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济源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济源市,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的文物大市。济源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被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称为是“中原地区宋、金、元、明、清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2017年6月,中央编办批复同意设立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到这一篇,河南老家系列收官。


城市的变迁-济源

济源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且遗址文化层从龙山晚期到商代基本无断代。原城遗址位于济源市北海街道办事处庙街居委会西,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汉代文化遗存。遗址规模宏大,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夏少康及其子帝杼、周武王之弟原叔曾在此建都城,故名原城。《竹书纪年》载:“少康归于夏邑,十八年迁原”、“帝杼居原,自原迁于老丘”。唐代《史记正义》第四十三卷《赵世家》引《括地志》云:“原城在怀州济源西北二里”,清《济源县志》载:“原城,在县西北四里”。根据庙街遗址的位置,对照文献及考古资料推测,该遗址应为夏代中期的“原城”,故又称 “原城遗址”。对研究探讨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城市的变迁-济源

西周


商代济源一带有向国、召国。西周时期,济源一带有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封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国域在今河南省济源市。《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城市的变迁-济源

春秋

春秋时期,济源先属郑,后属晋,称南阳。周襄王有个弟弟叫太叔带,和襄王美貌的妻子隗后私通,被襄王识破奸情。太叔带害怕襄王治罪,就逃到隗后的娘家翟国,并于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煽动翟君围攻周都洛邑,襄王被迫到郑国避难。当时的晋文公复国初定,为了向国人和天下诸侯树立威信,闻听此信后就率领晋国军队救助襄王,并很快打败了翟国军队,平定了以太叔带为首的叛乱,恢复了襄王的王位。襄王以晋文公有勤王之功,就把畿内地的温、原、阳樊、攒茅四邑赐给晋国,晋国合四地称之为南阳。这时的南阳地域,也就是广义上的南阳的地域,包括今天的新乡市获嘉县和焦作市六县四区及济源市全部辖境。原国并未遵周襄王之命,归降晋文公,于是晋文公出兵攻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晋文公与军士们约定攻打原国,以十天为期,十天打不下原国,便撤兵。晋文公说:“如果不离开,这就是失了信用,我不干。”于是撤兵。原国人听到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卫国人听说了,也向晋文公投降了。晋文公将原国国君原伯贯迁往冀(今山西省河津市),将原地封给春秋第一大将先轸,先轸由此也称原轸。原国故地设原县。战国时,三家分晋后济源地区分属韩、魏,设轵县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在今济源市轵城镇。


城市的变迁-济源

秦代,济源境内属轵县,隶河内郡。


城市的变迁-济源

东汉


西汉属司隶部,河内郡,济源境内设轵县、波县(今裴城一带)、沁水县(今王寨一带) 。东汉沿袭西汉行政划分。《后汉书.窦宪传》所述,永平三年(公元61年),汉明帝带着公主游玩丹河竹林(济源市区东北15公里的化村与留村附近),公主被这里美好的景致所吸引,奏请明帝在此建一庄园,以便于长期游玩。明帝疼爱女儿,就跨沁河建立一座沁园,同时封女儿为沁水公主。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明帝去世,章帝继位。国舅窦宪于是恃宠欺人,竟至于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畏惮窦宪的势焰,不敢与其相争。一天,章帝车驾经过此地,指问园田,窦宪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同时也暗中呵禁左右不准回答。后来,汉章帝了解到此事经过,大怒,召来窦宪,深加责备。窦宪非常害怕。还是皇后毁服(降低服式等级以示自责)谢罪,一再代为求情,章帝才渐息盛怒,命他把园田归还公主。至此争园闹剧告一段落,当晚,沁水公主在沁园大摆筵宴,表示庆贺,并让人写了曲子吟唱,称之为《沁园春》。这个国舅窦宪就是之后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歼敌一万三千,俘虏无数。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命班固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功同霍去病的窦大将军。


城市的变迁-济源

三国-魏


三国时,济源境内设有轵县、波县、沁水县,属魏国司州河内郡。


城市的变迁-济源

西晋


西晋时,废波县,济源境内有轵、沁水二县,属司州河内郡。


城市的变迁-济源

北朝-魏


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北朝时期属北魏。北魏后分为东魏和西魏。济源东部属东魏,境内有轵、沁水二县。西部属西魏,境内设有邵郡。辖苌平县。北周和北齐分别替代西魏、东魏后,沁水县并入轵县,改苌平县为王屋县。属河内郡,郡治野王。


城市的变迁-济源


隋开皇十六年 ,析轵县北置济源县,属怀州,大业三年属河内郡,济源县之名从此始。


城市的变迁-济源


唐代,济源一带政区变化较大,屡建屡废,曾属东都都畿道河南府。唐末,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其中济源属孟州,王屋、河清属河南府。五代沿袭唐末划分。


城市的变迁-济源

北宋


北宋时期,济源全境属京西北路(路治西京洛阳),孟州,州治河阳县(今孟县南),今济源区域内设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


城市的变迁-济源


金时期,济源被金攻占,隶河东南路(路治平阳府临汾县)孟州(州治河阳县),设济源、王屋二县。


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属中书省怀庆路(路治河内县)孟州(州治河阳县)。


城市的变迁-济源


城市的变迁-济源

明洪武初,仍属孟州,洪武十年降州为县,河阳县称孟县,济源县从此直属河南怀庆府,府治河内县。

城市的变迁-济源

清沿袭明朝行政划分,隶河南怀庆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济源   沁水县   沁水   晋国   孟州   河内   济源市   东魏   园田   西魏   南阳   河南   遗址   境内   公主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