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关于阅读的那些事,鲁迅先生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当代鲁迅思想实践家、传承者,今天我跟大家解析的文章是《读书杂谈》。这一篇文章是摘录于1927年7月16日,鲁迅先生在广州知用中学的演说稿,后来收录于《而已集》。你有没有感觉鲁迅的文章都特别难懂?但是,我觉得这一篇是例外,是最容易看明白的,因为这是讲给中学生听的,所以鲁迅的演说也降低难度。当然,你看这篇文章,也是一看就秒懂的那种。

《读书杂谈》:关于阅读的那些事,鲁迅先生怎么看?

我们先看开头,按照鲁迅先生的风格,演讲的开头都喜欢耍一下大牌,说没什么东西可讲。表面上看,他是在说客气话,而实际上他个人风格就是如此,希望听众都不要被他带着走,哪怕他讲得再怎么有理,也是仅供参考,还是希望听众有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才是他要表达的意思。这篇文章很简单,即使我不解析你也能看得懂,与其说是解析,不如说是复盘一下。

本文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第一就是工作的需要,就比如像我这样,每天都要输出内容。因为我是知识提供者,如果不读书,那我脑袋不会被掏空才怪。所以,我每天都需要大量地阅读,第二天早上7点07分,在我的社群里边才会有内容给到我的伙伴们。如果说,做生意需要进货的,那么做知识服务也不例外,我们输出的知识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需要进货的,如何去进货,就是通过阅读。如果是为了自己工作,为了自己事业而读书,就必须认认真真地对待,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并且带有目的性,看这本是我到底为了什么,是要把知识带进自己的素材库,还是为了查阅某一个知识点,还是为了开课需要进货?总之,有目的就不会盲目地看。

第二种情况就是为了兴趣而读书,我想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子吧。为了兴趣而读书,这是没有任何压力的,也没有人逼着你去读,反正高兴的就看,至于读什么书,全凭自己兴趣说了算。其实这也挺不错的,在茶余饭后可以拿一本书来随便翻翻,在当今更加方便,只要打开手机,碎片化时间读一下电子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是为了兴趣而读书,就要平常心态面对,不要想着能收获到什么,反正随意就好,如果总想着“今天我要看完这本书”,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读书杂谈》:关于阅读的那些事,鲁迅先生怎么看?

说完了看书的两种目的以后,鲁迅还给中学生们几条忠告,其实不仅仅是对中学生,就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这几条忠告也是蛮实用的。首先,鲁迅告诉我们文章和文学有什么区别。就说说我看完以后的理解吧,文章指的就是我们一般人写作必备的技能,只要你是个人,只要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应该会写文章,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比如说,我写一篇关于数学的学术论文,告诉你如何去算账,这就属于是文章;还有,我写的《真诚的套路》,都是由几十篇文章组成的。文章的题材有很多,有记叙文、议论文、散文、杂文等多种类型。

然而,文学就不一样了,文学作品往往不是靠议论一件事情来打动人,而是靠故事把读者带进场景,而且也不站队,不说自己的观点。我就拿鲁迅他本人的作品来说吧,他写的小说《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有场景的小说,能够吸引我们读者去看,并且看完还意犹未尽的,这些就属于文学作品。但是,鲁迅也并不是全部都是文学作品,就比如他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未有天才之前》、《灯下漫笔》等,这些属于是议论性质的,就不属于文学作品,而是一般的文章。我们再看现代的作家,像余华的《活着》就是文学作品,蒋方舟的《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是文学作品,但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就只是文章。

《读书杂谈》:关于阅读的那些事,鲁迅先生怎么看?

接着,如果你想搞文学创作的话,鲁迅先生也给我们发书单了,你准备接招了吗?他推荐了三本书给我们参考,分别是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还有就是瓦朗斯基们的《苏俄的文艺论战》等。当然,他说的书单是仅供我们参考而已,并不是搞文学创作非要看这些书不可,你要结合自己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是盲目地买书,看到什么书喜欢,我就会买。所以,书柜放了很多的书,但很多书都还没有拆封。我为什么读书?只是为了兴趣而已,喜欢哪本就打开读一下好了,甚至有一些买回来,就连读都没读过。而现在不一样了,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工作,所以我只选择购买跟我工作相关的书籍。比如,我只会选择批判性思维、数学、经济学这些相关的书籍来看,离开了这几个领域的书,如果不是特别的吸引我,也根本都不会搜索出来。

《读书杂谈》:关于阅读的那些事,鲁迅先生怎么看?

最后,鲁迅先生还跟我们说说关于批评的事情。他先说了一个故事很好玩,我相信大家都会听过,就是老人和小孩骑驴的故事,不论老人让小孩骑驴,又或者自己骑让小孩走路,或者两个人不骑,或者两个人都骑上去,都总是有人议论纷纷,说他做得不对。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什么都听别人的议论,那你还用做事吗?这事情都无法做了!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看别人的评价很关键,但最终是否相信别人写的评价,决定权还是在你自己手上。

我们看评价很重要,但是并不是说看完评价以后,就可以直接说“这本书我知道咯”,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你认为这本书跟你有缘的话,那不妨深入地看下去,通过读书跟作者进行深度地交流,这也是不错的。但是,鲁迅还说到一点,并不是书上所有东西你都要全盘肯定,而是一边看,一边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所以就说“趟只看书,便成了书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买了很多书,读了以后就都忘记了,问题出在哪里?在演说稿的结尾,作者告诉我们,读什么书请教别人是没用的,还是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研究,先看一两本入门了,然后再在这个领域拓展阅读。诚然,光是读书还远远不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来源,读书只能告诉我们一些知识,但没办法监督我们去实践,所以只有把书上的知识实践,测试成功了,才可以算是自己的知识。比如我以前做IT的时候,买很多关于编程的书籍,光看那个代码并不能把这个技术为我所用,只有把那个代码敲进电脑,成功运行了,这个技术才算是我的。

以上就是我对《读书杂谈》的理解,我是@狂人先生,非常感谢你的阅读,让你认识更接地气的鲁迅思想,我们下次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苏俄   鲁迅   目的   篇文章   文学作品   议论   开头   杂谈   小孩   兴趣   评价   书籍   故事   知识   体育   工作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