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讲一下国际关系

1

国际关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总称

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地域关系等

其中国际政治关系又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关系

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有国际关系学者认为,国际关系就是国际政治,二者等同

2

亨廷顿认为:

在这个世界里,冲突的根源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

人类之间最大的分野和冲突的主导原因是文化

民族国家仍将是世界事务中最强大的行为主体

全球政治的基本冲突将出现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

3

卢棱认为:

人很少能被理智和逻辑计算所引导,而是被激情所控制

人性本质上是和平的,它变得好战是因为社会的影响

战争是文明的产物

4

私有制使人们异化

目光远离了原来的自由与幸福

人的腐败源于私有制导致的不平等

阶级制度

基于暴力的法律以及统治精英为一已之利而实行的专制

对臣民的压榨

为扩大权力而发动的战争

5

在国家内部,公民们受到法律的控制

但各国之间仍处于自然状态,仍受弱肉强食法则的支配

6

卢梭主张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体系中

依靠均势来维持某种秩序

而不是靠和平

认为有时需要用战争的方式来维持均势

卢梭确信君主不愿意限制他们的权力和行动自由

大臣们也喜欢借战争的机会来实现私利

卢梭十分怀疑圣皮埃尔的国际联盟设想

因为他认为人的理性只是潜在的

实际上人类已被腐败的文明所异化

看不清什么是他们的利益

7

康德提出了实现普遍永久和平的计划

希望消除国家之间相互吞并的现象

他提议欧洲各国君主摆脱自然状态

服从于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体系

8

康德相信历史向前进步

即使是战争最终也会有助于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终结

他认为共和宪政的国家应基于权利的原则而不是武力

逐渐地扩展和平的地域

放弃战争和相互间的军备竞赛

建设一个法治的自由国家组成的联邦

9

摩根索他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解释了民族国家的行为

认为国家利益是政府尽力谋求的正常目标

10

当代大多数政治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

仍认为权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

它是说服力和强制力的结合

既能用做积极目的

也能用做消极目的

11

早期的国际关系教科书包括了对下述问题的理论研究:

民族主义

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第三世界的出现

意识形态和宣传

经济和技术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同盟

地区一体化

12

现在生物学

心理学

人类学

社会学

经济学

以及其他行为科学的知识被借用来解释国际关系

13

人们重视建造抽象的模型和各种新的研究方法

以便了解:

(a)生态因素和人类与环境的个人关系

(b)功能主义和地区一体化

(c)系统论

(d)战争根源

(e)威慑条件

(f)军备竞赛、同盟和军备控制

(g)决策

(h)博弈论

(i)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中的相关主题

14

戴维·休谟明确区分了三种知识:

(1)演绎推理是与数学和形而上学的有逻辑的必然真理相关的

(2)经验知识即有关那些表面上存在因果关系

但实际上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理性的必然的知识

(3)价值判断它们产生于历史事实的积累

这些历史事实影响人的情感和直觉

15

休谟认为政治和道德始终与价值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它们既不可能是演绎性的,也不可能是经验性的

16

纯粹的理论家往往力求通过演绎思维过程

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而政策制定者则力求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

总结经验性的和归纳性的认识

而不是靠系统的研究。

17

西方知识传统中的两种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是

演绎法和归纳法

18

次国家团体有许多种形式:

政党、传播媒介和无数的特殊利益集团

这些团体通过游说和制造舆论来影响对外政策

这些行为体早就成为对外政策研究的对象

19

现实主义理论家认为国际关系应“以国家为中心”

20

非国家构成的跨国集团和跨国组织

这一类别包括政治、宗教、经济和商业等所有的实体

它们虽从事跨国活动(跨越一个或多个国际边界)

但成员却不是政府或政府的正式代表

这些实体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21

由国家或国家代表组成的国际集团和组织

它们包括成员有限制的集团

如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洲共同体或欧盟

阿拉伯联盟以及

东南亚国家联盟

联合国、国际联盟和国际法庭这样的主要国际行为体

还有一些专门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2

无政府一词在政治学中并不像俗称的一样

意味着混乱无序的状态

而只是表示缺乏能进行有效管理的政府

23

国际无政府是一个“自我救助”的体系

各国必须寻求它们自己的安全

和其他至关重要的利益

它的特征是断断续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虽然一些大国首要关注的是安全问题

并准备在必要时用武力维护安全

但在无政府社会中

大多数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愿意进行和平合作

求稳定、秩序和平衡

24

均势外交是指:

国际力量的分布大致相等

相互之间不依存

均势力敌

“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

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

25

均势的目的和功能:

(1)防止建立世界性霸权

(2)维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及体系本身

(3)保证国际体系内的稳定和相互安全

(4)通过威慑防止战争爆发来巩固和延长和平

26

维持均势的传统方法和手段有:

(1)分而治之的政策

(2)战争后给予领土补偿

(3)建立缓冲国

(4)组建军事同盟

(5)建立势力范围

(6)进行干涉

(7)外交上讨价还价

(8)用法律与和平的方法解决争端

(9)裁减军备

(10)军备竞赛

(11)如有必要用战争维持和恢复均势

27

实际情况是

各国只希望看到对它们有利的平衡

它们的目标不是均衡

而是自己远胜别国

28

如果一个国家同潜在的敌人同样强大,就没有真正的安全

只有比对方略强,才有安全

如果一国的力量完全被制约住,那它就无法采取行动

只有当一国拥有一部分可以自由支配的多余力量时

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

29

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几个核心假设是:

(1)国际体系以国家为基础,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2)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争夺权力的斗争

在无政府状态下,民族国家不可避免地要依靠实力来确保生存

(3)各国拥有合法主权,但因实力的大小不同而有强国和弱国之分

(4)国家是统一的行为体,对外政策独立于国内政治

(5)国家是根据国家利益进行决策的理性行为体

(6)权力是解释和预测国家行为的最重要概念

30

现实主义理论认为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无政府状态

即国际体系缺乏合法权威

主权原则的本质是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因为各国都享有主权

所以不存在高于国家之上的合法权威

然面,各个国家的实力并不相同

有的国家实力强,有的国家实力弱

国际体系中的任何等级差别都来源于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

虽然国家可以组成同盟或集团

但它们最终还得靠自身的力量来确保自己的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体系的结构导致国家采取自助战略

国家以自助原则获取安全的最终途径是建立军备

31

如果每个国家都以加强军备的方式对付其他国家

到一定种程度会被別国视为安全威胁

一国的安全感必须以另一国的被威胁感为代价

由于所有国家都处于一个自助体系之中

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很低

一国无法确定其他国家以防御为目的的军备建设

会不会转化成进攻能力

因此,国家会加强军备以寻求安全优势

这种国家之间的相互猜疑导致军备竞赛

32

乌托邦主义理论的核心假设是:

以和平时期的个人利益为基础

可以实现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的和谐

世界上各个国家也可以像和平环境中的个人社会一样

33

修昔底德在其著名的历史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

雅典入权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人的畏惧,这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34

所以修昔底德认为:

强者做其权力所能,弱者受其所不得不受

35

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的观点:

(a)他强调君主必须按照与普通人不同的道德观来行事,以确保国家的生存

(b)他关注权力

(c)他认为政治的特征就是利益冲突

(d)他表达了悲观主义的人性观

他说,人类无休止地渴望和追求权力,直到死亡来临

36

霍布斯相信:

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根本不能确保人的安全

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混乱与暴力将接踵而至

如果没有建立权力机构,或这个权力还不足以保证安全

人们将会理所当然地依赖自身的技能来防范其他所有人

37

霍布斯相信,强大的君主必然用强制力来维持政治稳定

他对根本改变人类行为或无政府状态却不抱什么希望

强调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政治制度以掌握权力并防止冲突方面

霍布斯和土张建立世界政府(更准确地说是世界帝国)的观点更接近,

而不是和强调在大国间维持均势的现实主义更接近。

38

霍布斯认为现实主义所描述的世界类似于自然状态

他对建立世界帝国的可能性表示怀疑

对于现实主义者所描述的无政府状态

他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种等级秩序

在这个等级秩序中,最高权力属于君主

39

黑格尔认为国家的最大责任就是自我保存

国家在相互关系中都是自治的实体

条约的效力以各国的意志为基础

由于作为整体的意志要谋求自己的利益

所以这种利益就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导了国家间的关系

40

黑格尔还认为国家拥有“个体整体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国家具有客观现实性,独立于公民之外而存在

国家不同于普通人,国家的行为不需要遵守道德

41

韦伯认为政治的主要特征是争夺权力

政治生活中的权力因素在国际政治中尤其明显

因为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本能地希望其相邻实体是弱小的而非强大的

由于每个大的政治共同体都是潜在威望追求者

因此它对相邻的政治共同体来说就是一个潜在威胁

一个大型政治共同体就因为自己强大而总是处于危险之中

42

争夺权力的政治活动中也包含着经济活动

经济政策是从属于政治的

因为国家的权力政治利益包括了为生存而进行的经济斗争

43

摩根索认为不能把抽象的道德原则普遍地运用于具体的政治行为

政治领导人处于一个无政府社会之中

这个社会缺乏权威的政治组织、法律体系以及普遍接受的行为规则

政治领导人的行为代表国家利益

他们必须要有一套和文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准则完全不同的行为准则

也就是说政治领导人可以不用遵守道德

44

现实主义的假设是:

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

但在民族国家内部,法律和秩序通常是压倒一切的

也就是说,无政府社会中存在着统一的国家

掌握权力的领导人发誓要让国家免受外来威胁,

就要加强国防以确保国家在无政府世界中生存下去

45

由于缺乏法律上和政治上的更高权威

国家权力成为自身安全的最终保障

在一个包括着具有革命性和扩张性国家的国际体系中

要想保护国家不受敌人侵犯

政治领导人会采取不道德的政策

因此,现实主义者认为政治可以不用遵守道德

46

乌托邦主义则认为政治可以遵守道德标准

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规定的行为规范可以被建立起来

构成国际行为基础

47

乌托邦主义的这一假设受到现实主义理论的挑战:

