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33:钱财为身外之物,如流水,有德者居之


感悟《了凡四训》33:钱财为身外之物,如流水,有德者居之

【原文】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译文: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他的父亲本来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荒年,先把应收的田租捐掉,为全县有田的人的榜样。又将自己原有的稻谷救济穷人。夜里,他听到有一群鬼在门口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秀才,要做举人郎!”那些鬼连续不断的呼叫,夜夜不停。这一年,徐凤竹去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高兴,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积功德;同时又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无不尽心的去做。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结果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的巡抚。

感悟《了凡四训》33:钱财为身外之物,如流水,有德者居之


理解:这个故事,说的是捐财捐物的福报。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认识自己手中拥有的财物且如何支配?

“钱财为身外之物”。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是真正去做的却极少。人们习惯于将财物聚在自己的手中,并坚定地认为在手中的财物就是自己的。从而不断的追逐,不断的贪婪,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些钱财,就像串在肋骨上的铜钱,每取下一个来,都会全身痛。“舍”就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

钱与水一样,其本性就是流动。它从来并不属于任何某个人。我们可以观察大江大河得知一些道理:水在悬崖处,这水直接飞落而去,留也不留;水在清浅的地方,只有短暂的逗留;只有到了深厚、容大、宽广之地,这水才存得住,从而形成湾、港、深渊。这钱也是同样的道理。悬崖,代表不留后路的无德之人;清浅,代表普通凡俗之人;深厚、宽广代表有德有品之人。那么我们自然知道:钱财在无德无品的人处,直接奔流而走;钱财在普通人手中,只能热乎一下;只有到了大德厚行之人处,才会停留得长久。

感悟《了凡四训》33:钱财为身外之物,如流水,有德者居之


经常能够听到人间悲喜故事:某个人中了彩票,便立马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开始尝试“有钱人”的生活。结果,中的彩票钱花光了不说,还让自己养成了一种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从原本平静充实的生活,改变成了有上顿无下顿的穷苦生活。

我所在的城市就有这样的故事。因为新建“胶东国际机场”,有几十个村庄需要拆迁。其中有一户农民,四间平房补偿了一百二十多万元。他们的儿子“受不了突然有钱”的刺激,激情之下,花八十多万元买了一辆保时捷。开回家后发现他一年的打工收入都不够养护这车的费用。只好降价十几万元卖掉。这一买一卖之间,就把他能够养护得起的一辆普通轿车给折腾没有了。至于其它因为突然有了钱而参与赌博导致贫穷的农民,不在少数。

感悟《了凡四训》33:钱财为身外之物,如流水,有德者居之


不仅仅是钱财,天下所有的物件,都是有德之人居之。而真正有德的人,当然明白“钱财是身外之物”,所以,不会被钱财所左右。故事中记载的徐凤竹的父亲,深知此理,所以,在人们需要他的时候,便做出了符合天道的事情,因此而有大德。这里的德,便是“舍”;何以称为大?因为他的“舍”,毫无私心,毫无求名声、求福报之心,纯是利他,因而称之为大。

《大学》中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何谓民聚?何谓财聚?民聚,指的是民心齐,这是德的范围。财聚,指的是图财,这是贪的范围。国家如此,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大学》在文章最后写道:“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义,就是“宜”,应该做的。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身外之物   知本   钱财   常熟   巡抚   举人   大德   尽心   财物   秀才   宽广   手中   流水   父亲   事情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