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笔记

1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学科可以使我们超越仅局限于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观念,

就是认为社会成员、构成该社会的群体和机构,以及改变社会的力量均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社会学家总是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技术,比如生物学、物理学的技术。

他们常常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2

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

3

斯宾塞是后来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早期拥护者,

他认为适者生存的原理适用于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

社会的特征都是“自然”进化原理(或规律)的结果。

他将社会类比为生物有机体。

4

马克思感到社会科学家不仅应该认识社会而且应该改变社会。

正如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一样,资本主义也将通过阶级斗争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5

迪尔凯姆将社会视为它自己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他的核心兴趣之一就是:社会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

他相信社会是因其成员享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而联为一体的。

6

韦伯既认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问题和得出结论时,只有将他们自己的观点暂时放在一边,他们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客观方法。

社会学必须包括“社会行动”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

7

米德强调,人类既对于抽象的含义也对于具体的经验做出反应。

米德认为人类的心灵和自我意识主要是社会的产物。

他确定了视个人行为为社会产物的这一领域的社会学研究。

8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根据这种观点,社会非常像人类的机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

像身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四肢、心脏、大脑)一样、社会的构成部分(比如家庭、商业机构、政府)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

挥着好的作用。

每一部分也帮助维持着平衡状态,这也是系统平稳运转所必需的。

9

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例如,小学的显功能之一是使学生打下阅读、计算这样一些学科技术的坚实基础。

然而,小学的一个潜功能却是教给学生诸如合作与组织这样一些重要的社会技术。

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

如果在学校里学生们从其小伙伴群体那里学到了社会所不希望有的行为,那么,学校也就具有了反功能。

10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构成社会的各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实际上,他们是互相冲突的。

强调社会的流动的、不断变化的性质。

在他们看来,社会经常处在极易被破坏的平衡之中。

社会秩序源于社会的一部分统治凌驾于另一部分之上,而不是源于各部分之间的自然合作。

社会秩序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是统治——强的压迫弱的,富的压迫穷的。

11

互动论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由于在如此之近距离观察人类行为,互动论者倾向于认为人们在社会约束中的更多的自由。

互动论者并不将社会看成是一种控制力量,而是认为人们总是处在创造、改变它们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之中。

他们不仅对于人们如何行为感兴趣,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

互动论者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12

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与文学、哲学这类学科不同,社会学在其探索中努力要成为一门科学,与自然科学家一样,社会学家常常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然而,仅仅靠自然科学方法,并不能实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充分理解。

很多社会学的著作显示了人文学科的痕迹。

13

社会学家关于一切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大多数社会学家的主要兴趣是理解社会的本质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很多社会学家也关心社会互动过程本身。

14

社会学家试图从社会现象中而不是从心理的或生理的现象中了解社会现象的原因。

每一种社会背景都被视为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网络。

15

一门社会科学就是要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与人类行为。

社会学与诸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密切相关。

虽然在研究角度上略有差别,但各种社会科学学科常常研究的是相似的问题。

16

结构主义者认为,个人的行为是非个人所能决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之产物。

17

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与“非”的定义,沟通的媒介,有关环境的知识和处事的方式。

人们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物质文化包括工具、钱、衣服以及艺术品等。

尽管文化共享,但它仍需每一新生代通过社会交往的方式来学习,文化因此而代代相传,不断累积。

18

在文化发展之前,人类只能通过上百代才能形成的生理变化来适应环境

的变化。

达尔文指出那些最能调整自身以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才有可能得以生存繁衍。

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改造环境以利于自己的生存。

同时他们也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着的自然条件。

19

人类利用知识,例如如何制造窝棚,如何找到某种食物等知识,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

当一种猎物灭绝时,捕猎另一种动物的策略又会被思考出来。

当气温下降时,衣服就发明了。

其他物种灭绝了,只是因为他们不能像人类一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生理的变化。

例如,早期人类有一部分人具有相对较大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能够制造出更有效的工具,并完成一些较专业的工作,这些人就更容易得到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一段时间后,拥有较大的大脑和较灵活双手的人在人类人口中越来越普遍。

因此,正如环境的变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一样,文化的演进也促进了人类生理特征的演化。

20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文化出现了一步步巨大的变化。

大约四万年前,人类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他们开始穿起衣服,建造房屋。

人类在从热带到北极的各种气候下生存,他们埋葬死者,用火做饭,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21

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生产自己的食物;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种植庄稼逐渐流传开来。

农业生产可能引起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人类再也不用过着迁移狩猎的生活了。

随着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禽而出现的是更大的定居社区的建立。

随着农产品的增加,经济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专门化,一些人生产或交换货物,或成为管理者,而他们的食物则由另外的一些人供给。

一些早期的人类定居地成为集镇,尔后形成城市。

22

大约在五千年前,国家这种由几个社区组成的、具有共同的政府的独立政治实体在中东开始形成。

国家很快就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主要政治形式。

到18世纪后期,发生了工业革命。

从那时起,机器技术完全改变了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

它使世界范围的交流与通讯成为可能,也使我们能生产出大量的工具、节省人力的装置、奢侈品和娱乐设施。

它同样也能使我们生产出能摧毁人类自身的武器。

尽管这种危险随时存在,但文化已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

23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所有的文字、语言和数字都是符号,此外,紧握的拳头、美国国旗、十字架也都是一种符号。

24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

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它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

文化的主要价值观是通过其符号系统而传递下来的。

价值观可从民间传说、神话、艺术、娱乐及其他媒介得到体现。

25

社会学家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

规范既有正式的,又有非正式的。正式规范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违反者有特定的惩罚。

非正式规范是不成文的,但往往能被社会成员普遍理解。

最重要的规范往往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公认的规范,如人们都能遵守严禁谋杀、抢劫、裸体出行的规范。

26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最初描述往往带有高度的偏见。

他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们所观察到的文化。

他们常常把那些与他们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相矛盾的习惯和信仰视为落后和野蛮的,对那些与其所持价值观相一致的习惯大加赞扬。

这样一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并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对的、而其他文化是错的这样一种倾向,我们称之为种族中心主义。

27

自然和社会环境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人类社会与这些环境间的关系也处于相应变化之中。

文化变迁主要有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一是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回应。

文化变迁可能是社会内的多种紧张关系、冲突及新发展的结果。

28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和物质对象等。

文化中无形的这一部分包括信仰系统、互动模式、政治程序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

文化中物质部分包括机器、工具、书籍及其他构成了物质文化。

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学习社会文化。

社会取决于同一文化中互动的人们;文化是互动的结果。

人类社会和文化不能独立存在;文化是通过人类互动而产生的;但是人类互动只能在文化的范畴内确定其具体形式。

29

动物主要依赖于本能而不是文化,本能是动物所固有的复杂的遗传性行为模式。

人类受本能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和其他高等动物一样,人类也具有生理冲动。

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如大猩猩)都有某种形式的社会。

30

人类文化的最早证据可迫溯到大约三百万年前,它包括简单的工具。

关键的社会适应性变化大约发生在其后的两百万年间,这其中包括家庭和集体狩猎的发展。

文化使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比仅依靠生物进化加快了许多。

31

大约在四万年前。人类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他们开始穿起衣服,建造房屋。

大约一万年前,农业的出现使定居生活成为可能。

约5000年前出现了国家。18世纪晚期的工业革命为我们的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生活开启了一轮新的巨变。

32

人类依靠符号,特别是语言这种最复杂的符号系统来创造、学习和交换其文化。

符号是某一群体所认可的具有其自身以外的象征意义的任何东西。

人们使用符号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对现实的理解。

33

语言指人类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并反映了言说者的文化。

一种语言决定且限制着言说者认识现实的方式。

34

价值观是一种由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关于好与坏、对与错、值得追求和不值得追求的观念。

价值观既决定着人类行为,也为人类行为所形恕。

35

规花是一种确定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应如何行动、思想和感受的准则和标准。

规范比价值观更具体,更受条件限制。约束力相对较弱的规范叫民俗。

36

民俗是指不被认为具有道德重要性且不具有严格约束力的社会习惯。

约束力较强、要求严格遵守的,反映了一个社会系统核心道德观的规范叫民德。

37

法律也是一种规范,通常属于民德的范畴,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管理人们行为的规范。

一个社会要想正常运转,就必须有实施其规范的手段。

这就需要通过使用约制,包括奖励和惩罚来鼓励和强化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38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反映了其技术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及

其社会需求。同一种物质的意义在不同文化间是不一样的。

39

功能主义者把文化视为一个大系统,其中的不同要素因履行不同的重要功能而存在。

这一理论试图探讨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

40

冲奥理论的视角来着,不同文化特征的存在是为了维护或促进某一群体的利益。

这一理论视角最重要的概念是意识形态,即一系列与各种政治的、社会的和阶级的利益相关的、且有助于维护此类利益的文化信念。

41

文化生态论者认为文化特性是资源或社会环境局限性的产物。

42

因为每种独立的文化都要适应一种特定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因此世界上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所有的文化都具有相同的基本信仰和习惯,即所谓文化共性,这是由于每个社会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面临着同样的物质限制性。

43

当一个社会中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既包括主流文化的特征,又包括某些独有的不为其他群体所共有的文化特性时,这种群体文化就叫做亚文化。

直接挑战主文化的价值观、信仰、理想、制度和其他方面的亚文化,我们称之为反文化。

44

文化要素间在不同程度上是一致的。

当文化要素间在逻辑上相互一致时,我们就说存在一个较高层次的文化整合。

文化变迁既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革新和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两个重要手段。

