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我非我。空色不异,空色一体。这便是世界的真相


花非花,我非我。空色不异,空色一体。这便是世界的真相

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身体所负重:病了,痛了,伤了,累了;或者胖了,瘦了,黑了,歪了;等等。于是便有了若干的烦恼,痛苦,忧愁,悲伤等。然后就尝试采取若干措施:吃减肥药,吃营养品,割双眼皮,抽脂隆胸。不仅仅如此,还会采取一些外在的办法:用金银装饰,用脂粉增彩,用高堂名车显富,用高官重权显贵。如此忙活一生,到头来这个身体还是一把火化为灰。

不能将这个“肉身”看空,必然会有这么多的烦恼。

道家、佛家都说“无我”。《道德经》中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待吾无身,何患之有?”明确提出了“肉身”本无的观点。所有的宠辱,都是因为看重了这个身体导致的。

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提出“无相”的观点,当时还没有形成“空”的概念。“无相”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我相”。要达到“无我相”,就要做到破“我执”,就是去掉“对我的执着”,不认为这个“身体”是我。

佛陀提出空的概念,要求他的弟子们“悟空”,从而达到“无相”的境界。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空”呢?

花非花,我非我。空色不异,空色一体。这便是世界的真相


先理解“色”:指的是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具体的事物个体。色对应的是眼,眼见的为色。与此同理的是,声对应耳,耳闻的为声。香对应的是鼻,鼻嗅的为香。味、触、法亦是同理。这里单独用“色”,其实是代表了其它的“声香味触法”。理解了“色”,也就理解了其它。

再理解“空”:佛陀讲空时,着重提示了三点:空无自性。此是因彼是。事物之间都处在相即、相入的关系中。

空无自性,指的是任何事物个体都不具有独立的自性,这就是“空”。既不是没有,也不是有。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此是因彼是,指的是事物是互相关联的,既依附,又对立。这是高,因为那是低;这是善,因为那是恶;这是美,因为那是丑。这点如同道家的辩证关系。

相即相入,指的是事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关系。

花非花,我非我。空色不异,空色一体。这便是世界的真相


从以上“空”的三个含义,来悟一颗树的“空”:树的出现,脱离不了大地、空气、阳光、水等。若是没有上面的这些因素,树也不会独立出现。因此,这棵树没有“树的自性”。

因为与其它的事物如小草相比较,称它为树。若是与其它同样的树相比较,它可能是杨树或者粗树。“树”是比较而来的,此是因彼是。

这棵“树”是一片树林里的具体的个体,就是“色”。但这棵树本身又是叶子、花、果、枝、干、根等组合体,又体现了这若干“色”的统一,体现了相即相入的统一关系。

所以,这棵树,既是“空”,又是“色”;在这棵树身上,既“空”又“色”。

回头再看我们的身体。

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其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组织器官,也有其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色”。而这个身体,就是这么多“色”的统一体,称之为“空”。同时这个身体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命,个体的“色”,因此,我们的身体“空”、“色”一体。

花非花,我非我。空色不异,空色一体。这便是世界的真相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异”字,指的是空与色,并不是单独出现的,互相并不排斥,二者没有区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既是单个的生命、也是若干个生命。

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身体,并不是我。因为里面还有若干个、亿万个生命,每个生命都是一个“我”。你会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吗?你允许“我”里还有若干个其它的“我”吗?因此,肉身为“空”。

将肉身看“空”,告诉我们,不执着于肉身。将“我”看破,告诉我们,不执着于肉身。佛家说“万法皆空”,这个“身体”亦空。当我们一门心思为“我”而忙活的时候,却分明是在为这个肉身忙活。

空色一体,空色不异,说明了:肯定色,亦要肯定空;否定空,亦要否定色。所以,赵朴初先生在回答毛泽东主席的询问时说:“二者同时肯定,同时否定。”由此而知:花,非花;我,非我。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知本   道德经   佛家   自性   佛陀   肉身   色即是空   道家   忙活   真相   执着   事物   个体   身体   关系   生命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