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笔记

1

孔德寻求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能够说明社会世界的法则,

就像自然科学能够说明物质世界的运行一样。

他相信,所有学科都共享一种旨在揭示普遍法则的逻辑和科学的方法。

正如发现自然的法则能使我们控制和预测周遭的事件那样,

揭示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也会帮助我们塑造自身的命运,增进人类的福祉。

2

孔德认为,社会基本就像物质世界一样,也遵从着一些不变的法则。

社会学应当像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世界一样,也采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3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只应关注可观察的实体,即可以直接通过经验了解的实体。

人们基于细致的感官观察,可以推断出能够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关系的规律。

科学家通过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以预测未来的事件将如何进展。

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思路确信,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证据的基础上,可以生产出关于社会的知识。

4

孔德的三阶段法则宣称,人类理解世界的努力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在神学阶段,引领思想的是宗教观念,是有关社会是上帝意志的表达的信念。

大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浮现出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开始从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角度来看待社会。

由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发现和成就引领的实证阶段,则鼓励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世界。

孔德遵循这种观点,把社会学看成是继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之后,最后一门发展起来的科学,

但在所有科学之中,最有意义,也最为复杂。

5

涂尔干吸收了孔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但是他认为,自己的前辈中许多人的思想都太过思辨,含糊不清,

涂尔干把社会学视为这样一门新的科学,可以来通过经验的方式检验传统的哲学问题,从而阐明这些问题。

与前辈孔德一样,涂尔干也认为,我们必须要以像科学家研究自然世界一样的客观性来研究社会生活。

他那著名的社会学第一原则,就是“把社会事实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

意思是可以把社会生活严格地当作自然界中的客体或事件来加以分析。

6

社会学的主要学术兴趣就在于研究社会事实。

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

社会有其自身的实在,也就是说,社会不仅仅包含其个体成员的行动和利益。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的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7

社会事实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对个体施加某种强制性力量。

然而,人们常常并不认为社会事实的约制性质是强制性的。

这是因为,人们一般主动地遵从社会事实,相信他们的行事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人们常常只是简单地遵从其所处社会普遍的模式。

社会事实能以多种方式约制人的行动,从直接的惩罚(例如犯罪的情况),

到社会拒绝(行为不被接受时的情况),再到单纯的误解(语言误用时的情况)。

8

社会事实难以研究,因为社会事实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直接观察。

所以必须通过分析它们的效果,或者考虑它们的表达方式,

诸如法律、宗教文本或书面的行为准则等,看其中蕴含的努力,才能间接地揭示社会事实的特性。

9

涂尔干在研究社会事实的时候,强调摒除偏见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科学的态度要求一种宽广的心智,接受一切感官证据,摆脱先入为主的外来偏见。

社会学家应该如实研究事物,科学的概念只能源自科学的实践。

10

涂尔干最著名的研究之一就是有关自杀的分析。

自杀似乎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由个人的极端不快所致。

然而,涂尔干却揭示道,社会因素对自杀行为构成了一种根本性的影响,失范便是其中之一。

年复一年的自杀率呈现出有规律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加以说明。

1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与此前历史中各经济体系截然不同的生产体系,

因为它是面向广大消费者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12

资本主义企业中的两种要素。

第一种是资本,即任何资产,包括金钱、机器乃至工厂,可加以使用或投资以创造未来的资产。

资本的积累与第二种要素即雇佣劳动力密不可分。

第二种要素是雇佣劳动力,他们没有维持生计的手段,必须受雇于资本占有者。

13

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构成了一个统治阶级,而大多数人则构成了工人阶级。

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以冲突为阶级关系特征的阶级制度。

这两个阶级之间是一种剥削关系,因为工人对其劳动力的控制权很少,甚或没有,

雇主可以通过占有工人劳动的成果获取利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争夺经济资源的阶级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尖锐。

14

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是经济力量。

阶级之间的冲突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15

从狩猎和采集者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到古代奴隶制度和以地主与农奴的区分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商人和工匠的出现标志着商业或资产阶级开始取代土地贵族。

就像资本家曾经联合起来推翻了封建秩序那样,

资本主义同样要被取代,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新的制度:共产主义。

16

必然会爆发一场工人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一个没有阶级、没有贫富之间巨大区分的新社会。

社会不会再分裂成一个由垄断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少数人所组成的阶级,以及从自己劳动创造的财富中获利殊微的人民大众。

