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前不久,我们有个读者群里在讨论一段视频,一名12岁的小女孩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视频。小姑娘英文流畅,非常优秀。在评委提问环节的时候,被中国评委一段混合着各种词汇和长句的问题,弄的一脸懵。

评委想问:中秋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然后influence,upon you就都出来了。本来口若悬河的娃实在是没明白评委想要表达的意思。美国评委接过话来,一句简单的:What does it mean to you?娃立马秒懂,开始口若悬河。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学了很久英语,会很多高级词汇,但是依旧说不好英语,在交流的时候表达不清楚,是我们这代人学习英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能在应试里拿高分,但实际运用上会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

在和这么多家庭沟通下来,我发现导致这种现象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过于重视口音的标准读法,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怕错,不敢开口;再一个就是原版地道的内容接触的不够多,导致在用英文表达的时候,思维没有跟上。

其实作为非母语人士,我们大部分人不可能做到发音标准如native speaker,语法严密正确无误。尤其是在即兴开口时。比如我自己,有时候随意抓起一本书就讲,或者就某个话题聊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小语法错误,一些词汇表达不畅。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商务场合(之前工作需要经常和国外同事或客户打交道)和日常生活里,与外国人沟通自如。

所以,请不要因为怕错就不开口,因为那样也许就永远都无法进步。

我们和孩子一起学英语,不是要成为词汇量两三万的专业老师;我们跟孩子一起学数学做思维训练,不是要成为奥数杯赛达人;我们听大语文聊历史,也不是要成为国学专家。家长们需要做的,是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懂得正确的引导方法,以及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学习型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这会成孩子自主学习的榜样,会帮助他们在培养内驱力的道路上大大的加快步伐。

努力,而不要对自己苛刻。

万事万物,基础为先。比如我们说词汇的多样性,那么简单词,难词,都要接触,不要觉得难词自己不会,孩子就听不懂,说起来就感觉压力太大;也不要为了追高追难,忘记其实基础的,简明清晰的表达才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更不要忽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内容,和孩子做很多思维拓展,毕竟,语言只是思维的载体。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请【先后学堂】家庭英语通识启蒙课的带班老师Brenda,和大家分享,她十来岁到加拿大上高中,之后在加拿大生活了近20年,也教了十来年儿童英语,关于“到底什么是地道的英语?”她深有体会。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文:Brenda

我在国内上学那会,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开始流行,但20年前资源实在有限,看不到什么原版书,也找不到啥好的学习资料。所以,当我妈知道隔壁大学有英语角的时候,就经常兴冲冲的带我去凑热闹。

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得到了相当大的追捧,屁股后面总是追着一串儿跟他们say hello的人。我妈经常鼓(Bi)励(Po)我去跟他们聊天。猛一遇见外国人,我心里首先是十分的恐慌,但在母上的不断催促下,我只好在英语学习中的标杆人物,李雷的指引下贸然撂下一句:“Hi, I am Brenda. How are you!”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这时候,按说国际友人按照韩梅梅的套路应该回我一句:“Hi,I am John.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但现实总是piapia打脸的。国际友人没有受过韩梅梅的熏陶,常常不按套路出牌,在礼貌性的回答完自己的名字后,问了我一句:“what brings you here?”

这题对我来说,明显超纲了。

我立刻在脑中飞速地进行分析。“what”,是什么的意思,“bring”是带来的意思,“here”是这里。无非就是问“是什么东西带你来的?“于是,我自信满满的回答他:“Car!”

一瞬间,友人脸上的表情也是十分精彩。现在看起来,他可能内心也是飞速地在解谜为什么我回答了一个Car。一番努力之后,他给了我一个尴尬但不失礼貌的微笑。

当然接下来我也不知道要跟他说什么了。俩人大眼瞪小眼半响,机智如我,用了万能的尿遁:“I need to go to WC.”

然后挥手说再见,迅速逃离现场。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后来我才知道,WC应该也给国际友人留下了不小的阴影。而国人经常说的toilet其实也没啥人用,除非大家想特指马桶。

实际上美国人上厕所不说去WC或者是toilet,他们会说“I would like to use the restroom”,而加拿大人用“washroom”比较多。相当于我们说“洗手间”。

又比如我们想文明点的表达,说“人有三急”,“我内急了”,这个直译起来可是要了命了,该怎么说呢?”People have three ..., I have internal ...” ?听起来都不是那么回事啊。

这个“急”,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约莫要加上一番比手画脚才能表达清楚。其实很简单,就是“nature calls”。来一句“nature calls”,大拇指随意往后一指,大家就知道你什么意思了。

记得我刚到加拿大那会儿,有一次跟朋友想去买点面包牛奶,就问了Homestay家附近的超市在哪里。他让我们去一个叫做London Drugs的地方。我跟小伙伴问清楚路线就出发了。我们俩一路嘀咕,主要是想确定是不是我们听错了。毕竟“Drugs”这个词还是很犀利的,这不是X品的意思吗?卖这种东西的地方能去吗? 里面会有面包和牛奶吗?我们两个小姑娘进到里面还能出来吗? 还没等我们想出个所以然,大大的牌子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我和小伙伴也是震惊了,想说国外真的是个法外之地啊,太乱了!光天化日之下如此大的一个商店公然就贩卖X品了?还大大咧咧地写在招牌上?!

