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避坑指南:如何躲开那些low到爆的网校广告和效率甚低的网课

实际上,这一个多月我见了好几拨朋友,大部分都是在线教育从业者,还有相关行业投资人。于是,我也得以走出自己的圈子,看到了很多现实情况。最大的无奈就是:很多家长在被当做韭菜,可毫不自知。

不能说这些网课是忽悠人,但是也许真的不值,最重要的是,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也让家长沉溺于“我娃会了不少”的假像中,一茬茬交钱。

而要真正发现这些课的低性价比,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

纠结了半天,我还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算是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希望耳清目明的家长能越来越多。

从2019年开始,就陆续有投资人找到我,希望能了解更多我们的课程和方向,有可能的话,也一起加入。彼时的我还埋头课研中,根本没工夫来想这些,基本都婉拒了。

2020疫情来了以后,在线教育被催生的如火如荼。市面上各种良莠不齐的课快速涌现,家长们面临选择越来越不知所措。而我似乎也到了瓶颈期。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首先我不喜欢打卡发圈,培养“班主任”高返利代理这一类的营销方式,比起这些,我宁愿苦哈哈的一篇篇写公号文干货。

其次,因为我们的课程内容一点水份都没有,也没有包装,并且在不断的传递家庭共同努力向上的理念,对家长有要求。

所以在这个人人都自觉有压力,且水课层出不穷的时代确实不那么符合大部分家长“甩娃,只要我轻松解放就好”的思想。

但其实家长们又特别容易焦虑,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方向,也没有足够行动力。而指望培训班或者娃自身,这是很不现实的。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家长不自我提升,不多多思考,却盲目焦虑,并对孩子有各种要求和期待,这个也是我一直反对的。

实际上,写文做课两年来,我无数次的面对选择:

到底是做出真正能够引导家长和孩子的东西,还是尽量去迎合更多受众,做低门槛甚至零门槛的内容?

迎合代表着快速扩张,符合资本的要求;而引导,则意味着需要不断花时间去教育市场,用更为前瞻或者看起来更费劲的方式,来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所以之前一直没打算和投资人沟通的我,在这一个多月里见了好几位。他们都为人谦和,专业度非常高,而且温和坦诚,是良师,也是益友。

我也期待他们能为我解答这个教育市场上的怪相,以及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真正长远发展。是靠课程本身还是靠营销?

投资人说到的XXAI课,XX阅读,XX龙,XX美术等,这些都是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原因很简单,用户多,流量大。而他们的流量,来自于大量的广告投放。广告费无疑很高,但也是树立品牌的好方法。

在课程方面,则非常讨巧的选择了孩子们喜欢,家长们觉得有效的动画形式,从简单低幼的切入。以英语为例,一两个单词也许需要花上十几二十分钟,但会给家长们一种感觉:我的孩子学会了XX单词。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美术也是同理,无论引导的过程如何,有APP做保障,显得专业可靠,最后孩子依葫芦画瓢出来个成品图,家长就会觉得:这节课没白学。

这是很明显的“重眼前结果,而不重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教育,是马拉松,盯着眼前的得失,往往会因小失大。

机构也会巧妙的避开这一点,因为他们的客户要求立竿见影,那又何必去费劲想马拉松呢?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至于资本,本质是逐利的,也是现实的。流量数据,销售数据在一直增长,这就是最好的指标。孩子学到多少,家长成长多少,这些是无需关心的。

同时,这些互联网企业大量的招人,工资确实不低,这是行业不成文的规定和模式。有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老师,于是先招进来,再统一培训。当一切成为流水线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好的教育,常常没那么快见效,但是效率就是金钱。所以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被牺牲的就是直接用户。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这段时间见的一位朋友,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但随着孩子成长和家长的自我学习,他特别希望改行,能踏踏实实的做教育。

于是他找了好几家知名,甚至不乏巨头的教育机构的教研负责人,然后有些遗憾的告诉我:他们可能对儿童启蒙教育,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了解。

当然,说这个,并不是想要诋毁任何机构,而是我也不断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这似乎是一个怪圈: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我问投资人:

不管这个市场上用户究竟如何,总要有人去引导吧?我觉得这也是我存在的意义。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到google和苹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们的前瞻,他们不断引导用户,给用户更多的想象和未来,而不是在不断的迎合。

投资人点点头,告诉我说:

愿景和使命感是好的,但是现实是用户的需求就是资本的方向,在没有流量的时候,谈愿景是空的,哪怕你再有理想,也得要建立在流量池的基础上。

其实挺有道理的。

但最大的问题,是我说服不了自己。我没有办法为了流量和低门槛去不断迎合,我认为这个市场一定是会越来越好的,广大家长也一定是会在千锤百炼里越来越练就火眼金睛的。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实际上这段时间,在见专业投资人之前,我也和一些朋友聊过,有好几位劝我:

你们课程虽然好,但是对家长有要求,有门槛,实际上大家都想省事,孩子能交出去是最好的,所以你们的方向不对,要做孩子课,水点没关系,很多家长其实也不懂。”

每次我都会特别认真也很固执的说:

“0-12岁阶段,肯定是家庭教育为主,有没有高质量陪伴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所以肯定先要帮助家长找到方向才是!就是因为很多家长不懂,所以我才要一遍遍的说啊!”