经济体系将实行公有制,将要建立一个比我们今天所知更为人道的社会。

在这种未来社会中,生产将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加先进、更有效率。

17

在韦伯看来,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但是理念和价值观也对社会变迁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宗教价值观,尤其是与清教有关的那些价值观,对于缔造一种资本主义眼光而言至关重要。

社会学应该关注社会行动,而不是结构。

人类的动机和理念是变迁背后的动力,观念、价值和信仰具有推动转型发生的力量。

个体有能力自由行动,塑造未来。

社会中的结构是由行动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形塑的。

社会学的工作正在于理解那些行动背后的意义。

文化观念和价值有助于塑造社会,塑造我们的个体行动。

18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兴起伴随着社会行动模式的重要转变。

人们正在逐渐摆脱基于迷信、宗教、习俗和悠久的习惯的传统信念,转而青睐强调效率和未来结果的理性的,工具性的计算。

在工业社会里,无论是情感,还是仅仅因为世世代代都是那么做的就去做某事,都没有什么容身之地。

韦伯将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整体描述为理性化,即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里,宗教和悠久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现代社会的标志则是从政治到宗教再到经济行为,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趋于理性化。

19

在韦伯看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都是一个更广泛的理性化趋势的明证。

支配资本主义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韦伯视西方的科学性质为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科层制作为唯一能够把众多的人进行有效组织的方法,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而扩展。

韦伯使用了祛魅一词来描写现代世界的科学思维是如何涤荡往昔传袭下来的情感性力量的。

然而,韦伯对理性化的结果并不完全乐观。

他担忧现代社会作为一个系统,试图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压迫人类精神。

20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社会学这门学科应该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部分与社会整体的关系。

要研究某一社会实践或制度的功能,就要分析其对于社会延续所做出的贡献。

功能主义者把社会的运行比做一个活的有机体的运转。

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而协同工作。

要研究一个身体器官,比如心脏,我们必须说明它是如何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的。

心脏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因而它对于维持有机体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样,要分析一种社会事项的功能,就意味着揭示它对于延续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健康所起的作用。

21

功能主义强调道德共识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分享共同的价值观时,就存在道德共识。

功能主义者认为,秩序和平衡是社会的常态。

而这种社会均衡乃是基于社会成员当中存在道德共识。

22

显功能就是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的参与者所知晓并意欲的那些功能。

而潜功能就是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以霍皮人部落所施行的祈雨舞为例。

霍皮人相信,这种仪式将会带来他们的作物所需要的雨水(显功能),

因此他们组织这场仪式并参与其中。

祈雨舞本身也具有增进霍皮人社会结合的效应(潜功能)。

23

所谓探寻社会行为的反功能特性,就是说关注社会生活中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那些特性。

比如说,如果假定宗教始终是发挥功能的,只会有助于社会结合,就是一种误解。

一旦两个群体各自支持不同的宗教,甚至是同一宗教的不同形式,就会导致重大社会冲突,引发广泛的社会动荡。

因此,战争常常发生在不同的宗教共同体之间,比如欧洲历史上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争斗。

24

冲突理论家拒绝接受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转而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

为此,他们集中探讨权力、不平等和斗争的问题。

他们把社会看作是由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存在不同利益,就意味着始终有可能爆发冲突,而某些群体将比其他群体获得更多的利益。

冲突理论家考察社会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张力,并力图理解控制关系是如何得以确立并维持的。

冲突主要源自个人和群体所具有的不同利益。

在所有社会中,都存在握有权威的人与几乎被权威排斥的人的分化,也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分化。

25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于语言和意义的关注。

是语言使我们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个体性,能够像别人观察我们那样从外部认识自己。

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元素就是符号。

所谓符号,就是用来代表另外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如,我们用来指称特定对象的词汇,实际上就是代表我们意思的符号。

“勺子”这个词就是用来描述我们用以喝汤的器具的符号。

非言语的手势或者沟通方式也是符号。

向某人挥手或做出粗鲁手势都具有符号价值。

人类在互动中依赖共享的符号和理解。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中,因此人类个体之间几乎所有的互动都涉及某种符号的交换。

26

可以区分出几种前现代社会的类型。

在狩猎和采集社会,人们不种庄稼也不养家畜,而是靠采集植物和猎杀动物为生。

游牧社会以饲养驯化的动物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农耕社会依赖固定地块上的种植。

更大、更发达的城市社会则形成传统国家或文明。

27

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西方世界的扩张,通过殖民主义征服了世界上其他许多地区,彻底改变了相袭已久的社会体制和文化。

28

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业生产(其技术也应用于食品生产)成为经济的主要基础。

工业化国家包括西方各国,再加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而世界人口的大多数所生活的发展中世界,几乎都是前殖民化地区。

