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写在前面:本文首发于公号无敌大薇薇,主张通识教育,从语言到全学科,从三观到批判性思维,帮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我有一个读者群,里面大部分是小学生的妈妈,今天大家经常聊起和老师沟通的事,有的一肚子苦水,有的庆幸自己遇上了好老师好学校,也有的还没上学的小娃妈们,表示不知道应该如何准备才好。大家一边讨论,一边各种问题:

想请老师多让孩子写作文,不要在别的地方上浪费太多时间,要怎么沟通?

课间学校不让出教室,我们应该怎么和老师沟通呢?

老师总让家长检查作业,可是哪有那么多时间,大家有什么建议?老师每次都读成绩,并且让全班给考不好的孩子鼓掌怎么办?

诸如此类……

其实前段时间,一位爸爸因为不爽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而怒退家长群的事件,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我们也第一时间写好了文章,但是一直没发。一方面是不想趋之若鹜的追热点,另外一方面,也是考虑了良多,究竟应该如何和老师沟通。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思索越多后,发现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标准和确切答案的题目。

首先,各学校、老师的风格不同,同时,每个家庭的需求和接受度也各不相同。而再往深挖,究其根本,其实和教师待遇,晋升考核机制,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学生选拔机制等等都有密切关联。

去年我们在新西兰上学的时候,先先在教室门口玩,踩在长椅上摔下来,手腕着地,骨折。学校给我打电话,我带着哭哭啼啼的他一路飞奔去医院,拍片,石膏,绷带,过了一周又去换漂亮的cast。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和朋友聊起这个事,她们问我 :“你找学校麻烦了吗?这个学校要承担责任的!”

我这才想起,自己还真是一丝一毫没往这方面想。因为我确信老师一定是爱护孩子的,谁也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也的确是孩子自己不小心的,这事又如何能怪的到老师呢?

事实上, 我和班主任就这件事的沟通仅限于把当时现场还原(5岁的小孩正处于经常臆想状态,跟我说是从monkey bar的上端掉下来的,老师告诉我其实是踩凳子没站稳……),以及班主任问我:“你们会介意同学们往他的石膏上画画吗?”

我说不介意呀,画吧画吧。没几天,先先的足球教练踢球的时候,小腿也骨折了,一群孩子冲去石膏绑腿上画的那叫一个开心……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我就在想,如果是在国内,这种情况下, 家长会不会去责怪学校和老师?会不会去找麻烦?认为学校监管不到位?之后会不会扯出各种各样的后续?

说实话,不得而知。取决于家长本身,也取决于老师和校方。而正是因为学生数量太多,管理确实不易,为了避免更多的不必要麻烦,有时候学校不得不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比如北京的大部分小学,课间不能出教室。

老实说,上小学之前,我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尤其是从到处都是绿草坪和游乐设施的新西兰回来,看到这些原本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居然要被圈在教室里不能出门?户外时间如何保证?视力和身体状况又怎么维持?

但当我真正经历了孩子上小学以后,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难捱,和那么一无是处。

比如孩子们每天会带课外书到学校,彼此之间分享或者自己看;又或者是在课间完成作业,工整高效。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低龄娃来说,这同样也是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基础。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其实学校何尝不知道课间自在玩耍对孩子好?但从学习习惯培养,从管理角度等多方面,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这一定不是最好的,但是对于当下来说,应该是最适合的。

很多时候,我们做选择,都无法找到最正确的那一个,只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寻找到更能平衡各方,以及更适合的选项。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回到开始有妈妈问到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多让孩子写作,减少其他不必要的抄写,耽误时间。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确实,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方式,也各有利弊。当然,站在一名热爱并擅长写作的家长的角度来说,对于这位老师所采用的“多抄写,少写作”的方式,我确实不赞同。

抄写摘要很重要,但若要真正提升,只有在大阅读量和思考的基础上,下笔一篇篇来写,老师一篇篇来批改。

但若问沟通方式,我觉得有一个原则,就是相互理解。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性格,而全班同学的作文修改,绝对是不小的工作量。所以,首先是充分肯定和全面理解。再次,就是坦诚,倾听老师的想法。之后,双方探讨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其实很多家长觉得无法沟通,并不是真的不能沟通,而是会担心沟通过后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比如老师若是不接受,是不是反而对孩子不好?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只需要问自己:

这个问题真的已经到了必须深度沟通,彻底解决的地步了吗?我们能为沟通的结果做什么样的准备?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是否还有别的解决方案?

