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这段时间一直琢磨着,写一篇如何在生活里给孩子做写作启蒙的文,然后就看到了这则新闻。

常州一位五年级小女孩缪可馨,活泼上进,热爱生活,成绩优秀。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图片来源孩子妈妈的微博

她的一篇作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被语文老师袁某,删改的体无完肤,并严厉批评。

据家长说,老师扇了孩子一巴掌,并且日常对孩子就有意见,因为家长没有报她的作文班。(此消息未经最终核实,是家长的表述)

最终,小女孩爬上栏杆,跳下去身亡。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报道的时候,除了心痛孩子,我也感叹老师难做。因为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尽职尽责,希望孩子好的。说少了,孩子不当回事,说多了,又担心孩子太脆弱。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而当看完这篇文章的批改之后,我只想说,就凭这个批改能力,这位袁老师的写作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坨屎!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正巧看到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知名大V作家六神磊磊的新公号文,也是说的这件事,里面把这篇作文的批改槽点剖析的简明清晰,于是在经过他本人同意后(我们是微信好友),摘录过来给大家。

以下蓝字部分内容来自公众号:六神磊磊说金庸,作者是六神磊磊。

缪可馨的这篇作文,一共不过三四百字,被老师挥舞红笔,删得七零八落、体无完肤。直接删掉的,至少上百字。

我细看了一下,被删的都是些什么呢?是冗言冗语吗?不是!

删的大多是鲜活、有趣的细节,是孩子津津有味地观察到、记下来的细节。

能看出这位袁老师的一个特点——和细节有仇,讨厌一切新鲜的生动的东西,非干掉不可。

比如缪可馨开头写到: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白虎岭,大家又累又渴。

袁老师大笔一挥,“大家又累又渴”删掉了。

大家又累又渴有什么错?

《西游记》原著上本来就说大家又累又渴,唐僧就两次说自己“肚饥”。

另外,“大家又累又渴”这个细节是非常有用的!正因为大家大家又累又渴,猴子才不得不跑远路去寻斋饭、摘桃子,脱离了队伍。

也正是因为大家又累又渴,我们才更能理解后来唐僧、八戒等呈现出来的急率、浮躁、易怒。

缪可馨为什么特意加上一句大家又累又渴?

因为这个小姑娘有写作天赋,她大概本能地意识到,这个细节很有信息量,不但有趣,而且有用!

可惜小姑娘意识到了,我们的袁老师意识不到,大笔一挥,粗暴删去。

吴承恩之用心,小姑娘缪可馨之用心,通通被你粗暴删去。

我们看整篇作文,老师删去的几乎统统是生动、有趣的内容。

比如缪可馨说白骨精“左手提着青砂罐,右手提着绿瓷瓶,向唐僧走来”。

袁老师又给粗暴删去。

青砂罐绿瓷瓶有什么错?

它让故事更生动了,更有画面感了,更活灵活现了,哪里冒犯你了?

缪可馨能留意到书上这个细节,恰恰说明她看书细心。另外,还说明她对颜色、器物、质感很敏锐。

这正是一个好的写作者的天赋!袁老师怎么就容不下呢?

事实上,我们大人应该怎么教孩子写作文?

恰恰是一定要保留他们的好奇心、敏锐度。要培养她们对色彩、质感、情感、心理、环境的感知力。让她们继续用七彩的眼光看世界,而不是反过来,给人硬加上墨镜,强行黑白。

你把孩子津津有味地写上的所有细节都删掉,把孩子所有的细致观察都删掉!

你凭什么?你懂啥?最让人扼腕的,是缪可馨最后写下的一段对“三打白骨精”的感悟。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她是这样写的: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又有什么错?

白骨精不正是用虚情假意、表面的善良,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吗?

唐僧和猪八戒不就正是被妖怪的这一面所蒙骗了吗?

当今我们的社会上不正存在这个问题吗?

一个10岁的孩子认真读名著、写出感悟,并且写得很深刻,不是挺好的吗?

可是袁老师又红笔一挥,一字不留统统删掉,批了几个大字:传递正能量。

真正让人啼笑皆非,哑口无言。

对于10岁的缪可馨,一个爱写作文的小姑娘,这无异当头一棒。

她的一切独立的思考、有趣的个性,都倒在了这五个字面前。

袁老师,倘若你就只懂这五个字,需要你这位作文老师干什么呢?

什么地方学不到这五个字呢?

你布置这篇作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干什么呢?为什么不直接规定大家只能写“正义必然战胜邪恶”,“一切敌人都是纸老虎”呢?