现实主义认为政治改革、制度发展和教育对政治行为的改造是很有限的

这不仅是因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

也是因为人性本身是有缺陷的

人的本性是追求权力的,是不完美的

因此,现实主义者强调把均势

作为防止任何国家或政治集团

获得霸权的调节机制

48

基辛格认为:

美国和欧洲的外交政策都是其自身特定环境的产物

美国人生活在一个人口稀少的大陆上

两个广阔的大洋保护其不受外来侵略

周围都是弱小的邻国

困扰欧洲国家的安全困境在近150年之内丝毫没有触及美国

一国的地理位置使其暴露于敌对邻国的程度

以及一国的地理位置保护其不受敌对邻国侵犯的程度

都必然影响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

49

现实主义认为:

国家存在于一个无政府体系中

国家政策的基础是以权力为后盾的国家利益

由于体系结构包括权力分配

权力也就成为做某事的能力

50

约翰·伯顿认为:

国家靠权力生存

用权力实现目标

因此权力的运用成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1

占尔平认为:

一国的权力来自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

而它的威望则来自其他国家对该国的实力

以及该国运用其权的能力和意愿的认识

52

国家的权力由各种实力构成

有些实力是经济方面的

如工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人均收入等等

53

金德尔伯格认为:

权力就是 “可以有效使用的力量”

权力是为达到特定目标而具备的力量

以及有效使用这种力量的能力

54

摩根索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有六个基本原则

第一,政治关系受制于人性深处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不为我们的喜好所左右

违背它们,就要冒失败的危险

第二,政治领导人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

55

第三,在一个主权国家争夺权力的世界里

生存是每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最低目标和国家利益的核心

国家利益等于国家的生存

国家利益是国家的领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完整统一

只要世界是由各国在无政府状态下构成的

国家利益就是世界政治的核心

所以,政治被定义为是权力斗争,其本质就是利益

56

第四,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

民族国家在追求利益时所遵循的道德

不同于普通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遵循的道德

政治家作为国家领导人采取行动时

政策的政治后果是评判政策的标准

把个人道德同国家道德混为一谈

就是造民族灾难

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首要职责是保证民族国家的生存

他们对公民的义务要求他们有一种与个人不同的道德判断模式

57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不把某个国家的道德追求等同于普遍的道德规范

58

第六,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

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社会福利?

法学家们的问题是:这项政策符合法治精神吗?

而现实主义理论家的问题是:这项政策对国家权力有何影响?

59

在权力斗争中,各国奉行的政策目标不是维持现状

就是谋求帝国主义的扩张,或是获得威望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项政治政策所谋求的不是维持权力,就是增加权力,或是显示权力

60

摩根索认为:

在一个无政府的、各国相互竞争的国际体系里

均势是驾驭权力的最有效方法

他给均势下的定义是:

(1)旨在造成某种特定状态的政策;

(2)实际存在的一种状态;

(3)接近平均的权力分配;

(4)任何形式的权力分配。

然而,维持国际和平靠的不是均势本身

而是均势赖以形成的国际共识

61

在沃尔兹认为:

随着行为体之间实力分配关系的变化

国际体系也发生改变

国际结构也发生变化

行为体的互动模式也发生变化

并产生不同的互动结果

实力是行为体的属性

行为体之间的实力分配决定了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这也是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62

吉尔平认为:

在制定将引起国际体系发生变化的外交政策时

国家通常会对不同的目标进行权衡

它们不会为达到一个目标而牺牲其他所有目标

而是采取一种满意策略

以实现由各种不同的预期组合而成的结果

63

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家认为:

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已经被它们之间的经济冲突所取代

军事冲突双方的目标是领上征服

而经济冲突源于国家企图最大程度地占有全球市场份额、这两种冲突都是权力之争

64

国家和其他行为体寻求扩张领土

扩大政治影响和经济优势的倾向

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功能

国家的这种努力持续不断,

直到变化的边际成本大于或等于边际收益为止

65

随着国家领土和控制范制的扩大

扩张的成本将制约其控制能力和进一步扩张的能力

当扩张成本大于或等于预期收益时

体系就处于均衡状态

66

一旦达到均衡状态

体系又开始变化

因为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的增长

将快于维持现状的经济能力的增长

因此,失衡状态所反映的是国际体系的单位

和主导国家维持现有体系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67

上述情况就是导致主要行为体衰落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中华帝国以及大英帝国的衰落中观察到这一现象

当一个居主导地位的行为体被取代之后

新的均衡得以产生

它反映了权力分配关系的变化

当一个新兴国家的权力得到增长

它就会试图扩大领土控制范围,提高其影响力

通常情况下,它得到的正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却处于哀落过程中的大国所失去的东西

68

处于衰落中的大国有以下一些基本选择:

努力增强实力,赶上新兴国家

减少责任负担,体面地默认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和其他大国结盟

对新兴大国做出让步

不过吉尔平认为:

历史上失衡状态的主要解决方式是战争,

战争的结果通常是在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重新进行权力分配

69

国际政治的特征仍然像修昔底德所描述的那样

是自然力量与伟大的领导人的相互作用

世界政治仍然是政治实体在全球无政府状态下争夺权力、威望和财富的斗争

核武器的出现并没有使人们放弃使用武力

经济相互依存并不能保证合作可以取代冲突

国际无政府状态必须要以一种全球性的共同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取代

70

国家领导人寻求控制资源以推进国内、国际事务的发展

同时维持他们领导权的合法性

国家力图积累经济财富,增强技术力量

以获得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收益

71

进攻性新现实主义者认为:

国家力图最大限度地增强实力以确保安全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霸权国

霸权国基本上不担心其他国家的威胁。

72

防御性新现实主义者认为:

国家并不是寻求权力收益的最大化

而是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力求使权力损失最小化

国家不是以追求更多的权力的方式来维持生存

而是努力维护自身安全

国家可以通过制衡对手来维护安全

73

现实主义认为:

冷战的原因是苏联权力的增强

美国及其盟友认为受到了威胁

只要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能够维持权力竞争

竞争就会继续下去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认为,苏联已不再具备与西方竞争的实力,于是冷战结束了

冷战时期,苏联企图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它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冷战结束之前,权力分配发生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74

施罗德认为:

大多数情况下

国家并没有以自助方式对“危及自身安全的重大威胁”做出反应

也就是说,国家没有单独运用自身实力来对付安全威胁

或运用均势手段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安全威胁

相反地,国家更多地是运用了其他战略策略

如对威胁置之不理

宣布中立以逃避威胁

采取彻底的防御战略

采取孤立主义状态,等等

75

另外一种手段是设法建立

以国际共识为基础的国际安排

以此克服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当然也存在一种见风使舵策略

即加入强国一方以获得保护

即使牺牲一些独立主权也在所不惜

76

施罗德认为:

见风使舵策略比以均势为形式的自助行为更为常见

小国尤其如此

例如,在拿破仑战争期间,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

在一定程度上都曾选择过避策略或见风使舵策略,

而不是选择和法国作战或制衡法国的政策。

二战前夕

荷兰、丹麦和挪威等国拒绝加强军备

或加入反纳粹德国的联盟

而是严守中立

英国和法国没有采取制衡德国的策略

而是采取绥靖政策抛弃了捷克斯洛伐克

77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不把国家利益看做客观条件必然决定的产物

而是把它看做由社会所建构的产物

78

要对国际政治进行层次分析

必须把国际政治看成一个或多个系统

其中全球体系包括国家和其他单位

也包括由个人组成的各种团体所构成的子系统

行为的互动模式存在于各种分析层次之内及其相互之间

系统描述的是系统单位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79

结构主义假设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结构

所以塑造国际互动模式的结构是固有的

尽管它的特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80

斯科特对互动的特征做了以下的概括:

数以百计的行为体同时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着

它们的行为相互无目的、无方向的······

在国际体系中,问题(输入)在成倍地快速增加

而解办法却相形见绌,于是造成系统的超载

由于技术对国际体系的普遍影响

相互依存和互动模式就越来越复杂

81

在这个舞台上的角色和剧情是大众参与全球生活的基础

对各种剧情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的活跃程度和集体行动的方向

角色剧情是建立在基本的认识和价值观基础上的

这些认识和价值观通过政治社会化来传播并一代代地保持下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领导的任务就是出售剧本

使公众把这些剧本当成最吸引人的、最好的剧本

82

国际体系既是国家构成的系统

也是国家组成的社会

就是“成员们为获得共同利益而达成的合作性安排”

国际社会的起点和前提是实现国家间的正式平等

同时要有包括法律原则、规范和行为标准的结构

只要有互动行为(例如外交往来、互换大使、达成协议),就存在国际系统

只有当一些国家“在相互关系中认可自己受一系列共同规则约束

并在共间的组织机构中共事

如国际法的程序、外交机构、国际组织、有关战争的惯例和条约

这才存在国际社会

83

奥努夫认为:

我们拥有的是一个连续的“双向过程”

其中“人创造社会,社会也创造人”

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

并通过这样的互动

我们在机构内部形成了行为规则

84

国际关系理论一直重视地理学

20世纪中叶以前,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人们认为,地理位置和所控制的自然资源

会使国家享有优势或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制定的或构建的国家对外政策

也是源于环境的限制或机会

85

随着核时代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环境的重要性明显地下降了

核系统跨越洲际的能力大大削弱了地理位置

给国家提供的安全

特别是美国,尽管其地理位置优越

却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受到攻击

86

技术和资源问题对地理位置的政治意义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87

一些理论家所描述的国际体系与现实主义的体系不同

他们的国际体系可能包括一个主要行为体(单极)