其实当这些想明白之后,依旧觉得需要沟通,那就本着相互理解的原则,坦诚沟通就好。毕竟大部分老师是理解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够更好进步的。家校共建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群里还有几位妈妈聊到了这样的问题: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这让我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遇到过让我受益终生的好老师,也有让人至今不太愿意去回想的老师。

比如我的小学和初中数学老师,对学生动辄打骂侮辱,言语攻击孩子和家人。当然,尽管他们有自己的局限性和那个年代里所谓“严师”的烙印,但总体来说,对于教学,他们是负责的,会认真批改作业,也希望学生能好。相比这些沟通和表达方式有问题的老师。我们在初中的时候也遇到过业务不精,且不负责的教师。

但其实孩子都会有自我成长和修复的能力,尽管这些老师或多或少会都会有槽点,但当我们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实际并没有太大实质影响。

作为家长,鼓励陪伴和支持,是能够帮助孩子面对负面情绪的好办法。

而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清楚,教育体系和学校,是不可能因为某一家长群体而改变。我们在谈沟通的时候,其实首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摆正身份。如何合理介入,建立良性互动。

我的读者妈妈里,也有不少是老师,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随机问了一些她们的看法和建议,以下是两位身为老师的妈妈,给到我们的建设性意见:

YY妈妈,小学老师


其实沟通本来就是我们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和意义,不得不承认某一些家长的沟通方式会比较的粗暴简单,确实会造成沟通的障碍。我觉得良性的沟通,就是能够首先是开放坦诚的,其次应该注意注意语气和用词,不能一上来就报着指责的态度。

特别是书面沟通的时候,包括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应该去斟酌一下,这不光是特指和老师的沟通,我觉得社交媒体的沟通是属于人际交往的范畴,一个拥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应该都是很有效的。

作为老师,当我和自己家孩子的老师沟通的时候,当然会更顺畅,因为我可以预想到自己话语,对面的这个老师可能有哪些想法或者回应,我相对来说会更注意ta的心情。

举个例子,我女儿有一次回来就告诉我说她坐在一组一号,那个位置看黑板就会反光,所以孩子说:妈妈我看不到黑板,但是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可以把桌子侧一点就避开反反光,但是桌子侧一点可能会影响教室的整齐,老师万一说我怎么办?

于是,我就给老师发了一条信息,我就说老师很抱歉啊,孩子回来告诉我说现在的位置看黑板有点反光,所以她把桌子摆侧了一些,但是我让她每天放学的时候都调整回来,要不影响整个教室的整齐,麻烦您了。

那我这样一说呢,老师就允许了孩子侧一点来看清黑板,同时呢,她也隐约明白了,这个位置的设置不是太合适,尽管我没有提出来,第二个星期班级位置就稍微调整了以下,第一排的座位整个往后面挪了。

至于大家之前讨论的,老师让家长批改作业的事,我是不赞同的。“易子而教”的教育原则本来就体现在,就是有老师这样一个术业有专攻的人来负责会更好。而且批改作业这件事情呢,实际上是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的一个环节,老师可以通过当天作业的情况,反思当天教学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要求和安排,如果批改作业都推给家长的话,那么实际上老师就无法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理解和吸收的真实情况了。


CC妈妈,初中老师


关于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我觉得首先沟通的基础是信任,如果不能互相信任,那沟通本身就是无效的。有的家长虽然话说得很礼貌,但是态度是质疑的,那么这样其实也是一种无效沟通。

作为老师,我非常愿意家长和我沟通,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可以沟通增进了解,讨论怎么配合,但是请不要去教老师怎么当一个老师,因为术业有专攻。

不过基本上孩子上了初中后,就都具备了自我学习和自我监督的能力,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会少很多,家长也不用太焦虑了。

这恐怕是为人父母都会遇上的难题:到底如何跟老师沟通?

综合上面的建议,我总结了六条家长和老师沟通时的实用小贴士,每次和老师沟通之前,大家不如先对照这几条整理以下思绪,看看怎么组织语言,实现有效沟通:

1、有问题尽量私下沟通。别觉得把问题摆到所有人面前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很有可能你只是给了别人吃瓜的机会;

2、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只是一个孩子的家长,遇到问题时,只反馈自己孩子的情况,不要认为自己能代表大多数家长的意见,自以为是地当民意代表只会让老师心生反感(家委会成员除外),反而是个例更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

3、如果是家长和孩子们都有的普遍性问题,且是原则上一定需要改变的,家长们可以先统一思想和行动,具体可以参考我初中那会的解决方式。

4、抱着坦诚、信任的态度与老师沟通。态度决定着自己说话的方式,也决定了你会如何理解老师的反馈;

5、不要质疑学校的规则和老师的规定。因为规则和规定不是为某一家而设的,只能提出由于自家情况,哪些规定无法做到,然后提出合理的、不影响其他学生的解决方法,询问老师是否有可行性;

6、冲动是魔鬼。即使遇到了态度不好、或者不专业的老师,也要克制自己,在没有准备好后路的情况下,不要只是为了发泄而和老师起争执,明确目的,权衡利弊,想好结果之后,再积极主动沟通,寻找尽可能在当下合适的解决方案。

面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问题,家长和老师不是对立的,毕竟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可能达成目标的手段不同,或者侧重点不同。在不给双方增加麻烦的前提下,经常沟通,顺畅有效地沟通,一定能够统一战线,搞定熊孩子。

老样子,如果我的文章对大家有些许启发,欢迎关注公号,星标、在看、转发三连,也欢迎留言和我讨论,常看,才能走不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术业   老师   都会   作业   课间   黑板   坦诚   难题   为人   教室   态度   家长   父母   初中   妈妈   方式   孩子   学校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