45

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

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

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

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

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

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

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社会中的各部分也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

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46

冲突论者的一个信条就是:社会总是处在对稀有资源的争夺状态之中。

其中最重要的稀有资源之一即是权力。

冲突论者由此认为社会最好是被看作一个持续展开着权力之争的竞技场。

冲突论者的主要假设是:社会、社会设置和社会秩序主要是通过强力来维持的,而并非是通过共享价值观将它们“粘”在了一起。

社会中的权势者在迫使社会中的弱势成员至少要在表面上服从他们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强力。

冲突论者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确定出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群体,探求它们是如何维持其统治的,以及它们在最初实际上是怎样获得这些权力的。

47

社会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是由社会结构所形塑的。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肃相互关联的方式。

组成一个群体的成员可能会在不断改变,但是群体的结构却通常能够保持稳定。

社会结构会限制个人的自由,然而通过有效地组织日常事务,社会结构给群体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8

地位和角色是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

一个人的地位指的是他在群体或社会中被社会性地定义的位置。

通过某人直接的努力(或不努力)而获得的社会地位被称为自致地位。

按照超出某人控制能力之外的一些标准而分派给某人的社会地位被称为先赋地位。

一个人可以拥有许多不同的地位。

用来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社会地位的一个主要地位被称为首要地位。

49

角色是指对群体或社会中拥有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一个人可能拥有许多身份,而每一个身份都可能要涉及到扮演几种角色。

与某一身份地位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被称为角色集。

当某一新的身份诞生时,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来产生出与其相配的角色。

50

角色扮演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一角色中的实际表现,它常常与角色期待不相匹配,而后者指的是社会对某个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一个人有时候不得不去扮演各种不同角色。

当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身份相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对某个人提出了相互对立的要求时,这种情形就被称为角色冲突。

而由某一单个的角色的对立要求而引发的个人的压力被称为角色紧张。

角色期待通常影响着个人认同,从而使人们按照需要他们扮演的角色去继造自己。

51

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有着共同的认同和团结感、一定共同目标和期望的人组成的。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地位和角色所构成。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可以被当成一个社会系统来分析。

按照结构的水平、亲密程度、社会不平等和人的差异之起源这三种性质可对群体进行分类。

52

一个社会类属不具有结构。

它是一一个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集合。

类别不是社会群体。

共同使用公交工具的人们或者是在商店排队买东西的人们被定义为一个集合,它同样不是真正的社会群体。

像人群和集会等自发性的聚集是另类社会集合。

这种结构松散的互动类型被称为集合行为。

像家庭和朋友圈等面对面交往的群体比集合行为更具有结构性。

而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创建的组织(例如学校、医院、企业等)则有复杂程度很高的结构。

53

群体可以依据其亲密程度进行分类。

例如,家庭这样的初级群体规模较小,在心理上亲近,并且没有正式的目标。

一个企业则是次级群体的例子:规模较大,具有特定目标的非人格化的群体。

54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根据社会等级对人进行严格分类的一个例子。

基于社会等级的较为松散的分类方式包括中世纪的社会等级制以及后来的社会阶级。

少数民族群体是由具有共同文化背景和相互认同的人组成的群体。

55

为了分析较大规模的社会单位,社会学家运用了社会设管、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等术语。

社会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而被设计出来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家庭、宗教团体、教育体制、政治和经抗系统都属于社会设置。

56

集中在某一居住地和工作场所并以社会互动的日常形式为特征的人的集合叫做社区。

一个包含了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所有社会设置的综合性的、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集合被称为社会。

57

由于社会之间日益相互依赖,社会学家最近使用了世界体系这一术语,它指的是将世界上的所有社会联系起来的关系体系。

58

用来给社会分类的两种常用方式是依据社会生存方式和依据社会结构的总体类型来分类。

生存方式的分类方法是考察一个社会是如何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所的。

狩猎和来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等是以这种方法确定的主要社会类型。

59

两种类型的社会:公社和社会。

公社或社区,是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朋友和亲属等个人纽带基础上的社会。

社会或社团,其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社会。

迪尔凯姆区分了建立在机械团结基础上的社会和建立在有机团结基础上的社会。

建立在机械团结基础上的社会因为其社会成员承担着非常相似的经济角色,并由此共享相同的价值观念而被整合在了一起。

以有机团结为基础的社会由于其社会成员承担着非常专门化的经济角色,并由此高度相互依赖而被整合在一起。

60

社会学中最频繁使用的社会分类方法也许是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的划分。

公社社会的专门化程度较低,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社会关系通常是高度人格化的,习俗规范着绝大多数的行为。

在社团社会中,人们承担着非常专业化的任务,家庭的重要性相降低,社会关系是非个人的。

是法律而非习俗,规范着绝大多数的行为。

61

关于社会的最主要的两大理论视角是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

功能主义建立在将社会与有机体进行类比的基础之上。

一个繁荣社会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保持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

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满足其成员的需要,并且使他们继续共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秩序就能得以维持。

有时,社会中的某一组成部分会发挥反功能,它起着颠覆而非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同样,某一社会结构单位的显功能(被认识到的和预期的结果)也许会与它的谱功能(未意识到的和未预料到的后果)有所不同。

62

冲突论者眼中的社会处于对稀有资源的争夺状态之中。

按照许多冲突论者的看法,社会中的统治集团是靠强力来维持统治的。

冲突理论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对这些统治群体(或精英)的认同问题。

冲突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然而他们并不总是像马克思那样强调经济斗争。

63

社会互动,指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对别人的行动作出回应,它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于别人的效果。

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64

人类互动研究重点是行动——某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全部反应。

人类反应与动物反应不同,我们在作出反应之前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而且,人类拥有自我一个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在的“人”,就像我们与别人说话一样。

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行动是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

人类互动是以为文化所定义的符号为中介的。

我们在理解那些符号的基础上彼此互动。

65

符号互动论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互动论的三个原则:

(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

(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在任何情境下,为了赋予情境某种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

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

66

许多活动是常规性的,并涉及我们无意识中获得的且想当然的许多定义。

我们的共享定义指导着人类活动,甚至当这些定义与客观现实不一致时也是如此。

67

拟剧论理论把人们看成是戏刷中的演员,它宜称人们是在按照社会刷本的要求扮演各种角色,并且人们的表演要接受观众的评判,观众对于可能揭示演员真实性格的某些过失非常警惕。

这种角色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向别人表现我们自己,以便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我们。

68

人们的行为既包括“前台”行为,又包括“后台”行为。

“前台”行为针对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一般观众,“后台”行为则是针对亲密朋友的。

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组成剧班以表现某种印象。

当印象或形象遭遇别人挑战时,通常会导致尴尬。

69

本土方法论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的一种社会学方法。

按照本土方法论者的观点,所有日常社会互动都遵循着某些背景假定或“规则”,这些假定或“规则”形成了有序沟通的基础。

违规实验已经表明了各种背景假定在人类互动中的重要性。

在这种实验中,实验者假装并不明白谈话背后没有明说的一些假定。

70

非语言沟通,即通过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是人类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是体态语言和个人空间。

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

人际距离是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

人之间的交往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71

社会互动有几种主要形式。

交换关系是指某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与别的人或群体交往,这种交往的目的在于获得酬赏或回报。

互惠是交换关系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每次让渡都包含着获得相应回报的预期。

作为社会学解释互动的一种理论视角,交换理论部分地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一些原理。

72

合作是指人们或群体为了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仓作可以是自发的、传统的、被指导的,也可以是契约的。

73

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指的是针对有价值物或价值观的斗争;

这里,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打败对手被认为是重要的。

74

竞争是一种合作性冲突,它受一些规则约束,达到目标比打败任何对手更重要。

竞争规则防止竞争演变为冲突。强制是指某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一种倾向。

尽管它最终依赖于使用暴力或体罚的威胁,但是,它通常所采取的是一些更为微妙的约制手段,如爱国主义、爱情、信仰或恐惧等。

75

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复杂的联系网。

网络在帮助个人形成意见和作出决定、获得信息和建议以及找到同伴等方面是很重要的。

这些网络或密或稀,或者卷人多重关系或者只是单向交往,并且表现出或强或弱的联系。

小世界研究表明,那些大规模的、看上去毫无组织的人口中心,实际上充满着社会网络,人们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

网络分析为社会学研究增加了一个重要维度,它侧重探讨个人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关注个人或群体的特性。

76

社会化: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的社会互动过程,它从出生就开始了,并持续一个人的整整生。

人类相对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使得社会化成为可能,而我们在本能方面的缺隙使得延长社会学习的时间至关重要。

77

基因与社会影响共同形塑人类行为,但哪一因素相对更为重要,争议颇多。

社会学家认为,像利他主义、攻击性及性别角色差异等社会行为,都有一种生物基础。

78

与他人的早期接触是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对婴儿的智力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有证据表明,人类情感的发展有一固定顺序。

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准备。

79

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感觉与自我观服的特殊模式。

自我即指一个人对他或她的个人认同或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自我是人格的一方面,社会学家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人们对自己的意识(他们的意义,他们的自我),反映了他们所考虑到的别人对他们的思考。

80

自我包括两个部分:

自发的、冲动的、独一无二的“主我”,

以及“客我”,即对社会要求的内化与个体对这些要求的意识。

81

自我的发展依赖于参与角色借用的能力。

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已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