当然面包牛奶裹腹之物还是要买的。我们蹲守在门口将近半小时,看着进进出出的都是正经的人,甚至还有老人和小孩,觉得就算有不法之物,我们就打眼儿看看涨个见识也好。实在不行就跑。

终于鼓足勇气迈进了大门。结果发现其实就是一家普通超市,吃的用的还有一些非处方药摆满了货架。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物件。

后来才知道是自己狭隘了,drug这个词既有X品的意思,也有药品(当然之前我以为药就是medicine……)的意思。所以这家店英语直接翻译过来就是drugstore,也就是pharmacy. 不仅仅卖药,还卖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是一家综合型超市了。

当然,如果你听到某人“doing the drugs”,那还是有多远跑多远吧,这里的drugs确实是指的X品了。

如此这般的经历在刚出国的那几年真是让我尴尬了无数次。有一次我想跟homestay家长们说今晚上我跟朋友外出吃饭。我不假思索地来了一句:

“I am going to have dinner with my friends outside.”

当时明显地感觉到了对方的一阵无语停顿。那时正值温哥华的雨季,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Homestay看看我再看看外面,一番思索,很确定地告诉我:

“You must mean eating out.”

这才让我弄明白,eat outside是说你在屋外吃饭。显然在滂沱的大雨中不在屋内选择在门外吃饭让我显得精神特别不正常。而想说外出下馆子,只要简单的“eat out”就可以表达了。虽然“out”和“outside”在中文翻译里经常被翻译成一样的意思,但在英语表达中还是存在不同的。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你看,很多我们自以为正确的说法在外国人看来并不准确。而有些意思我们表达出来弯弯绕绕的,但在英语里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就能说得明白。

比如我们有时候会感叹一句“世事难料”,在地道的英语中应该怎么说呢?“Things in the world can not be predicted”?这样说大家也能懂,但在表达上来看未免有些太拖沓累赘,其实只要简单地说“Things happen”就可以了。

又比如评价某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直译成:“Rivers and mountains can be changed easily, but it is hard to alter someone’s nature”。还不如直接说成“Boys will be boys”,是不是既简单又有效?

再比如我们想表示笑点很低。这个词在翻译上就没有对应的内容,你要非说“laughing point is low”,结合上下语境,十之八九也是能被理解的。但是别人就会觉得你的表达很怪,不地道。

如果说“be easily amused”就会更加准确,大家会知道你是一个很容易被逗乐的人,这就是另一种表达思路的体现。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时候,我们会在书本上会遇到一些看起来语法并不正确的句子,但确实是正确地道的用法。用咱们大课上的一句话来举例:

Your teacher is an amazing person, they’re an expert in their field.”

来分析一下,前半句your teacher是个单数,用is没问题,后半句怎么就单数变复数用了”they’re”和“an“呢?这在语法上来讲显然是说不通的。

但实际上,这是比he/she来指代,要更加地道的用法。在用法上叫做 “singular they”. 就是they (包括their等)这样的词,可以用作一个中性的单数名称代词。

这么说可能还不太明白,那我再来举个例子:Each student should save their questions until the end.

简单来说,类似这种无论用he还是she来表达,都不全面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用they了。

当然,这种说法,在我们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大家可能会把其归为“语法错误”。而实际上,类似这样地道的表达,确实有一部分是和我们的认知多少有一些偏差的。

这些也是造成我们在开口的时候,会思前想后的原因之一,比如我们会特别纠结于语法的绝对正确,或者是发音的地道标准。其实落实到育儿上,这样的要求,会把自己牵绊住,而映射到孩子身上,可能也会或多或少的打击到孩子们的主动表达。

回想我们在教孩子们中文的时候,也并没有特别地强调语法、时态、单数复数,孩子们也渐渐地就学会了。我们成年人在说中文的时候,也会遇上发音不准,会遇上一个成语或典故在嘴边绕两圈,说出来言不达意的时候。所以,先开口,一边开口说,一边继续学习。在表述的时候,尽量用简单清晰的方式表达,不要一想就是背过的那些大词,或是复杂的从句。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那我们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消除,至少是缩小这些差别呢?

