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论语》之宪问第十四14.1

《论语注疏》: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为仁知耻、修已安民,皆政之大节也,故以类相聚,次于问政也。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姓原名宪,字子思。有学者认为,本篇为原宪所记。关于原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录:…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在《庄子.杂篇.让王》中也类似记载:…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黎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从文献记录看,原宪是个有特立独行精神的人,“有道则显,无道则隐”,不贪图荣华富贵,只为求得内心一份君子般的安宁。也就是说,原宪有强烈的“知耻而不为”的自我意识,不是“学道而不能行者”,而是“安贫乐道”者。

  下面再来看看此句原宪与孔子关于“何谓耻”的问答。

  《注疏》:此章明耻辱及仁德也。宪,谓弟子原宪,问于夫子曰:“人之行,何为可耻辱也?”“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者,谷,禄也。孔子答言:“邦有道,当食禄。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者,克,好胜人也。伐,自伐其功也。怨,忌小怨也。欲,贪欲也。原宪复问曰:“若此四者不行焉,可以为仁人矣乎?”“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者,孔子答言:“不行四者,可以为难,未足以为仁也。”云“克,好胜人”者,克训胜也。《左传》僖九年,秦伯将纳晋惠公,谓其大夫公孙枝曰:“夷吾其定乎?”对曰:“言多忌克,难哉!”公曰:“忌则多怨,又焉能克?”杜预曰:“其言虽多忌,适足以自害,不能胜人也。”是克为好胜人也。云“伐,自伐其功”者,《书》曰:“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老子》曰:“自伐者无功。”言人有功,夸示之,则人不与,乃无功也。是伐去其功,若伐去树木然,故经传谓夸功为伐,谓自伐其功也。

  《集解》: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原思名。谷,禄也。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谷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谷之可耻,则未必知也。故夫子因其问而并言之,以广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进于有为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程(颐)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也。此圣人开示之深,惜乎宪之不能再问也。”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为仁矣。然亦岂非所谓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句话的表述同泰伯篇第十三章类似。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里的“谷”,指以谷子(小米)为“一般等价物”的俸禄,谷子可以用来交换其他商品或劳务,等同货币功能。谷,代表财富,贵是社会地位高,是指名声显赫。“邦有道”,有“谷”有俸禄,是光荣。“邦无道”,有“谷”有俸禄,是耻辱。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克,争强好胜,不甘落后。伐,自夸其德,谓之自伐,意思把自己的名望如同伐树木一样砍伐倒了。怨,怨天尤人,羡慕、嫉妒、恨。欲,物欲横流,贪欲过旺。原宪问:“如果不逞强好胜,不骄傲自夸,不怨天尤人,不贪恋财色,是不是就可以算得上仁了?”

  “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孔子说,做到上述四点,可以算是“难”,但是不是仁呢?孔子说不知道,不好说。

  孔子提到的“仁”,针对不同的对象,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其中,给颜渊制定的标准最高:“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是不崇拜和谄媚权力的,是否领受“有政者”的小米,要看其“有道”还是“无道”,是明君则保,食其俸禄;是昏君则弃,以吃其小米为耻。这就是孔子的精神,这才是孔子的精神。

  李零在《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12-13页)中说“…活孔子是典型的复古主义者。西周灭亡,东周衰败,贵族传统大崩溃,礼坏乐崩,他看不惯,坐不住。他不是当时的贵族,却比贵族还贵族,唯恐他们完蛋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也随之灭亡。他死乞白赖劝他们,一定要复周公之礼。但鲁君不听,其他国家的国君也不听。他颠沛流离,到处跑,谁都不听,好像无家可归的丧家狗。一路上,很多隐者,当时的不合作主义者,全都嘲笑他,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周公之梦当中,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可笑也可爱。…死孔子。特没劲。基本上是老子说的刍狗,今人说的摆设、道具和玩偶。历代皇帝都捧他,越捧越高,也越捧越假。…真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历代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全是属于追封,即现在说的追认。这些显赫的头衔,几乎全是假的,王、公、侯、圣,通通都是假的,真的只有一条,就是师。孔子在民间办学,培养新君子,教他们读古书,习古礼,然后去当官,当他认为的好官。他的学生,很多都当了官。后世的读书人,不管教人的还是被人教的,不管是准备当官的还是已经当了官的,都奉他为老师。中国古代的职业神,例称先某,比如耕田要奉先农,养蚕要奉先蚕,当木匠要尊鲁班。先师就是最早的老师。北京孔庙,隔壁是国子监。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这条是真的。他活着的时候就是教书匠。…假孔子是历代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汉以来尊孔,主要是拿孔子当意识形态,特别是支配读书人的意识形态。秦始皇,大一统,统一学术,失败。他想统一,没搞好,跟读书人闹翻,导致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读书人送温暖,表关怀,才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他的独尊儒术,目的不在复兴学术,而在统一思想,令天下英雄,尽入骰中。孔子死了,人不在了,但意识形态,一直靠他抓。历朝历代,替皇上把思想门,站言论岗,全靠他,等于宣传部长、教育部长和出版局长。我喜欢活孔子、真孔子,不喜欢死孔子、假孔子。”

  李零的观点,实不敢苟同。他说“孔子死了,人不在了,但意识形态,一直靠他抓”,敢问李教授孔子的意识形态是什么呢?无条件的忠君爱国吗?又说“历朝历代,替皇上把思想门,占言论岗”,敢问李教授孔子凭什么能做到这个呢?凭《论语》吗?《论语》中孔子从来都是责备贤者、给国君、大夫提意见,分享历史故事,何曾坐到田间地头奉劝老百姓和识文断字的读书人要无限体恤圣上过啊?!

  李教授的历史观:“秦始皇,大一统,统一学术,失败。他想统一,没搞好,跟读书人闹翻,导致焚书坑儒”,敢问李教授,您文中提到的“读书人”是被坑的“儒”吗?这些“读书人”或者“儒”和孔子有关系吗?他们是自觉信服、信奉于孔子学说的人吗?李教授又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读书人送温暖,表关怀,才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他的独尊儒术,目的不在复兴学术,而在统一思想,令天下英雄,尽入骰中”,敢问李教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读书人送温暖”中的“读书人”读的是什么书呢?读的谁的书呢?信服、信奉谁的学说呢?是自觉信服、信奉的呢,还是被强制的呢?“独尊儒术”,就能令“天下英雄,尽入骰中”,敢问李教授这是一种什么神奇理论和神奇力量呢?与孔子有关吗?这是汉武帝的皇权主动向孔子和读书人低头呢?还是孔子和读书人主动向汉武帝的皇权低头呢?

  李教授,是您代表了中国几千年读书人的所谓传统,还是孔子引领了中国几千年读书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文化传统呢?

  才疏学浅的额,只能说一句:李教授,I 服了YOU!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论语   国君   罢黜百家   孔子   教书匠   夫子   儒术   俸禄   无道   汉武帝   好胜   读书人   意识形态   历代   教授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