人口的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其中一部分已经与世界市场维系一体。

29

社会变迁可以界定为一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和文化历时而发生的转型。

现代时期尽管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段,但已经展现出迅猛而重大的变迁,并且变迁的步伐愈益加快。

30

从狩猎和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再到现代工业社会,

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发展复杂多样,任何一种社会变迁单因理论都无法说明。

至少可以举出三类宽泛的影响。

一是物质环境,包括气候、沟通路线的可利用性(河流、山口);

这些都很重要,特别是当它们影响到早期的经济发展时更是如此,但也不能过分强调。

政治组织(特别是军事力量)对所有社会都有影响,无论传统还是现代,不过狩猎和采集社会或许例外。

文化因家包括宗教(可能牵制变迁)、沟通体系(比如文字的发明)和领袖个体。

31

对于现代社会变迁最重要的经济影响就是工业资本主义。

它有赖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并反过来促进后者。

科学技术也会影响政治因素(并被其所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比较有效的治理形式的现代国家兴起。

文化影响则包括科学技术的另一项效应,现代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它将不断挑战传统和文化习惯。

32

全球化经常被描绘为一种经济现象,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化了,

全球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展加快了世界各地人们之间互动的速度,

拓展了这种互动的范围,从而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33

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很多看似琐碎的方面,仔细考察,就会发现是社会互动中复杂而重要的方面。

个例子就是凝视,即盯着某人看。

在绝大多数互动中,眼神的接触都是一瞥而过的。

盯着另外一个人看,既有可能被当成是怀有敌意的征兆,在某些场合下,又有可能被当成是示爱。

在社会学中,有关社会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可以说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人脸可以传达各种各样的表情。

一般认为,面部表情的基本方面是天生的。

跨文化的研究也证明,不同文化的成员在面部表情和对人的面部情绪的解释上都相当接近。

34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无助的婴儿通过与其他人接触,

逐渐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认知能力的人,并熟练掌握给定文化和环境的习俗。

35

孩童通过观察他人在社会背景中如何对待自己而逐渐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行动者。

在下一个阶段,孩童参加组织化游戏,学习游戏规则,开始理解“一般化他人”,也就是一般性的价值和文化规则。

36

社会化中介是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发生于其中的结构化的群体或背景。

在所有的文化中,家庭都是孩童在婴儿期间主要的社会化中介。

其他影响还包括同龄群体、学校和大众传媒。

37

大众沟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化中介的范围。

大众印刷媒介的普及之后,就是电子沟通的运用。

电子产品的影响尤其巨大,每天定时触及各个年龄的人群。

38

社会性别的社会化几乎从婴儿诞生伊始就开始了。

即使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一视同仁,也往往会对男孩和女孩反应不同。

这些差异又被其他许多文化影响进一步增强。

39

社会化会持续整个生命周期。

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存在有待做出的转型或有待克服的危机。

这包括直面作为生理存在之终结的死亡。

40

亲属制度、家庭与婚姻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来说是紧密联系意义重大的术语。

亲属制度由遗传关系纽带或婚姻引起的关系纽带组成。家庭是负责抚育孩子的亲属群体。

而婚姻则是指以一种社会所允许的性关系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之间的联结。

41

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已婚配偶(或单亲)与亲生或领养的孩子一起生活于其中的家庭。

当一对已婚配偶与其子女及子女以外的亲属住在同一家户中,或是彼此间有密切、持久的关系时,我们便称之为扩大家庭。

42

在20世纪,大多数工业化社会中传统核心家庭的主导地位被逐渐侵蚀了。

现在存在多种多样的家庭形式。

43

家庭生活绝非总是一幅和谐幸福的画卷;其中时有发生性虐待和家庭暴力。

大部分儿童性虐待和家庭暴力是由男性实施的,而且似乎与男人染指的其他暴力行为类型相联系。

44

对于任一性别来说,婚姻已经不再是获得经常的性体验的条件;它也不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似乎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及性的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蓬勃发展。

婚姻和家庭仍然是牢固确立的制度,但也正经受着巨大的紧张与压力。

45

西方医学是以生物医学健康模式为基础的,

认为疾病可以从客观的方面加以定义,病体可以通过有科学基础的医治得以康复。

生物医学健康模式与现代社会相伴而生。

与它相联系的,还有人口学一一对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动态的研究一一的兴起,

以及国家对于促进公共卫生的日益关注。

科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对现代卫生保健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6

