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他们做多少工作、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品的众多买者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该物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

最后,经济学家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2

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你可能听到过一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3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4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

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5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6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国家和家庭都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7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斯密认为: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可以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就是说,政府大多数政策的目标是既要把经济蛋糕做大,又要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

8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

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

一国的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人的增长率。

9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会上升

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0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虽然在长期中,物价水平高主要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但短期中问题就变得比较复杂而且争论较多。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的: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雇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11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

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

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

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做出决策;

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

12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

贸易以及相互依赖性可以是互利的;

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或者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政府可以潜在地改善市场结果。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基本结论是: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

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

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

下图是一个直观的经济模型,这个模型称为循环流量图。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决策者:家庭和企业所组成。

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这些投入品来生产物品和劳务。

这些投入品被称为生产要素。

家庭则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5

循环流量图:

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

家庭和企业在两类市场上相互交易。

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

特别是家庭购买企业生产的物品与劳务。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而企业是买者。

在这些市场上,家庭向企业提供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循环流量图提供了一种把家庭与企业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交易组织在一起的简单方法。

17

传统上,经济学被划分为两个分领域。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一个微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租金控制对城市住房的影响、外国竞争对本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或者接受义务教育对工人收入的影响。

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可以研究联邦政府借债的影响、经济中失业率随时间推移的变动,或者提高一国生活水平的不同政策。

18

实证表述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论断。

规范表述是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论断。

当经济学家做出规范表述时,他们的行为更像是政策顾问而不是科学家。

经济学家们向决策者提出的建议之所以有时会相互矛盾,不是因为科学判断的差别,就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别。

在另一些时候,经济学家提供的建议是一致的,但决策者可能选择不理会这些建议。

19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

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都可以享有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

20

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

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较小的人被称为有比较优势。

贸易的好处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21

比较优势原理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国家。

经济学家用比较优势原理支持各国间的自由贸易。

22

市场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产品的需求,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产品的供给。

23

经济学家用供求模型来分析竞争市场。

在竞争性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每个人对市场价格影响很小。

24

需求曲线表示价格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需求量。

根据需求定理,随着一种物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25

除了价格之外,决定消费者想购买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包括收入、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嗜好、预期和买者的数量。

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改变了,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26

供给曲线表示价格如何决定一种物品的供给量。

根据供给定理,随着一种物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

因此,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27

除了价格之外,决定生产者想出售多少物品的其他因素包括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和卖者的数量。

如果这些因素中的一种改变了,供给曲线就会移动。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28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了市场均衡。

当价格为均衡价格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29

买者与卖者的行为会自然而然地使市场趋向于均衡。

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物品的过剩,引起市场价格下降。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存在物品的短缺,引起市场价格上升。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30

为了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一个市场,我们用供求图来考察该事件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我们遵循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

第二,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第三,比较新均衡与原来的均衡。

31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

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来说,价格确保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因此,均衡价格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这种物品,以及卖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

32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如果某种物品可以得到相近的替代品,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市场范围狭小,

或者买者有相当长的时间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那么,这种物品就倾向于更富有弹性。

33

可以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

如果需求量变动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小于1,就可以说需求缺乏弹性。

如果需求量变动比例大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大于1,就可以说需求富有弹性。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34

总收益,即对一种物品的总支付量,等于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

对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其总收益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对于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其总收益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35

需求收人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6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的是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这种弹性往往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长短。

在大多数市场上,供给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富有弹性。

37

可以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供给价格弹性。

如果供给量变动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小于1,就可以说供给缺乏弹性。

如果供给量变动比例大于价格变动比例,那么弹性大于1,就可以说供给富有弹性。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38

价格上限是某种物品与劳务的法定最高价格。

租金控制是一个例子。

如果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则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由于所引起的短缺,卖者必须以某种方式在买者中配给物品或劳务。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39

价格下限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法定最低价格。

最低工资是一个例子。

如果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则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由于所引起的过剩,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在卖者中配给买者的物品或劳务需求。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40

当政府对一种物品征收税收时,该物品的均衡数量减少。

也就是说,对某一市场征税缩小了该市场的规模。

41

对一种物品的征税是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的一个楔子。

当市场向新均衡变动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价格高了,而卖者从该物品得到的价格低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

税收归宿(也就是说,税收负担的分摊)并不取决于是向买者征税,还是向卖者征税。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42

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

因为市场的这一方难以通过改变购买量或销售量来对税收做出反应。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43

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它衡量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

