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思维| 哲学是不是人类的反思

(本文5300字,阅读约需要14分钟)

哲学是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对各种现象的求知与反思。哲学是最高形式的音乐。哲学的音符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流淌和回响。哲学中可以听到千百年来人们内心中的迷茫与激荡。

目录

哲学家的故事

追根溯源的思考

关于世界本原

关于人性善恶

无我思维| 哲学是不是人类的反思

哲学家的故事

哲学(Philosophy)的本意是"热爱智慧"。人人都爱智慧。哲学家有何不同?

古希腊雅典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个人,整天找人讨论问题,从未正经工作过,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度过,喜欢在市场、运动场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话题。在他妻子桑喜普看来,他是个一无是处、游手好闲的人。不过他三次参战,表现英勇。作为学者,他任何时候都喜欢思考。70岁时被判死刑,他本可逃走,却选择饮鸩而死。——他是苏格拉底

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相当。尽管在他之前,古希腊有过不少著名的哲学家,诸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等,但苏格拉底仍被视为欧洲哲学的创立人和奠基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学生柏拉图等人著作(《理想国》等)记载流传下来。

在苏格拉底出生前不久,有两位先后逝世的东方哲学家,也是自己口述,由学生记录其哲学思想。古印度哲学家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尼泊尔境内)王子,29岁出家苦行,35岁冥思悟道,后半生传播其哲学思想,其谈话被学生整理成《论藏》。中国的孔丘是殷商王室后裔,20岁就学问渊博,56岁短期代理宰相,而后12年周游列国。回来开创私学,知名学生甚多,其言论被学生整理成《论语》。

孔子因头顶凹陷而名“丘”,柏拉图因额头宽阔而名“柏拉图”。与出生于普通公民家庭的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生于雅典贵族家庭。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柏拉图开始周游地中海地区。12年后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创立了柏拉图学院,这是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也是后来大学的前身。柏拉图晚年在这里努力研究,勤耕不辍,著作丰富。柏拉图很欣赏学院里的一名学生,称其为“学院之灵”,并戏称学院由该学生的头脑与其他学生的身体组成。柏拉图一生中几次想作为帝师培养哲学家国王,均未成功。这项事业被这名学生继承了。他叫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17岁开始在柏拉图学院学习了约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才离开雅典去游历。游历期间,作为马其顿宫廷御医的儿子,他有机会给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做了3年的老师。后来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并开创了空前疆域的帝国。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院。这一时期他的思想爆发,撰写大量著作。学生亚历山大病逝后,亚里士多德受到反马其顿势力的威胁,他拒绝象苏格拉底那样饮鸩自尽,而是选择逃出雅典。次年病逝。

在亚里士多德准备赴柏拉图学院求学的时候,中国哲学家庄周出生。他是楚国贵族后裔,曾经四处游历,学问渊博。楚王聘其做相国,他却表示宁愿做泥塘里自由的乌龟,也不愿做太庙里尊贵的祭品。他不求政治抱负,隐居著书10余万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与苏格拉底关于“正义与强权”的论述不谋而合。

苏格拉底奠定了古代欧洲哲学,培根则奠定了现代欧洲哲学。培根被视为客观主义与唯物主义之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他出身官宦,年少成名,12岁入剑桥大学,后来游历整个法国,热爱思考,热衷仕途,曾担任英国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大法官等。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死于风寒。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与英国哲学家培根一同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黑格尔称他为“近代哲学之父”,罗素说他是“近代哲学的始祖”。笛卡尔出生在富裕家庭,受到良好教育,26岁时游历欧洲,后定居荷兰,完成其一生的研究与著作。54岁因肺炎逝世,临终前是瑞典女王的家庭教师。

与很多哲学家都有游历经历不同,康德出生和逝世于德国哥尼斯堡,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和任教,直到病逝,终生未曾离开哥尼斯堡。他活了80岁(与释迦牟尼同寿,超过孔子的72岁)。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哲学统治了整个19世纪的欧洲哲学思想,此前没有一个哲学体系可以做到这一点。