生物医学健康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有人提出,科学的医学并不像据说的那样有效,医学专家也不重视接受治疗的患者的意见,医学界自认为正统方法优于任何替代治疗形式。

47

社会学家关注对于疾病的体验,即病人及其周围的人如何体验不适、慢病或残障。

帕森斯提出的病人角色概念认为,病人采取某些特定的行为形式,以尽量减小疾病的破坏性影响。

病人被赋予某些特权,如豁免正常的责任,但反过来也必须遵从医嘱,争取尽快康复。

48

对于疾病的体验能够引起他们个人的自我认同和日常例行习惯的改变。

身体的这一社会学维度已经适用于越来越多的社会。

人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长寿,也更容易遭受慢性衰竭而非急性疾病的折磨。

49

社会学研究揭示了疾病和不平等之间的密切,关联。

在工业国家中,比较贫穷的群体较之比较富裕的阶层,平均预期寿命要短一些,并且更容易染上疾病。

比较富裕的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比较贫穷的国家高一些。

一些人认为,像饮食和生活方式这类文化和行为因素可以说明基于阶级的健康不平等。

其他人则把重点放在失业,不达标住房和恶劣的工作条件等结构性因素上,

50

健康和疾病模式也有性别和种族的维度。

几乎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女性总体来说比男人更长寿,但她们所体验到的疾病发病率则高于男性。

某些疾病在少数族群中比在白人中更常见。

人们已经提出了遗传角度的说明,来解释在健康方面的性别和种族差异,但单凭这点还不能说明这些不平等。

虽然某些健康状况具有一些生物学基础,但健康和疾病的整体模式必须把社会因素和群体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考虑在内。

51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分割成一些层次或层级。

当我们谈论社会分层时,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各个社会都存在按年龄和性别的分层。

在较大的传统社会以及当今工化国家中,都存在着财富、财产以及物质和文化产品获取等方面的分层。

52

分层体制可以分为四类:奴隶制、种姓制、等级制和阶级制。

前三种制度是受到法律或宗教认可的不平等。

阶级划分则不是“官方”认可的,而是源于各种影响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的经济因素。

53

马克思主要强调阶级,认为阶级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客观给定的特性。

他发现,在资本所有者和不拥有资本的工人之间存在着基本矛盾。

韦伯接受了相似的观点,但又区分出分层的其他两个方面,即地位和党派。

地位是指个体或群体被赋予的赞赏或“社会尊崇”;党派是指为达到特定目标而积极动员的团体。

54

职业经常被用作区分社会阶级的指标。

职业相同的个体往往体验到程度相似的社会优势或劣势,享受着类似的生活机会,

社会学家传统上使用职业阶级图式来勾画社会的阶级结构。

55

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比前几代人都更加富裕,但财富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上层阶级由一小批既有财富又有权力的人所组成,并且他们有机会把特权传给下一代。

富人是一个多样化的并且多变的群体。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女性和年轻人进入了富人的行列。

56

中产阶级主要由从事白领职业的人组成,比如教师、专业医务人员和专业服务行业中的雇员。

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中,中产阶级现在都占人口的大多数。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专业性、管理性和行政性职业的增加所致。

中产阶级的成员与工人阶级不同,通常拥有相当的教育文凭或技术资格,使他们能够同时出卖自己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以求谋生。

57

工人阶级是由从事蓝领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所组成。随着制造业的衰落,工人阶级在20世纪大大减少了。

工人阶级的成员比100年前富裕得多。

底层阶级是人口中的一个部分,生活在极其劣势的处境中,位于社会的边缘。

底层阶级的观念最初是在美国提出来的,用来描述都市区城中贫穷的少数族群的定位。尽管底层阶级的观念

58

个体的阶级地位至少在某些方面是获致的,而不是出生伊始就“注定的”。

社会流动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包括在阶级结构中的上向移动和下向移动。

59

在社会流动研究中,人们区分了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前者是指个体在就业生涯中,在社会层次上的上向或下向移动。

后者是指代与代之间的移动,比如蓝领家庭出身的子女成为专业人员。

大部分的社会流动范围有限。

白领岗位的扩张提供了小幅上向流动的大量机会,但大多数人基本还是维持在与其出身家庭的地位相近的位置上。

60

理解贫困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绝对贫困指的是缺乏维持健康和有效的身体机能所需要的基本资源。

相对贫困指的是评价一些群体的生活条件与大多数人享有的生活条件之间的差距。

61

贫困在富裕国家也普遍存在。

穷人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但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处于弱势或遭受歧视的人