米德社会化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即模仿阶段,其行为是基于重要他人的要求的。

重要他人,指对一个人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尤其指在儿童时期。

82

在嬉戏阶段,儿童装扮角色,但并不理解所借用的角色意义。

就是在这个阶段,“客我”才真正地开始发展。

在后来群体游戏阶段,“客我”才基于一般他人中的非个人期望而形成。

一般他人指儿童所想象的较大社会的整体形象。

这样自我的发展就包括“客我”与“主我”之间的连续对话。

83

弗洛伊德强调社会化过程的生瑾基础和情感维度,而不是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格包括三个部分:

(1)本我,一个无意识的生理冲动王国;

(2)自我,在本我与内化了的社会要求之间的调节者;

(3)超我指在社会中学到的“应该如何”与“应当如何”的内化,它是人格的审查者和社会监控者。

要使一个人保持正常和健康,这三个部分必须在人的发展的各阶段都是协调均衡的。

84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把分析焦点从本能冲动转向了自我的理性世界。

在他们所划分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

对每个认同危机的积极处理,就会产生稳定的认同。

85

让·皮亚杰研究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即儿童认识和感知事物的能力的增长。

这种发展有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及正式操作阶段。

86

在复杂社会之间,培育孩子的实践根不一样。

极权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

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更为开放和灵活。

最有效的也许是权威型的父母,也即根据子的成熟程度来调整和扩大孩子应负的责任。

87

一种社会化主体是对社会化作出贯献的一个群体或机构。

主要的社会化主体一直都是家庭。

家庭以外的社会化主体如学校和日托中心,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煤,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88

在传播文化技能与知识遗产、灌输以广大社会为取向的新的角色行为、教育个体以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来调整自己等方面,学校是重要的。儿童同时也受到了同辈群体的重要影响。

同辈群体由拥有相同社会地位、年龄相仿的人构成。

大众传播,尤其是电子产品,近来已成为社会化的主要主体。

手机电脑既可能强化、也可能抵触其他社会化主体所教导的观念与价值。

儿童在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视频。

有些研究表明,这可能助长了暴力行为的产生,并使他们以此刻板印象来思考人和社会设置。

89

在青春期,年轻人不断地摆脱家庭的影响并更多地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由于孩子与父母在情感上不断取得独立,同时又继续接受父母的经济支持,这种冲突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烦恼的感觉,许多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

预期社会化就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

90

在成年期,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但仍然有许多新的角色需要学习。

以后生活中的角色变化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

初级社会化指早年为各种成人生活角色所做的基本准备。

91

成人在态度与行为方面最为困难的一些变化发生在生命的最后儿年。

许多老人当他们退休、丧偶或者孩子离开家庭的时候,就遇到了自我认同的问题。

92

就身患绝症的病人面言,濒临死亡的体验通常包括五个反应阶段:

拒绝和与世隔绝、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必须连续有序的,但可能当病人走向死亡并试图接受它的时候再现出来。

因死亡的悲痛通常在死亡事件发生之前就开始了。

(亲人)死后,活着的人的悲痛可能经历几个阶段,包括震惊、拒斥死亡事实、绝望与返应。

93

再社会化指产生与以前的价值和行为不同的新价值观与行为的社会化形式。

它常发生在全面控制机构中。

全面控制机构是为了从根本上改造一个人的人格、价值现与自我认同,而将其一天24小时都完全置于管理人员之控制下的地方。

94

尽管我们的人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人自由。

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而成人可自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方。

为获得恰当的社会化,人就需要与他人接触。

我们大多数的基本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也要依赖于他人。

我们与他人一起工作、嬉戏、学习和祷告。

事实上,大量的人类生活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以至于那些喜欢独处者被贴上“孤独者”的标签,并认定为有偏离行为。

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就是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

95

社会群体可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面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小群体就是小到能允许其成员以个体为基础进行相互的交往联系的群体。

96

社会学家明确区分了社会群体两个一般类型。

初级群体是一个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在那里互动是亲密无间的,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它是社会群体的最基本形式。

初级关系是一种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多重角色,其有多种利益。

每个人都可在其中进行自由而广泛的交流,全部人格都会参与到其中的互动。

97

次级群体是为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

与初级关系相比,次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缺乏情感深度的关系,它所包含的只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方面。

次级关系常见于现代社会之中。

98

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结成社会群体是为了足特定的需要。

有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满足工具性(任务)需要,它们有助于成员完成单个人所不易完成的工作。

有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表意性(情感性)需要。

事实上,大多数社会群体可能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

99

所有群体都有社会结构。

群体规模是决定其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

两人群体,或者说是由两个成员所构成的群体,它可以发展出强烈的团结感,但是对群体成员有很高的要求。

三人群体,有三个成员的群体,它常常不如两人群体稳定,因为它很有可能会产生二人对一人的一种结合,当群体越大,群体结构就会越复杂。

100

社会群体与聚集的人群(有时称为聚合体)的一个区别是前者具有一整套规定成员怎样行为的共享规范。

101

许多群体规范都以角色期望的形式表现出来。

处于领导地位的角色尤其重要。

工具型领导设法指导群体朝向群体目标。

表意型领导是为了寻求群体团结或者维持群体和谐。

有些研究认为民主型领导比权威型领导和个人魅力型颁导更具有效率。

领导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特征,但是它有赖于群体价值观、群体需求和群体目标。

102

研究者们发现群体决策有四个阶段:定向、评估、实际决策和恢复平衡。

遵从指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

遵从群体期待的压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模仿群体成员的态度和感觉。

遵从的三种类型是信息遵从、规范遵从和服从。

群体集体决策常常比由个人单个决策要冒更大的风险,这一现象叫做“风险转移”。

“群体意见”是遵从的一个类型,达成一致的群体意见的需要压侧了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103

群体界线定义了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的关系。

内群体是人们所属的群体,外群体是他们所不属于的群体。

群体界线常常由符号和代码来强化。

群体之间的冲突常常强化了群体界限。

104

参照群体是指对个人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形成特别重要的群体。

参照群体为人们评判自己提供了一种模型,它可以是某人所设法追求的群体,而不仅仅是他或她已经所属的群体。

105

组织是人们构建出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除了具有明确规定的特定目标以外,一般说来组织还典型地具有劳动分工、权力的集中、成员关系经常变化的特征。

106

组织结构有两个方面: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正式结构是明确规定了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程序,正是它们指导着组织成员开展活动。

组织中的制裁,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保证了组织成员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

正式结构居于支配地位的组织就是正式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互相补充。

非正式结构由成员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所组成。

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没有虑到的问题作出回应,它有利于组织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常常有助于组织获得更高的效率。

107

科层制是运作于明确的规章和程序之基础上的等级权戚结构。

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存在着科层制取代不太正式的组织的趋势,工业革命加速了这一趋势。

科层制的经典性研究是由马克斯·韦伯进行的。

他称理性化是现代世界的主要社会潮流——经由这一过程,陈旧的、传统的社会组织方法被大量明确、抽象、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所逐渐替代。

108

科层制具有以下显著特征:它将全体员工分成较小的单元,称之为办公室或局;权威和责任的明显分离;人员聘用主要根据其技术和专业资格来确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员工的工作方式进行了严格规定;科层晋级制度的确立。

科层制可能极有效率,但是它也会僵化死板,因而这又窒息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109

当组织发展起来并趟于成熟时,它就具备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目标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制度化了。

虽然制度化可能会产生良好效应,但是它也会导致非弹性化,不能适应变迁中的环境。

另一个制度化效应是目标置换,当组织员工更关注于组织本身的存续和他们在组织中的位置,而不去关心是否与组织的实际目标相符合时,目标置换就会发生。

110

每个组织内部本身就蕴含着组织变迁的种子。

但是许多组织变迁源于组织环境,包括了来自于与之竞争的组织的压力、顾客的要求、技术革新的突破、新市场的开发、组织服务对象的利益、态度和价值观的变迁。

111

有三种基本类型的组织:

强制型组织主要依赖于实际的或潜在的物质性力量来确保其成员的服从;

功利型组织,它主要依赖于金钱刺激;

规范型组织,也称之为志愿者协会,它允许员工自由地追寻某些共同利益。

112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已成为每个现代城市的工业社会占支配性地位的特征。

最近,人们开始对科层制作出了多种形式的消极反应,他们反对巨型政府、组织化的宗教和大型公司。

尽管类似的抵制性态度不断增加,但是人们仍然称赞科层制所带来的社会效率。

113

社会越轨是违反群体或社会的重要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概念不同于统计异常,而且,该定义依越轨行为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114

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或不可接受的。

反常的越轨者与不遵从者不同。

前者接受社会规范的有效性但为个人目的去破坏它。

后者则相信打破的是坏的并必须改变的规则。

当被破坏的规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成员的感觉和需要时,越轨可能得到社会的赞问。

115

患精神病的、有障碍的或生理上有病的人,可能破坏了规则而不必为他们的行动承担全部责任,因为他们不能够遵从。

但是那些虽然能够尊从却未能并尊从的人,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反之亦然。

越轨是个文化的一般概念。

一个越轨行为可能是由一个人单独所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所为,例如一个公司或政府机构。

116

为使人们愿意遵从社会规范,每个社会必须限制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要有社会控制机制。

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是内在控制。

117

内化是指将群体或社会规范作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加以接受。

社会控制的另一种类型由通过应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制裁迫使人们遵从的外在压力组成。

