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思维|民族是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本文7200字,阅读约需要18分钟)

目录


民族与种族

民族的消失

民族的融合

民族的变迁

无我思维|民族是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民族与种族

中国古代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当时区分“族类”的标准是什么?民族是以血缘为纽带吗?民族和种族的区别是什么?

人类种族(Races of mankind)在生物树中所处的位置是:动物界——脊索动物界——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人类种族。不同种族具有某些不同的遗传特征。目前确定人种特征的标准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无外界因素引发的变异等。

人类种族的划分方法包括: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八分法、19分法、34分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三分法: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高加索人种。中国基本也是三分法:蒙古人种、赤道人种、欧罗巴人种(《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民族大辞典》等)。

三大种族均属于智人种。智人种由非洲南方古猿阿尔法种演化而来。智人走出非洲后演化出三大人种。蒙古人种发源于蒙古高原,黄皮肤,最初主要分布在亚洲。赤道人种发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黑皮肤,最初多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赤道地区(有时将棕色人种分出来单独作为“澳大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发祥地主要是高加索地区,白皮肤,最初多分布在欧洲。

三大人种下面还有很多亚种,亚种之间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混血人种越来越多。整个地球生物史上,人类是唯一分布范围遍布全球而没有在内部发生种系分化(speciation,指分化为有生殖隔离的独立种群)的物种。一般认为这是文化的作用。

一个种族下面通常有多个民族(nation)。区别民族的标准一般包括: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特征。其实这两个名词是不同视角的概念。种族属于生物学和人种学范畴,民族属于历史学和社会学范畴。

种族出现很早,智人完成世界性分布并开始定居后,人种特征就出现分化。民族则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当一些氏族或部落聚集在一起,产生共同的语言及风俗习惯的时候,才产生了民族。在后面的演化过程中,种族和民族都是经历分分合合的融合与分裂。

种族和民族的划分都与血缘有关。但种族的血缘关系只受自然地理的隔离,民族的血缘关系则受人为的社会因素的隔离。无论种族还是民族,都没有血缘上“纯种”的存在。

民族虽然常常以血缘为纽带,但维系民族的核心力量却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基于民族文化,文化认同的基础是核心理念。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心理认同,民族会消失。


无我思维|民族是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民族的消失

匈奴的故事是个典型案例。匈奴是在东西方历史上都曾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后来消失于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没有留下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匈奴发源于阴山。《史记》记载匈奴是中国夏朝人的后裔,逃到蒙古草原不断繁衍,并出现很多分支。周朝时匈奴开始有力量骚扰中原。春秋时受到秦晋两强国的重创。战国时秦、赵、燕对北方游牧民族用兵,开疆拓土,匈奴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吸收了大量其他游牧人口之后开始强势崛起。

不过,最初匈奴选择与距离最近的赵国开战,却被名将李牧打回老家。养精蓄锐后再战,又被刚刚灭掉六国、士气高昂的秦军打到漠北。休养10年重返漠南之后,幸运地出现了秦始皇一样的杰出领袖——冒顿。他运用谋略和武力将漠南草原上另外两股强大势力东胡和月氏打跑,统一诸戎,雄霸塞北,而后挥师南下。

刚刚结束楚汉争霸的汉军作战经验丰富,对匈奴迎头痛击。冒顿改变策略,诱敌深入,使刘邦陷入白登之围。虽有陈平妙计解围,但汉朝对此后匈奴在边境的频频骚扰束手无策。汉朝后来以和亲方式,通过反复赠送女人和财物换取和平。汉朝则利用这段和平时期积累了大量马匹、粮草、军费、骑兵。

和亲政策实施63年后,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一举将匈奴打回漠北。然后又做出中原王朝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举动——穿越沙漠进军漠北。此战汉军北征至狼居胥山(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匈奴虽然元气大伤,但仍有能力骚扰汉朝边疆,甚至迫降赵破奴、李陵、李广利等汉朝名将。


