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的文化精神画像(11)“艺术活化彝家新寨”走进联合国

“艺术活化彝家新寨”走进联合国

有“火塘兄弟”之称的贾史帅波是我的朋友,今年7月20号,他说他要飞巴黎,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去,还发给我双流机场的照片。我当时认为他是开玩笑的,可能就是出趟差而已。没过两天,乐山新闻就报道了,“艺术活化彝家新寨”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接着,峨边官方也作了重点报道,我的朋友圈也接连被这个新闻刷屏了。

我这才明白过来,贾史帅波所言非虚,他是真的去巴黎,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推出峨边“艺术活化彝家新寨”。峨边有如此举措,并且能够走进联合国大堂,不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大加赞赏。

“艺术活化彝家新寨”展览,是由法国世纪艺术国际文化经济交流协会作为联合主办方、“为了更美的非洲”论坛联盟、亚洲移民协会共同协办。“彝家新寨”是以艺术的形式活化地方建设,从活化硬件、活化软件、活化心灵、活化经济四个方面入手,以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生活方式的过渡。

(1)走进联合国的到底是什么?

为了具体真实的了解情况,我专门拜访了从巴黎回到峨边的贾史帅波。

贾史帅波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一身自己设计的彝族服装,一说一个笑。我问他,这次去巴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笑笑说,这回真正明白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到巴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受到的尊敬和礼遇,让我这个彝族倍感荣光。解放以前,我们彝族常常是被打压和欺负的,并且,彝族自身也处在奴隶社会,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平等可言的,就更谈不上尊严和礼遇了。

我们知道,彝族作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有着独立的文字语言、风俗习惯以及丰富的文化内容。解放以后,彝族人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一下子就进入了新社会,进入了有尊严讲平等的社会主义时代。最能表达和体现彝族人根本变化的就在于彝家新寨,这个变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西南小凉山区,山连着山,一条大渡河奔腾而过,是个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方。在彝语里,峨边叫“佳支依达”,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丝绸之河”。可见,彝族人对峨边的衷情和热爱。

峨边地处小凉山彝汉交接地,长期以来彝汉文化、山区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并逐步形成以彝族特色为品牌的峨边彝族特色文化。

贾史帅波说,我有幸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展示峨边,推荐峨边,是我一身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经历。这次展览活动的具体地点,是位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莫失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国际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成员最多的专门机构,旨在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各国合作,展现各国风采。我们的展览,不仅可以同全世界不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汲取一些经验,更好的发展彝族文化,还能够让我们今后的发展更具国际视野和高度。

我们带去的展览内容,共分为五个板块:第一部分是通过照片及文字的形式,展现彝家新寨艺术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实景对比。第二部分是展现彝族人民日常起居的生活器物及历史物件,其中包含了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餐具,服饰,农具,及彝家新寨的建设规划文本资料等等。第三部分为彝族刺绣及歌舞真人秀。我在现场用月琴演奏,展示和毕摩作毕,内容都是彝族人爱情与甜蜜生活。在现场,交换礼品时,我们用带去的峨边特色礼品与观展嘉宾进行互动。有个老外,看上我戴在胸前的口弦。他指指我的口弦,比划着,露出几分羞涩几分热切。我知道她是喜欢我的口弦了,我毫不犹豫的取下来送给她。她拿着口弦爱不释手,连连给我比着ok。我们展览的第四部分,是彝族艺术创作作品,以彝族题材的绘画、雕塑、刺绣等等。目的是以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呈现彝族文化的当代艺术表现。第五部分则是现场播放彝家新寨的专题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真实生动的再现彝家新寨的变化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艺术活化彝家新寨”的根本意义。

通过以“艺术活化彝家新寨”为主题,并且在联合国展览,我们觉得是对“彝家新寨”建设工程项目的系统呈现,既包含了峨边彝族生活面貌,又展现了艺术活化乡镇的巨大变化。这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四川地方特色、展现彝族别样风采,世界将因不同而美丽,文化因不同而精彩。从小的方面来看,是对峨边彝家新寨建设的一次检阅和审视。

这次“艺术活化彝家新寨”,其实是通过彝族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和碰撞,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彝族,了解峨边。

