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这一篇起,开启山西篇。山西的标签很多:晋善晋美,表里河山,北方唯一的方言-晋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晋商。壮美的山川,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辉煌的古代文明。老陈醋,刀削面,煤炭......从标签里很难感受到现代的元素,也反映了山西略显落寞的今天。

开篇先说太原,一个敢叫自己龙城的城市。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旧石器时代


“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古交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群,大部分分布在汾河南侧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1公里滨河地带的台地上。古交遗址是汾河流域除丁村遗址外的又一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遗址群既有如王家沟等以大型砍砸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也有古钢、长峪沟等以三棱大尖状器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既有以石千峰为代表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还有以凤凰崖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造场。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太原市范围。晋源区的义井文化遗址,考古学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4000年至5000年。这里先后发现的3个窑穴都呈圆形,口小底大,里面充填着灰土、陶片、石器等物品,是人们贮藏东西的仓库;被发现的墓葬中有一个装在陶罐中的儿童骨架,是当时人死以后“瓮棺葬”的实例。阳曲县的思西遗址位于阳曲县泥屯镇归朝村于思西村之间,泥屯河东岸台地上。有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黑彩弧线三角纹钵残片、仰韶文化夹砂红陶素面罐口沿及泥质褐陶尖底瓶口沿残片、龙山文化晚期夹砂灰陶绳纹鬲足和泥质灰褐陶素面磨光双腹钵残片、夏代泥质灰褐陶素面葫芦瓶口和泥质灰陶鬲足,文化传承无断代。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太原最早的建城史可追溯到五帝颛顼时代,台骀,少昊后裔, 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治水时间早于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因台骀成功治理汾河水患,故受到颛顼嘉奖而将其封于汾川,被后世尊为汾水之神, 并受到当地沈、黄、蓐、姒四国的祭祀。 台骀祖父为张挥,发明创造了弓,为张姓始祖,故台骀也叫张台骀,被尊为张姓第三世祖。唐尧时代,《帝王世纪》载:尧始于唐,后徙晋阳(尧城当时属晋阳管辖)及为天子都平阳。《尚书古文疏证》载:尧为天子,先都晋阳,后迁于平阳,晋阳城也是传说中的夏都之一。夏王孔甲削刘累的御龙氏称号,收回其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人暨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于豕韦的刘氏族人驱逐出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孔甲又灭其祖先的祁姓唐国,余众四散,一支余众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商代,太原区域仍为北唐国范围。成汤建立商王朝后,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灭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的就是太原附近的“北唐国”。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西周


西周时期,北唐国依旧存在。《逸周书·王会》:“北唐以闾。”孔晁注:“北唐,戎之在西北者。”《穆天子传》注引《竹书纪年》云:“北唐之君来见,献一骊马是生騄耳。”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春秋


春秋时期,晋灭北唐国,改为晋阳邑。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廧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全部并入晋国版图。春秋末期,晋公室势力渐弱,智、韩、魏、赵、范、中行氏六卿专权。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向邯郸大夫赵午索取卫国贡献的五百户人口,准备迁入晋阳(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赵午虑及与卫国的关系,迟疑延宕,为赵鞅所杀。赵午之子赵稷联合范氏、中行氏围攻赵鞅。史载:“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阳虽为晋国城邑,实则已为赵氏占据,成为日后立国根本。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战国


战国时期属赵,公元前403年,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即赵烈侯,初都晋阳,后迁至邯郸。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公元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今阳曲黄寨东)等三十七城,太原地区属秦。次年,于晋阳置太原郡,为太原设郡之始。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晋阳叛秦,蒙骜再次率兵平定,复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设在晋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周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制度,改设郡县,以郡统县。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辖三十七县,治所晋阳。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西汉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项羽分封诸侯国,徙魏王豹于河东,为西魏王。分原赵国地为二,以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县);以赵歇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县境内)。旧志载,此时太原地属赵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汉,旋复降楚。汉将韩信灭魏豹,平定魏地,仍设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太原地属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汉改周封诸侯、秦设郡县的制度,推行郡国并行、以郡国统县的建置。六年(前201年),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徙韩王信(韩襄王之孙)为韩王,都晋阳,以防备北方匈奴族南下。是年,韩王信上书,以晋阳距边境较远,移国都于马邑(今朔州市)。不久,韩王信叛汉,降于匈奴,引匈奴冒顿单于共击太原,曾到达晋阳城附近。十一年(前196年),汉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今阳高东),平定代地。汉以韩国地改置代国,封皇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刘恒二年(前178年),分代国为代、太原二国,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太原国辖原太原郡故地。四年(前176年),徙代王刘武为淮阳王,合代、太原二国为代国,以刘参为代王,都城仍设在晋阳。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 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辖二十一县,治所晋阳。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监察太原、上党、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九郡。太原郡仍领二十一县,郡治所设在晋阳。终西汉之世,并州及太原郡辖境、治所均无变化。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东汉


东汉建武初,整顿建置,废除新莽时的建置及郡国、县名称,恢复西汉旧称;仍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仍监察太原等九郡,州、郡治所仍设在晋阳。建武二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经西汉末年的战乱,户口锐减,官职繁多,建武六年(30年)六月诏令全国并省四百余县。西汉太原郡二十一县中,废去菱人、汾阳二县;划广武、原平二县属雁门郡,上艾县归常山国。建武十四年(38年) 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治所未变。东汉太原郡辖晋阳、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京陵、阳曲、大陵、祁、虑厩、阳邑十六县。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三国-魏