对方用“孺子不可教”的表情看着我:“你得降低自己的要求和审美。”

然后举例市面上靠各种广告和礼包异军突起的各类AI课蹦跳课。

我憋老半天只能说: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两年前,我辞去在国贸CBD区域光鲜外企的工作,离开朝夕相处十年的公司,开始没日没夜的做课写文研究学习,一个是真心喜欢,有自我价值感;一个就是为了自家娃。

怎么说,我的身份首先是妈妈,再是做教育的人。

辞职伊始,我就开始带着还没上小学的哥哥,和刚会走路的弟弟去了新西兰,后来又去了美国,一待就是大半年。

比娃收获更多的是我。陪伴他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不断思索的过程。如何在在国际化教育中取长补短?如何跟我们国情相结合?如何去不断了解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在芝加哥自然博物馆

了解木乃伊制作过程

制作地球诞生时间轴

所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这样的课,我就非常想把和娃启蒙的实质给大家掰开揉碎说清楚,这样,课程的优劣,其实是家长们很容易就判断出来的。

比如这样的广告。之所以涂掉了名字,是不想去过多抨击,因为毕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认知和需求,什么样的课都有市场。但我想把尽量正确的语言启蒙方式告诉大家。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这样的中英文儿歌对照法,十几二十年前就这样用,但是效果如何?大家其实心里都有数。明明被自己和身边人都证明了没用的方式,为什么还会有人在锲而不舍的往里跳呢?

与其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十来分钟的,对着制作并不精美的动画毁眼睛,不如家长在绘本阅读碰到了熊猫时和孩子直接这样沟通:

This is a panda(手指在整个熊猫上画圈),white and black(指着对应的颜色),so cute(抱着孩子,亲下小脸,笑眯眯的说:和你一样可爱,you are mommy's cute baby)!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孩子一定是会理解什么叫做panda的,甚至对于指着眼前的东西,需要说“this is…”,对于whiteblack这样的颜色,以及cute是一个让人觉得身心愉悦的词,是一定有感知的。

没有绘本, 指着图片也同样可以。

在真实环境下沟通的中英文对照,是给孩子可理解性输入,并不一定需要一一对应翻译,让孩子能明白就可以。这和视频里逐字逐句的翻译,是完全不同的!

当代语言大师季羡林、新概念作者亚历山大都说过:一定要用句子来学习语言,要交流,要沟通,不要从单独词汇入手!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因为我们人类的沟通,本就是句子!而不是词汇!这是一个最朴素最基本的原理。

而图中这样的学习法,会带来的害处有:
1、本末倒置,又回到多年前的单词记忆法,效果不用我说了,大家都知道;

2、具象名词动词好学,那抽象名词?介词?句型?这些怎么学?兜兜转转又绕回原来的方式;

3、孩子会了一堆词,可是不会连词成句,不会表达,听不懂成段的内容;

4、最可怕的是,家长觉得有效,因为孩子会了不少单词,甚至也会了一些句型,而压根意识不到,这就像给植物浇水,喷叶子没用,得浇根才行!

会有家长说:我英语不行,你说的这些我不会。

其实简单的内容,有初中英语水平都可以搞定,或者是多少跟着一起学。再不济,起码你得有辨别能力,这个和语言水平无关,完全取决于个人素质和实际需求。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去年暴雷的机构不少,我在写文章查资料的时候,用关键词Chinese English Job在google和bing上随手一搜,出来很多信息。

有正常的,也有直截了当写着:有没有资质无所谓,愿意教学,渴望赚钱就行。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有资本进来是好事,能够有更多的钱,去做更好的课,让更多人知道。但究竟有多少是真正不忘初心在潜心做事的?又有多少是把家长当做韭菜在一茬茬收割的?

作为教育机构,本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引导普罗大众去了解教育实质,去放眼看未来,也是责任所在。

但当精力都已经放在怎么砸钱投广告,怎么用耸人听闻的话术吸引家长的眼光,怎么引流怎么吸粉,怎么把数据做好让投资人再砸一笔钱上,又如何去更好的承担这份责任?

这不是找最顶尖的动画团队来制作视频,不是包装名师,不是大批销售一对一跟进买课反复询问售后就能做到的。这是企业的核心内里。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在这个时代,金钱仿佛无所不能,娱乐圈里流量为王,不需要作品和品德,只要有粉丝和话题,即使作品再烂也能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年初凉凉的郑女士便是如此。

让人无奈的是,教育也居然如此。

但是能够影响资本和机构的是什么?是市场,其实也就是每一个受众,每一个家长。家长的每一次选择,都代表着市场的选择和方向。

而我们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只是为了试图坚守的使命:

要让更多的家长们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信息查找鉴别力?如何找打真正适合自家孩子的好课?好课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希望这些被资本裹挟的课程,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做出孩子们需要的东西,毕竟他们有人力也有财力,如果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资本需求,一定能够做出更多好课;

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拨开迷雾,为孩子找到一条不跳坑的路。顺便激励下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也为大家做出更多实操性更强,也能真正对孩子有帮助的好课。

我始终坚信:

这些课程中,有赚快钱的,也就有潜心钻研徐徐图之目光长远的。真正的好内容,迟早是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的。

社会在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在纷杂的信息中,一定会有继续盲目随大流的,但势必会有更多人在千锤百炼后,眼界和思维高度都在不断提升。

而这些,一定会让整个市场加速优胜劣汰的步伐。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提升,当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界和思维高度都在不断提升时,我们的选择,会真正影响到每个人和整个国家教育的走势和发展。

这一个多月我见了5位教育投资人,才发现家长也许真的是韭菜

顺便预告,

过年初四-初六,

我会开三天英文绘本精讲课,

有给孩子的,也有给家长的,

都免费。

我想让你看看,

努力引导家长和娃的教育是什么模样。

欢迎留言,感谢动动手指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投资人   家长   韭菜   门槛   单词   流量   资本   方向   语言   课程   孩子   时间   更多   内容   用户   旅游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