(2)回看彝族新寨

由于历史原因,彝族都是在山高林密的地方居住的。其居住的环境条件是很恶劣的,除了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外,生活必须的用水都很难满足,经常要到山下的大渡河里背水回来用。山高路难走,背一趟水,就可能用半天时间,真正背回来的水可能只有半桶了。再加上山高林密,生活用电也不好解决。以前那种彝家寨子,真的很破很旧,彝族人的生活难以想象的困苦。

为了解决自然灾害给彝族人带来的伤害,国家先是给补贴,让彝族人下山,到自然灾害少、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安家落户。

为了更进一步带动彝族人的生产生活,峨边县的脱贫攻坚注重了造血功能和艺术活化彝家新寨。

我先后去过五个彝族村落,走进彝族人的新家,亲身感受和体验彝族人的真实生活情况。峨边县新林镇黄泥村是个纯彝族村,距离县城13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全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336户,人口1259人。黄泥村作为峨边2011年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新建住房189户、改建住房13户。在新寨建设中,不仅仅是建造彝族人的住房,同时也考虑了彝族人的文化生活,配套修建了民族文化广场、村级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家商贸小超市各1个。黄泥村的彝家新寨的建设,很有民族特色。新寨的外墙上都装饰了彝族特有的花纹,以红黄黑三个彝族主色来勾画,还画有象甘嫫阿妞等彝族传说人物形象。走在村子里,一条条连户路把各家各户都连起来,沿着这些路,全村美景尽收眼底。放眼全村,建筑以鲜明的红黄黑三色为主调,对房屋窗套、墙裙、腰线进行统一装饰,色彩鲜明亮丽。装饰牛头、牛角图腾,玉带图案,精细别致、风貌突出。

这样的彝家新寨有个与其他住房不同的地方,每家住房都是独立的,没有像其他地方的住房是连在一起。我问村主任,村主任告诉我,这个和彝族祭祀有关。彝族祭祖或做毕,都要杀鸡杀猪羊,而杀了猪羊后,要抱着围着房子绕圈,口中念念有词,这样才会灵验。要绕房一周的话,如果房子连在一起,就妨碍了祭祀活动。而彝族的祭祀活动是唯此为大,不可稍微差池的。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真心。彝家新寨的这样细节的艺术处理,看似小事,其实是对民族文化习俗的尊重,更是对彝家新寨建设的无微不至。

峨边彝族自治县2010年纳入全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10+3”规划,截至2014年,完成投资5.7亿元,建成彝家新寨60个,新(改)建住房7135户,惠及群众3.56万人,打造出解放村、先锋村、桃花村、底底古村等一批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彝家新寨,成为彝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彝家新寨集中村民居住,既便于生产生活,又有利于交流沟通。有助于化解难题,实现社会管理取得新突破。峨边县委县政府,根据彝族特点,根据真实民情,完善提升“德古工作法”、“亲情工作法”,出台《“德古”调解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亲情基金”50万元,建立“亲情服务联系卡”,增进党群干群关系。整治彝区婚嫁聘礼金“双高”问题,制定《推进彝区婚俗新风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民间约定+宣传教育+村民自治 +党内监管”约束机制,彝家新寨婚俗新风加快形成。我们觉得,峨边的彝家新寨的建设和一系列配套做法,不仅贴进民情,真实有效,而且具有艺术性。

改善居住条件,只是彝家新寨建设的基础,注重造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峨边县围绕新寨布局产业规划,实施总投资 1.55亿元的27个农业产业项目,着力打造以“林薯茶菜、鸡猪牛羊”为主的特色种养业增收版块。

峨边县与省农科院合作,错位发展冬作马铃薯和高山蔬菜基地18万亩。

与省畜科院合作,发展川黑山猪、野香猪、大恒跑山鸡,形成年出栏生猪12万头、家禽36万只、牛1.1万头的特色养殖规模,带动2.4万农户户均增收1600元。

峨边县加强极度贫困村产业配套,建成先锋村“高山牡丹+林下养鸡+水田养殖”特色种养基地1030亩,发展底底古村彝族手工刺绣产业,带动该村100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建成峨星村核桃种植基地1886亩、小米椒产业基地400亩。

与此同时,峨边县加大劳务开发输出力度,依托县职教中心强化技能培训,每年转移输出劳动力3.6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39亿元。

