,祈求神的帮助,希望化腐朽为神奇,一切问题能迎刃而解。可见,神之于人,须臾不离也。

古人谓,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有神,且有神则生,神之不存则亡。人们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是万物生命、生长的根本动力,阳足,生命力就强,或者说神就足。比如小孩子,他是‘纯阳之体’,只要他不是处于疾病状态,他的神相比于成人而言,就会更充足一些,生命力更旺盛的多。所以,对于世间万物而言,神更像是万物生命力的一种外在表达。‘上天有好生之德’,正气充盈的大自然是能给予万物(人体)以长养之力的,而万物则又是通过自身之‘神’与之相应才能获得这种大自然的长养之力,即古人所讲‘感应道交’、‘同气相求’之理。

因此,《黄帝内经》中讲上古之后的人为什么会‘年半百而衰’的原因时,重点就提到了两点,“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时御神,应该说的就是人们不懂得驾驭自身的人身之神(神思),以与上天的‘生’之神相应,而是妄自的耗伤了自身之神,令生命力反而加速了衰减。

说起‘御神’,现代人相比于上古之后的古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不懂‘御神’,甚至可以说反被神役了,这应该也是现代人的早衰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尚未成年头发就早早的白了,还不到四十岁就感觉身体机能衰减了……

现代人被‘神役’成为普遍现象,有一个重要的根源,那就是现在人的存在感,基本都是依赖外在物事作用于自身而获得。比如有了手机后,很多人就离不开手机了,一天总是在那里不停的接听或者打出电话,若是没有接/打电话时,闲暇片刻,他就会感到没有着落了,不出十分钟就一定会努力的要无事找事的拨打电话出去。正如佛学中所讲,世间人们的世界都是‘依他而起’。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人们的‘神’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充分的为外‘所役’。发达的资讯,通过小小的电子产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人们的视野、大脑,牵引着人们的‘神(思)’去到与自己了不相干的十万八千里的世界,而且乐不思蜀的遨游其中。

还有那其乐无穷的游戏,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神(思)’投射到那虚拟世界中,并于其中产生诸多的喜怒哀乐、紧张、刺激等诸般情绪,极尽的思考耗散掉自己的心力、脑力……

而且,随着现代物质的发达,人们的(物)欲也是向着极致的方向在发展。外在的欲,让人们的身体与精神都极端忙碌。欲,成为现代人每时每刻‘念兹在兹’的所在。欲在何处,神即往何处,人身之‘神’就这样被外在之‘欲’役使不已。

……

被外在役使之神,与身尚且不能相应,那就更不能与上天的好生之德相应了。而神之于身,犹作用力的两面,不好即坏,“神不益身,则必损身”。正如《易经》所讲,只要有动,就必定有或好、或坏的结果出现(好比人们去做生意,只要做了,就一定是或赚钱,或亏钱,没有不赚不亏的,因为即或在金钱数目上是这样的,那也一定亏了时间与精力)。因此,人若不懂御神,而反被‘神役’,身则必渐为之伤。

人是一个身体物质与神(思)精神的综合体。由上不难看出,神能直接作用于身,而身却只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神(如身弱则神聚难)。因此可以说,神是人身的主导。自然,养神就应该是健康养生的关键了。

对于养神,其核心就在于古人讲的‘不时御神’了。神为人所御,身则不为神役。御神/养神,人们当做好几个方面。

一、守静

现代社会是喧闹的,人们似乎总是处于无休止的动态中,动着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致都渐渐忘记了人还可以有一种静宁的状态。而且只有静下来,人的精神才会慢慢的恢复。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人保持静宁的状态,是生命自我修复的前提,以恢复人体生命、精神的活力。因此,现代人要健康、养生,就必须懂得守静以养神。每天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自己给自己腾出足够长的静宁时间,而且年岁越大,静宁时间宜越长。若是身体没能得到充分的静宁时间,这时的身体之动就是对身体的一种透支,是对神的一种耗伤。

具体的守静状态应该达到这样:“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即身体保持静宁的状态,然后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以致自然万象皆空。常常能于守静之时,达到这样的空象状态,渐渐就会有种个人似与天地一体,与万物同根的感觉。守静至此,万物(生命活力)复生,神自然亦得以长养。

人们常说,“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人们每一个念头的生起,都会耗伤人体的阳能(火)。这里的‘意’,也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心’,由心动而产生的每一个念头,或者说是人们的神思。因此,守静更重要的是守心,保持心的宁静,不能让心随着外镜的变化而游荡不止。且只有守心于内,才能真正做到‘形与神俱’,才是真正的养身、养神。

二、睡眠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讲,“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神满不思睡,反言之,睡眠是养神的。

1、足睡

人们都知道,要保持旺盛的精力,首先就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按现代医学的研究,人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达到6.5~8小时。

现代人比较缺乏的就是睡眠时间,很多人很难保证6.5~8小时的睡眠长度,这应该也是现代人很容易精神疲惫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2、好睡

一个高质量的好睡眠,能让人第二天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若是睡眠质量不佳,则往往会在第二天让人神昏神疲,精力不足。