汉武帝死后,汉朝又休养10几年,再次反击匈奴。此时赶上北方天灾,匈奴人口损失30%以上,牲畜死亡过半。匈奴内部出现纷争,一度同时存在5个单于,争相向汉朝示好。后来匈奴分裂为两支。北匈奴西迁,郅支单于被汉将杀死在西域。南匈奴附汉,依靠汉朝重新主宰蒙古草原,并重新向汉朝求婚(不是以前的逼婚)。汉朝也恢复和亲政策,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请求归汉,未获准许。

王莽篡汉,匈奴一度复兴。但在东汉政府打击下,再次分裂。汉军长途奔袭5000余里,彻底击溃北匈奴。清空的漠北草原被新兴的鲜卑人占据。南匈奴在漠南与汉人杂居,编入汉朝的治理体系。三国时期南匈奴成为曹魏百姓。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后裔刘渊建立汉赵(前赵)政权,灭于后赵。刘勃勃(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政权,灭于北魏。建立北魏的鲜卑人统一北方,后来分裂,有匈奴血统的鲜卑人宇文家族先后建立西魏和北周,后被隋朝取代。此后匈奴民族在华夏大地不复存在。

匈奴民族虽然大部分融合于华夏其他民族,但也有一部分走上西迁之路。北匈奴被东汉击溃后,一部分逃至西域。先到乌孙(伊犁河流域,今新疆),再至康居(巴尔喀什湖至咸海的河中地区,今哈萨克斯坦),又抵阿兰(里海与黑海之间的顿河、伏尔加河流域,今俄罗斯)。欧洲史料对其记载即始于阿兰,古罗马称其为“匈人”(最初是Hunnis,后为Huns)。

阿兰人主要是雅利安人,控弦10万,以战车为主,是匈奴人西迁遇到的第一个强敌。匈奴骑兵人数虽少,但长期与汉朝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大战经验。顿河一役,匈奴人征服阿兰。阿兰武士入编匈奴。匈奴人乘胜渡过第聂伯河,攻击目标直指东哥特人。

东哥特人属于日耳曼人,控制黑海北部地区(东起顿河,与阿兰人接壤;西至德涅斯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今乌克兰)。东哥特人很快被匈奴人击败,一部分投降,编入匈奴军队,另一部分向西投奔西哥特人。匈奴人继续追击,进入多瑙河平原。

西哥特人与东哥特人同族,主要分布在多瑙河下游与德涅斯特河之间(今罗马尼亚)。匈奴军团的凌厉攻势让西哥特人充满恐惧,两军交战立刻崩溃。西哥特人原本与罗马帝国以多瑙河为界,协议不得渡河。但在匈奴人的驱赶下,纷纷涌入多瑙河以西的罗马帝国。

躲避匈奴的西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爆发战争,西哥特人的重装骑兵碾压了罗马的重装步兵,罗马皇帝和2/3罗马士兵战死。接下来不久,罗马分裂为西罗马和东罗马。西哥特人攻陷并洗劫了西罗马首都。匈奴人则以东罗马缴纳财物和互市贸易为条件暂时停止了征服。

几十年后,欧洲匈奴出现了象冒顿单于一样强有力的领袖——“上帝之鞭”阿提拉。他一举攻陷东罗马70座城市,迫使东罗马割地赔款答应所有条件才签订和约。然后他将目标锁定西罗马。西罗马与西哥特人组成联军,却未能避免匈奴人打到罗马城下,获得财物而去。

阿提拉死后,匈奴迅速分裂衰落,最后融入其他民族。当今很多匈牙利人自称是阿提拉的后代。历史学家对匈牙利人是不是匈人的后裔、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始终存有争议。


无我思维|民族是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民族的融合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个非常典型的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融合过程。

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东亚大陆分布有五大族群:黄河中游的炎黄族群,黄河上游及华北地区的戎狄族群,黄河下游及淮河流域的东夷族群,长江中上游的苗蛮族群,长江下游沿海地区及岭南的百越族群。