初级群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实施非正式的社会制裁。

特定的组织和机构是正式社会制裁。

118

越轨也有正功能,它有助于澄清和界定社会规范,增进群体团结,刺激所需的变化,并使人们更愿意遵从。

119

持续的或广泛传播的越轨能产生功能失调,它可能物化了人们遵从的动机,使生活不可预测并充满危险。

大量的越轨者能导致社会瓦解,即社会设置的崩溃。

120

关于越轨行为的解释有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

虽然生物学因素已被研究过,但没有一个因素可以确定为越轨的主要原因。

研究越轨的心理学方法集中于个体的人格。

有些人试图想找出与越轨相关的人格类型。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强调行为模式的社会习得的重要性。

一个流行的心理学解释是挫折攻击假设,认为越轨暴力是由挫折产生的一种攻击行为。

121

失范是指一种规范、价值相互冲突、脆弱或者阙如的社会状态。

越轨很可能是由于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某种紧张引起的,即由于文化描述的目标和社会赞同的达到或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间的紧张引起的。

文化传递理论指出,如同遵从一样,越轨是习得的行为。

越轨是以文化传递的和通过社会化学来的。

尽管一个人的社会化是通过不同的群体来完成的,但是他们只接受那些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和群体的规范。

越轨是对越轨者的冲动和诱惑未能加以充分的内在控制或外在控制的后果。

122

社会中最强大的群体能把弱势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定义为越轨,而且,多数越轨源于冲突和不平等。

法律不是为保护社会的全体成员而制定的,而且也无须反映全社会的道德观。

123

在偶犯一两次趟轨行为的人和开始越轨生涯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

越轨生涯指的是接受越轨亚文化中的越轨认同和生活方式。

124

一个职业越轨者的形成典型地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某人犯规一次井被其他重要的人看到。

第二,这个人被标签为越轨者。

有时这一称号成为其主要身份。

一个污名社会耻辱的标志也可能暂时贴在越轨者身上。

第三,这种人加入和认同,由其他越轨者组成的群体,以获得感情的和社会的支持。

典型的是,这些群体基于同大社会打交道的共同经验而拥有一整套非常发达的亚文化。

125

犯罪是被当局禁止并能通过运用正式制载加以惩罚的行为。

犯罪的主要类型有针对人的犯罪、针对财产的犯罪和无受害人的犯罪。

大多数注意力都集中于有组织的犯罪,这种犯罪严重卷人毒品交局。

虽然相对地不受大众舆论的关注,但白领犯罪北其他犯罪更为常见且涉及的金钱数额更大。

126

刑事司法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警察、法院和改造系统。

警察在维护公共秩序如控制交通方面比忙于调查犯罪方面所花的精力要大得多。

法院的功能是对被指控犯晕的人进行起诉,确定他们有罪或无罪,并确定恰当的惩罚。

改造系统包括监禁、缓刑和假释,它服务于以下四个目的之一或全部:惩罚、剥夺资格、改过自新和威慑,作为威慨力,惩罚的效果受到它的准确性、严厉性和迅捷性的影响。

127

所有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体系。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社会需求物品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

研究表明社会分层有三个主要方面;财富、权力和声望。

128

财富是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不仅包括货币还包括物品、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

收入是使用人力或物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

在我们的社会里收入和财富分配都非常不平等,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

像宗教、种族、教育、职业、性别之类的因素都影响着财富和收入的分配。

129

权力是指称个人或者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合作。

权力集中在少数人(即“权力精英”)手中,还有些人认为权力为许多人和许多群体所分割。

权力和财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财富有时能够买到权力,而权力往往可以用来获得财富。

130

声望,是一个人从别人那里所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是社会分层比较主观的方面。

声望来于像名誉、尊重、荣誉与敬意之类的形式。

尽管金钱可以买到声望,权力可以控制它,但是一个人的声望通常来自对一个高级职位的占据。

131

社会经济地位是一种对社会地位的测量方法,它考虑到个人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等内容。

正确识别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靠的是两个东西:

一是公认的、用于划分地位等级的等级序列,

另一个是人们普遍理解的评价个人地位的符号,以便我们据此来评估个体的地位水平。

132

人们的背景可能影响到他们评价别人的方式。

地位符号是任何可以向他人传达使用者的地位水平信息的东西。

当人们通过炫耀性地展现地位符号来表明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时,他们就在进行炫耀性消费。

133

尽管肤色、宗教、婚姻地位、年龄与性别以及其他许多因素对人们的社会地位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是职业。

职业的声望等级相对稳定。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地位较高,在其他地位等级序列中他也会处于较高地位,表现出地位一致。

134

历史上有两个主要的分层类型:奴隶制、种姓、等级和阶级制度。

奴隶制是一种极端不平等的分层体系,在这种制度里社会中的一群人属于另一群人所有,他们没有自由,可能不被当人看待。

种姓制度是一种复杂而严格的分层制度,在这种制度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是由出生决定的,一般不能改变。

等级制度是与封建主义农业社会类型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分层制度中贵族因拥有土地而拥有权力,农民以依附身份被束缚在贵族的土地上。

135

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分层制度是阶级制度。

这是一种主要以经济地位为基础的相对开放的分层形式。

极据马克思的理论,阶级是按照对生产资料或财富的占有方式来划分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主要社会阶级是工人(无产阶级)和资本家(资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这两大阶级总是处于不断阶级冲突或阶级斗争的状态中。

与马克思不同,韦伯认为阶级制度除了经济以外还有两个其他的分层维度:权力与声望。

136

阶级分化是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的、感知上的以及真实的差别。

社会学家用来划分阶级的方法有三种:客观法、声望法和主观法。

社会阶级成员对他们的共同处境和共同利益的共同意识,叫阶级意识。

有些人群的阶级意识比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一部分原因是虚假意识,即一个人对现实的主观理解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状况。

137

社会流动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从一个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个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

这种流动既可能是向上的,也可能是向下的。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地位直接通过个人的努力就可能获得。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或到一定年龄就有的,几乎不可能改变。

尽管没有社会是完全开放或者完全封闭的,但是工业化社会一般较为开放,农业社会一般较为封闭。

138

社会学家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

一是代际流动,即用子女或孙子女获得的社会地位与其(祖)父母的社会地位进行比较。

二是代内流动,即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

139

工业发展与教育普及促进了全国性的向上社会流动。

由于社会或经济制度变迁(而不是个人成就)所导致向上流动,叫结构性流动。

向上流动的人一般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向下流动的人往往是出身在大家庭的人,未受过教育的人,很早就结婚的人,要养活众多家庭人口的人。

140

最新研究强调父母双方的职业地位都有可能与孩的所能达到的地位水平有关。

就一项工作而言,妇女和男子都可能具有同样的资格,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妇女仍然集中在低工资和低声椒的职业上。

141

关于职业在声望、财富和权力方面巨大差异的原因有几种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职业地位的差异对于社会的有效运转是必要的。

没有这样的差异,人们就不会愿意为社会从事需要接受长期正规教育的重要工作。

冲突理论认为,上层人士对下层人士的剥削产生了不平等,缺少平等对于社会来说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

伦斯基认为在现代社会,形成分层制度最重要因素是权力,而不是经济。

同时认为有些不平等实际上可能有助于社会功能的发挥。

142

社会学家一般认为美国有五个主要社会阶级:下层阶级、工人阶级、下层中产阶级、上层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

这些阶级在其成员的财富、权力和声望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他们在典型职业、价值观和休闲活动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别。

143

社会阶级地位对人们的生活机会有着深刻影响。

所谓生活机会是指一生中获得一些重要目标的可能性。

与社会上其他人相比,地位较低的人可能寿命短健康差,享受不到平等的法律,接受教育的机会少,社会参与的机会有限。

144

贫困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之所需。

按照相对贫困的定义,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如果一个人物质上比正常水平少得多,那么他就是穷人。

与此相对,绝对贫困的定义确定一个收入线,低于这条线,个人或家庭就不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

145

“责怪受害者”是一个通常用米描述认为穷人的穷困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这样一种倾向的词语。

社会科学家提出了几种解释持续贫困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存在一种贫困文化,即一套穷人共有的规范和价值观。

根据这种观点,穷人由于接受了包括无能的意识和不愿规划未来在内的一套价值观,从而适应了贫困。

这些价值观抑制了他们利用已有机会的能力。

许多社会科学家不同意贫困文化的观点,他们转向贫困的结构性解释,这种解释是认为贫困是社会中持续的不平等造成的,例如权力、财富和其他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实际上迫使一些人处于贫困状态。

146

少数民族群体指在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通过某些生理的、社会的或文化的特征识别出来的、被这个社会当作偏见和歧视对象的人所组成的任何群体。

民族群体被定义为任何与其他群体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区别,并且有自己的亚文化,有共同意识的群体。

147

种族是指共同具有某种遗传意义上的身体特征的一群人。

因为不可能研究纯粹的种族类型,又因为区别后天学习的行为与先天遗传的行为以及不带偏见地测量智力与感情特征有困难,所以根难对智力与情感构成方面的种族变化作出评价。

民族或种族群体内部个体问的差异大大超过了群体间的差异。

148

尽管每一个少数民族群休具有不同的经验,但是在美国,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受过偏见和歧视。

偏见指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判断某些人、事物或状况,当事实证明作出的判断是错误的时候。

刻板印象指关于某类人群的一种简单化的或未经证实的概括。

偏见是通过社会化学习形成的,在专制型人格的人身上可能更常见。

149

歧视指针对某些群体或类别之成员的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

偏见和歧视未必一起出现,但是二者往往相互加强。

通过立法可以废除法律上的歧视。

偏见和非正式歧视通过法律并不能够轻易地得到改变。

150

一个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得到的待遇取决于社会的价值系统与社会组织类型,取决于少数民族群体的性质以及其他的反应。