德国哲学发展越来越偏向宗教和精神领域,英国哲学发展则越来越偏向社会与自然领域。美国哲学家杜威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文化现象。他应该算是英国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斯宾塞、穆勒这个谱系的传人。杜威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一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他曾游历中国,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等人担任翻译。1952年(93岁)因肺炎去世。杜威不善口才,文笔亦不精辟,但涉猎广泛,著述甚丰。

古今中外的著名哲学家们有各种职业背景,包括战士、官吏、王子、帝师、隐士、学者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知识渊博,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思考。


无我思维| 哲学是不是人类的反思

哲学是追根溯源的思考

哲学的本质是求知和思考,特点是追根溯源。哲学不是哲学家们的专利。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讨论,诸如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知与行、自由与秩序、幸福与快乐等,都是常见话题。

哲学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学问。虽然柏拉图和达芬奇都认为哲学可以给人带来“最珍贵的喜悦”,但这种喜悦并非人人可以感同身受。在更注重物质生活的社会,哲学也常被视为无用的空谈。的确,真理能够使人自由,却无法使人富有

哲学不是信仰,哲学实质上是人类智慧对科学的综合。不过,人们对哲学与科学的印象不同。科学充斥着完美,哲学却充满着疑惑。科学是分析式描述,哲学是综合式诠释。科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哲学探讨认识问题的视角。科学始于哲学,止于艺术。哲学反思科学,探求智慧。

哲学不是虚玄的学问。哲学传统上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五个学科。形而上学研究本体论(物质本质)、心理学(意识本原)、认识论(物质与意识关系);逻辑学探究理想的思考方法;美学研究理想的形式;伦理学研究理想的行为方式;政治学研究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

哲学在不断发展,出现科学哲学、数学哲学、逻辑哲学、语言哲学等分支。哲学的批判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被应用到多个领域。无论哲学如何细分,哲学作为“反思的学问”其特质不会改变。


毕达哥拉斯称哲学是最高形式的音乐。哲学的音符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流淌和回响。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内心的迷茫与激荡。

孔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常常围绕道德和国家建设展开话题,很少谈及形而上学,特别是认识论,这使很多西方哲学家不愿承认孔子等人是哲学家。理论和实践都是哲学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中国人有务实而世俗的传统,讲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文化主流重现实而远鬼神,哲学也是近生活而重伦理。


无我思维| 哲学是不是人类的反思

东西方哲学中,世界与人,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哲学议题。简单探讨一下:

关于世界本原

世界的本原是一元还是二元?为什么会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

苏格拉底以前,希腊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明确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二元论,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培根批判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轻自然哲学、重伦理哲学的欧洲学术传统。培根重新发扬了古代唯物主义,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同时必须借助科学实验,才能弥补感官不足,揭露自然奥秘,获得人类自由。

与培根相反,笛卡尔的唯理论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认为世界由物质和精神构成,两种实体截然不同,完全独立,谁也不影响谁。物质可分割,占空间;精神不可分割,不占空间。所有物质的东西都受同一机械规律支配,物质之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后来成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康德哲学不同于培根(早康德163年出生)的客观唯物主义,也不同于笛卡尔(早康德128年出生)的主观唯心主义,甚至不同于黑格尔(晚康德46年出生)的客观唯心主义。康德将唯心主义哲学推向高峰。康德认为存在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绝对理性。康德把这种绝对理性叫做"道德",它是绝对至高无上的客观存在,不受人类社会变动影响。

20世纪美国在继承欧洲哲学时发展出新的方向。美国是一个没有世袭贵族和宗教统治的国家,所以不需要强调外在权威的唯心主义哲学,于是"实用主义"(pragmatism)哲学兴起。杜威认为"实用主义"更好的名字应该是"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或者"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它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回避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

中国自诸子百家时期即有唯物与唯心哲学之争。两汉以儒学为主,魏晋掀起玄学之风,南北朝佛教唯心主义占了上风,隋唐儒释道并行,佛道交替兴盛。晚唐开始,儒学复兴。宋代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明代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当代马克思哲学是客观唯物主义。

随着科技发展与人类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哲学领域的二元论会不会重回一元论?所谓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真的是两个世界吗?意识的本质是信息,信息能否在物质与意识的不同形态中转换?看到物质生成信息的现象就唯物主义,看到信息生成物质的现象就唯心主义,如果看到相互转化的全过程,会不会就回到没有唯物与唯心之分的一元论


无我思维| 哲学是不是人类的反思


关于人性善恶

人性是善是恶?何谓善恶?何以有善恶?