例如老人、儿童、女性以及少数族群更有可能成为贫困者。

62

有关贫困的说明可以采用两种主要思路。

“贫困文化”和“依赖文化”的论点宣称,穷人要为自己的弱劳负责。

由于缺乏技能、缺少动力或道德上的缺陷,穷人没有能力在社会上取得成功。

第二种思路提出,贫困乃是源于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

个体行动既会增强这样的过程,也会受到它们的影响。

63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可能被切断全面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的过程。

社会排斥这个用语比贫困更为宽泛,尽管缺乏资源和收人也是社会排斥的一个方面。

社会排斥的其它方面还包括劳动力市场排斥、服务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

无家可归是最极端的社会排斥形式之一。

没有固定住处的无家可归者可能无法从事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日常活动。

64

所谓福利国家,就是政府通过救济或补助某些商品和服务,在减少人口内部的不平等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福利服务各国皆有不同,但常常包括教育、保健、住房、收人资助、残障金、失业金和养老金等内容。

65

在提供普遍补助的福利国家,不管收入水平或经济地位如何,当需要时享受福利是所有人平等享有的一种权利。

与此相反,补助只有某些人可以获得,他们的资格是因为收入很低、储蓄甚微甚至根本没有。

在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福利救济的未来正面临争论。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应该更好地为福利提供资金并且将其普遍化;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福利只应该作为安全网,为不能真正从其他途径获得帮助的人服务。

66

世界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人均国民收人加以分层。

目前,全世界人口中有40%生活在低收人国家,相比之下,生活在高收入国家中的人“口只有16%。

67

据估计,当今世界约有13亿人,或将近四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这个数字出现了增长。

许多人是基于种族、族商或部落归属的歧视的受害者。

68

整体而言,高收入国家的人们所享有的生活水准要比他们在低收人国家中的伙伴高出许多。

他们可能有更多的食物可吃,忍饥挨饿或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较小,也更有可能长寿。

他们识文断字和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大得多,并因此更有可能拥有技能更高、薪酬更优的工作。

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太可能子女成群,而他们的子女死于婴儿营养不良或儿童疾病的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69

依附理论认为,全球贫困是穷国受富国剥削的结果。

依附发展理论主张,即使穷国的经济命运归根结底是由富国所决定的,

但在依附性资本主义关系内部,还是有可能取得一定的发展的。

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希望领会全球不平等,就必须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为整体而不只是单个的国家来理解。

世界体系理论关注核心国家边陲国家和半边陲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关系,以及全球经济的长期趋势。

70

人口增长是全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马尔萨斯主义首先是在两个世纪以前由马尔萨斯所提出的,认为人口增长往往会超出可以利用的支撑资源。

他提出,除非人们限制他们的性生活频数,过多的人口增长将必然使未来陷入悲惨与饥饿之中。

71

人口模式的变化通常是从人口转变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的。

在工业化之前,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在工业化开始的阶段,人口会快速增长。

而在发达世界,人口将只会缓慢增长。

最后,低出生率,会发生老年化过程。

72

虽然人类的性显然有着生物学的基础,但大多数性行为似乎是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性习俗在各文化之间以及文化内部都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基督教对于塑造性的态度十分重要。

在性规则严厉的社会中,双重标准和假道学是很普遍的。

60年代以后,对于性的压抑态度让位于更为宽容的观点,其影响在今天仍很明显。

73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的;

然而也有许多少数群体的性趣和性向。

同性恋似乎在所有文化中都存在,近些年来,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更为宽容。

在一些国家还通过了承认同性恋者结合和赋予同性恋配偶与已婚者相同权利的法律。

74

有些人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

然而,尚无结论性的证据证明社会性别差异具有生物性的基础。

75

有些社会学家相信,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被塑造和改造。

不仅仅是社会性别缺乏固定的“本质”,就连人的身体这一“基质”,也能够通过社会影响和技术干预而被改变。

76

种族指的是被某个共同体或社会的成员视为具有社会显著意义的体质等方面的特征,诸如肤色和智力。

关于种族的许多流行看法是虚构的,不存在任何可以把人类明确划分成不同种族的特征。

77

人口内部各部分通过分享把他们与人口中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共同文化特征而形成族群。

族群性指的是使一个群体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文化差异。

区分一个族群的主要特征有语言、历史或血统、宗教和服饰风格。

虽然有时族群差别被认为是“天生的”,但实际上都是后天习得的。

78

少数群体及其成员被一个社会中的多数人口歧视的群体。

少数群体的成员们通常具有比较强的群体团结感。

79

种族主义是指虚妄地认定,具有某种特定体征的个人必然具有一些遗传的人格或行为特征。

种族主义者会相信,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明属于某个人种的人据说具有的劣等特征。

