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 王智在阿岔村遇到一对小情侣,他们所在的地方就是相传在这里,织女洗澡时被牛郎偷了衣服。


我做记者那会,跑民俗口,和民俗专家王智老师把咱西安的郊县基本都跑遍了。


王智不管啥时候打电话一叫,我就跟着去了。没办法,跑民俗上瘾,天上下刀子我都要去哩。还有一点就是,那时候我风雨飘摇,光棍一条,人是逍遥人,身是自由身,要去哪就去了,不用请示汇报。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六号。七夕。牛郎织女的好日子,鹊桥相会嘛。王智约我去周至县终南镇豆村,看村里的七夕“掐巧芽”。


同车的还有我的同行,电台记者苗蕾。苗蕾波浪头,杨柳腰,银脸白牙,好看得很。因为苗蕾故,本人在车上淡话特多。再说一遍,我当时单身,苗蕾也是。


一进村,先闻唱戏声和鞭炮声。戏自然是秦腔,唱戏的是当地的自乐班,全是烤烟叶和油泼辣子造就的哑嗓子。


到了村里一大户人家的厅堂,就见供奉的织女像。真人大小,纸糊的银盆胭脂脸,目光炯炯地盯着人看,身上披着锦衣,瞧不见身段。


织女背插流苏四垂的七色伞,手持花扇,街心花园老太太扭秧歌时候舞的那种扇子——这样的织女怕正是乡人眼中仪态万方的正大仙容吧。


瞧一眼织女,瞧一眼苗蕾,真好看呀。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 豆村的织女神像


香案前的贡品除了桃子、葡萄、石榴等时令水果外,还有油炸出的“巧果子”以及面花狮子馍馍。那狮子其实是烛台,插着蜡烛。狮子是一对,难辨雄雌。


香案上只供着一个孤零零的七仙女,不见牛郎。当地人解释:织女是神。牛郎是个农民,敬神不敬人。


不过,村里的校长,很有人文关怀的心胸,建议明年把牛郎和织女的像都做出来,供在一起,理由是,人家是两口子嘛。


乞巧的对联也是这个校长写的:银汉相通续情缘,鹊桥结彩今夕会。字很大,墨很黑,村里人都说好。


入夜了,掐巧芽。而在一个月前的农历六月六就要开始用清水泡豌豆为主的五色粮食,泡出韭黄一般的嫩黄芽儿就是巧芽了。掐巧芽都是村里未出嫁的小女娃。


掐巧芽其实就是在七仙女神像前用巧芽占卜前程。掐个芽尖丢到一碗清水里,那碗底的影子若是像个锄头,就说将来是个做粗活的。若是像支笔,就说能考上大学。若像一朵花,那就是把巧乞到了,以后是个能捏绣花针的巧姑娘……


苗蕾看得心动,也忍不住试了下,王智说那影子像个蝴蝶。


苗蕾问啥意思。


我就开始胡说:蝶恋花嘛,预示着你的爱情马上就来了。


苗蕾“哦”了一声,喜笑颜开。


趁他们不注意,我在织女的眼皮底下偷偷给自己掐了一个巧芽。我看那影子是个“了”字,就像一柄如意的形状。是不是预示着我以后大富大贵,吉祥如意,可以当个大首长?


但是,我又不是女孩子,也不知道准不准。这么一想,就不敢轻狂了。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 豆村的女孩在掐巧芽


掐巧芽完毕了,村里的女孩子们都围起七仙女唱《乞巧歌》。围成圆圈饶着织女像转啊转啊,边转边用方言念唱。词很长,难为她们记得住词。


其词抄录如下:


乞巧,乞巧,帮帮。

一双鞋,做两双。

瓜桃梨枣,年年有个乞巧。

七姑娘,下凡来。

尺子剪子都拿来,

给娃教针教线来。

教得好,才算巧。

三年活儿忘不了……

我给七姐献瓜,

七姐给我教花。

我给七姐献桃,

七姐给我教活。

我给七姐献李子,

七姐给我教底子。

我给七姐献枣,

七姐给我教袄。

我给七姐献葡萄,

七姐给我教皮袄……

瓜也香桃也香,

西瓜赛过红沙瓤。

尺子量,剪子銛,

娃的帽根儿长得妥。

尺子量,剪子铰,

娃的帽根儿长得好。

金铃铃,银铃铃。

绞下花儿一层层。

金盘盘,银罐罐,

铰下花儿一串串……

乞巧,乞巧,嗨嗨。

梧桐树,花儿开。

花又开,树又摆,

把七姐拜下来。

一碗水,两碗水,

我给七姐漱口水。

一碗茶,两碗茶,

我给七姐洗白牙。

一碗油,两碗油,

我给七姐梳光头。

梳的梳,挽的挽,

穿的皮袄套活衫……


夜深了。戏棚里的唱戏之声停歇了。村人也大半归家。


主人招待我们吃饭。端上桌子的是烩面。面里有豆角、土豆、空心菜等菜蔬,也有大肉丁。门外就是菜园,园里就有空心菜和豆角。


我吃了一碗,颇为可口。苗蕾没动筷子,忙着录音。把我心疼的,招呼苗蕾也吃一点啊,但终究没吃。


我们临走的时候见几个上了年纪的大婶开始烧纸衣。入秋了,天凉了,在替织女为牛郎送御寒的新衣服呢,这也是乞巧活动的尾声了。


我们回西安就更晚,一两点了。那天是个阴天,一路黑灯瞎火,抬眼不见银河,自然不见牵牛织女星了,是个遗憾。


但是,下车的时候,苗蕾主动加了我的电话。那一刻,我觉得,七夕节真是个甜蜜的好日子啊。


我们后来私下联系过几次。但是,世事难料,缘分没到,苗蕾只是我生命里的过客,嗖的一声,就从银河的这头划到那头去了。


二〇一〇年的七夕,我记不清我在做什么了。不外是吃饭睡觉写稿子呗。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八号,又是七夕。王智又叫我去周至县司竹乡阿岔村。干啥?因为当地有个董永墓。董永就是牛郎喽。


据说董永历史上确有其人,不少地方都争说董永是他们那地方的。比如湖北的孝感。孝感啥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嘛。


在村中小学院内,我们见到了织女庙旁的董永墓——织女庙傍着董永墓,颇有些夫唱妇随的意思。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 织女庙很破败了


董永墓一土丘而已。墓前原本有一石碑。可惜已是倒在地上断成三截的残碑,字迹不可辨。


村人告之,是文革时候破坏掉的。而早已被学校改作办公室的织女庙也仅剩一个外壳,娘娘塑像荡然无存了。


在参观中,来了几个村里挣大钱的能人,都自称是董永后代。他们正准备立新碑呢,还给我们展示了花了大价钱,寻情钻眼,请城里大书法家写的碑文。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 董永墓准备重新立碑


王智追问他们和董永的渊源,他们就有些急了,以为我们不信,说:祖祖辈辈都这么说哩,咋就不是真的呢?董永就是我爷,织女就是我婆。


该村七月七会搭七彩棚,耍七姑娘。这里的《乞巧歌》和豆村的词不一样:花儿开,树儿摆,快把织女请下来。牵牛郎,写文章,笔墨纸砚都拿上……


王智趁机教育我:你听听,牛郎不是放牛娃,是读书人。不然能娶仙女?这道理古今皆然呀,小杨。


把我听得心惊肉跳的,王智这是给我寻到病根了。我就是因为不好好念书,没考上大学,出了社会,好单位进不去,困在小平台蹦跶不起来,挣不下钱,挣不下名,尽管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也枉然,没有女娃愿意跟我,所以情路坎坷,此生孤独。


那一刻,我想到苗蕾了。最后一次见面,苗蕾给我发好人卡,说:你很好,但我配不上你。


球,天上的仙女都配得上地上的牛郎,你配不上我。


这时候,村里有个光棍老叔,听说有记者来,就嘴里叼和烟杆跑倒我们跟前,一言不发,默默站定,炫耀他烟杆上的玉雕关公。周围的人就笑了,嚷嚷:让记者拍他哩!

于是,我们大小两个光棍在织女庙前一个摆,一个拍,那一刻,夕阳西下,凉风渐起,画面美丽极了。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 光棍老叔在炫耀他的宝贝


再过一年,依旧是七夕。我和王智还去了长安县斗门镇,去看石爷和石婆。


汉武帝时,当地的昆明湖是练水兵的军事基地。池边有石人两尊,池中有石鲸一尾。

唐朝时候,昆明池荒废了。石人中的一尊被当地人建庙供奉,称为石婆。几公里外,又建一庙,把另一尊供起来,称为石爷。


这石爷和石婆就是牛郎和织女啊。所以来烧香的都是求儿女姻缘。


石爷庙是个冷清小庙,而石婆庙的香火特别旺盛。大概是世人觉得石婆的神通大些吧。老婆老汉老嫂子,姑娘小伙牛牛娃,把石婆庙都挤满了,烧香哩,磕头哩。庙外套圈圈的都四五家里,有的套香烟,有的套饮料,有的套毛绒玩具。


我去看了石爷和石婆,该拜拜就拜拜。抬眼一看石爷和石婆,石爷和石婆悄悄地,没有言传,我却大惊:石爷慈眉善目,清秀女相。石婆吹胡子瞪眼,倒像个男的。仔细看,还有胡子呢。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 石爷眉清目秀,女相无疑啊


那年七夕,我在织女眼皮底下掐了个巧芽

■ 石婆,你看像不像个老爷爷


当地人糊涂呀,把人家两口子的性别给搞错了,错了上千年。


我衷心希望石爷和石婆能在有关部分的协调下把性别换回来,最好两庙合一,夫妻团圆,也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实事。当然了,我又不是大首长,哪里会有人听我的?


后来呢,经过我的不懈努力,在相亲的道路上跌爬滚打,就像取经路上打怪一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娶了个仙女,也算是祖上积德,天不负我。


有孩子了,名叫杨之了。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当年在豆村掐巧芽,我偷偷给自己掐了一个。我看那影子就是一个“了”字。


又值七夕,旧事重提,恍然如梦,写文记之。



作者 | 蟠桃叔 | 工艺美术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织女   周至县   孝感   皮袄   香案   剪子   尺子   牛郎   当地人   光棍   村里   民俗   眼皮底下   影子   姑娘   记者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