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25:把控这颗心,是最上等的修行

感悟《了凡四训》25:把控这颗心,是最上等的修行


【原文】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译文:综合来看,最好的办法是修心,做到当下清净。心上一动念头,就会有所察觉,察觉到了,就能够立马将念头停住。若是做不到这样,必须明白道理,依理防止犯错并改过。若是还不能够这样,必须随着不同的事持戒而防止犯错并改过。上面的三种方法,在改过的时候同时运用不同的方法,也是可以的。若是用低等的方法而忘记启明的方法,就是笨拙了。

理解:这段话里,了凡明确的说明了三种方法的优劣。最直接的就是治心,其次是明理,最下等的就是在具体的事上下功夫。

感悟《了凡四训》25:把控这颗心,是最上等的修行


这三种方法所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悟性如何,悟性高的人,直接从根上改。悟性低的人,从具体的事上改。没有悟性的人,改无从改。

古人有话留给我们:人的认知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仍是山。这段话里告诉我们的就是上面说的三个方面的意思。

“见山是山”,对应的是在具体的事上,体现出来的就是执着心。此时所见的事,就是一件事,是孤立的,与其它的事没有任何关联。眼里只有此一件事。因此,便在这件事上纠结不休。

“见山不是山”,对应的是在理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分别心。此时见到的事情,就不是一件事,是与其它事物密切相关的一类事情。就会联想到同类的事情的解决方法,以“经验”的方式方法去认知、解决。从而否定了此件事物,变成了其它的相似的事物,即是“以类取物”。

感悟《了凡四训》25:把控这颗心,是最上等的修行


“见山仍是山”。对应是的在心上。初见山,认为是山,是针对具体事的一种执着,就是“色执”。执着地认为,山之所以是山,原因是“它比周围高”。因此 ,所谓的攀山登高峰,就是执着于某件事上一定要成功。再见山,“见山不是山”了,就是进入到了山的内部,将山分解,形成了“空执”。登山的过程,对山的认知发生了全面的否定,开始进入到具体的解理的过程。此时见到的山,已经不是外貌,而是山的各个不同的部分,比如怪石,林木,河流,等。到了山顶,发现“山还是山”。此时已经放弃了对山的固有的认知,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山之所以是山,是因为周围比它低。这个时候对“山”的认知,已经没有了高低的分别,没有了具体的山的外形的执着,因而知道了山的基本概念:一切都是自然的样子。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知本   启明   解理   失策   明理   悟性   清净   认知   心上   念头   执着   事物   事情   过程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