可以通过找出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来计算消费者剩余。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44

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它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

可以通过找出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计算生产者剩余。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45

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资源配置被称为是有效率的。

决策者通常关心经济结果的效率以及平等。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

这就是说,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着买者与卖者有效地配置资源。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46

在存在市场势力或外部性等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47

一种物品的税收使该物品买者与卖者的福利减少了,而且,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常常超过了政府筹集到的收入。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税收收入之和的减少被称为税收的无谓损失。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48

税收带来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少消费,使卖者少生产,而且,这种行为变动使市场规模缩小到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

由于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所以,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49

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但由于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税收收入不会一直增加。

税收收人起初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如果税收规模达到足够大时,税收收人就会开始下降。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50

通过比较没有国际贸易时的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可以确定自由贸易的影响。

国内价格低表明,该国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将成为出口者。

国内价格高表明,世界其他国家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该国将成为进口者。

51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好,而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坏。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该物品消费者的状况变好,而该物品生产者的状况变坏。

在这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都大于损失。

52

关税——对进口物品征收的税使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好处。

虽然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好了,而且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

53

有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保护工作岗位、保卫国家安全、帮助优质产业、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对外国的贸易限制做出反应。

尽管这些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有些道理,但经济学家相信,自由贸易通常是一种更好的政策。

54

当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交易间接影响第三方时,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如果一项活动产生了负外部性,例如污染,市场的社会最适量将小于均衡量。

如果一项活动产生了正外部性,例如技术溢出效应,社会最适量将大于均衡量。

55

政府用各种政策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无效率。

有时政府通过管制来防止从社会来看无效率的活动。

有的时候,政府通过矫正税来使外部性内部化。

还有一种公共政策是发放许可证。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数量有限的污染许可量来保护环境。

这种政策的结果与对污染者征收矫正税的结果大致相同。

56

受外部性影响的人有时可以用私人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当一个企业给另一个企业带来了外部性时,两个企业可以通过合并把外部性内在化。

此外,利益各方也可通过签订合约来解决问题。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人们能够无成本地谈判,那么,他们总可以达成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协议。

但在许多情况下,在许多利益各方间达成协议是很困难的,从而科斯定理并不适用。

57

物品在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上存在差别。

如果阻止某个人使用某种物品是可能的,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使用减少了其他人对同一物品的使用,这种物品就具有竞争性。

市场运行最适用于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私人物品。

市场运行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物品。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58

公共物品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例子包括烟火表演、国防和基础知识的创造。

由于不能对使用公共物品的人收费,所以在私人提供这种物品时,人们存在搭便车的激励。

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做出关于每种物品供给量的决策。

59

公共资源在消费中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

例子包括公有的草地、清洁的空气和拥挤的道路。

由于不能向使用公共资源的人收费,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使用公共资源。

因此,政府努力用各种方法限制公共资源的使用。

60

美国政府用各种税收筹集收入。

联邦政府最重要的税是个人所得税和用于社会保障的工薪税。

州与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税是销售税和财产税。

61

税制的效率是指它给纳税人带来的成本。

除了资源从纳税人向政府的转移,税收还有两种成本:

第一种是由于税收改变了激励、扭曲了资源配置而带来的无谓损失;

第二种是遵从税法的管理负担。

62

税制的平等涉及税收负担是否公平地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根据受益原则,人们根据他们从政府得到的收益来纳税是公平的。

根据支付能力原则,人们根据他们承受财务负担的能力来纳税是公平的。

63

当评价税制的平等性时,记住从税收归宿研究中得出的一条结论是很重要的:

税收负担的分配与税单的分配不是一回事。

64

当考虑税法的变动时,决策者经常面临效率与平等之间的权衡取舍。

大多数关于税收政策争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这两个目标的侧重不同。

65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等于总收益减总成本。

66

分析企业的行为时,重要的是要包括生产的所有机会成本。

一些机会成本是显性的,例如,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另一些则是隐性的,例如,企业所有者在其企业工作而不去找其他工作所放弃的工资。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67

企业的成本反映其生产过程。

随着投入量的增加,典型企业的生产函数变得更加平坦,这表现了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

因此,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的总成本曲线变得更加陡峭。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68

企业的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在企业改变产量时不变的成本。

可变成本是在企业改变产量时改变的成本。

69

企业的总成本可以派生出成本的两种相关的衡量指标。

平均总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是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70