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可以分成两大类:接受与排斥。

151

接受的一种形式是同化,即指主流社会对于新成员的吸纳。

同化既可能是文化上的,也可能是结构上的。

为了同化,少数民族群体可能改变其社会结构以与主导模式相一致,或者主导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可能混合以产生一种独特的新文化。

当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上与体格上:与主导群体相近时,同化就更有可能容易而快速地发生。

152

另一种接受的模式是混合,即某一民族或种族群体与主流人口在生物意义上的结合。

还有另外一种模式是文化多元论,这是指这样一种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当中少数群体民族完全参与主流社会,但是仍然保持许

多他们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差异。

153

当歧视和偏见高度组织化与集中时,经常是作为主导群体的一种有意政策,结果就会产生这样一些排斥模式:

(1)消灭,是指主导群体导致大量少数民族成员死亡的过程;这种类型有时采取种族灭绝的形式,即指对某一民族或种族群体在整体上答意加以推毁;

(2)驱逐,即强制人们(例如少数民族成员)离开某一区域或某一社会;

(3)政治区划,即指某个国家为了使行政边界与某些民族或种族区域更加一致的政治重组过程;

(4)隔离,即指基于使用者的民族或种族特征而将居住地、社会服务或其他设施隔离开来。

154

年龄和年老是社会学最新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发达国家,随着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超来越长。

而且,山于出生率的下降,老年人口在这些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155

对年龄和年老的态度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儿童期只不过是17、18世纪才从成人世界独立出来的一个生命阶段,少年和青年也只是在19世纪末才被认可的独立生命阶段。

中年与中年危机则是一个更晚的“发现”。

老年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很多现在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社会,变老与地位和权威的增长相联系;现在,由于社会赋予年轻人很高的价值,老年有时候意味着价值和地位的丧失。

156

社会按照年龄来分派人们的地位和角色。基于人们年龄的地位称为年龄地位,与年龄地位相联系的是年龄角色,即对占据一定年龄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

年龄角色由年龄规范规定一个既定年龄的人应该如何想和做的标准 组成。

年龄越轨指违反群体社会的年龄规范的行为。

有时候年龄地位是不一致的,例如当一个人获得了一些成人权利(如有服兵役的义务)但不具备另一些权利(如喝酒的权利)时。

对一个人不同年龄地位的社会期望的不一致,称为年龄地位不一致。

157

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之一是认为他们情绪不稳定,身体不太好。

这种负面的想象是年龄歧视的表现之一,认为老年人是生物或社会意义上的次等人,并由此而歧视老年人的一种观点。

158

生理上的变化在变老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老年人普遍都会感到听觉和视力的下降,记住近期发生事情的能力也常常会衰退。

妇女的月经在中年就停止了。

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多地经受着慢性病的折磨。

159

社会老年学分析人们向老年转化的过程有以下几种视角:

脱离论把变老看成是一个逐步脱离社会的过程,一个为死亡做准备的时期。

活动论认为,由于社会的结构性安排,老年人减少了白己的活动水平;当人们变老时,他们失去了很多社会角色。

然而,如果维持一个较高的活动水平,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将根高。

连续论则把“老年”仅仅看成是个人生命的后半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第四种观点认为,老年人构成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形成一个支持网络和组织,帮助提升老年人的权利。

160

退休由于政府的社会保障计划和组织的退休金计划而变得普遍起来。

因为许多公司有强制退休政策,很多人不得不退休。

虽然退休通常伴随着收人的急剧减少,大多数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还是相当满意的,也有一种愿意提早退休的倾向。

但是,不断增大的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比率,威胁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基础,并可能导致退休方式的改变。

161

传统上,家庭具有照顾老人的责任。

但是,财力的限制以及老年人严重的疾病常常使得社会性照顾成为必然。

虽然所有国家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在中国,有尊敬老人的传统,并且这种传统在企图摧毁旧的价值观念的考验下,也仍旧保存了下来。

在农村地区,照顾老人几乎完全是家庭的责任。

在以色列的吉布兹,老年人从不需要担心住房和财政支持。

只要他们力所能及,就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但是,吉布兹老人把领导权交给年轻人以后,却面临着地位丧失的问题。

乌干达的艾克人却粗暴地对待老年人。

162

健康与疾病在年龄、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分布情况是不平衡的,少数民族老年男性和穷人的健康问题比较多。

低收人者的健康状况较差是因为住房拥挤、不卫生的生活条件,接近暴力、酗酒、吸毒等其他有害的事物。

163

在19世纪,关国的医疗活动很不规范,人们生病大多去找草药医生,到了20世纪早期,医学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训练的医生组成一支强有力的职业组织并且获得对医学教育和行医执照的控制权,这两个步骤消除了许多非科学的竞争。

164

19世纪末,医院还只是穷人通向死广的地方。

在20世纪,医院变成了有效的治疗中心,把医学教育和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165

医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医生挽救生命的能力。

但开发和使用这些技术的高昂费用又带来了严重的道德问题。

166

男人与女人是不同的,表现在基因、荷尔蒙和生理结构等方面。

胚胎内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每一个细胞核的线性结构都携带着具有全部遗传特征的基因。

一日睾丸成卵集在胎儿内形成,就会产生荷尔蒙。

荷尔蒙是一种化学物质,能够促进成限制生长和机体功能的发挥等生理过程。

荷尔蒙可以使男孩和女孩具有先天不同的行为类型,但是社会化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荷尔蒙的这种作用。

在青春期,增多的荷尔蒙导致了第二性征的发展,以及心理与行为的变化。生育和哺乳孩子的能力是性别二态性的清晰的表征。

167

跨文化的资料表明,攻击型行为在男孩子中较常见,而感觉型行为在女孩子中更普遍。

据麦科比和杰克林的研究发现,除了男性的攻击型行为倾向和男女之间的某种智力差别以外,对男性和女性的多数心理成见都是不正确的。

168

性是指区分一个种群的男性与女性成员的生理特征。

性别指的是与男性和女性相关的社会与心理特征。

由于性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性别的含义也就随着时间和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169

性别角色是与男性或女性相关的社会角色。

性别角色期望塑造着我们的行为。

不管我们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有一种性别认同,即我们对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的认识。

性别认同是社会和文化所确定的性别界限,它与性别的生理定位无关。

170

在前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女性从属于男性,性别角色经常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似性。

工业革命以后,强调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

171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性别角色期望就开始传递并通过社会化过程得到加强。

其中有两种机制起了很大作用:区别对待和角色认同。

这两种机制在家庭、学校和大众媒体的活动中随处可见。

到了成人期,通过社会化获得的性别态度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这种性别态度成了一种自证预言。

172

性别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主要源泉:男人和女人获得社会报酬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性别分层反映了男性统治权力和声望更多地给予了男性而非女性的社会现实。

男性统治根植于每一种文化中,并体现在语言和大众媒体上。

173

社会学家通过功能论和冲突论两种视角来研究性别问题,试图解释性别不平等和男性统治的社会现实。

早期人类社会按照性别进行分工,男人承担需要体力的工作,女人负责照顾孩子等活动。

这种分工后来变成一种制度化安排。

174

功能论者研究家庭这种工具型和表意型领导的分工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

工具型领导是目标导向型的,而表意型的领导维持着社会的道德规范。

这两种类型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群体中都是必需的。

根据功能论的观点,在家庭里,妇女通常承担表意型的角色,男人承担工具型的角色。

传统的功能论者认为,这种性别角色结构对于核心家庭的顺利运转是重要的。

175

冲突论强调经济和技术力量给性别角色带来的明显变化,它也强河我们社会里的性别歧视和男性统治。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者把性别不平等看成是更广泛的社会不平等系统的延伸,认为只有推翻经济资源的私人所有制,才能改变这一状况。

176

虽然女性已经占劳动力的45%,但其薪金和地位却远远低于男性。

妇女在政治领域远远落在男人的后面。

妇女更多地担任地方性而非全国性的政治职务。

178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的社会设置。

在小的传统社会里,家庭大多自给自足,并为多数成员提供物质的和情感的需要。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家庭的功能要少一些,但是在四个领城里仍很重要:社会化、情感和陪伴、性规范和经济合作。

179

家庭在许多方面都很适合承担社会化的任务,它是一个亲密的小群体,父母通常都很积极,有动力。

可是,家庭并不总能很有效果、有效率地完成这一功能。

于是人们尝试了许多替代家庭的儿童社会化方式,但没有一项成功。

在现代社会,对孩子和成人来说,家庭是感情和陪伴的主要源泉。

性规则用于确保能有人对子女抚养负责,以及保证种族的繁衍。

家庭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单元。

在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社会,家庭通常是生产的主要单元。

在现代社会,家庭的主要经济行为是消费。

180

冲突论者认为家庭是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场所,因而是社会中许多别的不平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如果资本主义制度不推图,性别不平等就不可能减弱。

181

世界上家庭结构中有许多变化形式。

在描述家庭结构时,社会学家注意到亲属群体和家庭的区别。

亲属,是指一些有着共同的祖先或血缘、或是有姻亲关系或养育关系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网络。

虽然亲属并不总是生活在一起,以群体的形式发挥功能,但是,他们承认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责任和义务。

