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国旅行?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国旅行?


刚刚结束的国庆+中秋黄金周假期,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里到处有人山人海的老梗,如“我以为是匈奴入侵,其实是敦煌的游客”之类。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国旅行?

但从数据来看,出行人数还是同比下降了21%,旅游收入同比下降30%。


值得注意的是,航空航班数量同比增长13%。


我的理解是,更多人选择乘坐飞机到更远的地方旅游,如从上海去新疆、北京去云南、广东去青海等。


这些人普遍属于更有能力的出游者,不光在经济方面,更多是体现在行程规划和实操的能力上(如在新疆青海自驾)。


在过去,他们往往是出境旅游的主力。


所以,或许今年的黄金周,旅行团少了,自由行多了。


芭提雅的海滩、日本的红叶、土耳其的气球……已恍如隔世。



没人提起出境游,因为出境游的前提是疫情结束。


众所周知,全球正在经历第二轮爆发。


根据WHO的数字,仅仅在10月8日,全球就新增33万8千宗新型肺炎确诊个案,创单日新高,最大增幅来自印度、美国及巴西。


欧洲也开始上升,如英国、德国、意大利等,英国单日新增17540宗确诊个案,意大利新增4458宗确诊个案,是当地4月中以来最高。


在东亚地区,韩国每天接近100例,日本则在300例左右。


而且我们几乎只了解发达国家的状况,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那里的真实情况很难评价。


比如非洲。我一个朋友圈里长期在非洲生活的朋友是这样说的:

非洲人确诊以后,离开医院继续踢球。毕竟,对非洲人来说,比新冠可怕的疾病也太多了。


总之,短期内疫情无法消失。



对于现状和未来,现在有两种比较对立的看法(主要从华人圈来看)


第一种:国外的表现一塌糊涂,政府不负责任,民众愚昧透顶,导致疫情控制不住。


政府不负责任指不进行强制隔离、强制封闭、强制全民检测等。


民众愚昧指外国民众在疫情下拒绝隔离、很多人不戴口罩、大肆聚会、游玩、旅行等。当然还有一些更反智的行为。


最夸张的当然是美国已经出现反隔离恐怖主义行为,最近FBI刚刚破获了一起试图绑架密歇根州州长的案件。就是由极端反隔离分子策划。


第二种:国外就在走群体免疫的路线,他们没有中国这样的管理水平和条件,采取这种方式是最合适的。


【群体免疫】,可以粗暴理解为不控制,让疫情蔓延开来,最后使得大部分民众都因为感染过以后,获得了抗体。(实际操作手段要复杂很多)


这个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国外有争议,国内骂声如潮。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土摩托写了一篇报道,支持群体免疫,被围攻了好一阵。


但骂了一阵,看客散去,好像各国实行的都是不同程度的群体免疫。


于是出现了一种担忧:

若干年以后,各国都群体免疫了,都有抗体了,那我们怎么办?我们永远把自己封闭下去?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走极端的嫌疑。


首先,各国面临经济衰退,日子不好过,疫情反复造成的各种封闭重启都是事实。


但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等也当然不符合实情。


这些只要有朋友住在国外一问就知道了。


从朋友圈里看,有人大骂英国澳大利亚人蠢如猪,有些人岁月静好,还有人继续在所在国甚至跨国旅行,玩的挺高兴。

(咨询了一下,欧美主要国家之间属于有航班或其他交通工具就可以坐,隔离14天属自觉,一般没人强制)


水深火热和P事没有都不对。


最重要的是,对新冠疫情的一个重要评估标准应该是医疗承受能力。


如果重症患者都能够得到妥善医疗,那么死亡率会大大降低。


新冠的可怕,在于高传染后,大量的感染者拥到医院导致医疗系统崩溃。


在初期的武汉和欧洲意大利、美国纽约等地,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以这个标准,现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暂时度过危险的状态。


各国都没有再使用方舱,更不要说医院崩溃。


原因包括随着人类对病毒的认识增加,治疗能力,处理方式不断提高。


也因为目前世界各国的新感染者里,耐不住寂寞的年轻人很多,无症状和轻症的数量较多,重症和死亡率相对降低了。


有一个数据,从8月以来,美国有7万大学生感染新冠,但只有3人住院,无人死亡。


比如英国日增过万,但死亡人数大概在50-100之间,也就是说,目前的死亡率低于1%。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国旅行?

英国确诊(上)和死亡曲线(下)


如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每天的死亡数基本在个位数,中国香港地区虽然无法做到归零,但死亡数也很少。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国旅行?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国旅行?