  为了印证峨边县的彝家新寨及其造血功能,我们到了经济发展比较典型的底底古村。

底底古村在黑竹沟景区旁边,是一个彝族集居村。底底古村距峨边县城53公里,平均海拔1080米,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11户、671人,森林覆盖率达70%。

底底古村的生态环境很好,加上紧临黑竹沟景区,有着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

2013年,底底古村被纳入彝家新寨建设市级示范村,新寨建设改变了村子的面貌,村里配套了文化活动室、卫生服务室、幼儿园。村民的生活,比之前发生巨大变化,底底古村的彝家新寨也变得更加美丽。

  在底底古村口,就能看到,一幢幢黄墙蓝瓦的新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掩映在绿树丛中。远山云雾,绵绵细雨,使得整个彝家新寨显得格外美丽宁静。

  底底古村在新寨建设中,安装水电主管线6420米、分户线7870米,解决了全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网改造,让村民用上了放心电。新修进村路4200米,村内道路加宽、硬化2.1公里,新修、硬化通组公路0.5公里,改建1560米的排洪沟。在集中区配套建设垃圾池4个,非集中区新建垃圾池7个、新建寨标1个。每户新建10平方米以上的厨房,新建案板和灶台,安装1.2米的白色墙砖,配置餐桌、凳子。在新房建设中,配套建设沼气池,改变了以往牲畜粪便乱排的脏、乱、差现象。

  底底古村的书记洛子布哈接待了我们,他的家里收拾得很整洁。客厅里整齐地摆放着沙发、电视机,卧室、厨房、浴室一应俱全。他兴奋的告诉我们说:“如果不是新寨建设的好政策,我们村的村民哪里修得起新房子哦。以前,我们一家住在歪歪倒倒的房子里。在政府的帮助下,修起这幢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这房子住着巴适舒服。”

我们请洛子布哈带我们到彝家走走,他边走边介绍。底底古村现在,村里不但修建了活动室、卫生服务室、活动广场,而且还新建了村幼儿园,有专门的老师教孩子们知识。村里有了幼儿园,不仅能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些好习惯,学习一些汉语知识,为今后上学打下基础,还能减轻留守老人的负担,让年轻人安心在外打工。党和政府考虑的很周到,对彝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照顾,村民吉苏丁加住进新房后,到处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房有了,以前看都不好意思看的卫生间也有了。这生活有点像做梦一样,睁眼闭眼之间,什么都有了。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好环境,我们也有。好安逸的呢!

吉苏丁加的话很普通,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但是,却是一个彝族村民的内心感叹和由衷的喜悦之情。

  洛子布哈还给我们介绍了,在彝家新寨建设过程中,除了建房,还考虑了造血功能。我们底底古村靠近黑竹沟景区,做民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建设中充分考虑了民宿功能及配套,让所有村民都参与进来。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引导和带着大家做民宿。不懂的不会的,我们就走出去参观学习,把人家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引进来,落地生根,再开花结果。我是地地道道的彝族地地道道的农民,彝家新寨建设让我也踏踏实实的当了老板。

我们村的妇女邛莫星星也当了老板呢。她组织村民做彝族刺绣,她负责分发从成都公司领来的刺绣任务,再把大家绣好的绣片收起来,交给成都的公司。我们村参与这项工作的有47个妇女,她们天天在家刺绣,又轻松有有钱挣,真的有点安逸。这样的好事情,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市、县两级妇联多次到底底古村调研帮扶,根据彝族妇女心灵手巧,擅长刺绣的特点,决定在黑竹沟镇举办刺绣培训班。刺绣班刚刚结束,他们就把成都一家公司带来,与村民签订刺绣产品回收合同。邛莫星星被推选为班长,并负责公司与村民之间的联络工作,据邛莫星星说,只要肯干,利用农闲和休息时间刺绣,一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六千元呢,还是在家里,在不耽误家务和正常活路的情况下挣来的,原来哪个敢想?

这是来自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反映了彝家新寨建设带给他们的改变,带给他们的美好。我们看洛子布哈幸福的表情,也憧憬着美好着,相信未来、相信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联合国   大渡河   彝族   黑竹   艺术   文化   黄泥   巴黎   全村   画像   刺绣   村里   村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住房   特色   精神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