两个主要行为体(两极)

或多主要行为体(多极)

有的理论家则建立了些展示较多冲突

较少冲突或合作的国际体系模型

88

关注环境的国际关系学者通常强调

环境因素对政治行为的重要意义

环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行动

也提供了机会

气候和地理因素特别重要

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

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

也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潜在的实力

国家规模会影响到其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

而气候则会影响到开采这些自然资源所需人力的动员

这些因素的差异可能对政治体系的结构

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甚至会影响这些体系在压力下生存的能力

89

马汉分析了海洋的历史

特别是英国具有全球影响之后的历史

他得出的结论是:

控制海洋

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

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

90

麦金德认为:

20世纪初,一度曾对海洋国家

有利的技术开始有利于大陆国家了

国际政治的中枢地区是从东欧平原

一直延伸至西伯利亚平原的广阔地域

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

谁统治了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业大陆

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

91

利斯卡认为:

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冲突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

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性质差距

一般不能通过竞争或其他互动消除

某一大陆强国走上舞台

就要争取出海口

以扩大均势的范围

并使其功能适于以大陆为核心的体系向海外扩展

而主导海洋的强国则要抵制和否决大陆强国的扩张

此时,大陆国家与海洋国

家之间的冲突就会明显表现出来

92

霍尔特和特纳认为:

与非岛国相比

岛国同其他国家的交往“史为积极”

其所能采取的对外政策更为有限

他们发现、英国与日本的对外政策存在相似之处

这两个国家都曾试图占据欧亚大陆的部分

特别是要占据那些能入侵他们的地区

两国都试图通过支持较弱的联盟

来维持大陆国家之间的均势

两国都谋求同该地区以外的国家建立联盟

以加强它们对于临近的大陆国家的优势地位

93

地理因素

特别相邻的两个国家

为冲突创造了机会

即享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之间

比不相邻的国家之间更容易爆发冲突

94

迪克逊认为:

国家为争夺不可再生资源而进行的争斗

要多于为获得可再生资源而进行的争斗

同森林和鱼类等可再生资源相比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和矿产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更为直接

水是最可能导致国家间爆发战争的可再生资源

95

亨廷顿认为:

决定未来冲突的是文化和文明

战争将在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爆发

国家的地缘重要性

取决于其位置是否在

或接近由文化划分的不同文明交界线

几个主要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决定未来的世界

96

这些文明包括:

西方文明

儒家文明

日本文明

伊斯兰文明

印度文明

斯拉夫——东正教文明

拉美洲文明

非洲文明

97

几个促使文明间产生冲突的因素,包括:

根深蒂固的宗教差别

不断增加的文明间互动

产生自相矛盾的但不断增长的差别

民族国家作为群体认问源泉的作用不断削弱

宗教则经常填补由此产生的空缺

非西方社会中社会精英的非西方化和本上化

文化特征的相对不可改变性

经济区域主义的增长

影响强化了文明的意识

98

ト根认为:

人类之间的战争不是反常现象

正相反

战争是一种不断发生的现象..

99

沃尔兹认为:

际关系中有三种基本概念,

(1)战争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行为

(2)人们从国家的内部结构中寻找对战争的解释

自由主义者认为

同独裁国家相比

民主国家更加爱好和平

马克思主义者相信

资本主义国家会煽动战争

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会带来和平

(3)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战争的原因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指

国际社会缺乏能有效维护和平的法律和组织

100

国家体系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

使得每个国家在与另一个国家发生争端时

必须努力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并且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判断,采取行动

这就使包括战争在内的冲突重复出现变得不可避免

也使得战争预期成为国家体系的正常现象

101

为的原因,显得更加犹豫不决、过去,一些研究冲突问题的心理学家轻

易地假定说,。他们接受了

102

柏拉图认为:

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

并对这个观念进行类推

就是把社会一律看做是“放大了的”个人

所以对群体侵略行为的解释

不过是对个人侵略行为解释的引申

103

克尔曼认为:

个人的角色、利益和对最后决策产生影响的能力

与一个国家都大不相同

所以不能把像国家这样庞大集团的行为

看做是其公民或领导人的动机和个人感情的直接反映

104

利斯卡认为:

工业国家必须避免战争

大多数现代战略理论家从许多不同角度

得出了一个结论:

核战争毫无意义

任何预期的好处都不能抵偿核战争的代价

核战争中没有赢家

核武器除丁威慑别无他用

105

克劳塞维茨认为:

战争是将暴力推到极限的活动

仁慈的人肯定以为存在着某种巧妙的方法,

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打败敌人

而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

并认为这才是应该努力追求的战争艺术

这种看法不管听起来多么动人

却是一种必须摈弃的错误思想

那些使用武力毫不留情、不惜流血的人

在对方不这样做的时候

就必然会取得优势

于是,他的敌人被迫反击

因此,双方都会将对方推向使用暴力的极限

其惟一的限制是对方的抵抗能力

因此

战争是一场暴力活动

对于暴力的使用没有任何限制

106

西方大多数军事战略理论家认为:

直接战略胜于间接战略

集团军的大举进攻胜于机智灵敏的出击

正面强攻、速战速决胜于迁同包抄

107

克劳塞维茨认为,

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绝对战争的

现实世界中,战争是也应当是国家政策的工具

是以另一种手段进行的政治,是政治的继续

因此,战争总是从属于政治的

并受到政治的限制

战争中人们总是没有倾尽全力

他们永远不可能将自己的全部资源用于战争

因为还有其他很多需求要满足

战争的目标以及发动战争的手段总是受控于政治智慧

108

克劳塞维茨赞同中国古代战略家孙子的思想

认为不必在任何情况下都进行决定性的战役

尤其是在交战双方实力相当时

他们可能都会希望避免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

这比实现任何政治目标都更有价值

克劳塞维茨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来思考有限战争的

而不愿从中世纪正义战争的学说出发

通过道德或人类理性来思考有限战争

109

黑格认为:

通过战争

国家的文化精神能继续保持最佳状态

正如狂风涤荡掉大海的污浊后

一段持久的平静将降临

110

尼采认为:

人类文明的复兴离不开战争

111

伯恩哈迪受到达尔文适者生存思想的强烈影响

他把战争同人类进步联系起来

他认为:

确保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的才智和道德因素

也是可以促进国家普遍进步发展的因素

112

马汉认为:

历史是一部达尔文式的竞争史

在这场竞争中,军事力量是衡量适者的标准

军纪作风是建立秩序井然的公民社会的必要保证

世界各国只是谋取经济利益的公司

它们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进行着激烈的生存竞争

113

战争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人的本性

归结为经济产品供应有限的现实

各国的民族私利

以及在实力、机会和决心方面

存在着巨大而又不可弥合的差距

为永久性冲突创造了条件

并使得在国际事务中消灭暴力的想法不切实际

一切想用法律取代武力的企图都无济于事

因为一切法律都要靠武力来保证其效力

114

德国历史学家斯彭格勒

特别着迷于权力意志

对弱小民族的征服

以及弱肉强食法则

可是,他特别害怕有色人种

会发起反对白人的世界性革命

115

无政府主义认为:

个人专门同国家和一切同政府有关的胁迫镇压工具作对

这些工具包括官僚机构、法院、警察、军队

以及私有财产制度和宗教制度

他们力图从这一切中解放出来

从切限制人类自由的外部力量中解放出来

116

温和派无政府主义者坚信

人类本质上是善良的和理智的

社会的基本规律不是冲突

而是互助与合作

117

强硬的无政府主义者

支持使用暴力

主张利用暗杀手段制造心理恐慌

摧毁现行制度

118

和平主义者认为:

冷战期间

核冲突不仅可能使进行大规模核对抗的国家同归于尽

而且会使整个人类面临放射性微尘

基因变异和核冬天的严重危险

超级大国拥有大量核武器

因此核战争很可能无法控制也无法受到限制

核威慑战略的基础是不确定性

过于乐观地假定政府决策人

在危机中能够依据理性采取行动

即使核军备竞赛不一定导致战争

也会形成超过所需的毁灭性核力量

使本来可以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付之东流

并在国际上造成精神恐惧气氛

119

国际战争是最复杂和最难解释的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不可能单纯从分析个人心理出发

来解释爆发战争的原因

不能把战争看成是个人精神紧张达到爆发的程度

以致演化为大规模的冲突

120

虽说在全面战争时期

前线与后方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楚

但是那些做出重大决策而将国家引入战争的人

并不会亲自投人战斗

相反,那些亲身投人战斗的人

通常很少甚或完全不能参与发动战争的决策过程

虽然一国对另一国的敌对情绪的确可能会在国内广为扩散

但通过精明的外交活动却可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同样,如果没有遭到公开反对

一国政府也能引导人民打一场得不到热情支持的战争

121

把心理因素和人类特性

看做是战争条件而非战争原因更为恰当

冲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

它既源于采取单独行动或在团体中采取行动的个人的心理状态

也源于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社会结构

122

威尔逊认为:

自然界不存在普遍一致的攻击本能

与此相反,不同生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攻击行为方式

以确保自己能在达尔文式的进化过程中生存下去

通过分析人类的社会进化过程和攻击行为

说明攻击主要取决于人的天性

而不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123

所有活的有机物都有其基本的和物种特有的生物需求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大部分人类经济活动都用于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物需求

对人类来说,生物需求很快就被更高级的

也常常是更难以满足的心理需求所取代

如归属感、自尊和荣誉感、自我实现,等等

人类社会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里的竞争和冲突

大都是因为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常超过供给

但这并不必然使我们得出结论

认为自然界就是“血腥杀戮”