制度性种族主义是指已经纳入现存社会制度的歧视模式。

新种族主义描述了通过文化差异观念而不是生物劣等性来表达的种族主义态度。

80

多族群社会采取三种族群融合模式。

在同化模式中,新移民群体接受主导社群的观念和语言。

在熔炉模式中,同处一个社会的许多族群的不同文化和观点融合在一起。

多元主义意味着族群各自独立存在,被视为经济与政治生活的平等参与者。

81

多族群国家可能是脆弱的,有时候会发生族群冲突的事件。

族群清洗是族群冲突的一种形式,通过大规模驱逐其他族群,创建在族群方面同质化的地区。

族群灭绝指的是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系统性消灭。

82

外来移民使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族群。

与白人相比,少数族群在整体上处于劣势,包括就业、收入、住房和犯罪等方面。

83

宗教存在于所有已知的社会中,只是宗教信仰和仪轨随文化不同而各见差异。

所有宗教都包括一套蕴含敬畏情感的象征符号,并与信徒共同体所实施的仪式相维系。

84

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都认为,究其根本而言,宗教就是一种幻觉。

他们相信宗教所创造出来的“彼岸”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是被宗教象征体系的透镜歪曲的世界。

不过,他们各自对于宗教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对马克思来说,宗教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要素:宗教为社会中存在的财富和权力不平等提供了正当化理据。

对涂尔干来说,宗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统合的功能,尤其是确保人们定期聚集在一起以确认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

对韦伯来说,宗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社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85

在小型文化中,图腾崇拜和泛灵论是常见的宗教类型,在图腾崇拜中,某种动物或植物被视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泛灵论意味着相信精灵或鬼怪的存在,它们与人类同居一个世界,有时候还附体上身。

86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历史上三种最有影响的一神论宗教(只信仰一个神的宗教)。

多神论(信仰几个或许多神)在其他宗教中则很常见。

在有些宗教中,比如儒教,不存在任何神祗或超自然存在。

87

教会是建制完备的大型宗教团体,通常都有一套正规的科层结构和神职人员等级秩序。

教派是规模较小、不太正式的信徒群体,通常是为了使一个业已确立的教会重振活力而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教派经历一段时间而不消亡的话,就会变得制度化,被称为宗派。

崇拜与教派相似,但它的联系更为松散,遵循的仪轨也很相似,但不是在正式的组织中。

88

世俗化指的是宗教影响力的衰落。

对世俗化程,度的衡量十分复杂,因为它包括几个变迁的维度:宗教组织的成员规模,它们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的个人宗教情感。

虽然宗教的影响确实是降低了,但宗教本身肯定没有濒临消亡,仍继续在现代世界中联合和分化着人们。

89

在欧洲其他大多数国家,定期去教堂的人口比例较低;

相反,在美国,定期去教堂的人口比例要高得多。

无论是在欧陆还是美国,声称自己信仰上帝的人要远远多于定期去教堂的人。

90

最近几十年来,各传统教会的成员正大为减少,而很多新兴宗教运动在主流宗教之外兴起。

新兴宗教运动涵盖了形形色色的宗教群体和灵修群体、崇拜和教派。

这些团体可以大致分为:

入世型运动,它们跟自助群体相类似,

拒世型运动,它们想退出并批判外部世界,

顺世型运动,它们更关注内在的宗教生活而不是世俗的关怀。

91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大众传媒是以广大受众为目标的传播媒介,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传媒不仅提供娱乐,而且还提供并塑造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行事所依据的大部分信息。

92

在早期的大众传媒当中,报纸是最重要的。

但是其它一些新传媒,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填补了报纸的许多地盘。

93

在过去的40年中,电视是传媒领域仅次于互联网的最重要的发展。

在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直接参与电视插放的管理。

94

互联网使相互联系和互动可以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

万维网用户日趋增加,而且能够在网上完成的活动也越来越多。

互联网正在提供激动人心的崭新可能。

不过也有一些人担心,这会助长社会孤立和匿名化,可能削弱人际关系及社群。

95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传媒产业已经变得全球化了。

可以注意到几种趋势;传媒产权日益集中于少数大型传媒集团;

传媒的私人产权正在侵蚀公共产权;

传媒公司开始跨国经营;传媒公司的活动已经开始多样化;