这些族群内部还细分为若干族群及民族。例如百越族群分布大体是:东越在浙江,闽越在福建,南越在广东,西越在广西,雒越在越南。

炎黄族群的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领先其他族群,该族群的两个文化繁荣期——华胥文化和夏朝文化——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早期认同。先秦典籍中对中原地区诸侯国称为“诸夏”或“诸华”。

原属东夷族群(或戎狄族群,有争议)的商朝取代夏朝,原属戎狄族群的周朝取代商朝。在此过程中不仅一直发生族群融合(周朝“同姓不婚”的制度扩大了血缘联系范围,极大促进族群融合),华夏文化也在朝代更迭中延续下来,形成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周边的华夏民族。

秦国本是戎狄族群中犬戎的一支,因秦嬴(大骆)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立国,并赐姓嬴。秦国后来逐步由戎狄融入诸夏,并最终击败关东六国,统一华夏。华夏民众被称为“秦人”。秦亡汉兴,汉朝民众被称为“汉人”,华夏族也融合了边疆民族开始被称为“汉族”

秦汉中央政府多次进行大规模移民,中原民众被迁移至西北、岭南等边疆地区。三国两晋时期,汉族政权大量迁徙周边少数民族人口进入汉地,以补充因长期战乱而大量损失的劳动力和士兵。这两种流向的移民极大促进了华夏地区的民族融合。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江淮以北出现了不止16个少数民族政权,期间也有汉族政权。在胡汉杂居的过程中,先进的汉文化始终是各民族无法忽视的力量,且认同者愈来愈多。当时最强大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后来基本都在文化融合中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征。

氐族原本聚居在陕甘川交界地带,汉朝设郡后氐人被挤出平坦地区。三国时期曹操将20余万氐人内迁关中。氐人苻氏建立前秦政权,差点统一全国。但由于前秦王苻坚采取了氐族人外迁、鲜卑人内迁的政策,淝水之战失败后政权迅速在内乱中解体,氐族也在散居中融合。

羌族最早聚居青海三河源。汉朝设河西四郡,并进行汉人移民,与羌人发生冲突。东汉将羌人内迁关中,关中羌人数量迅速增长,仅次于氐人。姚氏灭苻氏建立后秦,又为东晋所灭。与氐族权贵一样,羌族上层也仰慕汉文化,政权消亡后羌族融合于汉族为主体的其他各族。

鲜卑人发源于大兴安岭。曾经臣服匈奴。匈奴灭,鲜卑兴,融入大量匈奴遗民的鲜卑人称雄塞北。两晋时期鲜卑人纵横华北,建立诸多政权。拓跋部鲜卑人结束了北方混乱局面,建立北魏,统治中国北方达140余年。孝文帝推行深度汉化,尊汉学,穿汉装,说汉语,用汉姓(拓跋、宇文、独孤等鲜卑复姓变成元、刘、陆等汉姓),使鲜卑人与汉人迅速融合。

北魏政权几经演变被隋政权取代,隋文帝家族有鲜明的鲜卑族色彩。隋亡唐兴,唐朝宗室也有很多汉化的鲜卑人。隋唐两朝仅宰相就有20余位鲜卑人。但由于鲜卑人与汉人融合日久,失去自身特征,唐朝以后鲜卑族完全融入汉族而不复存在(鲜卑语与匈奴语一样消亡)。

突厥人发源于叶尼塞河流域,崛起于阿尔泰山,建立了从中亚到蒙古的幅员辽阔、强盛一时的突厥汗国。被唐朝击败后大量内附。突厥人降唐受到优待,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突厥人占一半,多达百余人,一度形成“突厥名王满朝堂”的局面。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蕃将众多,名将灿若群星。来源主要有三:一是西北的突厥与回纥,二是东北的契丹与高丽,三是西域及中亚各族。突厥等大量少数民族凝聚在以汉文化为内核的唐朝政府,逐渐汉化,突厥族自此也在中国史籍中消失(突厥人在其它地区仍有辉煌历史)。