人类社会中的暴力侵犯和战争不可避免

124

一些生物学家坚持认为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适者生存所带来的互助和合作行为

至少和冲突行为一样常见

125

动物的四个基本行为动因:繁殖、欲望、恐惧和攻击性

多数心理学家都把个人的攻击行为归因于某种挫折

126

思考战争根源的人们时常无法判断

历史上频繁出现而又残酷无情的战争

是因为人类好斗成性

还是因为大多数人虽然厌恶战争

但出于为国效劳、捍卫理想和保卫亲人的军人责任感才打仗

也许他们是被迫应征或者是受到了问辈人从军的压力

也许他们在军事训练中习惯了战斗

或是担心如果不先杀死别人可能就会被别人杀死

127

人们天生就倾向于因为很小的借口

或无端的理由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战争

另一方面,人类又极其厌恶看到战争的血腥过程

因为人类精神向来反对杀戮

要把对敌人的仇恨灌输给他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28

班柱拉认为:

要把社会化的人转变成能征善战的战土,

必须安有一套精心设计和严格执行的训练方案

129

有些人从小就受到教育面厌恶杀戮

认为杀戮是不道德的、是犯罪

必须要使这些人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即战争中的杀戮是正当合理的

只有这样

他们才不会因为在战场上杀了人而自责

130

要教导士兵们,他们是在为亲朋好友而战

为祖国和文明而战

为宝贵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而战

或者是为其他崇高的理想

例如,为了宗教信仰、民主和自由,以及持久和平而战

131

入伍的新兵必须彻底摆脱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他们领到新的特制服装

被灌输了新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军队的纪律条令为他们规定了许多行为方式、

要求他们机械地加以遵守

132

此外、他们要接受大量实用的军事技术训练

以掌握各种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斗本领

熟悉武器装备和战术

减少战场上的恐惧感

加强战斗单位的团结和士气

以及协同作战的能力

133

尽管许多社会科学家断言

人们会为一些抽象的思想和理论而热情地从事杀戮活动,

但是那些对引起攻击冲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认真进行系统分析的人却认为

在战争中

一个典型的士兵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形式的攻击本能

或者挫折——攻击转移综合症

假如政治化的社会组织真的认为

人类的确像某些知识分子认为的那样具有攻击天性

那么我们也许很早就会认识到

在战争临近结束时

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士兵进行再训练

至少需要相当于灌输好战精神时所需的训练量

以便使他们重新适应和平生活

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退伍军人可能因战争经历

而产生心理方面的不适现象

或容易出现暴力行为

大多数退伍军人都不需要特别的适应训练

就能完成从军旅生活到平民生活的转变

134

博尔丁认为:

音像技术所到之处

大众都会越来越容易受到宣传机器的影响

操纵这些宣传机器的是有魅力的领导人

政府、引导舆论的社会精英

以及金融利益集团

135

大众舆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

意象的形成常常是

一个选择性知觉、错误知觉和知觉扭曲

不断发生的过程

136

每天人们都被新信息所淹没

人们常常会把新信息纳人已有的心理结构之中

抛掉那些与原有偏见相抵触的信息

增强他们已经固有的认识框架

以此简化世界在他们头脑中的意象

137

冷战期间,镜像概念曾风靡一时

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假定

两个长期敌对国家的人民

会对对方形成固定的和纽曲的看法

而且这些看法颇为相似

两国人民都认为自己善良正直,克制忍耐,爱好和平

而对方则狡诈、有帝国主义倾向,穷兵黩武

138

双方都认为,对方热衷于侵略和征服

没有人性,不真诚,不可信

能做出极端残暴和邪恶的事情

因此不值得尊重和体谅,等等

以这些概念看待敌人成了每个公民的道德义务

谁要是怀疑就要遭到谴责

139

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积极准备

全力以赴地积累更强大的军事力量

以便能够摧毁敌人

双方都认为

即将来临的战争完全是由对方的敌意所造成的

140

对社会心理学家来讲,

即使人们对敌人的认识是错误的

最终也能构成事实

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双方疑心极重时

一方采取的防御行为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挑衅

从而使对方做出进一步的防御性反应

而这一反应只能证实前者的怀疑

141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美国公民和苏联公民对对方持有基本一样的认识

都认为对方国家是侵略者

对方的政府剥削和欺骗人民

对方国家的大多数人民并不赞成那种政治制度

对方的政府不可信任

对方的政策也近乎疯狂

142

1986年,

来自12个国家的行为研究科学家举行会议

并发表了“塞维利业声明”

其中包括以下一些主张:

认为我们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发动战争的天性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战争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其他动物中间并不存在

认为战争或任何其他暴力行为源于

由基因决定的人类本性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选择地发展了攻击行为

而非其他行为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认为人类具有“暴力思维”是不科字的

生物学不认为人必然要进行战争

人类可以从悲观的生物学解释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暴力既不是人类进化遗产的一部分

也不存在于我们的基因之中

143

要把战争与和平的原因归结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冲动是错误的

它们可能是领导人之间、精英集团之间以及普通大众中间

存在攻击性不满情绪的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条件

正是这种不满使人类历史上不断发生战争

然而,它们本身并不足以构成导致战争的充分条件

幸运的是,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能让我们相信

人类是被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冲动带来的攻击性无情地推向战争的

战争是政治决策的结果

这种决策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

144

许多社会理论家认为:

社会内部冲突和社会之间冲突有着重要关系

(1)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呈反向变化

(2)国家内部团结与卷入外部战争成正相关关系

当面临国内日趋升级的动乱和骚动

任何时代的政治统治者都会使用挑起对外战争的方法来转嫁矛盾

145

萨姆纳认为:

群体通过寻求内部一致来获得与外部敌人竞争的力量

群体内部和平与合作的情绪使对外部群体的敌对情绪变得更加强烈

经历过频繁而激烈战争的社会建立了政府和法律制度

同时整个社会也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

可以将战争看做是“一位沾满鲜血的能增强社会团结的护土”

146

克拉克洪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争斗十分严重

有导致分裂的危险

那么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讲

战争是一种调整性反应

可以把内部的争斗转换成与另一个群体的冲突

对一个备受内部对抗折磨的国家来讲

有时对外战争是战胜内部对抗的最后一次机会

否则这个国家将不断地分裂下去

147

布莱纳反对这种他所称的“战争替罪羊理论”

他注意到,如果“替罪羊”理论家对政治史中的证据研究得更仔细些

他们就不会忽视两个重要的事实:

(1)如果不卷人国际战争,有麻烦的国家压制内部不满会更容易

(2)当外部敌人将一国内部混乱看做是该国衰弱的表现时

敌人更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战争

148

人类学家避免做出单一的概括性结论

例如认为原始氏族基本上是好战的

或者他们基本上是爱好和平的

其实有些原始氏族极端好战

总是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而其他一些氏族则几乎只求和平安定

149

克拉克洪认为:

澳洲土著人之间从未发生过有组织的进攻性战争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新大陆的某些地区似乎是完全远离战争的

目前有一点是绝对肯定的

即不同类型的社会秩序,其战争倾向的程度必然不同

在战争倾向性的连续排列中

一端是千百年来几乎从未发动过攻击性战争的普埃布洛印第安人

另一端是把战争看做至高美德的大平原印地安人

150

沃伊达认为:

作为种调节因素,原始氏族之间的战争可以发挥许多不同的作用

1.通过再分配来消除某些经济物资和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上的不平等

这些资源包括土地、骆驼、马匹、水源、猎区等等

2.调整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年龄结构等人口因素

战争伤亡会调整这些因素

获得新的食物来源,俘获妇女和其他俘虏

3.调整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

对冒犯行为或过错进行报复和惩罚

使某些不受欢迎的行为将来不再发生

4.调节心理因素(包括焦虑、紧张和敌意等)

把对群体内部团结起消极作用的心理情绪导向外部

151

早期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冲突的假设和理论

1.有组织的集体战争与个别的、零星的自发暴力行为截然不同

后者是培杀和社会动乱的前身,但不是战争的前身

2.许多国际冲突是由宗教、文化等抽象事物所引起的

如果忽视了宗教共同体的作用

就无法理解发生在黎巴嫩的冲突

3.社会的基本观念和价值观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制度和文化过程的复杂体系中

因此不会轻易或急剧地发生变化

对那些想要推行或指挥社会变革的人来说

由于不合逻辑的习惯势力极为项固

激进地改革必然会招致顽强的抵制,甚至引发反抗

4.有些民族天生好战,有些民族天性喜好和平

“民族特性”决定了社会冲突的频率。

5.用关键的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心理来解释社会冲突

例如希特勒、斯大林、戴高乐等领导人

在儿童时代的经历或某种心理特性来解释他们所作的决定

因为在冲突过程中

关键人物在需要做出关键决策时能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

6.民族优越感

在与其他民族进行比较时过高地估计本民族是一种普遍现象

7.文化模式的持久性并不意味着

在一段时期内国家的行为不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8.纵观整个历史,战争与技术革新都密切相关。

战备和战争使科学、技术、工业和医学等部门与政府合作

进行军事研究和开发

学者们已经揭示出这些发明如何因国家军事需要面获得最初推动力

9.人类间的差异或相似都会导致激烈的冲突

人们很容易意识到民族、语言、宗教、种族,

文化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质性差异

从而会引起相互仇视并感到威胁

如果不同群体彼此的地理位置很接近

政治和经济实力又不平衡

那么就更容易产生仇视并感到威胁

如果一个国家长期从政治上弱化或者控制内部的不同意见

那么这些不同意见可能会突然爆发出来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

各方的信仰体系越接近

他们之间的冲突可能就越激烈

因此,如果一个曾经团结一致的集体发生了分裂

并且分裂后双方都声称自己是传统的正宗继承人

那么他们之间的冲突就会特别激烈

这样的例子包括基督教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

穆斯林的逊尼派和什叶派

10.可以通过研究冲突双方的沟通模式和冲突中使用的语言来认识冲突

随着冲突的发展,冲突双方的沟通日益减少

而各自内部的沟通(和凝聚力)则逐渐加强

双方冲突的强度达到最大时,双方的沟通会降到最低

而团体内部对对方充满敌意的宣传强度则会达到最大

沟通和宣传模式上的变化通常标志着冲突强度的变化

同时也预示着冲突正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

152

沃尔特认为:

革命增大了导致战争的压力

1.革命政权会引发战争

因为它们坚持要输出它们教条的

激进的和具有侵略性的意识形态

2.国内政治形势会引发革命后的战争

这些形势包括国内进行斗争的派别利用对外战争来实现各自的目的

或者革命领袖通过推动对外冲突来重新获得大众的支持

证明压制政策的正当性及为化解持续的国内困境而寻找替罪羊

3.革命领袖的个性——冷酷无情、傲慢自信到不计后果的程度

及维持英雄形象的需要等等——会促使他们挑起对外冲突

153

政治学家中,一些人特别喜欢用单一因素来解释战争

但大多数人都对把战争仅归结为一个最重要原因的理论持谨慎态度

无论这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内在生理或心理的冲动

帝国主义者的获利动机

军备竞赛,还是结盟

以前曾有人预言

如果共和政体取代了君主政体

世界会更加和平

其实正是共和政体导致了一战和二战

154

前人提出消除战争的一些办法:

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世界实现民主社会

自由贸易

普世性的手足情谊

全新的教育方法

世界政府

彻底裁军

保持最高程度的战备状态

155

战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一种武器

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作恶

战争实现的某些目的已经作为有价值的目的被人类所接受

确实,战争履行的一些功能对于任何人类社会来讲都是最本质的

人们利用战争来解决争端,维护正义,弥补错误

而这些显然是人类社会必须具备的功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达到这些目的方法中

无法想象出比战争更愚蠢、更残忍、更奢侈或更不公正的方法了

但这并不能改变现状

156

传统政治科学为政府发动战争提出了一系列原因:

获得领土控制权

加强安全

获取财富或特权

(通过保护或扩展的方式)维护种族、文化和宗教的特性和价值

维护或扩展王朝利益

削弱外部敌人

获得或控制殖民帝国

传播政治意识形态

防止国家分裂、解体或领土损失

干涉外国冲突(履行条约义务、支持友好政府、推翻不友好政府、援助争取自由的战争等等)

保持同盟的可信性

维护或恢复均势,以便挫败另一大国的称霸目标

保护重大的海外经济利益

支持海上自由原则

填补权力真空(在别人填补之前)

现在打一场小战争以避免将来打一场大战

或者打一场现在能够取胜的预防性战争,从而防止正在崛起的大国将来造成更大的威胁

为曾经受过的伤害而报复其他国家

保护濒临危机的民族

捍卫民族荣誉,对针对本民族的严重冒犯以报复

157

加特霍夫认为:

任何估计和计算对方意图的努力都可能犯错误

下面他引用的这些例子都是常见的错误推理:

1.过高估计敌人的意图只需花费金钱

而低估则会付出生命

所以有疑惑时

最好的办法是假定最坏的情况会发生

2.准确理解敌人的意图是不可能的

所以更为安全的做法是对可测量的军事实力做出评估

并假定敌人有意最大限度地增强这些实力

3.假定敌手的战略构想和思维方式与你的相同

或者总是与你自已的不同

4.假定敌对国家的领导人从不表达其真实意图

158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几乎所有调查一战起源的历史学家都认为

军备和结盟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比较突出的原因包括民族主义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对抗

宣传和媒体的作用

及国际无政府状态

缺乏能够和平解决国家间冲突的机制

159

军备竞赛是更可能升级为战争

还是会通过威慑而促进和平?

古罗马作家市格修斯有一句经典的格言

如果你想要和平,那么就准备打仗吧

这句话一直被现实主义者奉为至埋名言

160

霍华德认为:

本质上,武器有四种用途

阻止对手诉诸战争

如果威慑失败用来自卫

发动侵略战争

或进行政治胁迫

同样,作为冲突的工具

武器是中性的

防卫者和侵略者都可以使用

161

华莱十认为:

当两国之间存有争议时

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与敌意的全面升级密切相关

162

理查森认为:

如果两个敌对国家间的军备竞赛毫无节制扎经常升级

那么它们在这方面的互动将导致它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这预示若除非它们改变各自的政策

否则军备竞赛迟早会导致战争

因为武器采购政策通常是其他根本性争执的反映

163

国家间同盟是更可能促进和平还是更可能导致战争?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

同盟会增加安全恐慌

加剧紧张局势,从而引起对抗,恶化冲突

而其他研究人员则认为:

同盟具有稳定作用,可以阻止战争

164

舒克瑞和诺思认为:

国家成长过程本身可能导致扩张、竞争、故对、冲突以及暴力

165

库格勒和奥根斯基认为:

国际体系并没有处于无政府状态

而是有等级秩序的

在这种秩序下

行为体接受了自己的位置

接受的依据则是相对权力分配

权力转移模型假定有一个主导国家

一些大国和一个潜在的挑战者

当多数大国满足于现状且支持主导国家时

同盟是稳定的

不满足于现状的国家多是实力不强的中等国家或是更小的国家

只有潜在竞争者之间的力量相对均等时

不稳定才会成为可能

当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大国发展得比主导国家还快

并借此逐渐实现平衡时

不稳定性就增加了

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166

现实主义理论家们有一个基本假设:

大国参与的战争,其爆发的可能性取决于这些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

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全球性战争决定了霸主更替

宣告全球政治体系产生新领导和实力高度集中的新阶段”的战争

167

莫德尔斯基和汤普森认为:

有一种争霸周期模式

即在大约一个世纪内

整个体系要经过四个典型阶段:

宏观决定阶段(全球战争阶段),其特征是大范围严重的暴力,并解决了领导权问题

执行阶段(世界权力阶段),在此期间,某个民族国家有实力成为全球领导者并执行新的计划

议程设置阶段(权威丧失阶段),提出了世界领导者的合法性问题,新的问题进入了全球议程

同盟阶段(或分裂阶段),在该阶段,世界领袖的权力哀落到低点

一个或多个挑战国(原来可能是全球领导者的盟国)组织起新的同盟

168

例如:

西班牙挑战了葡萄牙

法国挑战了荷兰

一个世纪前

法国和德国分别挑战了英国

美国帮助英国应付了1914年至1918年的挑战

之后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

成为全球的领导

在成为领导者的初期

美国曾面临苏联的挑战

大多数原来的挑战者都没有成为全球领袖的继承者

169

沃勒斯坦认为:

世界经济中有三个国家取得过霸权地位、

分别是17世纪的荷

19世纪的英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

沃勒斯坦将霸权国的兴衰与世界经济的膨胀和收缩(或停滞)联系起来

产生上述三个霸权国的全球战争大概都持续了约30年

(比如,1914年至1945年)

170

康德认为:

君主国家中,君主并不会亲身感受到战争的代价

也不会因为发动战争而丧失任何特权

共和政体的公民能直接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重经济后果

因此他们会对参战犹豫不决

除非战争的目的是促进社会

保护他们的财产或援助共和政体的盟友在对付非共和政体的敌人

171

威慑一词是核时代的产物

二战前的国际关系或战略理论著作中没有这个词

在其最一般的形式上,威慑就是让对手相信

他为采取某种行动而付出的代价或所冒的风险会大于收益

172

斯奈德认为

威慑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一方含蓄或明确地以制裁相威胁,或是许诺报偿,以阻止另一方做某事

173

拿破仑战争之后,

欧洲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均势体系

这种体系实质上是控制权力的一种方式

各国领导人力图使这个体系中的战争变得无利可图

威慑隐含在充满各种信号和警示的相互交流之中

如海军的调遣、互派军事观察员、缔结同盟条约、等等

在核时代,威慑具有以毁灭性报复相威胁的特点

这就使威慑的意义更加明确

174

布罗迪开认为:

迄今为止,军建设的主要目的一直是赢得战争

从现在开始,军队建设的主要目的必须是避免战争

除此之外,儿乎不可能冉有其他有意义的目的了

因为原子弹是“绝对武器”

任何使用原子弹的战争都属于人类的最大灾难

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战争

威慑就是通过让潜在的进攻者确信

蓄意发动大规模核战争的收益

绝不会大于进行这种战争的成本

175

现实主义认为威慑概理论包括:

1.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

它不仅要防止核战争,还要防止可能升级为核战争的常规战争

2.核威慑无法防止其他各种形式的冲突

如某些地区发生的小规模战争和游击队叛乱、内战、地区国际战争、种族灭绝,等等

3.有效威慑需要不断进行高投人的技术革新(现代化)

通过有计划地提高安全可靠的第二次打击能力来维持国际战略的稳定

4.威慑既是军事技术概念,也是心理一政治概念

由于威慑成功与否取决于潜在的进攻者的认知和评估

威慑的可信性一直是威慑的必要条件

当威胁的基础是建立在足以给进攻者以“难以承受的打击”的军事力量之上

同时又有明确的意图和坚定的政治意愿来实施这种惩罚时,威胁才是最可信的

5.要维持威慑的有效性,就不能隐藏威慑能力

必须把关于自己威慑能力的信息传达给对手

如果一方秘密地增加或更新武器部署

那它就无法真正提高威慑的效力

6.威慑和防御是两个有很大区别的概念

不过从实际策划的目的来看,它们是密切相关的

核大国依靠威慑防止自己的或盟友的重大利益受到核攻击

但也需要常规防御能力来对付常规军事威胁

以便在一些核威慑可信性很低的地区保护自身的重大利益

7. 预防性战争指进攻者事先有所策划,在自己选择的时间里发起的战争

先发制人指一个国家确信核战争已迫在眉睫,为避免被对方占得先机而首先发动的战争

打击资源战略以对手的人口密集区为打击目标

打击军事力量战略的日标在于摧毁对手的战略武器据点及其他军事力量

战略武器指洲际武器(远程导弹、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

战术武器指在战场上使用的短程武器

战区武器指在欧洲部署的中程导弹

大规模报复威慑战略指威胁全面使用核武器

有限打击威慑战略指在威慑失败而战争爆发的情况下有限地使用核武器

176

有两种悲观论调:

(1)威慑不起作用

(2)威慑失败必定会导致两个超级大国同归于尽

177

没有哪种威慑休系能对这样一个国家产生效果:

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是好战的偏执狂

或者是追求个人及民族自我毁灭或牺牲的人

或者该国的决策者想玩国际性的俄罗斯轮盘赌

或者这些国家的领导人认为

以本国大部分人口作为牺牲来达到外交目标

是一种合理的代价

178

有些学者认为超级大国的武器库的每一次扩充

都将增加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有一句古训:任何武器一旦被发明出来,终将付诸使用

179

我们永远无法确定

如果没有以核武器为基础的威慑关系

美国和苏联是否会爆发总体战争

如果说,核威慑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冷战时期

超级大国之间长达五六十年的稳定

那么21世纪初威慑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呢?

180

重商主义主要包括四个基本假设:

(1)财富是获得权力绝对不可或缺的手段

(2)权力是获得和保有财富的根本的和有效的手段

(3)财富和权力都是国家政策正当的和最终的目的

(4)从长远来看,这两个目的是和谐一致的,

尽管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不得不牺牲经济利益,以换取军事安全和长期繁荣

181

17世纪到19世纪是重商主义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

社会的财富来自贸易顺差

国家间的贸易关系是零和游戏

国家要想获取权力和财富

必然要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

182

路易十四和其他许多人确信

国家的财富和权力来自贵金属(黄金和白银)的积累

中央政府必须行之有效地增加税收

还要让民众努力工作

最大程度地实现出口大于进口

同时采取关税保护政策抵制进口

183

重商主义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普通百姓过上富裕生活

而是为王室积累金钱

以便增强国家的武装力量

让王宫变得更加富丽堂皇

使贵族能过上奢侈的生活

重商主义政策能使国家维持强大的陆军和海军

以便在海外建立专门为国家的工业生产供应原材料的殖民地

184

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对经济现象进行了系统观察

他理由充分地认为

财富和权力取决于国家总的经济生产能力,

而不在于王室宝库里有多少贵金属

国家的经济增长就像知识的增长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它并不需要政府的管理

个人在劳动分工中会发现经济效用

这使他们可以通过从事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专业生产活动

来提高获取财富的能力

185

斯密确信,如果经济能够顺其自然地发展

不受无知、迷信、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活习惯

以及政府管制等人为因素的扰

随着劳动量的增加

国家财富就能自然地以一定的速度保持增长

国际贸易不是一种把一国所得

建立在别国所失之上的零和游戏

相反,它对所有的参与者都有潜在的好处

劳动分工原则在国内经济中能增进人们的福利

在国际贸易中也同样能发挥比较优势

无视劳动分工原则在国际贸易中的好处

通过建立关税壁垒来保护低效的生产者

把那些比国内价格使宜的外国商品拒之门外

这种做法是十分荒唐的

186

斯密又认为,人的行为大多出于自私的动机

根据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个人在追求私利的同时

也在无意之中促进了社会的福利

尽管有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富有

但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

下层社会的生活水平会有所提高

生活质量会有所改善

187

经济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

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主权国家

它不承认任何高于主权的力量

这个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

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它在国际体系中

所处的权力地位来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

不管是处于和平时期还是处于战争状态

国家必须维护自己的安全

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来维护自主权

维护领土和人民的安全

保护那些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的总体和局部的重要利益

现实主义者完全同意重商主义的观点

即为了现实的目的,权力和财富的概念可以相互转换

作为理性的统一行为体

国家不得不评估国际权力结构关系的变化和潜在的发展趋势

它们千方百计防止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其他行为体的活动损害到它们的利益

如果可能、它们会尽力阻止这种事情发生

188

自由贸易理论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利益应该服从于国家的权力利益

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依附理论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思想

这些理论认为,自由主义理论、民族主义理论和现实主义理论实际上都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存在剥削和冲突的根本因素

189

弗里登和莱克认为:

自由主义关注个人

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

现实主义关注民族国家

为了使权力最大化

现实主义总是力求控制或影响国家经济生活及各种经济行为体

190

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和战争的理论核心认为:

所有国际问题都可以简化为经济得失问题

191

马克思认为:

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的结构由经济生产决定

谁控制经济生产

谁就能决定政治制度

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相互冲突的力量

新秩序便从这种冲突之中产生

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所有的历史都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史

斗争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192

马克思关于社会及其变迁的研究模式里

包含着一个正题(统治集团)

一个反题(被统治集团)

它们的相互冲突产生一个合题(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正如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制度一样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包含着自我毁灭的种子

193

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

将导致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中产阶级的下层被吸引到无产阶级队伍中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会日趋激化

直到爆发革命最终推翻资产阶级

194

最终实现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这个社会完全实现了正义

不存在任何冲突

人类的精神世界得到彻底的解放

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

阶级冲突将会消失

从此人们只采取理性的计划

讨论和决策来变革社会

195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所有的政治现象

包括帝国主义和战争

都是经济力量的反映

各种思想意识都从属于经济

196

霍布森认为:

帝国主义源于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失调

在这个体系里,富裕的少数人积累过度

大部分人则一贫如洗,仅能维持生计

因购买力不足而无法享受现代工业的成果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两难困境

如果资本家愿意以社会福利的形式来重新分配多余的财富

就不会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然而,资本家却把剩余资本投向国外以追求新的利润

结果产生了帝国主义

工业巨头们努力寻找国外的商品和投资市场

以此销售和使用国内的过剩商品和过剩资本

扩大剩余财富的流动渠道

197

帝国主义的主要力量是金融资本主义

正是它激发了其他力量并把它们组织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金融资本主义操纵着存在于政治家、士兵、慈善家和商人们当中的爱国力量

这些人对外扩张的激情虽然是强烈和真诚的

也是无常和盲目的

金融资本精于谋划且力量集中

这是帝国主义兴起的条件

198

如果说资本家的行为的主要动机来自获取利润的欲望

如果资本主义社会中总有某些人能从帝国主义战争中获得利益

那他们将会在需要的时候竭尽一切努力来制造战争

199

霍布森认为:

帝国主义给国家带来了巨大风险和代价

相比之下,它所带来的贸易量增加的好处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那些从帝国主义政策带来的好处中获益的特殊利益集团

必定要从中找到为这种政策辩护的理由

200

列宁认为:

资本家们对世界贫穷地区殖民地的剥削

提高了欧洲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使他们的造反被延缓或推迟了

在资本主义体系里

竞争最终被资本主义垄断所取代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主要的资本输出国通过剥削外国人民获得了经济优势

建立对海外领土的政治控制是为了获得可靠的原料来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保证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集团得到市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这种战争将危及资本主义的生存

201

熊彼特认为:

帝国主义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仅仅是寻求经济利益的活动

国家为了打仗而追求扩张

为了获胜而追求胜利

为了统治而追求疆域版图

进行战争不是为了实现眼前的功利

即使这些好处是公开的目的

帝国主义就是国家无限制地进行暴力扩张的一种无目的的倾向

帝国主义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返祖现象

任何国家里都是统治阶级决定战争

但是在现代世界,不是工商业资产阶级

而是那些来自旧社会

却仍然占据着重要的行政、外交和军队职务的旧贵族阶级

才是主要的外交决策者

202

尽管战争恶魔论认为

是军火制造商和那些从战争中获利的人引起了战争

但是从整体上说,资本家并非好战分子

因为战争具有非理性和不可预测性

而资本主义需要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通过理性预测和计划获得充分发展

而且深受战争之苦的人远远多于那些从战争中获利的人

所以,多数资本家是和平主义者而非主战派

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竞争精神

使绝大多数人把主要精力用于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发起战争

如果可以打赢战争

战争又对资本家有利可图

那么资本就会支持战争

203

布雷森林会议建立了两个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是处理中短期国际收支问题

世界银行则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那些长期性项目提供资助

有人说世界银行赞助的项目有问题

有人认为它是冷战的工具,支持了军事独裁政府

有人认为它牺牲穷国利益为富国牟利

还有人认为它资助的一些发展项目破坏了环境

204

1971年,尼克松总统单方面放弃了美国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责任

停止以美国的黄金储备兑换债务

取消了美元和其他国家货币间的固定汇率

这个事件的结果导致了浮动汇率

205

作为美国盟国的欧洲和日本已经创造出了“经济奇迹”

它们为了避免美元过度积累

就希望把手中的货币兑换成黄金

美国的盟国默许美国霸权体系的存在

使美国拥有在海外采取单边行动的特权以增进其政治和战略利益

作为回报,美国也允许盟国借此体系以促进它们的经济繁荣

即使这种繁荣有时是以牺牲美国的利益为代价

206

后来美国和它的盟国之间出现龃龉

美国政府指责说,欧洲人虽然享受着由美国支撑的经济繁荣

却没有充分分担北约防务的责任

欧洲人则声称

他们所承担的北约大部分常规军事力量

和美国负责在欧洲部署的核威慑力量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的

他们还驳斥美国所谓防卫欧洲是出于无私而非出于美国的战略利益的说法

美国企业界抱怨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力不断增长

指责它们在贸易往来中有不公平或歧视性行为

美国告诫其盟国调整它们的货币政策

日本则反驳说,美国应该减少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

越南战争使一直稳定的美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因为很多国家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