并且传媒并购已经变得更加频繁。

音乐、电视、电影、新闻等全球传媒产业被少数跨国企业所支配。

96

今天,人们之所以更觉得我们是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很大程度应归功于传媒通信的国际化。

已经形成了一种世界信息秩序,是指一种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国际化体系。

许多人都认为,在世界信息秩序中,工业化国家地位至高,

所以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臣服于新出现的传媒帝国主义,许多批评家担心,

如果传媒力量都集中在少数几家传媒公司或巨头手中,将会威胁到制度的运转。

97

哈贝马斯指出,传媒的作用在于它创造了一种“公共领域”,即一个发表公共舆论和进行公共论辩的领域。

布希亚深受麦克卢汉的影响,认为新的传媒,特别是电视,确实改变了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

而汤普森则认为,大众传媒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即“中介式准互动”。

它是指一种比日常社会互动更有限也更狭窄的单向互动方式。

98

所有现代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科层制的性质。

科层制的特征包括一套明确的权威等级;

成文规则主导着职员(挣薪俸而全职工作的人)的行为;

职员在组织内部的工作与其在组织外的生活相互分离。

组织成员并不拥有他们用来工作的物质资源。

现代科层制是把大量人员组织在一起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确保了决策依照普遍标准执行。

99

非正式网络往往会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各个层次上发展。

研究这些非正式纽带与研究韦伯所关注的更为正式的特性同样重要。

100

组织的物理环境强烈地影响着它们的社会特征。

现代组织的建筑风格同监控紧密联系。

监控这种手段乃是确保服从处在权威位置上的人。

监控既是指对于人的活动的监管,也包括保存与他们有关的档案和记录。

自我监控指的是人们由于假定正处在监控之下而限制自身的行为。

101

现代经济被大企业所主导。

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对某个行业起到发号施令般的影响,它就处在垄断位置。

当一些公司发挥此类影响时,就出现了寡头垄断的局面。

巨型企业通过影响政府决策和商品消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后果。

102

近些年来,由于整个世界越来越相互依赖,或者说就是全球化,企业经历了深刻的转型。

现代企业愈益成为由许多小公司维系起来的企业网络,而不是一家单一的大企业。

103

多国企业或跨国企业的运作跨越了许多国家

的边界。其中最大的企业有着巨大的经济力

量。世界经济体前百强中有一半并非国家,

而是私有公司。

104

所谓劳动,就是需要耗费脑力和体力的任务执行,目标是提供满足人类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许多重要的劳动,比如家务劳动或志愿劳动,都是没有薪酬的。

所谓职业,就是用来换取一份稳定工资的劳动。

在所有文化中,劳动都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105

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发展起一套高度复杂和多样化的分工。

分工意味着把劳动分为要求专业化的不同职业。

其结果之一便是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为了维持生活,我们都要互相依赖。

106

随着泰勒制或科学管理的引入,工业生产变得更有效率。

泰勒制坚信:所有工业过程都可以被分解成简单任务加以计时和组织。

福特制则把科学管理的原则扩大到同大规模市场相维系的大规模生产。

福特制和泰勒制可以视作加剧工人异化的低信任体制。

而高信任体制则允许工人控制他们劳动的步调和内容。

107

越轨行为是指逾越人们所普遍遵循的规范的行为。

至于什么样的行为会被看成是越轨,可能会因时而变,因地而异;

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属于“正常的”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便可能会被贴上“越轨”的标签。

越轨行为的概念要比犯罪的概念更为宽泛,后者仅指触犯法律的非遵从行为。

108

无论是正式的约制还是非正式的约制,都是被社会用来强化社会规范的。

法律则是由政府界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

109

人们曾经提出过生物学与体格学方面的理论,认为犯罪与其他形式的越轨行为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

但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站得住脚。

社会学家认为,遵从与越轨行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有不同的界定。

社会中财富与权力的差异强烈地影响着不同人群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机会,什么样的活动会被看成是犯罪。

违法犯罪与遵纪守法的活动都是以极其相似的方式习得的,并且一般说来,也是为了同样的需求。

110

功能主义理论把犯罪和越轨看成是社会中结构性张力和道德调控缺乏的结果。

涂尔干引入了“失范”这一术语,用来指现代社会中由于传统生活的瓦解面带来的焦虑感和茫然感。

罗伯特·K.默顿扩展了这一概念,使之包括一旦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所感受到的紧张。

111

控制理论认为,当社会控制或物理控制不足时就会出现犯罪。

犯罪的增长与现代社会中犯罪的机会和目标的增长有关。

破窗理论认为,社会出现无序与出现犯罪之间有直接联系。

112

女性的犯罪率要比男性低得多,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社会化方面存在的整体差异,加之男性更多地参与了家庭外的领域。

