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的文化精神画像(10)背峰山:处于高地必有高度

背峰山:处于高地必有高度

到峨边或者离开峨边,都要经过一座大山,光秃秃的突兀而起,峻峭异常,这就是海拔1141米的背峰山。

背峰山又名背风山,意思是挡风的北山。这对峨边来说,就是一种护卫保佑。

彝族人把这座山称为“妞勒背惹”。彝族人很喜欢这座山,自古就用“妞勒背惹”这个专用名称来称呼这座美山。彝语“背惹”是“山”“山坡”“山峰”的意思。彝语“妞”是四肢攀附在悬崖峭壁上向上登攀之意;彝语“勒”、“史勒勤”,是用尽全力向上登攀的意思。这两个动词连在一起,就是一鼓作气攀登到山顶之意。背风山陡峭险峻,向上登攀极其艰难,取这样一个名称,喻示着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才能攀到山顶的意思。

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背峰山文化旅游公园的建设,大致与此合一,自然生态与人文光辉在这里有机和谐的得到统一。

在面对峨边县城的一方,背峰山鼓突出一道峰岭,几乎是从山顶一直拉到大渡河边。峰线的两边扩展开来,承揽着大渡河。大渡河依山就势,顺顺的蜿蜒着。成昆铁路就在山下,顺着河边,半明半暗的穿行而过。彩虹桥就在背峰山下,以一种红和圆弧,呈现在青山的背景中,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给峨边添了许多活跃和热烈。

所幸,这背峰山并不完全壁立,顺着山势略有缓和的,在彩虹桥旁挪动出一小块平整的地方来,就是现在的东风广场,给了缺少平地的峨边县城一块风水宝地。高楼立起来,广场大起来,峨边这才开始有了现代城市的感觉。

在东风广场一边看老县城,新楼旧楼都拥立着新村,堆积拥挤在一起,似乎要推出一个制高点来。

滨江路刷了很沉思的暗红,与高处的白、彝族的黄,以及房顶的黑,构成大色块的写意城市格调。县城的建筑错落并不一定有致,栉比得没有层次的鳞次,仿佛就在剧场的纷乱中,等待一幕城市大戏开场。

背峰山旅游公园,或许就是这个大戏的开场白吧。

一座跨大渡河的大桥,一条连通云之门的大道,然后是一气呵成的天梯,沿着接近六十度的坡度,在背峰山那条峰岭上,争云得月的直上五百米高的背峰山顶。

仅此一点,足可以傲视国际国内所有自称天梯的“石梯步”。这个构思,原本就是突破常规的极限思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胆识和气度。

(1)云之门

“云之门”耀眼的红,让其他的金色和黑色已退处其次。我看过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建筑,那真的别具一格的耀眼,第一就是中国红,第二才是它的造型。单纯的红,热烈多情又不失典雅,耀眼而又大气磅礴。我是喜欢这样的格调的,甚至是钟爱这样的颜色。

“云之门”恰到好处的把这样的格局和色彩精彩呈现出来了,并且与彝族特有的红黄黑三色的民族文化有机交融,真的能让人眼前一亮。我相信,所有到峨边的人,只要看到这个“云之门”,一定会大声叫好的,至少会多看几眼,多问几次。

“云之门”的造型也有讲究,它回避了传统牌坊的样式,又不落俗套的借鉴其实质性的构造,形成三层多檐,并立四柱的基本造型。重檐采用的是象雄鹰飞翔的飞檐。峨边彝族的图腾主要是雄鹰,在峨边县觉莫乡有鹰嘴山,而彝语“觉莫”,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鹰的故乡”。他们崇尚鹰的敏锐和坚毅,他们渴望鹰在蓝天的自由飞翔。

而这个“云之门”则蕴含了峨边人更多的精神追求和展望。峨边要象雄鹰一样展翅飞翔,飞得更高更远。峨边有“峨岭云边”之称,山高云淡,处在高地必有高度。

我眼睛不是太好,近看还看得比较分明。远远看去,我是被“云之门”的红燃烧着了。而那重檐形成的飞檐,一重重的,我愰忽觉得象是征程宣誓的盛况,人们都举着右手,神情庄重而热烈,如青山挺立,如大渡河奔腾,给峨边壮行。

“云之门”是真实建造在背峰山下的,是峨边精神和誓言的物化。通过它,我感觉到了峨边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从思想观念到精神面貌,从民风民俗到城市建设,从自然风景到人文精彩,都在夯实的进取着。

“云之门”又如一扇心门。一些东西已知,一些东西未知。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就是门。

有个峨边的朋友,多年以来,他都在为推进峨边黑竹沟旅游发展努力工作,他的微信名叫“云上之城”。我不知道他的这个微信名是怎样的考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心中有峨边,有峨边的未来之城。

正如美国作家莫利的哲学散文《门》: 门安静地闭拢。门像一种淡然的眼神,与世无争。争斗喧闹的是人。门悠悠的背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门外拥挤不堪。还有什么比门,更能象征人生?