美国的通货膨胀影响到了国际社会

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批评逐渐变得犀利起来

美国人对贸易自由主义不再报有幻想

当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再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时

它就被抛弃了

该体系的两个主要的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仍然保留下来

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浮动汇率制度下发挥着作用

207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西方国家或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通过限制原料加工工业的投资

通过西化、征服和收买新独立国家的精英分子

将落后国家置于从属、依附或受奴役的地位

208

魏斯科普夫认为:

富国通过政治经济或政治文化关系

以达到对这些穷国的间接控制

209

资本主义体系中一些因素加强了穷国对富国的从属地位:

贫困国家中的新兴社会精英

仿效富裕国家资产阶级的消费方式

为西方国家的商品提供需求

但无益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贫困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

和其他技术专业人员纷纷流向富裕国家

使欠发达国家更加依赖工业化地区

外国私有企业使发展中国家依赖外国资本

不鼓励知识、技术、技能和物质刺激的增长

以免增强它们的独立性

通过维持大部分非技术工人的低水平工资

提高少部分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

西方资本在贫困国家中培养了一个工人贵族阶层

210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西方国家的富裕在很大程度上

归因于欧美资本主义对非洲和拉美人民的剥削

连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也参与其中

211

美国已经成为西方主要的军事保卫者

西欧国家放弃了庞大的殖民地之后

防务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少于美国

所以冷战期间,西德、法国和日本的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要远远快于美国

212

马格多夫认为: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本质上是帝国主义政策

美国对外政策的动机服务于政治目和国家安全

经济因素也决定了美国对外政策

美国是经济帝国主义

美国国在国外的商业利益要比商品出口额大得多

美国企业的海外市场大约可以吸纳

所有国内农场、工厂和矿业总产出的五分之二

对外经济活动对美国及其国家安全政策的意义越来越大

这经常通过政治和军事行动表现出来

213

遍布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

大范围的军事行动

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外各种复杂开支

都服务于企业界特殊利益的多重目的

这些事目的包括:

(1)保护现有的和潜在的原料来源

(2)维护海外市场和对外投资

(3)保护海上和空中的商业运输线

(4)保护美国的势力范围,使美国企业在投资和贸易方面得到竞争优势

(5)通过对外军事和经济援助,扩大国外消费市场和投资机会

(6)维持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结构

这不仅仅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也是为了它那些工业化国家中的小伙伴们的利益

214

加尔通认为:

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是由欧洲人拥有的结构性优势决定的

这种结构性优势就是对劳动者的低工资剥削

另外再加上两种维持剥削现状的手段:

(1)分散化,发展中国家之间横向经济合作关系相对缺乏

(2)渗透性,第三世界国家里的新兴本土社会精英

和原来的宗主国之间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在不断发展

欧洲人只允许非洲国家生产那些和欧洲人的出口商品无法竞争的加工产品

215

赫鲁晓夫时期

苏联为在第三世界扩大它的影响

以有限的对外援助选择性地援助了10个国家

它给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的大部分是它最发达的工业品——军工产品

忽视民用消费品的生产是斯大林时代主要遗产

216

依附论者认为:

作为世界中心的北方发达国家

和处于边缘的南方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根本不是互利合作关系

而是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附属关系

和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关系

因此,他们认为穷国之所以缺乏资本并落后于富国

并不是因为它们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边缘或外围

而是因为它们是国际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一部分

217

史密斯认为:

经济发展是历史基本的结构性力量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

北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一直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面对这些外部经济力量的不发达国家和人民

处于依附境地不能进行“自治”

218

瓦伦苏埃拉和瓦伦苏埃拉认为:

西方人在解释新兴国家在得到援助之后

仍然无法实现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西方是现代社会

新兴国家是传统社会

219

西方人认为传统文化拒绝变革

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传统社会里

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对上级的吹捧

而不是他的成就

个人成功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

而不是他个人的努力

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延伸的亲缘关系,而不是核心家庭

这样的社会缺乏职业分工和社会流动性

其有高度分化的阶级结构,崇尚精英主义

强调等级尊严和权威

220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流动性和复杂的社会分工

第二和第三产业远比第·产业发达

政治、法律和社会结构分明,能适应制度性变迁、

而不是僵化地固守传统的社会、宗教和文化价值观

221

西方的现代化主义者错误地认为

传统社会除非学会创新

并接受西方的思想、技术、组织方式、激励机制以及社会制度

否则它们将继续在贫穷的边缘上挣扎

222

依附就是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

受制并从属于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

传统社会依附于西方国家

223

桑托斯认为:

外国资本维持了落后国家传统的出口项目和落后的生产关系

也维持了腐败颓废的专制统治

通过垄断现代技术的专利和版权

外国资本控制了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它们拿走大部分利润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积累

使之无法被用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利润的流失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

结果迫使发展中国家拖欠外国银行

和国际资本主义金融机构的大笔贷款和服务费

224

现实主义理论家认为:

国际体系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

国际社会缺乏一个全球性的政治权威

正是这种现实条件使管理跨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成为不可能,

结果出现由强大的、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中心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

弱小国家处在边缘地区,技术落后

处于为中心地区国家提供原料的地位

半边缘地区的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

其经济活动是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经济的混合的产物

225

早在1600年的世界体系中

西北欧就处于中心地位

东欧和拉丁美洲是边缘地区

南欧地区如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则处于半边缘地位

226

哈克认为:

穷国开始质疑国际秩序的基本前提

它导致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也使很多穷国永远丧失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实际上,这些国家认为在国际秩序中

利润、债权、服务以及决策权的分配都是不公正的

是有利于少数特权阶层的

除非彻底改变整个制度

否则情况就无法改变

在富裕国家看来,穷国的说法是空洞的浮夸之词

227

西方发达国家认为:

国际市场机制运行正常,虽然并非完美

穷国总是强求富国的让步,理由是它们过去受到了剥削

富裕国家相信,穷国要求的是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大幅度再分配,

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富裕国家总的态度是,穷国必须自己发展经济

就像富裕国家在过去200年里所做的一样

要通过耐心而艰苦的努力和资本的逐渐积累

这里没有捷径可走,空谈无济于事

不过,如果穷国愿意自力更生的话

富裕国家会很“慷慨”地为穷国提供一些帮助,

以加快它们的经济发展

228

跨国公司是指:

除了本国总部之外,在海外其他国家拥有子公司的企业

据说10个最大的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额的总和

比联合国1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多

人们根据这一点推论说

多国公司能轻易地直接或间接干预东道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

更可以对第三世界穷国施加决定性影响

跨国公司既可以为东道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服务

也可以做出违背东道国政府利益的事情

它们能参与情报收集活动

也可以合法或非法地干预东道国的政治

还可以对母国政府施加压力

使立法和外交政策促进它们的利益

而不管其结果对东道国的影响如何

229

支持跨国公司的人认为:

跨国公司是满足许多国家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急切愿望的主要途径

资本流动改善了东道国的收支平衡状况

带来了国内没有的先进技术

创造了就业机会

加快了研究和开发投入

增强了东道国职员的技术、生产和管理技能

通过提高东道国的出口能力和消费水平

节省了进口同类商品的消费开支

因而对东道国的收支平衡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还通过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带来了更高的工资、住房和社会福利水平

它们最终将对社会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此外,多国公司还增加了东道国的税收

230

批评跨国公司的人认为:

跨国公司只不过是新殖民主义者和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的工具

它们从东道国吸收的资本比它们给东道国带去的更多

它们以高价转让的技术

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而在第一世界国家里变得过时的技术

常常与穷国真正需要的技术无关

它们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

却不让当地人得到报酬较高的技术和管理职位

它们在税率低的地方经营,以便获取在母国难以获得的高利润

它们从母国公司那里进口,而不是购买当地商品

因此恶化了东道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它们操纵国际市场的价格、许可证和利率等经济因素的变化

使之有利于自已,而根本不为东道国的经济和环境利益着想

231

自由主义认为:

不存在政治支配经济或经济支配政治的问题

232

现实主义者认为:

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233

现实主义认为

民族国家是主要国际行为体

经济从属于国家对强权的追求

234

斯佩罗认为:

政治制度决定了经济制度

经济政策的制定取决于政治因素

国际经济关系其实就是政治关系

235

苏联共产党认为:

是经济制度决定了政治制度

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关系就是经济关系

但在实践中总是把政治军事目标置于首要地位

中央计划经济只是一种手段

236

1997年夏的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爆发

银行大量倒闭,企业纷纷破产

股市大幅下跌,货币严重贬值

没有足够社会保障的国家里

失业率和犯罪率升高

237

美国人认为:

造成亚洲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裙带资本主义”

掌权者们(政客、银行家、公司经理、官僚)的亲属和朋友

可以通过相互联姻、行贿受贿、互相扶持和保护、秘密交易等行为

编制而成的社会关系网谋取利益

238

亚洲经济学家认为:

“裙带资本主义”这个概念不能解释亚洲经济危机

因为亚洲体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是很成功的

危机的原因是由于货币储备过度依赖美元

部分产业在世界范围里的生产过剩

对计算机、软件行业和其他“纸财富”行业的过度投资

提高了西方人而不是东方人的生活水平

西方投资者的恐慌性反应

西方投资者从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获得收益

但一有经济下滑的初步征兆就撤走他们的资金

239

鲁杰认为:

多边主义是指

根据普遍的行为原则,能够协调三个或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

多边一词指的是普遍的行为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制度安排

包括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和比较抽象的国际秩序

240

世界秩序不可能建立在全球军事征服之上

从这一基本假定出发

我们会发现国际体系中的单位将逐渐接受合作性安排

以此作为地区性或全球性政治共同体的基础

比如应用多边主义和一体化

241

哈斯认为:

一体化是指

说服来自不同国家的政治行为体将其忠诚、期望和政治活动转向一个新的中心的过程

这个中心的组织机构拥有或要求掌握对已经存在的各民族国家的管辖权

政治共同体是一个过程

它使一部分人在某一领土内得到一种足够强烈的共同体感、制度感和实践感

从而使居民形成一种长期可靠的和平变革

一体化进程会导致共同的认同感和共存感的形

一体化之所以兴起,是因为获得了参与单位的支持

欧盟即是如此

242

米特兰尼认为:

要使国际和平机制和制度形成

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或功能

通过加强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的合作将为建立日益坚实的合作网络奠定基础

而这种合作网络的出现将使国际机制和制度得以形成并逐步得到加强

一个领域的合作越成功

其他领域进行合作的动力就越强劲

通过合作过程中的学习

日渐增强的信任将取代相互猜疑

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而且这种信任能够延伸到还没有开始一体化的领域

由于认识到合作的必要而在某一功能领域进行的合作

将会推动合作态度的改变

或者使合作的意向从一个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

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更深人的合作

这个扩展的过程不仅拓宽了合作领域加深了合作

而且使合作态度发生转变

和平规范得以创立

从面减少战争并最终消灭战争

243

奥斯古德认为:

同盟是一个潜在的战争共同体,其基础是总体合作

这种合作并不完全拘泥于正式协约

缔约方必须不断地审时度势

以使各方对彼此履行具体义务的诚意抱有信心

因此同盟往往会在存在冲突或冲突威胁的国际环境中形成

同盟通常既包括大国又包括小国

小国之所以加入同盟,是因为它们从根本上需要依靠其他国家

大国与小国结盟,既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利益

也是要限制小国采取某些行动

244

罗恩坦认为:

较小的国家也许更愿意与不太强大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

而不愿意与某个大国结盟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把增加军事实力作为结盟的日标

那么与小国结盟就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小国结盟主要的潜在价值在于维持当地或地区的现状

或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解决小国间的争端

只要小国之间能保持意见一致

大国也难以对它们所在的地区进行干预

245

斯奈德认为:

在多极体系中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军事实力相当的国家

它们有相似的利益或共同利益,但是彼此拥有的对方的信息并不完备

当这些国家遭到外部进攻时,它们会彼此提供援助

因为搭便车或推卸责任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中有一个被击败

同时出现一个更为强大的霸权国,从而导致权力失衡

246

新现实主义理论认为:

各国结盟的原因在于预期收益大于所担的成本

收益与成本的关系是由一国与其最有可能的对手之间的实力关系决定的

一国与其预期敌人的实力差距越大,它就越想加入同盟

一旦成立了同盟

同盟国之间将会进行广泛而持久的讨价还价

以实现同盟利益的最大化

应对敌对国家发出的安全挑战

247

同盟会带来两个彼此关联的担心

背信弃义和再结盟

或者称做抛弃和牵连

这一同盟内的安全困境

使各国担心它们会在需要同盟时被盟友抛弃

或者由于受到盟友行动的牵连

而去履行与它们自身安全关系不大的义务

各国会在抛弃与牵连之间进行权衡

以此维持两者的最佳平衡

安全上,一国对同盟的依赖越小

它行动的灵活性就越大

与同盟讨价的能力也就越强

248

在两极体系中

结盟的过程较为简单

因为这种体系结构下背信弃义的动力很弱

与多极体系相比,在两极体系中结盟时

国家清楚地知道谁是敌人

因此,两极结构几乎没有给同盟成员提供背信弃义的机会

超级大国的盟国不可能退出同盟而与敌对的超级大国结盟

249

斯奈德认为:

“同舟共济”和“推卸责任”两种战略

在多极体系中存在明显的两难困境

在多极体系下

同盟成员间的相对平等

导致每个成员都认为自身的安全

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盟国的安全纠缠在一起

因此,就像拴在一条铁链上的囚犯会体戚与共一样

每一个同盟成员都会因一个盟国的失败

将大大降低自身安全的缘故而走向战争

换言之,同盟成员认为均势对自身安全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盟国的失败会打破这种均势

各国就会同舟共济,共同维护盟国的安全

250

有一些国家会逃避责任

搭其他国家努力维持均势的便车

一国受攻击的可能性越大

越倾向于无条件结盟并保卫遭受攻击的盟国

同样道理

一国受攻击的可能性越小

越有可能逃避同盟责任

如果各国认为,面对敌入可能的进攻它们是脆弱的

那么它们就会采取“同舟共济”的战略

如果各国认为自己防卫上有优势

那它们就会选择逃避责任的战略

只要有选择余地,各国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如果敌方国家的进攻优势使其他盟国更可能遭到攻击

并在战争中很快被击败

那么各国选择的战略将是“同舟共济”而不是“推卸责任”

251

理解国际政治的核心是国家如何应对威胁

以及同盟对于满足它们安全需求所发挥的作用

为了与正在威胁自身安全的一方形成均势

各同会试图寻找盟友吗?

受到威胁的一方会向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国家子求妥协吗?

252

沃尔特认为:

一国通过实现与敌国的均势来维护本国安全的可能性

要远远大于以对敌妥协来维护自身安全的可能性

他把前者称为“平衡”,把后者称为“见风使舵”

实行平衡政策的国家会与其他国家结盟以对抗面临的威胁

见风使舵的国家则与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国家结盟

253

一个国家同霸权结盟就等于它相信霸权国家的行为是善意的

相反,国家也可能会与同样受到威胁的国家结盟

或联合以确保本国的生存

平衡政策不但比见风使舵更为普遍

而且国家越强,越有可能同他国结盟或采取平衡政策

以对付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的威胁

相反,国家越弱就越可能采取见风使舵而不是平衡政策

其原因在于弱国基本不能增强防御性同盟的力量

在任何情况下,弱国对事情的结果都不会产生影响

所以它们就会选择占主导地位的一方

254

如果一个国家认为它的加人将使一个即将被击败的同盟反败为胜

那么它就会选择加入这一弱势集团以求得平衡

而不会选择见风使舵

如果本来可能失败的同盟由于一国的加入而取得了胜利

那么做出这一决定的国家的地位会大大高

255

在国际层次上,同盟形成的基础是威胁平衡而不是权力平衡

国家参加同盟是为了应付威胁

但并不是所有的威胁都是以敌对国家的权力为基础的

意图或野心是威胁的基础

威胁的意图是国家采取平衡政策或见风使舵政策的基础

而不仅仅强调权力

所以,沃尔特倾向于把威胁平衡

而不是权力平衡作为结盟的根本原因

国家可能决定通过结盟实现平衡

对威胁的认识将对是否做出这一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

256

在以下两个时期

国家通常会实行通过结盟实现平衡的政策

一个是和平时期

这时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威慑对方

另一个是冲突初期

这时国家的主要日标是击败对本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

随着事情结果的日趋明显

弱小的国家可能背叛即将失利的一方

而对胜利的同盟采取见风使舵政策

257

意识形态在什么程度上会成为同盟的基础?

政治体制相似的国家经常结成同盟

意识形态能够起到团结同盟的作用

但它的重要性将随着威胁的增加而降低

面对严重的生存挑战,各国将联合在一起

而不会考虑意识形态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益压倒了对意识形态的担忧

因此,如果一国认为自己的国际环境越安全

在选择同盟时它对同盟中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的要求就越高

同样,国内不稳定的国家更愿意与意识形态相似的国家结盟

以获得对其国内合法性的支持

258

阿尔费德认为:

政府在安全、财富和独立自主之间保持平衡的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结盟与独立自主的边际效用之比

与此紧密相连的是军备与国内财富的边际效用之比

决策者要在同盟的值和额外军备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要对结盟和军备的成本与在国际社会中丧失独立性的成本进行比较

还要考虑国内经济为额外军备所付出的代价

259

同盟解散可能是由于出现了以下五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军备的边际产品增加

独立自主的边际效用增加

国民财富的边际效用降低

同盟的边际生产率下降

安全的边际效用降低

260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欧盟的一体化

还是在其他任何地区发生的一体化

都证明政治影响和压力是决定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于国家层次上的一体化这一点更加明显

261

对它国意图进行分析非常困难

当一国的决策者因为预计另一国可能会采取某种行动而首先采取行动时

他会认为自己的威慑或预防性行动纯粹出于防御目的

但在其对手看来,却是一种进攻行为

262

韦伯认为:

在现代国家中真正的掌权者无疑是宫僚机构

因为权力既不是通过议会中的演说

也不是通过君主的公告来行使的

而是通过行政部门的运转才得以行使的

虽然是由领袖来决定做什么

但如何去做却取决于官僚机构

而决定如何去做反过来会对应该做什么产生影响

官僚机构在决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63

在所有先进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中都会产生官僚结构

它们不仅影响决策的过程,还对该过程的结果产生影响

现代领导人严重地依赖顾问、部门主管和政府职员

给他们提供对外决策的重要情报

264

当行政机构获得发展自身的机会时

不论是进行战争、探索太空、军控谈判,还是出日武器和粮食

它们就会为扩大本部门的预算开支面行动起来

借以表明它们存在的价值

官僚机构有了这种推动力,它们就很难停下来

机构可以极大地影响领导人和公众对外政策上的观点

265

决策理论家认为:

了解政策制定者们的个人背景

如他们的教育背景、宗教信仰、重要的生活经历、

接受的专业训练、在国外的经历、身心健康状况以及以往的政治活动等等

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决策的深层动机和他们的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均势   目的   国际关系   美国   通俗   同盟   权力   冲突   体系   战争   政治   关系   政策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