家庭是亲属关系中(或类亲属关系中)相对较小的户内群体,是一个相互合作而发挥作用的单位。

在我们一生中,大部分人都属于两种不同的家庭:出生、并进行大部分社会化的家庭叫出身家庭,因结婚生子而建立的家庭叫生育家庭。

不同的社会对两种家庭的重视程度不同。

182

核心家庭,即一个两代人的家庭,包括夫妇俩和子女,通常和别的亲属分开住。

扩展家庭是一个包括了三代或更多代的成员的家庭群体。

家庭结构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经济因素。

全世界的家庭结构正在逐渐朝核心家庭的方向转变。

这种趋势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相关联。

183

综观历史,家庭权威一直由男性执掌。

父权家庭是大部分权威由最年长的男性拥有的一种家庭结构。

母权家庭则是大部分权威掌握在最年长的女性手中的一种家庭结构;这种模式并不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特征。

有些社会的家庭是母主家庭。

母主家庭就是指,一位妇女成为家庭的核心和最重要的成员。

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朝平权家庭发展的趋势,即丈夫和妻子在权力和特权上基本平等。

184

婚姻居所,即夫妻结婚后居住的地方,在不同的社会中也不同。

有些社会的传统是从夫居:婚后夫妇俩住在丈夫父母的家里或与他们住同一个社区。

而在从妻居的社会里一切都要反过来:婚后夫妇住在妻子父母家里成所在的社区。

几乎所有当代夫妇是采用单居制的。

在单居制里,婚后夫妇俩不与任一方父母或亲戚住在一起。

185

亲属和血缘关系世代相传的方式就是世系。

世系相传主要有三种方式。

在父系继制中,家庭中父亲这一边是亲戚和财产继承的基础:男性沿男性一边继承财产。

而母系维刷,是指家庭中母亲这一边是亲戚和财产继承的基础:财产由母亲留给女儿。

还有一种是双系继嗣,孩子们的亲戚与父母两边家庭相关联,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有权继承父母双方家庭的财产。

186

所有的社会对性对象和婚姻对象的选择都有一些限制。

乱伦禁忌是一种很强的道德禁忌,限制特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的性关系,这是全世界几乎都有的限制。

许多文化要求实行内婚制,即必须是同一群体内部的人才能通婚;另一些则鼓励外婚制,即规定要同本群体之外的人通婚。

虽然人们认为伴侣的选择纯粹是个人的事,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选择那些经挤、种族和宗教背景与自己基本一致的人结婚。

这种婚姻方式叫同类婚。

男人倾向于同比他们年轻的、文化水平比他们低的、职业声望不如他们的女性结婚,这就叫婚姻倾度。

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在罗曼蒂克爱情基础上的个人选择已经代替了父母安排的婚姻(这仍是许多前现代社会的婚姻规范)。

不过,许多专家意识到,与罗曼蒂克式的爱情相比,价值观的相容性为婚姻提供了更为稳固的基础。

187

婚姻是社会赞成的一种配偶方式,通常涉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同的性行为和经济上的合作。

婚姻体系建立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上,即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姻,同时包含了不止一个男人或女人的婚姻叫多偶制。

最常见的多偶制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有不止一个妻子。

相反则是一妻多夫制,即一个女人有不止一个丈夫。

多数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会结婚,但是趋势是朝着晚婚发展。

有证据表明在那些持久的婚姻中,婚姻幸福感相对较强。

188

在美国婚姻破裂很普遣,对子女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虽然再婚率已经降低,但是多数离婚者又再婚了。

美国的高离婚率与社会因素有关,如核心家庭的相对隔绝、地理意义上的高流动率、一直在变化的家庭和性角色、多元伦理、更自由的离婚法等。

寡妇经常会面临经济困难和适应的问题。

189

人口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缩短了家庭生活周期中生育和抚养子女的阶段,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数量增加了,空巢期延长了,寡居期延长的机会也增多了。

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已经改变了。

这些变化会对儿童教育质量产生什么影响尚有待确定。

已婚妇女就业数量上升被称做20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革命之一。

双职工家庭(即夫妻俩在一段连续时间段里都同时持续从事全职工作)的数量越来越多。

190

家庭暴力和虐待儿堂的事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注意,报道也越来越频繁,但是这些事件增长的程度并不清楚。

贫穷和经济困难与家庭暴力(特别是殴妻事件)有很强的相关性。

191

尽管有这些不同,三个国家中的学校都有非常类似的社会目的或功能。

教育有五个主要的社会功能:(1)社会化;(2)社会控制;(3)筛选和分配;(4)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5)社会革新和变迁。

192

学习是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

教育是社会中指导许多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

193

教育设置有几个主要的社会功能。

最普遍的功能就是社会化,即传递技术技能、知识、价值观和规范。

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社会控制,即学校帮助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

教育设置还试图保证为需要人员的岗位提供足够的经过训练的人。

教育组织,特别是学院和大学,还是现代社会中革新的主要源泉。

194

冲突论者认为教育主要是统治者永久保持自己特权的工具。

按照达种观点,贫穷的学生不大可能受到鼓励去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且往往支付不起继续上大学的钱。

教育保持不平等的两个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分班,依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或班级,但事实上经常是根据阶级和种族分班。

另一个手段是文凭主义,指某一职位要求申请者必须拥有高学历。

文凭主义是确保最有能力的人受雇于重要岗位的一种办法。

因此,较低阶层的学生往往无法竞争获得高薪水、高声望的工作。

这样,贫穷和不平等的循环通过教育体系得到了强化。

195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收人也越多。

还表明,教育对人们的价值观有很重要的影响,通常使他们更有忍耐力、更加自由。

196

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实践的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某群人对其感受到的神圣之物、通常还包括超自然的东西,进行阐释并作出反应。

所有社会中都有宗教存在,只是在表现方式和制度化形式上存在差异。

197

有神论是对一神或多神的信仰。

在世界的主要宗教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是一神教的例子,即这些宗教都只信仰一个神。

而印度教,则信仰多个神,是多神教的例子。

198

当今世界中的其他一些主要宗教并不是以神为中心,而是以超验唯心主义的抽象原则为中心,从而致力于获得道德和精神上的德行。

一些传统社会施行的是图腾崇拜,它把所崇拜的图腾,通常是动物(在极少情况下也有植物),既看成神,又当作祖先。

199

前工业化社会中的其他宗教形式还包括简单的超自然崇拜和泛灵论。

作为一种宗教类型,前者是指该宗教没有确定特殊的神或精灵,但是相信有影响人们生活的超自然力的存在;后者则认为有活生生的精灵在操纵着这个世界。

200

宗教与人类境况中的一些基本方面相联系。

它能够给人类提供支持和慰藉;为人类的存在赋于意义和日的;提供给人类一种认同感;使人类超越日常的现实生活,并且使人类在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能够顺利过渡。

围绕这些重要的人生转折阶段面发展出来的一系列仪式就被称为通过仪式。

201

宗教设置既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力量,又是实现社会变迁的手段。

宗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它通过神圣仪式将人类共同体团结在一起。

它把一个社会的基本规范和价值变得更为重要,并辅之以超自然惩罚的戚胁,从而有助于控制社会越轨。

宗教还能使政府的权威合法化,使人们妥协于艰苦的生活和社会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宗教可能阻挠必要的社会变革,或者使政治冲突更加难以解决。

202

宗教的稳定效应在家庭这种设置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宗教最初是作为一种家庭活动出现的,在一些社会中,家庭仍然和宗教信仰与实践紧密相连。

宗教信仰影响着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包括道德态度、婚姻稳定性以及社会化。

203

社会学家较多关注宗教在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

但它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引发纷争的力量。

例如,新教将社会中的不同要素团结起来,并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16世纪欧洲的变迁。

204

所有的宗教形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神圣是由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能够唤起由衷的敬意和敬畏的事物。

作为神圣的对立面,世俗是由日常生活中被看成普通物质(自然)世界组成部分的一切要素所构成的。

宗教的第二个要素是仪式,是与对神圣事物的体验密切相关的、已确定的行为模式。

仪式将信徒们结合为一个群体。

宗教的第三个要素是宗教信仰体系。

信仰有助于解释神圣事物和仪式的意义和目的。

最后,为了保证宗教经验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建立起由信徒组成的社会组织也是十分必要的。

205

社会学家区分了宗教组织的四种主要类型。

国教是一种宣称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是其成员的宗教组织。

教会是一种由宗教信徒组成的相对稳定、制度化的、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教义或教条的宗教组织。

在宗教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教会也被称为宗派。

宗教组织的另一种类型是教派,这是一种在正规组织化程度上比教会较低的宗教组织。

第四种类型是膜拜团体,这种团体拒绝现有宗教中的一些方面,致力于帮助其信徒能够获得所渴望的精神体验。

膜拜团体不是为了改革已经存在的宗教,而是提供崇拜的新方式,或提供新的启示。

教派和膜拜团体常常源自于人们的剥夺感。

206

宗教起初是作为其他社会设置的内在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开始是家庭,而后是部落或村庄。

它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有其独立组织和角色的社会设置。

专业化的专职神职人员体系得以发展,随后便是神圣活动与世俗活动的分离。

至此,是否参加宗教活动就变成了一种自愿性的活动。

207

宗教作为一个宗教组织,在当今世界中已经在衰退,宗教规范和价值观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都在日益从宗教的联系和影响中摆脱出来,这个趋势被称之为世俗化。