日本最新的确诊数(上)和死亡数(下)


换句话说,重点治疗老人和有其他疾病的感染者就可以了。


所以国外很多人越来越不把染病当回事。



但在另一方面,离所谓理想状态上的群体免疫,还有相当的距离。


比如日本有超过8万人感染新冠,但按照人的人口数,怎么也要上千万人感染,才算【群体免疫】。


美国感染数突破1000万只是时间问题,但相比于3亿的总人口,也根本谈不上什么群体免疫。


目前真正似乎已经成功实现群体免疫的是瑞典。瑞典在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防控措施。目前暂无大规模爆发,死亡数量也很低。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国旅行?

瑞典的确诊(上)和死亡曲线(下)


但瑞典总人口只有1000万,也就比香港多出一个福田区,国土比英法德都大。地广人稀、国际化程度相对低、社会富裕民众素质高等等。这个优等模板很难在各个大国推广。


对于大部分人口众多的大国来来说,群体免疫几年内都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完全不控制,任由疫情扩散,至少对老年人和病人来说是威胁。


比如刚刚去世的日本知名服装品牌Kenzo的创始人高田贤三,年龄为81岁,感染新冠对他这样的老年人构成威胁。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国旅行?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公开、明确说,我愿意承受部分老人和不健康公民死亡作为代价。


所以,绝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在封闭和开放之间反复切换,希望让感染数量不要剧烈增加。


未来可能只有一个目标。


那就是让疫情流感化。


也就是说,如果新冠的死亡率可以稳定降低到0.5%以下,那么就可以视为一种严重的流感。


疫苗研制是需要时间的(正常要5-10年),研制出来也可能只有1-2年有效期。


治疗方式上,被称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韦,发挥了一些用处,加速了患者的康复时间。但不能叫做特效药。事实上新冠和流感有相似之处,没有特效药,而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手段治愈。也就是说,只能追求更高效和成熟的治疗手段;


倒是更快更便捷更精确的检测手段,可能比疫苗还重要;


所以,各国这种拖延,都是在为医疗资源的释放、疫苗的研究及治疗方式的经验积累争取更多时间。


各国疫情防控的成败,恐怕要3-5年后才能盖棺定论。



2021年,是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的日子,组委会已经宣布要缩减规模。


但无论怎么缩减规模,外国人怎么去看奥运,是一道难题。


我很怀疑,各国可能会采取一些组团方式派出观众。这些观众团的产生方式依照各【国情】来定,如抽签、申请、甚至指派等。


奥运会结束,观众团和运动代表团各自回国,国门依然很难互开。


而且对于各国来说,对谁不对谁打开国门,不光是一种健康卫生方面的考量,也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考量。


以日本来说,把日中关系、日韩关系,和传统欧美国家的关系,都要尽量一碗水端平。对谁开不对谁开,都会引来外交是非。


这种烦恼不光日本有,所有国家都有,疫情与价值观或国际阵营无关,不会因为哪国和你关系好坏就变得不同。


所以为了避免更多口实,各国更可能采取保守方案。


所以,2021年,想如过去一样轻松看到日本的红叶、冰岛的极光或巴黎的落日恐怕依然很难。


希望我的预测是错误的。



有人发出这样的担忧:

会不会以后就不能出国旅行了,正好可以促进国内消费等。


旅游是一个大产业,会给中国带来大量的外汇,在过去,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2018年中国入境游客1.4亿人次(排除港澳台为3000万人次)


这些年,随着中国人的富裕,中国人在国外花的钱,超过了外国人来中国花的钱。


但是,国际旅行依然有很多好处,因为这拉长了经济环节,经济环节越复杂,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相关就业就会更多。


比如旅行社会更依赖国际旅行,优质国际长航线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经济产出,这对中国和外国的公司都是一样的。


另外,有竞争,才有提高。国内很多地方旅游设施的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是和这些年中国人更见多识广有关。


更重要的是,但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国际旅游行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账,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国民能够更方便自由的进行国际旅行,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在。


可以说,是世界所有主流国家的标准配置。


疫情虽然被人称为逆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但逆全球化,更多会发生在经济、防务、科研等领域,一些国际主流的基本标准,是不可能被轻易放弃的。


如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可以走出疫情的阴霾,哪怕是实现局部的互通,中国也有希望再次打开国门。


毕竟,NBA都复播了。


希望每个人在未来,依然有机会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瑞典   旅行   英国   死亡率   日本   疫情   中国   民众   免疫   群体   方式   更多   国家   体育   经济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