苏格拉底认为,善即知识。柏拉图认为,善是一切之源,创造万物。科学和真理只是善的体系中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分理智和道德两种,前者靠教育,后者靠习惯。善的状态就是中庸之道。这与早他100多年的孔子提出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不期而同。

晚于孔子100多年的孟子主张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小孟子3岁的庄子(与孟子同寿,83岁卒)倾向人性恶。“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小孟子59岁的荀子主张人性恶。"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不过,无论主张性善还是性恶,都认为教化可使人趋善。

培根认为人性有善恶二重性。“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霍布斯倾向性恶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是利己主义的,自然状态下,会陷入“万人对万人的战争”。卢梭倾向性善论,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爱心和怜悯心,“在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上……这种特质就是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孟子由性善论发展出自律,卢梭则由性善论发展出他律。

康德将人性善恶分为自然本性与理性本质讨论。自然本性无所谓善恶,理性本质有善有恶——合乎“道”的行为是善,故意逆“道”而动的行为是恶。(康德著作的中译本一般将“道”翻译成“道德”或“道德律令”)“善恶概念不应在道德律令之前先行决定”,“人是恶的,只能解释为:他意识到道德律令,但采取了背离它的原则。”

杜威将人性善恶由静态推向动态,由绝对转为相对。将“发展”作为世间至善,并以“善”作为自己的伦理标准。“不断完善、不断成熟、不断美好的过程才是人生的目的”,“什么是坏人——无论他曾经多么好,一旦他开始变坏,变得不再那么好,他就是坏人。”反之亦然。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一直有不同的善恶观念。儒家讲行善去恶,道家讲善恶无常,佛家讲无善无恶。各家对善恶的判断标准大同小异,而态度迥然。


这种差异会不会是由于考察维度不同


儒家以生存为维度,人间善恶分明,故需惩恶扬善。道家以生死为维度,此时之善或为彼时之恶,未必有及时的善报恶报。佛家以生死循环(轮回)为维度,善恶均是自然之态,故应无善无恶,以实性观之。(“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六祖坛经》)


且不论答案为何,当我们思考这些普世问题时,我们已经领略到人类文明中的哲学芬芳。走入哲学殿堂,如同打开思维的视窗,收获一些豁然开朗的惊喜,看到一些瑰意琦行的景象。这是个人可以从集体智慧中汲取的营养


只是,在人类社会快速演化的今天,信息越来越多,我们的反思,是多了,还是少了?离哲学的窗口,是近了,还是远了?

无我思维| 哲学是不是人类的反思

本内容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zhulei2049@163.com

部分参考文献:

《哲学的故事》 著者:[美] 威尔·杜兰特 新星出版社 译者: 蒋剑峰 张程程 2013年

《哲学的盛宴》 著者:[英]罗伯特·艾伦 编译:刘华 新世界出版社 2017年

《打开哲学家的正确方式》 著者:[日]畠山创 译者: 范宏涛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年

《科学哲学十讲》 著者:郑毓信 译林出版社 2013年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著者:郭建龙 鹭江出版社 2018年

《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著者:安维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著者: [美] 罗伯特·所罗门 译者: 张卜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


作者简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主任、985高校教授/博导、企业首席经济学家。现为自由学者。喜求知旅行。出版10余本著作,多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足迹抵达7大洲和中国34省市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笛卡尔   亚里士多德   康德   苏格拉底   孟子   雅典   柏拉图   孔子   哲学   著者   培根   唯物主义   善恶   哲学家   物质   思维   人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