208

政治活动是指人们和群体取得权力以及对他人运用权力的过程。

它也是人们做出并实施那些影响整个社会的决定的方法。

权力是指人们或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动的能力,不管他人是否愿意服从,这种权力都可以通过提供报酬和惩罚,或操纵信息等方式而得到实施。

合法权力的使用一般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而非法权力是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权力。

209

权威是一种制度性的合法权力。

韦伯将权威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传统型权威是得到社会风俗及已接受习借认可的;

魅力型权威来自领袖和他(或她)的追随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法理型权威是以理性地建立的规则为基础的。

210

国家是在社会中拥有最高权力并对武力的合法使用享有垄断权的机构。

在现代的民族国家之前还存在过其他的不太复杂的政治组织,如城市国家。

211

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以用来分析社会形态中的国家权力及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多元主义观点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这些利益群体都试图影响政府,使其按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行动。

国家的作用就是调解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并达成共识,从而按照共识来行动。

精英主义观点认为,政府是由社会主要机构的领导人统治的。

经典的冲突论确定了组织中(包括官僚国家)产生寡头统治或杰出的少数人统治所需的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大部分组织成员的冷漠和缺乏主动参与性。

阶级冲突论观点把政府权力看作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加强自身地位的工具。

212

现代政府形式主要有三种:民主主义、极权主义和独裁主义。

民主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正式认可,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

民主国家是指政治上而非经济上的民主。

重要的商业决定都是由商业领导人作出的,而与普通民众的意愿无关。

集权主义是指由某个政党所统治的政府形式,政府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控制。

独裁主义是指一个人集所有权力于一身进行统治的政府形式。

213

美国人是现代人中最具个人主义特征的。

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已使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中政治上最保守的国家之一。

个人主义有可能使人们更多关注私人的利益追求,而不顾公共事业。

最近有关美国的分析认为,公民的那种不介入与自己直接利益无关事情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普适。

214

一般来说,政治参与可以分成三类。

斗争活动,包括对某项运动投人时间甚至担任公共职务,这都要求最大程度的公众参与。

过渡性活动,包括与公共官员接触甚至参加政治会议或集会,要求较小程度的参与。

旁观者活动,如投票选举或从事政治讨论,要求最小程度的参与。

绝大多数人可以归人旁观者类。

政治参与受到如性别、年龄、种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等级体制中上升得越高,他的政治参与水平也会越高。

在社会经济地位所有因素中的教育因素对政治事件的兴趣和参与度的影响最深。

215

政党通常是由具有类似态度和利益的人形成的一个组织,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并控制政府。

216

为回答“谁统治国家”及“被选举和被任命的官员该对谁负责”这两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四种不同观点。

根据多元主义者的观点,政治是国家监督下处于竞争状态中的各利益群体的相互作用。

当需要时,国家就以中立调停者、载判员或调解者的身份介入政治竞争,为制定对有组织的公民群体的要求负责的政策而努力。

精英主义者的观点认为,相对较小的权力精英集团是国家和政府行动的主要决定者。

阶级冲突论观点则认为,国家和政府的行动是以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需要及利益为依据的。

而主张中央集权下实行经济统制者的观点认为,国家是一个有权威的、资源丰富的强大组织,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利益,即使在违背其他的群体、精英或其他阶级利益时,它也有采取行动的能力。

217

国家在成长过程中,也渐渐承担了许多责任,例如,照顾孩子、病人和老人,而这些曾经都被认为是家庭的主要责任。

一种人道主义的观点认为,国家能够而且应该为它的公民提供支持,但是基于利他主义和社会团结纽带的社会义务也应该受到鼓励,而不应该被国家非个人化的机制所取代。

218

一个社会的经济是由一些组织和过程组成的,通过这些组织和过程,商品和服务得以生产和分配。

经济被分成三个主要的部门: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属劳力密集型;

第二产业生产和制造商品,属资金密集型;

第三产业以生产服务为主,属知识密集型。

219

当经济决策权大部分掌握在个人、家庭及公司手中时,这种经济是分散型的。

当经济决策权只由少数个人或公司所掌握时,这种经济是集中型的。

220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是关键的决策者。

经济必须对消费者在市场中表现出来的偏好作出反应。

在计划经济中,最终的决策者是经济策划者。

计划经济对制定计划的机构尤其是管理机构负责并与这些机构相一致。

221

我们界定了三种财产所有制形式。

在私有制经济中,个人或群体拥有财产。

在公有制经济中,政府拥有财产并为公共事业服务。

在集体所有制经济中,财产由合作的企业所拥有,这种企业是为其成员的利益而自愿组织起来的经济联合体。

222

在一种经济中,用来刺激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的措施有两种类型:

物质刺激(工资、利润、奖金或其他金钱报酬)和精神刺激(号召人们对社区、社会或宗教的义务感)。

223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它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利润、竞争、自由、政府不千预市场的基础上的。

在20世纪,大公司已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224

马克思认为,当工人起来反抗自己的命运并且控制了自己命运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就会垮台。

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结构性失业以及财富的不平等分配仍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225

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以生产方式的集体所有制和经济的集体计划与控制为基础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混合经济制度是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和社会主义制度因素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制度。

市场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经济制度:公有制和相对平均的收人分配制度与强调市场力量和分散决策的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

在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家承担通过福利和其他社会政策来减轻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严重后果的责任。

226

在现代经济中,关键的表演者是公司,它是由持股人组成的实体,它通过法律上的有限责任来保护个人的资金。

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公司发展主要表现为批量生产、垄断企业、产业多样化及跨国公司的形成。

227

经济集中是指,国家经济资源的很大一部分由相当少的公司所控制,已经达到比例极不相称的程度。

当代美国经济是一种双重经济,由两部分组成:中心经济,由强大的垄断公司组成;边缘经济,由一些在竞争市场中运作的小型和中等规模的公司组成。

228

美国劳动力市场被分割成单独的市场,每一个市场都有自己的劳动力供应者和雇主。

次等劳动力市场(主要由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组成)提供的工作最不稳定、劳动条件最差、提升机会最少。

次属主要劳动力市场(大部分都是参加了工会组织的企业)提供的工作安全系数更大、工资更高、揭升机会也多一燕。

独立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一般要求通过深造学习后取得的知识技术)提供的工作工资相当高、工作有保障、职业升迁机会相当多。

229

我们界定了工人异化的四个维度:无能、无意义、孤立感和自我疏远。

尤其是那些在官僚性大公司工作的人会产生强烈的异化。

230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组成、分布和变化的学科,是社会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人口学的研究数据通常来自人口普查,即定期进行的人口统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和职业。

政府的人口统计纪录,即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婚姻和离婚等情况,是对人口普查数据根好的补充。

231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建立了人口增长可能超过粮食增长的理论。

当粮食供给不足时,饥荒、瘟疫、战争等灾难就会使死亡率上升,使人口减少。

在工业革命之前,美国和西欧国家都呈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情况。

但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这些国家的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依然较高,使得人口激增。

在工业化后期,出生率下降到与死亡率平衡的水平,人口保持稳定。

这种人口增长变化的模型称为人口变迁。

232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激增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些国家绝大多数可用资金被迫用来维持人口的生存,因而就没有钱投资到经济建设中。

233

二战以后,现代医药水平和公共医疗手段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大幅下降。

同时期的高出生率导致了人口的惊人增长。

然而,二战以后的人口高速增长已经明显放慢了一些。

由于意识到人口过多的严重后果,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通过生育管制计划来努力控制人口。

234

生育控制是减少世界人口的关键。

现在有很多种避孕措施,绝大多数是女用的。

男性和女性的绝育在全世界变得普及起来。

流产是另一种广泛采用的、但又引起争议的生育控制手段。

235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家以人类适应自然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社会行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为了稀缺的资源相互合作、相互竞争。

236

许多社会生态学家以生态系统的观点分析社会现象,即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网。

生态系统包括四个要素:人口、组织、环境、技术。

社会学领域的生态与环境方面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人口密度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

237

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推广到整个地球。

人类曾经以为地球可以无穷无尽地提供这些自然资课。

然而现在环境的有限性越来越明显,人类的浪费即将耗尽自然资源。

238

人类最早定居的社区非常小,基本上是通过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

随着农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们除了生产食物外,便还可以干别的事了。

一些早期的社区发展成了城市,其居民不必自己生产食物。

出现了经济分工和一些新制度,具有乡村特征的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模式也被更为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取代了。

从第一个城市诞生起,便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人们从乡村地区移进城市地区。

239

前工业社会的城市人口相当密集,社会也相对多样化。

但在很多方面,它们更类似传统的农村村庄,而非今日的工业化城市。

一小撮权贵把持政府,社会生活主要由世袭阶级和风俗习惯、而不是成文法典和警察力量来决定。

240

18至19世纪,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人口进人西欧城市。

反过来,这些城市又扩大了由商人、专业人士及经理组成的中产阶级。

1860年到1920年之间,美国城市化异常迅猛。

到1920年时,大部分美国人都生活在城市里了。

241

在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使得大量人口迅速桶入城市地区,其速度要比西方国家城市发展时期快得多,这造成了“过度城市化”的后果:移入城市的人口与城市所能提供的机会和服务相距悬殊。

242

大城市区域的持续扩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地区“大都会带”。

两个或多个大城市区域不断发展,直到相互重叠,形成城市集群,这就是大都会带。

大都会带给城市和地区规划人员提出了重大难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努力对付。

243

“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社区的社会和空间组织。

城市生态学家确定了人们及其活动在城市地区分布的几个过程。

“生态隔离”指在土地使用、服务和人口方面,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区日趋专门化的过程。