不知道是需要隐秘,还是需要回避,我极希望推开一扇门,让心灵在门的自然掩闭之后躲进极乐的静谧或与悲伤的秘密搏斗之中。

其实,这段文字的背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样的事实。当一扇门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璀璨的光芒,在一片黑暗中神圣地闪耀,给予人如火般的希望。你应该也会和我一样,想要迫不及待地将门拉开,让更多的阳光从外面照进来,也憧憬着门后面的世界。

这样的时候,我,我们都站在“云之门”前。或许,我们应该一起来回味顾城的小诗《门前》,或许,对我们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

我们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2)背峰山天梯

梯,木阶也。《说文》里的注释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随着科技和材料的进一步发展,梯,不再是木阶了。木材、石材、钢材、绳索等等,都可以制作梯了。人们不仅制造现实的工具性的各种各样的梯,还用“天梯”来形容一些高度高,或者难度大的梯子。如比喻高险的山路,唐朝李白的 《蜀道难》诗:“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再如路铎 《潼关》诗:“天梯且失守,况说土山头。” 清朝刘大櫆也有《游黄山记》:“由寺右缘天梯而上百馀步,幽壑不可越。”

而想象丰富的人们,把平常完不成的理想,寄寓于上天去完成,于是,人们更企望有座天梯。 汉朝王逸 《九思·伤时》:“缘天梯兮北上,登太一兮玉台。”

人们从来都不缺乏奇思妙想。关于天梯,最为奇特的是,1895年有人提出了建立地月互通的天梯设想。这个设想,就在几年前,它还仅仅只是一种科学幻想,因为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材料来制造足够强度的缆绳。随着纳米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建造一部现实的天梯已经成为可能,预计其建造成本约100亿美元,远少于国际空间站或航天飞机计划的投资。

到21世纪的今天,天梯,早已不是“木阶”的原初概念,它已多元化发展。在现代城市和旅游发展中,天梯又一次的被赋予历史使命和现实作用。峨边背峰山公园的天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我站在峨边县城的滨河路,用望远镜看背峰山天梯。这天梯似隐似现,直入云端,真的才是天梯。我仅仅用望远镜看看,背上也出了一身冷汗。而背峰山天梯就在背峰山鼓突出来的那条峰线上,两米左右的宽度,接近九公里的山梯,单纯的攀爬,没有三四个小时下不来。

我们走过云之门,进入汉风彝韵廊桥。桥下是穿行公路,桥上是风情走廊,浓厚的彝家色彩顿然扑面而来。云纹、太阳历罗盘、彝族舞蹈、美丽的彝族姑娘,让廊桥百媚横生,情趣盎然。顺着石材铺就的步行道,顺山就势、蜿蜒而上。多达5300多级的台阶,不得不让人咬牙前行。一步一级,每級都在升高,每級都必须努力。

没走多少台阶,我已经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望一望高入云端的山顶石梯,我开始有打退堂鼓的意思。但是,我没有说出来,怕人笑话,更怕人说我老得不行了。看看脚下的石梯,只能咬咬牙再度坚持。

好不容易,我们上到天梯途中一个大约2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广场,我就地坐在台阶上,只顾抹汗喘气,全身象上了刑具,感觉捆绑得紧。

广场上,有15座以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为主题的烽火景观亭,式样和色彩甚是特别。有类似《圣经》里创“创世纪”的开天劈地,有类似传经布道的阿苏拉则。彝族历史和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体现,彝族风情在这里默然灿烂。

《勒俄特依》是当年冯元蔚带领四川民族学院的师生搜集整理出来的彝族史诗集。前不久,冯元蔚老先生仙逝,我去了现场。他的灵柩前,就赫然置放着一本《勒俄特依》。一本小小的书籍,却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的精髓。我们纪念冯老的最好方式便是,将彝族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并发扬光大。《勒俄特依》在这个广场上的展示,我以为是小凉山无声的丰碑和薪火传递。

任何建筑,或者旅游设施,单纯的追求样式和外在造型,如果不赋予人文光辉,就没有灵魂。

我看得兴趣盎然,觉得全身又有了力量和勇气。紧接着,我们一鼓作气的走彝风文化公园、过游山架空栈道、直到山顶挑空观景平台。山上的风清凉怡人,抚面而过,带来轻松舒爽的感觉。而在山下看到的云,这时应该就是缭绕在我们身边的雾。在云雾缭绕中,在虚无飘渺中,感觉自己有点仙风道骨,愰然置身化界,所有的辛劳,所有的尘事俗气全都一扫而空。

站在背峰山高处,回望峨边县城。大渡河如玉如带,缠绕着蛇行而远。一座座大山层层叠叠的,深深浅浅的呈现青黛的颜色,去掉了险恶而柔韧的作了小县城的陪衬。县城似乎有点远,有点小,却也有些精致。从彩虹桥的红色,过渡到新村的白与黑,再下滑到暗红,镶上一线金黄,色调丰满了,有厚重感,也比较和谐和温馨。进进出出的车辆,有如蝼蚁爬行,有如在营造新家,营造生活情景,就那样的不知疲倦的忙碌着。

华灯初上的时候,县城里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我想,有如此情怀如此精神,那一定是幸福祥和,一定是浪漫多情。

跃然的、提气的思绪,猛烈撞击着。我想歌唱,真的是油然而生的想歌唱一曲《向往佳支依达》。我最终是没有唱出来的,因为我五音不全,怕惊了人们美好的心绪,破坏了静谧安适的氛围。

这里空气清新,绝对没有污染。耳静如梦,只有风声和鸟鸣。即使是没有自然野趣、也可以追随四季变幻的景观植被,多看几眼峨边县城最精致的小清新,把背峰山青黛蕴满姹紫嫣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大渡河   彝族   青黛   重檐   彩虹桥   旅游   天梯   高地   雄鹰   画像   县城   山顶   高度   造型   美好   公园   自然   感觉   精神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