通常的中式学习法思路一般分三步走,一是会认,二是会听,三是会说。先通过积累大量的词汇做到在阅读方面没有障碍,然后增强听力的练习,以此为基础积累扎实的基本功做到出口成章,最起码是能够对答如流。

然而实际操作上我们会发现,常常在第一步就进行不下去了,我们认了很多生字词但是不会应用,或者经常就会碰到我们之前举例的那些表达不地道的各种尴尬。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当然英语学习有很多目标,有些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拿到好成绩,有些是为了能够跟外国人流畅地沟通,像母语一样自然,再高或许就是在一个群体中能够自如且有观点的侃侃而谈。不同的目标应对的方法自然也不同。

像我们这辈人初初接触英语通常是在小学中期或是初中,从逻辑性的对应单词和中文释义开始,到学习语法,遵循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式英语语言学习方法。

而现在的孩子们接触英语的时间大大提早了,相对于我们那个年龄更多的是理性分析学习,幼龄孩子们则是在语感和隐形习得的强大力量下去领悟和感受。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语言习得的老师和专家,都会倡导一种沉浸式地学习,在真实的语境中领悟词汇的应用和句式的表达。

而家长的英语水平高低,并不会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真正有影响的,是引导的方法。

说起来也很简单,不外乎就是两项:1、尽量多开口,会多少说多少,不会就跟着一起学;2、读原版绘本,大点的娃看原版动画片,在这个过程里,家长不要一味想着让孩子认多少字,听懂多少内容,而是首先要让孩子习惯这种语言的存在,不排斥,就是一切好的开端。

同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胆开口,而不要太去考虑语法和口音,更不能怕出错而不开口。错不是什么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长。当然,有正确的内容做引导,跟着地道的内容走,非常必要。

而交流的前提,除了语言能力本身,更重要的是思维力,比如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清晰简洁有条理的表述?如何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规律?这些是比语言更重要的能力!

否则,即使你词汇量一大堆,但没足够的思维支撑,也无法清晰表述观点。

举个例子,在我们大课里,第一周的句子非常非常简单,Look at the cars,1,2,3……就是这么难度几乎为零的内容。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这样的内容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点数,就是最基本的数学启蒙,低龄娃,按照顺序数下来,我们可以接着和孩子说,the first, the second, the third, 让孩子有序数的概念。接着,可以再扩大一些,The blue one is the first, the white one is the second, this is the third one , it is blue also…诸如此类,让孩子对颜色一并有了概念。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统计,不同颜色的车有多少辆?还可以带孩子观察,不同品牌的数量等等。再往深里,我们和孩子聊聊不同车辆的大小,形态,比如越野车的大轮子,可以absorb shock,并且用小实验来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减震,也可以举例带有气垫的鞋子,为孩子带入cushion(这个词是培生分级读物里基础级别就会讲到的)/extra cushioning等. 你会发现,即使是小区楼下停着的车们,都会让你有无数和孩子聊起来的话题。

聊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聊,把这些好内容带给孩子的时候,让他们能够和自己的生活或经历相连。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大人尽量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得准确地道,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就会了。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我是Brenda,【先后学堂】家庭英语通识启蒙课的带班老师,也是一名三岁娃的妈妈。

在第一次看到薇姐share给我的课件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惊喜,因为即使生活在加拿大的纯英语母语环境里,如何来培养孩子的数学感知,思考力,如何让孩子能够同步学好中文,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而【先后学堂】的课程,给了我很多启发。

所有的内容是由整个教研团队合作研发的,经由两轮外教审核后印刷录制。六个人的教研小组,集思广益,课程难度螺旋式递进,在保证有基础内容的同时,也覆盖了词汇难度和话题广度。作为一名在海外从事儿童语言教学的妈妈来说,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讲解,不仅仅是给大家句子和内容,更多是给思路和方法,带着大家一起拓展思维,甚至是融入了传统国学的内容,通识教育的思路非常开阔。我认为这一点,也许比学到了多少难词,学会多少发音技巧,要更加有价值。

很高兴在十月班和大家见面。欢迎提问,也期待着能跟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道阻且长的,但是我们总能在其中发现一些窍门,沉浸其中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的。

Brenda 老师

我们说的英语是真正的英语吗?为什么老外听不懂我?我也听不懂他

高中开始在加拿大念书,UBC毕业,现长居加拿大,三岁娃宝妈。有10年多的儿童英语教学经历,也曾任诸葛学堂加拿大地区大语文老师,中英文教学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用通识教育的思路引导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英语   单数   加拿大   这个词   发音   评委   语法   地道   老外   词汇   思维   正确   语言   简单   孩子   内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