在分析企业行为时,画出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图形往往是有所帮助的。

对一个典型企业来说,边际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

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然后随着产量进一步增加而上升。

边际成本曲线总是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71

一个企业的成本往往取决于所考虑的时间框架。

特别是,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

结果,当企业改变其产量水平时,短期中的平均总成本可以比长期中增加得更快。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72

由于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所以它的收益与产量是同比例的。

物品的价格等于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73

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

由于竞争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选择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

因此,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又是它的供给曲线。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74

在短期中,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成本时,如果物品价格小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将选择暂时停止营业。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75

在长期中,当企业不能收回其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时,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企业将选择退出市场。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76

在可以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上,长期中利润为零。

在长期均衡时,所有企业都在有效规模上生产,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总成本,而且,企业数量会自发调整,以满足在这种价格时的需求量。

77

需求变动在不同时间框架之内有不同影响。

在短期中,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升,并带来利润,而需求减少引起价格下降,并带来亏损。

但如果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那么,在长期中企业数量将自发调整,使市场回到零利润均衡。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78

垄断者是在其市场上为唯一卖者的企业。

当一个企业拥有一种关键资源,当政府给一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一种物品的权利,或者当一个企业可以比许多同行企业以较低成本供给整个市场时,垄断就产生了。

79

由于垄断者是其市场上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需求曲线。

当垄断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就引起它的产品价格下降,这就减少了所有单位的产量赚到的收益量。

因此,垄断者的边际收益总是低于其物品的价格。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80

和竞争企业一样,垄断企业也通过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时垄断者根据需求量选择价格。

与竞争企业不同,垄断企业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收益,因此它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81

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低于使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产量水平。

这就是说,当垄断者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时,一些对物品评价大于其生产成本的消费者不再购买这种物品。

因此,垄断引起的无谓损失类似于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82

垄断者通常可以通过根据买者的支付意愿对同一种物品收取不同的价格来增加利润。

这种价格歧视的做法可以通过使一些本来不想购买的消费者购买物品从而增加经济福利。

在完全价格歧视的极端情况下,垄断的无谓损失完全消除了。

而且,市场上所有剩余都归垄断生产者。

在更一般的情况下,当价格歧视不完全时,与单一垄断价格相比,它会增加或减少福利。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83

决策者可以用四种方式对垄断行为的无效率做出反应:

用反托拉斯法使行业更具竞争性;

管制垄断者收取的价格;

把垄断者变为政府经营的企业;

或者,如果与政策不可避免的不完善性相比,市场失灵的程度相对要小,政府可以选择不作为。

84

垄断竞争市场有三个特点:许多企业、有差别的产品和自由进入。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85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在相关的两个方面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的每个企业有过剩生产能力。

也就是说,它在平均总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运营。

第二,每个企业都收取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86

垄断竞争没有完全竞争所有合意的特点,存在由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引起的垄断的标准无谓损失。

此外,企业的数量(以及产品的种类)可能过多或过少。

实际上,决策者纠正这些无效率的能力是有限的。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87

垄断竞争中固有的产品差别使企业使用广告与品牌。

广告与品牌的批评者认为,企业用广告控制了消费者的偏好,并减少了竞争;

广告与品牌的辩护者则认为,企业用这些方法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并使价格和产品质量的竞争更为激烈。

88

寡头通过形成一个卡特尔并像垄断者一样行事以使自己的总利润最大化。

但如果寡头独立地做出生产决策,结果是产量大于垄断产量,价格低于垄断价格。

在寡头市场上企业数量越多,产量和价格越接近于竞争状态下的水平。

89

囚徒困境表明,利己使人们即使在合作符合他们共同利益时也无法维持合作。

囚徒困境的逻辑适用于许多情况,包括军备竞赛、公共资源问题和寡头。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90

决策者用反托拉斯法来防止寡头从事减少竞争的行为。

这些法律的适用性是有争议的,因为有些看来可能减少竞争的行为实际上可能有合理的经营目的。

91

经济的收入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分配的。

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

92

要素需求,例如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产生于用这些要素生产物品与劳务的企业。

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某要素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其价格这一点上使用该要素。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93

劳动的供给产生于个人在工作和闲暇间的权衡取舍。

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人们对工资上升的反应是做更多工作和少享受闲暇。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94

支付给每种要素的价格的调整使该要素的供求趋于平衡。

由于要素需求反映了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在均衡时每种要素根据其对物品和劳务生产的边际贡献得到报酬。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95

由于生产要素是同时使用的,因此,任何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都取决于可以得到的所有要素量。

