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愁的名义(11)《徒步岩寨子》

徒步岩寨子

徒步岩寨子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因为岩寨子在峨边县五渡镇田村,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一条路,很是险峻。

我不敢全程徒步,只有坐车从乐山出发,走井沙快速通道,转到沙湾的磕睡坝后,顺大渡河上行,到轸溪镇右拐进山。再走大约一个小时就到龚嘴电站了,过河就是五渡镇。大渡河在这里突然拐了一个超过九十度的大弯,往沐川地界奔去。岩寨子就在这一段河道的悬崖边上,具体说就是在五渡镇田村。

下车后,我由于不是真正的背包客,只带了一瓶矿泉水就和陪同我的背包客刘庄一起出发了。

(一)岩寨子本是一条古道

大渡河,在唐朝到清中期被称为阳山江。顺着这条阳山江,有一条非常有名的古道,“阳山江道”,它连接南方丝绸之路的“西夷道”和“南夷道”。这条起于“南夷道”上的乐山,止于“西夷道”上的汉源的古道,又被人们称为“嘉州古丝道”。彝族人曾经是这条道上的常客,他们唱着“千道万道,要走嘉州古丝道,去了嘉州,吃好喝好玩好……”

我们徒步就是顺着这条道走,去目的地岩寨子。

阳山江古道分旱路和水路。所谓水路,准确地说是依大渡河水的走势,在河岸开辟出来的道路,兼有水上行船和陆上行走。

我们沿大渡河行走,可以清楚的看到,如果没有水电站的话,大渡河的河水一定很汹涌。现在是初夏,大渡河依然平静,有流速却不明显。

我们是沿着河边小公路走的,水泥路面刚刚加宽过,有四到五米宽。左边是大渡河,右边是高山峭壁,路对面也是高山,层层叠叠的。到了五渡胡坝村,山势渐渐退却,对岸就开阔为一片平地,而胡坝这边也是山边水边有一大片平地,就在水边,伸手可及大渡河河水。胡坝的新村就在这片平地上,安安静静的任青山绿水缠绵。过了胡坝,河岸的山势越发陡峭,路还是那样宽,却总觉得窄了不少,还感觉得到山压迫。一路上行,顺河顺山的行进。大约半小时左右,我们到了田村,我们这时都浑身湿透了,腰腿酸软。我的汗水带着热气,迷糊了眼睛,看不见路了,不能不休息一下了。还好,我认识田村村书记林正军家,就三步并两步的去他家歇脚。

在林书记家,我们见到了田村原来的村书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家。他说,船走大渡河,以前是走走停停,有时候为了减少船上行的载重,纤夫们必须扛货上岸,走过险滩后,再把货物装上船。大渡河只有到了沙湾区福禄镇码头,向下,河道才变得开阔,行船才比较顺畅。在我们这一段,全部是悬崖峭壁,水流有陡,只有停船下货,换岸上的路走。

岩寨子就是这样的一段穿过悬崖峭壁的路,大约有两公里左右长,路有宽有窄。因为新修了五渡到沐川的公路,岩寨子早就荒废了。

(二)细看岩寨子

我们从林书记家出来,顺小公路去岩寨子。林书记的家在半山,岩寨子在大渡河边上,我们一路基本上都是在往下走,到一个山嘴转小石梯路,坡度有点陡,我们相互拉着手,缓慢下了石梯子。石梯路直接连着五渡到沐川的公路,顺着公路走五十来米。林书记说,到岩寨子了。他用手指着离公路地面有五六米高的地方说,那就是了。

我们抓着几乎垂直的山壁上的石头或树藤,艰难的往上爬。林书记说,现在下面修了公路,爬上去还不算太困难。这要是以前,那就真的是上下全是绝壁,不从起点开始走,你根本爬不上去。

岩寨子,上行为峨边,下行为沙湾和乐山。它是阳山江古道水上路线的必经之地,一方面是五渡停靠等候汛期的船,需要通过这里去停留,另一方面是货源分流要经过这里赶往五渡上船。这条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有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要道。

从地形上看,岩寨子古道下端是通往铜街子的一段靠山的斜坡路,有几条大山沟阻隔,却不是天险,凭木桥或绕行,是可能顺利通过的。岩寨子的绝壁上端,是悬崖拥挤出来的一个小坪,宽宽窄窄的容一条小道通过,直接通到胡坝。

