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领读 | 倾听保罗


WE领读 | 倾听保罗

WE领读 | 倾听保罗

WE领读 | 倾听保罗

躯体有尽时

这是一本逼迫你不停放下书去思考的书,这是一个与死神同行的故事,充满力量。

当他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时,他同时是一个哲学家;当他生病走向死亡时,他回归本色,成了一名文采斐然的作家。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他是永无止境的奋斗者,即使时日无多,仍保留着最珍贵的——他行医时竭尽全力要给病人保留的鲜明个性。

保罗·卡拉尼什是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也是文学硕士。《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写他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

WE领读 | 倾听保罗

《当呼吸化为空气》书名来源于17世纪一位英国诗人十四行诗中的句子: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这是一本未完成的书,加上他的妻子露西写的后记,这本书才得以圆满。生命的意义,他们共同在探索,在承担。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的火焰,我也会用来照亮你眼前的路。”这是他最后的话,他这一生活得有多么明白!他说没有奋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画里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他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对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这平静柔韧而又勇敢刚毅的力量深深打动了我,一位三十年的教育者。

做“人生的导师”应该并非保罗的本意,但读了他的讲述与探讨,你也许会问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我们是这广阔宇宙中孤独的存在,知道孤独的价值,则会珍惜“当下”。

重返手术室是他最终的选择,他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工作有道德上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那些饱受痛苦的人深切的爱与同情,他能实现的可能,是他坚持的原因。我想到他将死的命运,更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必死的凡人,我就得思考我活着的价值,和我在教育上的种种可能,尤其是我对学生漫长人生可能的影响。

他的朋友在序言中说,我是在保罗死后,才真正认识他,成为他的朋友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留下的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他虽死犹生。他的妻子甚至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美妙的意义最深远的岁月——每天都在生与死之间采取着行动,喜乐与痛苦平衡共存,进一步深入探索感恩与爱。他们的女儿卡迪的出生,更是醍醐灌顶般让我明白爱的真谛。这是对生命的信仰,是他对我们每一个活人的提醒。除了倾听,无以言尊敬。

我相信,当你翻开这本书,也会像我这样的教育者一样,开始一场探究生死的旅程,并永生难忘。

WE领读 | 倾听保罗

当“我在”时

《当呼吸化为空气》分两部分:一是“当我身强体健时”二是“至死方休”。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力量源泉,是他在身强体健时所做的选择和努力,使他有了至死方休的信仰。

大二暑假,他选择去塞拉高山营厨房打下手。在国家森林公园的荒芜原野保护区,他可以饱览荒凉空旷之美。沙漠、大海、荒野都是培养自由意志的地方,因其一无所有,所以包容一切。在高山、大地、宇宙这些无限的辽远广阔之中,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自己是渺小的一粒微尘,然而,“我在”,像张晓风散文中掷地有声的那一声“我在”。你确信自己存在于这庄严宏伟的天地之间。可以说,是自然培育了他宽广的胸怀。

WE领读 | 倾听保罗

读书延伸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只有“有文化的书”能给人启发么?不尽然。我们一生,谁没有深受一本书影响的岁月?甚至影响了你对未来的选择。《撒旦:不幸的卡斯勒医生的心理疗法与治愈》是他在斯坦福大学本科同时选修文学与生物神经科学的缘起。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学科却有着奇异的联系: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

友情滋养了他的灵魂。他在高山营认识的斯坦福校友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良师益友。“当下便是风口浪尖,人生积累的经验,被生存的细节磨损消耗。我们智慧的高峰,便是生活的当下。”这几乎成为保罗后来重返手术室的思想源头。这是友谊的价值,也是文学的价值,化为人生的信仰。文学与哲学探索精神,神经科学探索物质,两者融合,造就了后来在手术室面对病人清醒地明白那是一个人,手术的影响会伴随那个人漫长的人生,由不得他不谨慎。病人会面对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摧残,有什么方案可以避免对人格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正能量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母亲视改革亚利桑那州金曼小镇教育系统为己任,并且付诸实践。读大学的哥哥寄来了“大学学前书单”。而他的父亲,金曼小镇的医生,他那么亲切和蔼地与病人交流,春风化雨般在病人心中建立信任,更是让保罗备受启发和鼓舞。保罗何其幸运!