契丹族崛起于辽河流域,目前学界多认为源于鲜卑(鲜卑源于东胡)。北齐强制契丹人内迁,唐朝契丹人主动内附,五代时契丹强盛,攻占开封灭后晋建立辽朝。金灭辽后,部分契丹人西迁,在西域和中亚地区建立西辽。中原地区的契丹族融合消失。

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女直”)早先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长白山附近。先秦称“肃慎”,汉代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代以后称“女真”。唐时曾建渤海国,为契丹人所灭。黑水靺鞨的后裔完颜部逆袭契丹人,灭辽建金,统治中国北方。金灭辽后将契丹人也称为汉人。元灭金后将北方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统统称为汉人。

蒙古族(“蒙兀”)的来源说法不下7种。最有信服力的考证应该是源于东胡,最早生活在靠近大兴安岭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唐灭东突厥后,蒙古人在蒙古高原崛起。一度强盛的塔塔尔(鞑靼)人等草原各部落也在心理认同下归入了蒙古族。蒙古汗国版图空前广阔。蒙古人灭宋建元推动蒙汉融合。元灭,蒙古人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成为中国地区的少数民族。

满族(“满洲族”)是女真族之后,皇太极治下改称“满洲”。入关前满族人口不超过80万。建清入关后统治数百倍于己的汉人,满族坚持保留本民族文化特征,并推动一定程度的汉人“满化”,如发式、衣着等,但认同儒家文化。清亡,满族保留了语言文字等本民族特征。

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并表示:“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1905)。1912年,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并在《对外宣言书》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的称谓。后来“中华民族”的内涵扩大为在中国境内接受中华文化的全部56个民族的统称。


无我思维|民族是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民族的变迁

欧洲民族众多,历经冲突、迁徙和演化,形成现今的格局。

希腊民族是在欧洲文化源头——古希腊文化的认同中形成的。古希腊是移民地区,早先主要有米诺斯人(克里特文明)等几个主要部族。不过直到荷马时代还没有“希腊(Hellas)”民族存在。公元前8世纪后,巴尔干半岛形成雅典、斯巴达等200多个城邦,相互间才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称谓——“希腊人(Hellenes)”。古罗马人用附近一个希腊人部落的名称将整个希腊叫作Graeci(Greece)。

古希腊城邦大多在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并于公元前2世纪并入罗马。但先进的希腊文化却伴随亚历山大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扩张广泛传播。这300年被称作“希腊化时代”。


罗马分裂后,希腊是东罗马的一部分,多数人信东正教。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后,希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希腊人西逃引发欧洲文艺复兴。19世纪的希腊革命是奥斯曼帝国统治地区中最彻底的去伊斯兰化运动。今日希腊基本是单一民族国家,98%人口是希腊族,但在历史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如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与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并为古罗马人眼中的欧洲三大蛮族。斯拉夫人发源于奥得河(捷克)与第聂伯河(乌克兰)之间。匈人进攻引发的欧洲民族大迁徙中,大量斯拉夫人西迁至原来日耳曼人的生存地区,与留守当地的日耳曼人及凯尔特人融合,成为今天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的祖先。

后迁徙的斯拉夫人转向南方,征服巴尔干半岛上的其他民族,成为南斯拉夫人祖先。最后迁徙的斯拉夫人向东扩张,进入顿河及伏尔加河流域,将这些地区与斯拉夫人的大本营连接起来,成为俄罗斯人的祖先。

凯尔特人早期生活在多瑙河上游,有文字,会冶铁,并扩张为中欧地区的强大势力。但在希腊人的挤压下,一部分凯尔特人西迁,罗马帝国建立后,将这部分凯尔特人称为高卢人。另一部分凯尔特人越过英吉利海峡,占领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岛。留在中欧腹地的凯尔特人则翻过阿尔卑斯山攻陷罗马,并向马其顿王国发动进攻,但被希腊罗马联军击败。