讽刺的是,袁老师下手痛改了无数根本就不需要改的部分,但对于一个真正的错误却看不出来。

缪可馨一开头说《西游记》是罗贯中写的,这是真正要纠正的,至少,是目前不能被支持和认可的,袁老师却看不出来。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大薇薇注:有研究称《西游记》是吴承恩和罗贯中共著,但未经确切证实,目前主流认知,《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可能她是看漏了,也可能她根本就不知道。如果是后者,说明她不及格,没有能力教授自己的学生。

这恰恰暴露出一个现实:越是那些最没有学识的人,比如袁老师之辈,往往最热爱片面追捧所谓的正面的能量。

因为它可以掩护自己的无知和不会思考。

因为它最没有门槛,不需要真才实学,甚至都不需要搞清楚吴承恩和罗贯中,就可以收获最廉价的正确,用来指责任何一个缪可馨。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六神磊磊的文字,一向简明扼要而直戳重点。而他反复提到的作文里的细节描述,其实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经常会给娃锻炼的能力。

比如走在路上,我们会玩造句游戏:

一栋楼。

桥下有一栋楼。

川流不息的立交桥下,有一栋黄色的楼。

川流不息的立交桥下,有一栋黄色的楼,和周围的灰色建筑比起来,很是打眼,老远就能看到。

发现了吗?这种细节是需要去观察的,再用合适的文字描述出来。会给人一种“跃然于纸上”之感。就像是看电影的时候,那些近景和细节的镜头,会更直击人心,让你身临其境。

所以,对于一位10岁的小女孩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能力和直觉?可能很多大人都无法做到。

就更不用说在读完这个人人耳熟能详的三打白骨精片段后,能真正有自己的思考,且不是流于表面的大道理。

我们写东西读东西为了什么?不就是思考和认知吗?只有思考,才能写出流畅好文,也只有思考,才会在文字背后认知到世界和自我。当这种思考已经成为本能,不就证明了这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吗?

而这位袁老师二话不说全部删掉。等于把一部原本精彩的电影砍得只剩下干瘪的情节,还要冠以“正能量”之名。

我谢你,你真侮辱了正能量三个字。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而更让我觉得愤怒和揪心的,是出事后,这个班级里的家长们。清一色的点赞。难道因为怕不捧着老师,自己孩子就被穿小鞋吗?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我想说,点NMB的赞!人家孩子都已经没了啊!你们好歹也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家长,好歹人家娃见面也叫过你叔叔阿姨,这个赞你是怎么点的下去的?!

唯有那么极个别的少数,能发出理性的声音。

用一篇作文逼死孩子的袁老师,万一被我们遇上了怎么办?

你以为此事和你无关,你怎知任由这样的事情下去,会有多少孩子陆续遭受更多伤害?也许不会发生如可馨这般极端的事件,可你又怎知心理创伤和隐性影响会有多大多久?

在知乎和豆瓣上搜索这个问题,有好几位这位袁老师曾经的学生回答基本都是:这老师一向如此,学术能力差,对学生恶言相待,终于翻车了。

当然,网友们未经证实的言论,我也不想截图。批判老师的人品,也不是我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

写这篇文章,除了替可馨和她的家人鸣不平外。也想问问那些精致利己主义的家长们!你们放心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班级里吗?!

更想和每一位读者探讨:如果有这样的事,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

毕竟,我们左右不了学校,也左右不了老师和其他家长,我们唯一能左右的,只有家庭教育。

首先,我会让我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表达,什么是恰当的沟通。让他明白绝大部分老师一定是为你好的,即使可能会遇上个别问题,爸爸妈妈也一定会站在你身后,帮助你解决。尽量降低他被极个别问题老师带来的打击所困扰的可能性。

其次,如果在出现类似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积极主动和老师,还有校方沟通。当然,如果极个别老师已经明显表现出师德或教学业务问题,可以尝试联合部分想法相同的家长,看是否有可能换老师。虽然我知道这很难。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遇上过一位教学能力堪忧的老师,还是一位老教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班上好几位同学的家长联合了更多家长,一起向学校反映,申请换掉了老师。

要知道,在我们那样一所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厂子弟小学,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们的家长做到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绝大部分老师都一定是希望孩子好的,也会尽量负责的对待每一位孩子。而在我们自己上学的时候,谁又没遇上过极品老师呢(写着写着我就想到自己应该是遇上了三个…)?其实很多老师也许只是刀子嘴,尽管说出的话不好听,心里一定是希望孩子能进步和成长的。

而从为人父母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与孩子足够安全感和有原则的爱,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一定会在你身后。

另外,我还想说,正直。在是非面前尽量坚定有底线。很难,在任何一个时代,这种正直都会被复杂而光怪陆离的社会裹挟。也许一个不坚定,火苗就会被扑灭。但是,总得有。

就是因为这些微光,汇聚成跳动的火炬,才能照亮到更多角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西游记   唐僧   老师   孩子   目的   白骨精   桥下   粗暴   小姑娘   能量   表面   有趣   细节   家长   能力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