WE领读 | 倾听保罗

探索和求知欲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当你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你的第二次选择源于什么?读《德兰修女传》我就有这样的疑问。激情行为绝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坚持,坚定的信仰必然来源于某种深植内心的东西。保罗师从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读完斯坦福文学硕士,他所追寻的“生理与精神共存”在这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阐释。生理、道德、文学和哲学,在什么地方相融交会?花园里奥古斯丁教导我们手不释卷,“捧起书本阅读”,但他听到了不一样的召唤:“放下书,弃文从医。”保罗想去探索死亡的双重神秘,那就是死亡既带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同时又丝毫不带个人色彩。因为我们无从得知降生世上将遭遇怎样的冲突和痛苦,但通常来说我们很难脱身其外。他选择弃文从医,直面患者。如同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希望从精神上来拯救自己的民族。

保罗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一个引导者在。从大二暑假的斯坦福校友的友情,到原始高山湖畔的荒野;从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给他的“生理与精神共存”的教导到弃文从医的人生意义追求之路;从父亲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再到解剖室内学监的忧伤表情。他站在一群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就了自己的高峰。

责任心和恻隐之心的训练,可以体现在产科医生对于子宫腹膜要不要闭合这样的细节上。也许不用“闭合”,但是,“上帝造物时闭合的,不要人为去分开” 。很显然,缝合对病人是有益的。更多的时候,在生与死悬而未决之时,医学知识够吗?

保罗学过文学、生物学、哲学,然后才是医生。他一直竭力避免病人成为一座孤岛,失去语言,失去个性。这是他留给医学的“保罗的选择”。

WE领读 | 倾听保罗

至死方休

保罗日复一日跋涉在情感、科学和精神难题最茂密的荆棘丛中,成了一名博学通才,他找到了出口,或者说,杀出了一条血路。医生在给病人选择治疗方案时是不是要想清楚:

活着,不是唯一目的?是不是在疾病之外,更要关心他们的痛苦?你把一个病人送进手术室,结果只保住了他的心跳,但他再也不能说话,或者,通过管道进食,过上了自己绝不接受的生活。

假如我们是医生或者将要从医,我们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关于人的修炼。你要在什么时候才能和正在承受苦难的同胞订立盟约:我们在此同聚一堂,一起走过接下来的路。我承诺尽自己所能,引导你走向彼岸。

病人最初的含义就是“毫无怨言第一承受苦难的人”,可是,没有人是活该的。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我曾亲眼见到骨科专家给一位乡村妇女看病,他摸摸病人的膝盖,铁口直断:骨肉瘤,恶性的,两年。下一个!

也许他已经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必理会病人夫妇的瞬间失语和情绪崩溃。我想她抱着希望而来,没有做好承受晴天霹雳的心理准备。但是,连我这个旁观者都能感觉到绝望与颤抖,他为何如此单刀直入,不留情面?她是人,这是第一要义,然后才是病人。如果病情是一大碗悲剧,最好一勺一勺地喂。

保罗看到了人类关系最非凡的重要性,他觉得自己其实就是一个牧师的角色。他看到了病人和家属可能面对的未来,他有时是死神的敌人,有时是使者。

作为医者,不仅仅是保卫生命,也是保卫别人的个性,保卫别人的灵魂。鼠年年成不幸,新冠疫情肆虐。为了救治病人,很多医护人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明知前路有虎,仍然坚定地走下去,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们?在鲜血和沮丧之间,他们真正做到了“悬壶济世”,哪怕病人已经是百岁老人。这种英雄主义精神,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大医情怀,究竟源于什么?

WE领读 | 倾听保罗

从这本书里,我体悟到了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生死抉择。我想,他们和保罗一样,身上肩负着生死攸关的责任,即使面对死神的挑战,也要拼尽全力为病人奋战到底。这是一种召唤,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当然,这也是保罗后来病中重返手术室的思想根源,是保罗生命的铺垫。这是他人生的战场,而他,从来不是一个逃兵。他用短暂的一生,完成了这句来自塞缪尔·贝克特的话:“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至死方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总策划 / 赵媚

编 审 / We领读·悦读组

排 版 / 悠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保罗   斯坦福   理查德   高山   手术室   哲学家   病人   意义   力量   医生   价值   精神   生命   人生   旅游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