罗马开始只是一个多部落组成的城邦,先民是拉丁人。逐渐崛起后,对凯尔特人进行反击,占领了中欧腹地和高卢地区,于是,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人与罗马人融合。罗马帝国疆域辽阔,地中海成为内海(罗马人称其为“我们的海”),政府重视罗马公民资格,不强调复杂的民族成分,且文化多元,因此没有形成单一的罗马民族。

罗马的凯撒大帝在欧洲大陆征服高卢后,又试图征服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但未能成功。另一位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Claudius)率军登上大不列颠岛,却只占据半壁江山——哈德良长城以南属罗马,长城以北是凯尔特人统治。

罗马人撤出大不列颠岛后,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人大量涌入(亚瑟王传说发生的年代)。残余的凯尔特文化在爱尔兰岛遗留下来。后来又有一些日耳曼人部落进入大不列颠。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奠定英国民族的主要成分。苏格兰至今仍有人讲凯尔特语。苏格兰短裙和风笛成为凯尔特人的文化标志。

日耳曼人发源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部分向南迁徙,赶走和吸收了居住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平原上的凯尔特人。强大的罗马帝国组织数量庞大的军队,发动对日耳曼人长达10余年的征服战争。日耳曼人各部落被逐个击破,向罗马称臣纳贡。但在日耳曼人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之后,罗马新一轮的征服战争就力不从心,于是开始建立界墙(日耳曼长城)。

不过在匈人的挤压下,西哥特人,以及后来的勃艮第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落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并最终摧垮了罗马帝国,在罗马领土上建立了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其中法兰克王国版图最大。

后来西欧、北欧国家民族成分多与日耳曼人有关:英国人主要是日耳曼人的盎格鲁和撒克逊部落的后裔。法国人主要是高卢人的后裔。德国、奥地利、卢森堡、列支敦士登、荷兰、比利时等国民众主要是法兰克人后裔。西班牙、葡萄牙主要是法兰克人、西哥特人与高卢罗马人融合的后裔。意大利北部民众主要是日耳曼人的伦巴底和东哥特部落的后裔。瑞士人主要是日耳曼人勃艮第部落后裔。丹麦、瑞典、挪威、冰岛人主要是没有随着民族迁徙离开故地的北支日耳曼人后裔。

无我思维|民族是不是以血缘为纽带

民族演化过程充满融合、分裂与消失。但与物种演化不同的是,民族演化的核心是心理认同。民族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组成该民族的人们消失了。上述案例均只简述民族演化的主要过程,实际历史情况要复杂得多。民族强弱是历史的演化过程,每个人无论生于大民族还是小民族、民族强盛时期还是民族衰落时期,是不是都应该以动态的历史视角去认识现状?


本内容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zhulei2049@163.com

部分参考文献: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著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五胡十六国: 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迁徙》著者: [日]三崎良章 译者: 刘可维 商务印书馆 2019

《自由的文化:古希腊与欧洲的起源》 著者: [德] 克里斯蒂安·迈耶 译者: 史国荣 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

《草原帝国: 游牧与农耕民族三千年碰撞史》著者: [法]勒内·格鲁塞译者: 李德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著者:朱磊 九州出版社 2014

《国家统一的系统演化动力:复杂性思维视角下的中国国家统一战略》 著者:朱磊 九州出版社 2019

《民族大迁徙》 著者: 安介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主任、985高校教授/博导、企业首席经济学家。现为自由学者。喜求知旅行。出版10余本著作,多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足迹抵达7大洲和中国34省市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契丹   日耳曼人   民族   希腊   鲜卑   罗马   突厥   汉朝   汉人   匈奴   人种   族群   纽带   血缘   后裔   种族   思维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