岩寨子就卡在两端比较通畅的道路之间,并且这一段是悬崖峭壁,石头是整块的玄武岩,质地坚硬异常。

或许,正是由于玄武岩开采难度大,岩寨子这段古道的开凿,绝非一时一地的事情,很可能是一点一点的,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开凿完成。

这个推测,我们可以从岩寨子的石钟乳的现状看得出来。岩寨子侧墙的砌石风蚀严重,有多种蜂窝状,表面沙化严重,一摸就会脆化为沙。还有个别的已经是石钟乳了。这样的人工制作的侧墙石,能够形成石钟乳,证明其时间至少应该在两千多年。而顶端的岩石,呈滴水状石钟乳,早就不是开凿时坑坑洼洼的人工痕迹。其滴水状严重的地方,也就形成了倒吊钟乳石,并且不是单一的局部的,是全部都是这样的状况。有的地方钟乳石化明显一点,有的地方轻微一点。这恰恰说明,岩寨子的开凿,并非在一个时间内统一完成的,而是一点一点的经过漫长岁月开凿而成。

我们查阅石钟乳的资料显示: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 ,水。被溶解的碳酸氢钙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

由此可见,这条岩寨子形成的时间有多么久远。或许,正是由于岩寨子地处悬崖峭壁,人迹罕至,才得以完整的保存至今吧。

(三)为什么叫岩寨子

岩寨子位于五渡镇田村,具体地点就叫岩寨子。我问过田村的村书记,也问过村文书,岩寨子为什么叫岩寨子。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就是一个地名而已。

我却不以为然。在中国各地,古地名、老地名的背后,往往都有历史文化故事或渊源,甚至有的牵挂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如果追根溯源,有的时候还会弄明白一些历史原委和事实真相。

我从传说入手,走访当地老人,或者能讲述故事的村民。我先后了解了龙十万的故事、金人头的传说、穿洞子的故事、任家犀牛传说、岩寨子成名由来等等。这让我大开眼界,感觉民间文化真的是海绵体,积蓄了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有的虽然虚无飘渺,有的神异乖张,却能够提供一星半点历史痕迹,供我们顺藤摸瓜的寻找,或者推测真相。痕迹是我们推测判断的基本依据,时间和事件是我们建立横向连接判断的手段。

岩寨子为什么叫岩寨子,大致有了三种可能。

第一个得名原因,因为岩寨子地势险要,如同咽喉要道,人货必经此地。起了打猫心肠的人,或者落草为寇的散兵游勇,自然就啸聚于此,建立营寨,剪道为生。于是取名岩寨子。

第二种得名原因,据说在这个悬崖峭壁上,有过一个彝族人的寨子。彝族人在清朝的时候,被实施“改土归流”的鄂尔泰穷追猛打,全数逃离了这个地方。岩寨子虽然荒废而荡然无存了,其名字却流传下来。

我曾经试图寻找彝族人在这里的痕迹,比如石制用具,或者残存的寨子旧址。很遗憾,一点都没有。

田村村长任泽华告诉我,他们任家祖辈,从明朝以来一直都居住在这里,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彝族人在这里建寨子讨生活的。任家祖上还有武状元(其实是武举人),在外当大官,没有人敢来这里随便安营扎寨的。

第三种得名原因,这个岩寨子开凿在悬崖峭壁,又有一千多米长,宽也有两三米左右。这样的地方,对于长途运输和长期风餐露宿的人来说,是个遮风避雨的好地方。于是,来来往往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选择这里小憩。久而久之,这里便象寨子一样的会聚来往的人,在悬崖峭壁中,在漫漫长路上,有此如家,显得温暖宜人,大家便亲切的叫它岩寨子。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岩寨子的路相对平坦,道路外侧由巨石砌成。如果仅仅是为了通行方便,完全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砌巨石来加宽,也没有必要全程加宽。并且,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又修筑了哨卡和守备关隘。可见,这里不仅是咽喉要道,还是十分优越的驻守之地。

因此,我们推断,这段路具有天然的避雨防晒作用,加之上下均是悬崖绝壁,又具有防盗防扰作用。路面用巨石保坎加宽,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具有作为临时客栈功能。这应该就是岩寨子得名的真实原因。