而一个好的睡眠,中医认为其前提条件就是心肾相交。肝居于心肾之间,肝气的调达、顺畅,则又是心肾相交的前提。恰恰现代人因为生活、工作的压力等,情志难舒,以致肝气调达、顺畅的时候不多,然后又进一步可能影响到睡眠质量。

如何保证睡眠时能放下生活、工作的压力,舒展情志,以拥抱一个好的睡眠?佛学修行人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睡眠的时候,人们可以自我引导并观想,那就是将心收回来,放回心脏,然后静静的感受心在身体内一点点的平静、安歇下来。心在体内安歇时,也就是人进入好睡眠之时。

其实,好睡眠的核心还是收心于静,凝神于内,心收神凝以至于静,静而复生,神得长养。

3、应时睡

人们常说,睡觉要睡子午觉。按时眠睡是获得高睡眠质量的保证,也是让睡眠养神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证。

对于一般人而言,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的高质量以及应时眠睡的习惯,是睡眠养神的必备要素。

三、收心

人们在相对疲惫,或是相对闲暇的时候,都喜欢来个“闭目养神”。

为什么养神要闭目呢?

佛经上讲,人们的意识来自于眼耳鼻舌身五识。意识通过这五识认知外在的事、物等,然后形成自我的认知,并作出对应的判断、决定等。因此,只要这五识在作用,在认知外在的境、物时,人体的意识就会不停的做出反应,对这些进行分析、判断等。意识在动,神(思)就会随之不停歇的随之而动。

这时,若是闭上眼睛,外在的境、物不再刺激眼睛,眼识的作用就会为之大大减少,意识以致神(思)的反应也会随之减少,它们就动少了,少动或者不动就能让神(思)得到歇息,也就是养神了。

息视听可以养神,那是因为停歇眼耳鼻舌身五识的作用,就能减少因外而起的意识反应,意识反应的减少,就是减少神(思)的反应,进而达到养神之效。

养神,与其这样减少外在境、物对人身感官的刺激,倒不如停歇内在的心意识,不去迎合、追逐外在的境、物变化。如此,收心于身内,并将心安住于相对空灵的状态,或者专注于某一点,比如学佛人修行的口诵心念阿弥陀佛,凝心(凝神)于阿弥陀佛一点。

收心,即是不去追逐外在的物、境,而是安住于空灵,或者凝心(神)某一个点,进而收益怡养心神之效。

四、纳神

人们常常喜欢说眼睛小的人不漏光(神),眼睛大了容易漏光(神)。所以,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会发现关公的眼睛经常是半睁的,一旦他要全睁开眼,那就是他要杀人了。可能大家会好奇,关公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可以这样理解,他半睁着眼睛,为的是将神气内敛,不让自己的神气外泄,以保持自己身体的神气充满。

古人特别是修道之人,他们是特别注重这一点的。不但不让自己神气外漏,而且还要从外纳物神到自己身体内,以充实自己的神气。

自然万物都有神,古人称之为物神。自然万物之物神与人身之神(气),可以说是一体的,或者说是一气(同气)。正所谓,同气相求。当自然万物之物神与人身之神(气)相接时,两者会融合并向对方投射。这时,就要看双方,谁投射的神多(也可以说是漏神),谁的神就会被对方收纳过去。

人的神(气)外漏,主要是通过眼睛完成的。比如,痴迷于游戏的人,当他全情投入的瞪大眼睛盯着游戏屏时,他的神就会慢慢的向外漏掉。所以,往往在游戏过后,人的精力都会耗伤不少,显得很是神疲了。这也是很多痴迷于电子产品之人,往往会显得神气不足(很宅),身体甚至有些虚弱的原因所在了。

因此,人要养神,在看外物时,就不能是瞪大眼睛神露太过的看,而应该适当缩小眼睛(即微眯),向内收敛似的看。比如,春天里,人们在看那植物新抽的嫩芽时,不是瞪大眼睛去欣赏那新芽的嫩绿,而应该微眯着眼睛,内收式的看,若是能同步臆想那新芽的生生之神源源不断的进入自己的眼中,并进入身内敛藏起来。这样,人身之神(气)必将会越来越足呢。

总之,神无形,而作用却很神奇。人可以被神役,人亦可以御神。人为神役则伤身,人御神则可以养神、养身。

御神,又可以通过守静、睡眠、收心、纳神等特有方式来实现,并使之成为习惯,渐致达到随心/随时养神的境地。

当然,若能将养神贯穿于个人的全体生活中,那就要学习修行人那般,经练习后达到“御神如镜”。即对待自己所遭遇的一切物与境,都能像镜子在照见一般,该做的做,该避的避,而神却如如不动的安住于内。真可谓,世事照办,唯神不动;唯其不动,神能自养。

人之养生必归‘生’,‘生’之活力谓得神,故养生不得神,则生必不久。由是观之,养生之要,当最重养神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静宁   神气   外在   现代人   生命力   古人   人身   万物   睡眠   活力   意识   眼睛   身体   状态   自然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