失业和“男性特质危机”也与男性犯罪率相关。

在某些类型的犯罪中,女性是最主要的受害者。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强奸比官方统计资料所揭示的要普遍得多。

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女性都是强奸受害者,因为她们不得不格外谨慎地保护自己,并生活在对于强奸的恐惧之中。

同性恋男女成为犯罪受害者和遭受性骚扰的可能性更高,然面因为他们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所以经常被视为“活该”如此,而不是无率的受害者。

113

公众对犯罪的担心大多集中在街头犯罪上,比如偷窃、入室行窃和攻击。这些领域的罪犯大部分是工人阶级男青年。

官方统计数字显示,青年人的违法比例较高。

不过,我们应该谨慎对待关于青年犯罪的道德恐慌。

青年人中的许多越轨行为,诸如反社会行为和不遵从行为,事实上并不是犯罪。

114

白领犯罪与企业犯罪指的是由社会中较富裕的那部分人所从事的犯罪活动。

这类犯罪可能比穷人的轻微犯罪后果更为深远,但却较少受到执法部门的关注。

有组织犯罪是指具有制度化形式的犯罪活动,呈现出许多正规组织的特征,但从事的活动却是系统性地违法的。

网络犯罪指的是借助信息技术实施的犯罪行为,诸如电子洗钱和网络诈骗。

115

我们之所以建造监狱,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社会,另一方面是为了“改造”罪犯。

但是监狱似乎没能遏止犯罪,其改造罪犯使之面对外部世界而不重新犯罪的能力也值得怀疑。

累犯是指以前坐过牢的人再次违法犯罪。

116

“政府”这个术语指的是官员制定和实施决策的政治机构。

而“政治”则是使用和争夺权力以影响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方法。

117

只要有一个政治机构统治一块领土,其权威受到法律体系的保障,得到用武力执行其政策的能力的支撑,就存在一个国家。

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

其特征,是公民权的观念,

二是承认人民拥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并意识到他们在国家中的作用,

三是民族主义即感到属于一个更加广泛的,统一的政治共同体。

118

权力是一个人即使受到其他人的抵制也能够实现目标的能力,并且常常涉及使用暴力。

当一个政府可以合法地使用权力,就说它具备了权威。

这种合法性来自于那些被统治者的合意。

119

民族主义指的是一系列象征和信念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单一的政治共同体。

它伴随现代国家的发展出现。

尽管社会学的创立者认为民族主义将在工业社会里消失,

但是在21世纪,它似乎仍然兴旺发达。

120

在传统社会中,只有一小部分人生活在城市地区。

而在今天的工业化国家中,有60%到9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都市风格在发展中世界也处于迅速发展之中。

121

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开发。

这些社会中的城市面貌与西方城市有着重大差异,常常充斥着非法的临时住所,生活条件极度恶劣。

非正式经济在发展中世界的许多城市都非常突出。

政府常常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于教育、医疗和计划生育的愈益增加的要求。

122

城市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影响。

诸如纽约、伦敦和香港这样的全球性城市是众多大型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也容纳了大量金融、科技以及咨询服务。

其他一批地区性城市,比如首尔、莫斯科和圣保罗,也正在逐步发展成全球经济的重要枢纽。

123

随着城市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位置日趋重要,它们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城市与它们所处的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联系不再紧密,而与其他全球性城市之间的横向联系则日益重要。

全球性城市显著表现出高度的不平等。

豪富与赤贫相邻共存,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接触却微乎其微。

124

自然界的几乎方方面面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有的社会现在都面临着对于环境生态的担忧,即面对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冲击,怎样最好地应对和遏止对于环境的破坏。

在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增长的极限”观念,是指工业的增长和发展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相抵触。

相反,可持续发展坚持认为,应该有增长,但其方式应当是通过循环利用资源,而不是耗尽资源。

124

世界范围内消费模式的提升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反映,但它们也破坏了环境资源,并加剧了全球不平等。

西方国家的能量消费和原材料消费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然而,由消费增长引起的环境破坏却对穷人造成了最严重的影响。

125

使环境受到威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与释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与废弃物有关,包括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和不可回收的固体废弃物。

其他环境威胁包括可再生自然资源的衰竭,比如水、土壤和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

126

生态效率是指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经济增长的技术。

生态现代化是指相信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不相互抵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社会学   韦伯   族群   阶级   群体   个体   宗教   传媒   组织   笔记   科学   社会   国家   文化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