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音频和音频稿:大薇薇

文:Romi妈

当有人问什么是梦想,

有人会说:结婚生子买大楼房;

当有人问什么是梦想,

有人会说:面朝大海落地窗;

当有人问什么是梦想,

有人会说:环游世界无事忙;

当有人问他什么是梦想,

他说:

希望我们的水稻能长得很高很高,

高到我们可以在水稻下乘凉...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举国哀悼,全球悲戚。

我们应该如何和孩子说到这位伟人?让孩子知道他的贡献,了解杂交水稻对于人类的影响?更让小小的他们能够知道梦想和坚持的力量?

我把这些,用孩子能懂的话录了下来,大家可以直接放给孩子们听。

点击链接到公号文中收听讲给孩子的袁隆平和世界人民的杂交水稻理想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而我们也给大人们写下了更多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何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大爱无疆,国士无双

袁隆平,

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70年的时间里,

只用了不到世界1/10的耕地,

却产出了约占世界1/4的粮食产量!

养育了全世界近1/5的人!

而他本人,一年的收入算上工资奖金国家津贴和稿费,不过30几万。他穿着最普通的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开着十几万的国产车,住着距离试验田之隔两公里的单位房。

但是早在1998年的时候,国际机构就将他的品牌价值,估计为1008亿!

袁老的一生,在外界看来,是被鲜花荣誉所包围的: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有媒体统计:袁隆平共获得国内国际大奖多达67项。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可是,领奖台下的袁老,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烈日下的农田里。传言曾经有记者去湖南参访传说中的“杂交水稻之父”,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发现了农田里只有一个黝黑精干的老农在做农活,记者上前询问袁隆平院士在哪里,老农抬起头哈哈一笑:“这里没有院士,我就是袁隆平。”这只是一个传言,不知真假,但是袁老本人确实无数次强调过:“其实我就是一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

他还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所以人们看到的袁老,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季,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十足就是个老农。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无数满怀着对袁隆平的崇拜之情的年轻人希望成为袁隆平的研究生,而袁老很直接地说:“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他告诉学生们:“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想学好这门科学,离开了田间地头不行,没有实践操作更不行。”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梦想的起源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当过小学校长和督学,后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母亲也是一名教师。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年幼的袁隆平随父母北京、天津、江西赣州、湖北武汉、重庆和南京等地居住,这样动荡的生活,让他见识到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6岁那年,母亲带袁隆平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次旅行稍显奇妙。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

1949年夏天,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学习理工或医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他毅然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袁隆平的毕业证书

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我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袁隆平说。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坚信,“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他每天在田间观察劳作,因为赤脚下田,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还因此患了肠胃病。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如此反复,经历了一次次的曲折,经过了一个个的失败,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说来简单,谁能够体验那些日日夜夜的实验和研究后的艰辛和不易?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逐梦一生,为国为民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接着,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获得100%的成功。

袁隆平没有放弃,他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决定重新选用样本材料,他带领助手远赴海南,终于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寻找到了合适的样本!

袁隆平开创杂交水稻技术的时间正好是1970到1973年。那正是文革期间,袁隆平的试验田与实验材料曾多次被毁,育种工作面临极大压力。他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安危受都到极大威胁。但是,他顶住了那样的压力,继续坚持育种研究,并在当时那种落后的条件下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

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为了这个承诺,他付出了一生的时间。

就在去年,袁老90岁生日的时候,这位笑称自己正式从“80后”成为“90后”的老人,在生日会上许愿说:“(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要早日实现!”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如他所愿,就在当年,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他的90岁生日愿望在这一刻实现!

袁老说:“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所以说我还可以继续工作,我还可以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90后’一直搞到就是‘100后’。”他黝黑清瘦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因为一个人在追逐真正梦想的路上能够永葆青春。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就像在2004年袁隆平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颁奖词中写道的一样: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哀恸,我们怎么和孩子聊这位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伟人

今天的我们端起饭碗的时候,很难去想到这一碗饭背后的故事。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不过是生命中平平无奇的一顿饭罢了。当孩子掉落米粒,剩下饭不吃,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吃就不吃了,算了。

我们很少去想到:如果没有袁隆平,没有那些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员,没有农田里辛苦种植的农民,我们可能正在饥肠辘辘垂涎着这一口剩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老的诗句我们背诵至今,其中的深意,比米饭更值得我们再三咀嚼。没有了粮食,一切浮华的梦想都将成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把袁隆平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真正的梦想,什么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人。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老农   农校   哀恸   孩子   试验田   亩产   湖南   水稻   果园   伟人   院士   动荡   中国   粮食   方式   梦想   旅游   工作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