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大同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大同可以说是除了太原以外最有名的山西城市了,曾经的山西第大二城市,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大同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孙中山先生的天下大同,大同曾经的名字云中,更是美得不像话。大同是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号称中国煤都。


城市的变迁-大同

旧石器时代

大同在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许家窑人,中国的早期智人(见智人)化石。出自山西阳高和河北阳原交界的许家窑村附近。距今约10万年。许家窑人化石有头骨碎片、上颌骨和牙齿约20件。其头骨骨壁的厚度、牙齿粗大和嚼面复杂的程度都像北京人。但更多的特征与早期智人相同。用厚石片加工成的龟背形状的刮削器、细小石器和石球,成了许家窑文化的象征。大致说来,许家窑文化多小型石器,类型较多,有些石器精巧复杂,是细石器的母型,小型刮削器占绝大多数,很明显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发展而来的。许家窑遗址中出土了以数吨计的动物骨骸,却没有见一具完整的动物遗体。作为早期智人的许家窑人已经具有了更大的战斗力,野兽们都成了他们的口中食和身上衣了。


城市的变迁-大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桑干河上游流域及其支流御河、十里河、浑河、南洋河、壶河流域,以及附近的唐河上游流域,都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迄今发现遗址54处。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有高山镇遗址、册田遗址,这是两个出土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别位于十里河南岸、桑干河南岸。此外,还有云冈南梁遗址、马家小村遗址等。


城市的变迁-大同

战国-赵


夏商无考,仅有传说。(唐)尧帝封羲和氏子为北岳长老,其二子和叔来宅。《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古平国也是大同旧称平城这个名字的来源。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古代国的范围大致在大同与河北蔚县之间。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据《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大同至内蒙古河套一带,春秋时为林胡活动之地。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代郡始。


城市的变迁-大同


秦行郡县制,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其时见于记载的城有:平城、代、善无、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马邑等。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大同市区范围设平城县,属雁门郡管辖,雁门郡郡治善无,在今右玉县西北威远镇古城村一带。


城市的变迁-大同

西汉


西汉沿袭秦制,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沿所善无,平城县为东部都尉治。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所代县。


城市的变迁-大同

东汉


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为雁门、代郡之地。建武中,卢芳之乱,沿边八部并废,徙雁门、代郡之民于常山关、居庸关东。建武二十七年(51)复置雁门郡,郡治由善无移至阴馆,善无改为定襄郡郡治。代郡郡治移至高柳县。


城市的变迁-大同

十六国-代


汉末天下大乱,陉北之地弃为荒徼,三国时大同大部分地区为乌桓、鲜卑所据。仅灵丘属冀州中山国,平舒(今广灵县西部)属幽州代郡。晋时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建兴四年晋愍帝投降前赵,正式进入十六国时期。大同地区一直在拓跋氏的管辖之下,代国为北魏前身。


城市的变迁-大同

北朝-魏


城市的变迁-大同

北朝-魏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魏孝文帝迁都后,大同属恒州代郡,州郡同治,均为平城。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北周代西魏后,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城市的变迁-大同


隋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开皇五年(585)置代州总管府。


城市的变迁-大同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621)平刘武周,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门郡之灵丘别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云州治云中,辖县云中。蔚州治兴唐,辖兴唐、飞狐、灵丘。朔州治善无,辖善阳、马邑。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以雁门山、龙首山南北呼应为名,置应州。


城市的变迁-大同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相会于云州东城,易袍马为兄弟,因取“怀想仁人”之义,改名怀仁县;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析蔚州兴唐县设置广陵县(今广灵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清泰三年(936),叛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判官司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长达433年,使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后晋天福二年(937),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统2州7县。


城市的变迁-大同


金完颜宗翰攻占大同府后,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金皇统元年(1141)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


城市的变迁-大同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县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


城市的变迁-大同


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沼白关城。洪武八年(1375)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


城市的变迁-大同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廷派恭顺侯吴惟华攻大同,姜瓖将驻大同李自成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1648)姜瓖降而复叛。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献姜瓖人头的杨振威等23人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府县才复还故址,从附近移民逐渐复兴。顺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总督,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总督,并入雁门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契丹   西京   朔州   河东   大同县   州牧   智人   灵丘   后唐   新石器时代   顺治   山西   石器   遗址   中国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