因此,一种要素供给的变动会改变所有要素的均衡收入。

96

工人由于许多原因而赚到不同的工资。

在某种程度上,工资差别是对工人工作特性的补偿。

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从事艰苦、乏味工作的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从事轻松、有趣工作的工人。

97

人力资本多的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人力资本少的工人。

累积的人力资本的收益是很高的,而且在过去20年来一直在增加。

98

虽然受教育年限、经验和工作特性都像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影响收入,但仍有许多收入差别不能用经济学家可以衡量的东西来解释。

收入中无法解释的变动主要归因于天生的能力、努力和机遇。

99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受教育更多的人得到更高工资并不是因为教育提高了其生产率,而是因为有更高天赋的工人把教育作为一种向雇主显示他们高能力的信号。

如果这种信号理论正确的话,那么,提高所有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就不会提高整个工资水平。

100

有时工资会高于使供求平衡的水平。

高于均衡的工资产生的三个原因是最低工资法、工会和效率工资。

101

收入中的一些差别是基于种族、性别或其他因素的歧视。

但是,歧视的衡量是很困难的,因为必须根据人力资本和工作特性的差别进行矫正。

102

竞争市场倾向于限制歧视对工资的影响。

如果一个工人群体的工资由于与边际生产率无关的原因而低于另一个工人群体,那么,非歧视企业将比歧视企业盈利更多。

因此,利润最大化行为可以减少歧视性工资差别。

如果顾客愿意向歧视企业支付更多,或如果政府通过要求企业歧视的法律,竞争市场上的歧视就会持续下去。

103

收入分配数据表明了我们社会中存在的巨大不平等。

最富有的1/5家庭的收入是最穷的1/5家庭的收入的十倍还多。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04

由于实物转移支付、经济生命周期、暂时收入和经济流动性对了解收入变动如此重要,以至于要用某一年的收入分配数据来判断我们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是很困难的。

当考虑到这些其他因素时,它们总倾向于表明经济福利的分配比年收入的分配更平等。

105

政治哲学家关于政府在改变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观点并不相同。

功利主义者(例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选择使社会中每个人效用之和最大化的收入分配。

自由主义者(例如,约翰·罗尔斯)决定收入分配时,我们仿佛被置于“无知面纱”之下,这使我们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

自由至上主义者(例如,罗伯特·诺齐克)要求政府保护个人权利以保证一个公正的过程,但不用关注其所引起的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06

有许多旨在帮助穷人的不同政策-最低工资法、福利、负所得税以及实物转移支付。

虽然这些政策都帮助了一些家庭脱贫,但它们也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107

由于经济援助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因此,穷人往往面临很高的有效边际税率。

这种高有效税率不鼓励贫困家庭依靠自己的力量脱贫。

108

消费者预算约束线表示在其收入与物品价格为既定时,他可以购买的不同物品的可能组合。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这些物品的相对价格。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09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代表其偏好。

无差异曲线表示能使消费者同样满足的各种物品组合。

消费者对较高无差异曲线上各点的偏好大于对较低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

任何一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10

消费者通过选择既在预算约束线上又在最高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来实现最优化。

在这一点上,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物品的相对价格)。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11

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由于价格降低使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引起的消费变动。

替代效应是由于价格变动鼓励更多地消费变得相对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费变动。

收入效应反映在从较低无差异曲线向较高无差异曲线的移动上,而替代效应表现为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向有不同斜率的点的变动上。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12

消费者选择理论适用于许多情况。

它可以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有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为什么工资提高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劳动供给量,为什么利率提高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储蓄。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笔记

113

在许多经济交易中,信息是不对称的。

当存在隐蔽性行为时,委托人会关注因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引起的损失。

当存在隐蔽性特征时,买者会关注卖者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私人市场有时用发信号和筛选来应对不对称信息。

114

虽然政府政策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但政府本身也是不完善的制度。

康多塞悖论说明,多数原则没有引起社会有传递性的偏好;

而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说明,没有一种投票制度是完美的。

在许多情况下,民主制度将产生中值选民想要的结果,而无论其他选民的偏好是什么。

此外,那些决定政府政策的人会受利己而不是国家利益的驱动。

115

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决策比传统经济理论所假设的要复杂。

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他们关心经济结果的公正性(即使对他们自己有不利影响),而且,他们可能具有前后不一致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边际   变动   税收   曲线   弹性   产量   经济学原理   消费者   成本   需求   物品   微观经济学   笔记   政府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