还有另外两个生态学过程:“人侵”指某一社会群体或某种土地使用方式进人现在由他人或其他土地使用方式所占据的区域,“演善”指某一社会群体或土地使用方式在某一区域内取代其他竞争对手而占据统治地位。

244

早期城市生态学家提出了关于城市和大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的几个不同的模型。

根据回心画模型,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外面是一圈一圈的居民区,这些圈离市中心越远,其居民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有一种叫做社会区域分析的定量技术,依靠人口统计资料,也可用来做城市居住方式的分析。

有了计算机的帮助,现在城市生态学家发展出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致的城市过程模型。

245

近年来为了对付城市问题,人们采用了很多种方法,其中就包括“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指有目的地、而且明确地提出城市社区布局结构的未来目标的过程。

246

集合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对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而发生的行为。

它涵盖了广泛的现象,包括集群、骚乱和恐慌,虽然集合行为是相对无结构化的,但却绝不是完全无章可循的。

实际上,社会学家常常关注在集体行为的爆发中显露出的社会结构。

247

许多社会条件能够引发集体行为,其中之一就是支持性环境因素的存在。

第二是在新的或不寻常情况中缺乏明确的规范。

第三是由急速的社会变革或在文化中引人了对立的成分引发的价值冲突。

第四是相对剥夺感,即人们没有得到他们认为应得东西时的状态。

最后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

248

集合行为只有在六个决定因素按一定的顺序发生时才能产生:

有利的结构、结构性紧张、普通信念的产生、诱发因素、参加者的行动动员和社会控制机制。

249

集群是集合行为最普遍的形式。

集群是指有着共同关注点、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不确定感和紧迫感使集群区别于普通的社会群体。

250

最不具有结构特征的集群类型是偶合人群:一种包括参与者最低限度的感情投人和相互作用的相对被动的集群。

最具结构化的是常规集群,其集合情境都是事先仔细计划好的。

251

为成员提供感情释放机会的集群称为表意集群。

社会连带集群给予成员强烈的社会团结感。

252

行动集群是指涉及针对外部目的或对象的集群,他们可能是以暴民成骚乱的形式出现。

暴民是指情绪激发的成员将他们的愤怒集中于某个单一目标的行动集群。

大多数的暴民有领导人,他们的行动也具有一定的结构。

253

骚乱是指一群使用暴力的集群,其成员的目标常常发生转换。

一般而言,卷人行动集群的人们都经历着极大的社会紧张。

254

有三种理论被用来解释集群行为。

感染论认为通过不可征服感、易受影响性和循环反应等方式,新思维方法会快速扩散并形成集群中的共同态度。

趋同论认为是人们预先的相似性使他们聚集成集群。

新兴规范理论认为,当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成为集群中的新兴规范时,那些不遵从该规范的参与者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压力。

社会学研究表明,紧急规范理论对集群行为提供了最好的解释。

255

集合行为不仅发生在面对面接触的人们中,而且发生在广泛分散的人群中。

在分散的社会人群中发生的集合行为称为大众行为。

虽然大众行为的参与者彼此互不相识,个人联系甚少,但他们都能意识到被此的存在。

恐慌是面临迫近的危险时,为获得安全面进行逃逸的一种大众行为类型。

大众歇斯底里是偶尔当人们发觉他们处于模糊不清、危急和焦虑不安的情形下产生的一种集合行为形式。

灾后行为是一种在自然的或其他形式的灾害后产生的一种大众行为类型。

流行指的是一时间深受人们喜爱的服装样式或行为方式。

时尚是指在短时期内为许多人所狂热返求的一种活动。

狂热是一种具有重大和持续影响的程度较烈的时尚。

256

闲话是指关于他人的个人或障私之事的闲聊。

谣言是指在人与人之同非正式的、未经确实的报道。

闲话和谣言的传播形式相对儿结构,可作为集合行为的初级形式来分析。

257

公众是对舆论有共同兴趣、关心或关注的一个分布较散的人群。

公众所持的观点称做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变化广泛,它不仅受到特定情境的极大影响,还受到社会背景、团体成员和意见领袖的深刻影响,意见领袖是对公众舆论有相当大影响的人。

258

对公众舆论影响最大的力量之一是大众传媒。

宣传是指通过唤起人民的感情和偏见来对公众思想进行有意控制的方式。

259

社会运动是主要依赖于相对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产生社会变迁的集体努力。

社会运动的主要类型有改革运动,它试图通过改变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来改善整个社会;

革命运动是以推翻现存的社会结构,并用新的制度取而代之为目标的;

抵抗运动旨在防止变革,成者扭转已取得的变革;

旨在不改变社会结构,而旨在改变参与者本身的表意运动。

260

许多成功的社会运动在其生存周期中都经历了四个阶段:

(1)社会不满和不安定的预备阶段;

(2)群体意识发展,领袖出现的普及阶段;

(3)以结构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为特征的正式组织阶段;

(4)运动成为被接受的社会组成部分的制度化阶段。

261

资源动员理论关注的是领导社会运动的组织如何动员资金、人力和个人的忠诚,并且将这些资源指向他们的目标,而不是将受挫感和不平感作为运动的基础。

262

社会科学家考察了物质环境、人口、技术、非物质文化、文化传播过程、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变迁的人为努力等等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自然灾害可能引起社会混乱,从而又导致人口规模的和人口构成的变化。

技术的进步(为了现实目的而利用知识和工具来控制环境)常常会导致深远的变迁。

263

在物质层面文化的变迁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滞后:即物质的或者技术进步的采纳和与之相适应的必须的非物质文化变迁之间的一段不适应期。

264

社会变迁也可能由非物质文化所引起。

比如,新教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体系的兴起就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文化传播,即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社会传到另一个群体或社会的过程,它也会促成社会变迁。

265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也有关系。

现代化指当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所发生的内部社会变迁。

工业化指从人力能源到非人力能源的转变,以及工厂体系的兴起。

其他与现代化相联系的趋势包括:城市化和官僚制度化。

促成变迁的人为努力,如研究和发展部门以及社会运动构成了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迁的原因。

266

四种主要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文化进化论、循环论、功能论和冲突论。

社会文化进化论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处在逐渐的发展以及从较简单到更加复杂形式的变化之中。

进化论者强调几个关键趋势的重大影响:技术发展、社会和文化单位的社会分化,以及构成社会的那些单位之间的功能性的相互依核。

但是,这些进化变迁未必就能增加人类的幸福;人类可以控制这些变迁,而且它们也不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它们在将来还可能改变发展方向。

267

与那些认为社会通常会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的进化论者不同,循环论者认为社会不断经历着设有方向性的增长与衰退的循环。

斯宾格勒认为文化就像个体的生物组织一样,经历了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汤因比指出了社会挑战和反应的再循环,索罗金认为社会在感知文化和观念文化之间变动。

268

功能主义者,如帕森斯,假设社会体系中的部分通常是促进整体社会的均衡状态的。

社会变迁可能来自体系之外,或者产生于体系内部的张力。

但大多数功能主义者都把变迁的外部原因视为是最重要的变迁因素。

体系内一个部分的变迁会引起大多数或者是所有其他部分的变迁。

269

冲突论学者认为社会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的每一个要素都在这种变化中发挥着作用,而且每·个社会

都是以一些社会成员对另一些社会成员的压制为基础的。

马克思认为,由经济因索决定的社会阶级是最重要的冲突群体,但其他冲突论学者研究了民族、种族宗教群体及政治党派之间的斗争。

270

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经济发展。

第三世界国家(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现在正处于这一过程之中。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在许多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曾经发生过的经济发展阶段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来说是缓慢渐进的,而第三世界国家必须迅速适应经济结构的快速变迁,因而这种变化往往与他们的一些文化价值观以及信仰发生冲突。

人口过剩和对经济的中央集权控制更使今天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不同于19世纪西方的工业化过程。

271

冲突论者强调指出,发达国家,如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有计划的剥削,是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他们还强调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殖民地历史。

他们认为过去的殖民主义现在已经转变成了经济新殖民主义。

依附理论认为第三世界大部分的经济困境都源于他们在经济上从属于那些较富裕的国家。

272

世界体系理论断言,当今的各国都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作用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决定性因家。

你美国这样的核心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他们统治着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边陲国家,这其中包括大部分的第三世界国家。

核心国家正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而迫使边陲国家处于不发达的状况。

273

现代化包括:

经济行为从其他形式的社会关系中间分离出来;

劳动异化程度的上升;

伴随若工作角色的相应变化,经济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变;

行政管理活动的细致化;

地域和社会流动的增加;

先赋地位影响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自致地位重要性的扩展;

扩展家庭的衰退;

社会控制的正规化;

世俗化;

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的增长;

政治权力的集中;

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的变化。

274

由于现代化进程导致所有社会都将越来越相似的观点被称为趋同论。

批评指出,人们所期望的社会趋同现象并未发生。

他们认为第三世界的发展情况和西方不同;一些第三世界社会更注重农村而不是城市的发展;而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重大的区别。

275

后工业时期的社会发展具有几个基本特征:

(1)服务行业继续扩大并逐渐地统治了整个经济;

(2)许多劳动形式被自动化和电脑化体系所代替;

(3)劳动大军主要由白领和中产阶级工人组成;

(4)社会对知识分子和技术知识给予高度重视;

(5)政府成为社会中的统治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社会学   价值观   群体   宗教   角色   地位   成员   人类   结构   组织   方式   功能   家庭   笔记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