根据上面三个得名原因,我们有了初步判断。但是,为了谨慎起见,我们再次走访村民,打算从名字本身作考证。为了简单直接,清楚明白,我们拟出四个问题,集中与村民探讨。

第一问题是,岩寨子到底是指哪个具有地点?村民们虽然说法不统一,但是都说,岩寨子就是指那个悬崖上的路。

第二个问题是,岩寨子是岩还是寨子?村民们都一致认为,岩寨子就是那条古道,不是岩,更不是寨子。比如,穿洞子就是指洞子,老鹰岩就是指悬崖。

第三个问题是,在田村,或者附近,有没有叫寨子的土地名?这个答案更简单直接,就是没有。

第四个问题是田村有没有彝族人?村民们都说,一个也没有。田村是纯汉族村。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确定,岩寨子就是特指古道,并且这古道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小憩之寨,驻防之寨。

(四)为什么会有岩寨子

世界上,所有的古人类最开始都是逐水而居的。水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须,水路也是来往和运送物质最方便的通道。

周秦时期,特别是秦朝,曾经大量从陕西安康一带迁移人口到现在的金口河一带。秦时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秦时的金口河一带是没有开发的蛮荒地,二是迁移来的人除了少数技术人员外,绝大多数都是带有发配性质的家庭和男丁。

而金口河迁移来的人,只是少量的特定的人,并且是指定方位和地点的。这样的迁移,多半是发配和因开垦的需要而进行的。

人为迁移,来来往往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最初的路。换句话说,岩寨子最初的形成,就是在这样被动原因下形成的。

秦人迁移而来,定居生活在金口河一带,批量人口居住的这些人,必然要和上游的汉源,下游的峨边、沙湾、以及乐山来往。自然而然的就走出一条道路来,夏秋水路困难,那就试探有旱路。经过长期的不间断的探索和行走,连接汉源和乐山的阳山江便道,很可能就成形了。

古代乐山盛产丝绸,汉代南方丝绸之路,为了人客、货物交流转换,通过阳山江古道,把“南夷道”和“西夷道”串连起来,就成为一种必然。岩寨子就顺势成为古道上一个交通的咽喉要道。

公元前129年,西汉司马相如奉命从京都长安出发,整治南方丝路越西古道时,有《难巴蜀父老文》,其文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故乃关沬若,徼牂柯,镂零山,梁孙原”。文中的“沫若”,指的就是阳山江(大渡河)。

而古代乐山产盐产铁,盐和铁都是生活和征战的必需品。彝汉地区有大量的需求,便让阳山江古道兴旺发展起来,成为鼎盛一时的商贸要道。

就是现在,从乐山出发,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地名后面,原来都有一个“铺”字。比如马铺儿、高山铺等等。这样的地名后缀,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古代,这些地方都是驿站或打点的腰铺(腰铺:相当于为方便半路客商需求而设立的便民店。为就类似现在的高速路的服务区)。

这一连串的古地名,实证了在乐山和汉源之间,的确存在一条来往不息的交通路线,因此,阳山江古道便是历史的真实存在。

由于商贸通道的形成,油水日多,兵匪介入和驻扎便顺势成为现实。由于汉藏彝民族之间的拉锯式边界争夺,驻守边界,自然成为历朝历代不可松懈的历史重任。唐朝著名的丞相李德裕就亲自排兵驻防阳山江。军队驻防,军需必须保障,军需是大宗物质,不能简单的靠肩挑背扛,运送任务必须首先用船。水路和陆路的结合,人力和船运的结合,才能有效完成军需运送任务。这样一来,古道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军需物质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自然凸显。

这就使得官方要花大量人力物力来维修维护这条古道。岩寨子古道之所以工程量浩大,用大量巨石砌修,肯定与此有关。

唐代以后,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起,这条古道覆盖了茶马古道的全部线路和功能。山间铃响马帮来,便成为岩寨子又一靚丽风景线。

我们确定,峨边五渡岩寨子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存留时间最长的阳山江古道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寨子   汉源   大渡河   阳山   沙湾   彝族   乐山   石钟乳   钟乳石   悬崖峭壁   要道   乡愁   水路   古道   地名   名义   书记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