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复活”了什么

下篇|“复活”了什么

下篇|“复活”了什么

下篇|“复活”了什么


托尔斯泰的墨水


托尔斯泰的墨水从笔尖上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白桦树皮浆制的稿纸上,稿纸上的墨水早已风干,而墨迹以及墨迹所命名的人和事物却化石般地坚硬而牢固,那些文字考验着后来作家们写作的勇气和化庸常为神奇的能力。


现在的作家们跟这个时代的霓虹灯一样蹦跳着,蹦跳着的节奏和情绪使写作失去了耐心,失去了观察与把握细节的敏感与责任。重读《复活》让我反省和愧疚,我们为什么那般迷恋和陶醉于戏剧性的故事和情节所能兑换的消费性的喝采与丁当作响的银子,为什么那般在出版利益的诱惑下而撕碎自己早年与文学订下的契约,甚至于出卖掉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我们尽可能宽恕那些有罪的动机和不道德的文字,有必要重新闻一闻托尔斯泰留下的弥久不绝的墨香。


一八九五年一个有雾的黄昏,托尔斯泰看不到黄昏里的落日以及雾霭流动的轨迹,他很烦躁地面对着用六年心血写成的《复活》初稿,那一大堆已经变黄的稿纸像一堆危险而无法信任的炸药,随时都可灰飞烟灭,与其让它自我炸毁,不如由自己亲手引爆。托尔斯泰撕毁了初稿,重新写作,此后四年,六易其稿,捧起我案头上的这本《复活》,我很难想象初稿的《复活》是否救活了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灵魂,是否能让我在二十六年后有重新阅读的兴趣并愿意写下如此的文字。


下篇|“复活”了什么


十年磨一剑,必为利剑;十年著一书,当是好书。曹雪芹“披阅十载,删削九次”而留下千古绝唱《红楼梦》,托尔斯泰用十年时间写成《复活》注定了成为世界名著,这不是授予的,而是被时间证明了的。


也许很多作家并不缺少文学能力,重要的是缺少责任,说轻一点是缺少耐心。我们的小说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马虎,精致的细节和独具想象力的描写正在丧失,可怕的不在于丧失,而在于丧失的麻木和不愿忏悔与救赎。


托尔斯泰描写春天的文字和春天的树叶、花草、空气一起复活了,“就连苍蝇,经阳光一晒,也在墙角下嗡嗡飞动”,监狱“院子里的空气是新鲜的,那是吹进城里来的田野上的空气,可监狱走廊里弥漫的却是污浊难闻饱含着伤寒菌的空气,充满粪便味、焦油味和腐烂气息”,打开牢门,门里“是一股比走廊里更加难闻的气味”。托尔斯泰写了三个空间里的春天气味,寥寥几笔,一个人间地狱的景象就活了,长期坐牢的女犯脸色异常苍白,“白得像地窖里的土豆芽”,押解士兵们拿着“烟味很重的文件”走来走去,牢房的“小窗口里露出了老太婆的眼睛”准备跟玛丝洛娃说话,押解士兵一来,“小窗口里老太婆的眼睛不见了” 。最少的笔墨,呈现的是最具表现力的细节。


下篇|“复活”了什么


在那样一个“所有的荣华和排场都掩盖着由来已久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罪行”的时代,“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唯一体面的地方就是监狱”,聂赫留朵夫见到的官僚沃尔夫是脸上“带着几分亲切和几分讪笑的神气:这是他的风度,是自以为比大多数人有教养的不自觉的流露”,那些“感情庸俗,见识短浅却又自命不凡的”官僚每天都在伤害着聂赫留朵夫,偏偏他的姐姐“热烈的、不顾一切地在肉体上爱上了一个气质低下的人”拉戈任斯基,这让聂赫留朵夫对灵魂有罪的芸芸众生充满了焦虑。


托尔斯泰的文字是写出来的,也是打磨出来的,磨成了一串串闪闪发亮的“矶珠”,而不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质地的偏旁部首。他不是复制生活中的场景,而是感受和体验着眼前的种种细节,除了生活的经验与洞察力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时内心的宁静和稳定的视线,因此他笔下的生活是经验的,又是“陌生化”了的非经验的,别人看到了,也经历了,但没有感受到,没有体验到他的那种质地。对于今天许多作家来说,可能不是缺少才华,而是缺少一种心境,《荀子·解蔽》篇中说,“心,何以知道?曰:虚壹而静。”内心的澄明和宁静才能让作家自由而深入地感受和发现那些被庸常视线遮蔽着的生活真实与细节。


下篇|“复活”了什么


怀孕了的玛丝洛娃雨夜两点去火车站见赶往彼得堡的聂赫留朵夫,跌跌爬爬赶到站台时,火车开动的第二遍铃已经拉响了,玛丝洛娃在特别明亮的头等车厢里发现了聂赫留朵夫,就拼命地用“冻僵的手敲打玻璃”。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马裤和白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不知为什么笑着”,他没有看见玛丝洛娃。她一边敲一边将脸贴在车窗上,想让聂赫留朵夫看到她,列车员一把将她推开,跳上火车走了,她跟着跑了很远,直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尾灯将她扔得远远的,她站在冰冷的雨水中无望地失声大哭。


读小说,我们可能记不住故事或人物,但我们可能永远也忘不掉那些极具震撼力的细节,“细节不死”,不死的细节正是那些最有表现力和杀伤力的细节。


写冰河开裂、雨雾中的庄园、还有城市里的道路和路灯,托尔斯泰总是让你想忘也忘不掉,想丢也丢不下,“空气一动也不动,天就更热了,马车踏起的灰尘浮在空中,总落不下来”,“将一面桌子搬到屋外,阳光沿着屋顶滑下来,桌子的一半在阳光下,”“许多人在楼房的阴影下走路,他们的脸也是阴沉的”,托尔斯泰惊人的叙事耐力和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后来者望其项背,目瞪口呆。


下篇|“复活”了什么


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不只是对一部名著的怀念和尊重,而是我在写作最新一部长篇小说时,想为自己缓慢的写作进程寻找一些精神支持和辩护的理由,托尔斯泰十年写一部长篇六易其稿,我从构思到写作和修改前后三年,为何又不能删削六次呢?这倒不是我想以此跟托尔斯泰、曹雪芹弄出点沾亲带故的关系来,而是想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以托尔斯泰为镜,怀着对文字的敬畏心情让自己的写作更加虔诚。


然而,阅读的过程与结论已远远超越了这一狭窄的目标,一些新的意义和理解产生了,这意外的收获让我很振奋,于是就有了这篇读书随笔。


——原载《青年文学》2006年第2期

*公益阅读推广,经作者授权分享


总策划 / 赵媚
编 审 / We领读·悦读组
排 版 / CK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彼得堡   托尔斯泰   稿纸   小窗   墨迹   初稿   难闻   表现力   下篇   洞察力   墨水   监狱   细节   空气   文字   旅游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