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建安三年(198年)又为袁绍占据。袁绍以甥高干领并州牧。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征伐高干,并州及所辖太原郡地归于魏。建安十八年(213年),魏为了扩大势力范围,省并州,合并其地于冀州,太原郡县属冀。建安二十年(215年),分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后又分东部地置乐平郡。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后又废国复置郡。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及新设置的新兴、乐平六郡。并州、太原郡治所皆在晋阳。三国魏时,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盂、祁、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十二县。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西晋


西晋时期,沿魏并州建置未改。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并州刺史部统太原国、西河国及上党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六郡国。太康五年(284年),废太原国,改置为郡。西晋之世,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十三县。州刺史部、太原国、太原郡治所皆设于晋阳。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前秦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人刘渊于左国城. (今离石东北)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前赵不断劫掠并州郡县,加之并州于光熙元年(306年)发生饥荒,郡县难以自保,州刺史司马腾率众万人于冀州就食,号“乞活”。永嘉元年(307年),晋以刘琨为并州刺史、领匈奴中郎将。前赵嘉平二年(晋永嘉六年,312年),刘聪派子刘粲,乘刘琨领精兵出防雁门乌丸族反叛之机,袭破晋阳,太守高乔以城降。四个月后,刘琨在代公猗卢配合下收复晋阳。经此一战,晋阳城池残破,军民逃散。刘琨留部将箕澹、段繁戍守晋阳,自领兵移驻阳邑(今太谷),招集亡散。麟嘉元年(晋建兴四年,316年),前赵将军石勒攻打乐平(今昔阳),刘琨率全部精兵救援,途中被石勒设伏兵击败,全军覆没,并州震惊二留守晋阳的东晋司空长史李弘以城降石勒,太原地为前赵所占据。光初二年(319年)冬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太原地归后赵。后赵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属并州刺史部辖领,都晋阳。后赵永宁元年(350年),冉闵灭后赵,并州为后赵刺史张平所据。为图自保,张平先以并州六郡依附前秦苻坚,不久降前燕,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又降晋,皆被授以官职。张平的反复无常,不但未能自保,反而为并州引来连年战火。前燕光寿二年(358年),燕王慕容儒遣司徒慕容评讨伐张平,并州各郡县纷纷投降。张平率三千兵众弃晋阳逃往平阳(今临汾),复请降燕。太原地区为前燕据有。建熙十年(东晋太和四年,369年),东晋派大司马桓温伐燕。前燕主慕容晡,以割地为条件,求前秦苻坚援救。及桓温被击退,日书违约。苻坚大怒,次年遣将军王猛、杨安率步骑六万,兵分两路伐燕。九月,挖地道攻克晋阳,太原地又落入前秦之手。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苻坚亡。并州刺史王腾迎苻坚庶长子苻丕入晋阳,于太安元年(385年)即皇帝位,以晋阳为都。次年,苻丕率兵与西燕慕容永战于襄陵(今襄汾境内),兵败被杀,太原地区又为西燕所据。后燕建兴九年(394年),慕容垂遣龙骧将军张崇攻晋阳,西燕守将弃城而逃,太原地复为后燕所得。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北朝-魏


南北朝时期,太原历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八月,道武帝拓跋硅率兵四十万南出马邑(今朔州),越勾注山(今代县境内),大举征伐后燕。九月占领阳曲,据西山居高临下威胁晋阳。后燕并州牧、辽西王李农大惧,弃城夜遁。太原地归属于北魏。北魏仍置并州,领太原、上党、武乡、乐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宣武帝灵皇后奉三岁的元钊即帝位于洛阳。四月,太原王尔朱荣拘灵后及幼主元钊沉于黄河,杀公卿百官一千三百余人。九月,尔朱荣入朝被洙,其从子尔朱兆自汾州入据晋阳,于建明九年(530年)奉并州刺史、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帝,仍都洛阳。晋阳落入尔朱氏之手。普泰元年(531年)七月,北魏晋州刺史高欢率兵北讨尔朱兆。尔朱兆大掠晋阳,退守秀容(今忻州西北)。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而定居。次年正月又追击尔朱兆于赤谷共岭,兆自缢死。太原地复归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并由洛阳迁都邺城,以邺为上都,以晋阳为下都。北齐代东魏,于晋阳置并州尚书省,为别都,与邺都分治政事。仍置太原郡,治所龙山,辖七县。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年)冬十月,大举伐齐,十二月到达并州晋阳。北齐齐王留从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自返邺城。高延宗于晋阳僭帝位,改元德昌。次年二月,晋阳被周兵攻破,延宗被擒,并州入于北周。北周遂于晋阳设置并州总管府,又设并州宫及六府(冢宰府、司徒府、宗伯府、司马府、司寇府、司空府),视晋阳为都城。十二月,又废并州宫及六府。并州总管府领太原、乐平二郡。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北周制度,设并州总管府于晋阳,以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二年(582年),废总管府,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杨广为尚书令。九年,又改置总管府。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废总管府。三年(607年),废州设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十五县。隋季陵迟,寇盗充斥,大业十三年(617年),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抚慰大使、太原留守、领晋阳宫监。李氏遂起兵晋阳,一举而灭隋。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设并州总管府,治所晋阳,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旋又分隋阳直县地先后置抚城县、乌河县(今阳曲凌井店),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划榆社县属韩州。武德二年(619年)九月,鹰扬校尉刘武周据马邑作乱,并州总管李元吉惧,逃奔长安,太原地区一度被刘武周占据。三年(620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并州复定。随之废并州总管府,改置并州。析阳直县地置汾阳(今太原北部阳曲镇);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以文水属汾州;以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并州辖县缩减为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并州总管府于晋阳,其年改为上总管府,领辖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五年(622年)又改为大总管府。六年(623年)割文水县属并州;又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并州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并废阳直县,以其地析置罗阴县(今阳曲洛阴),改汾阳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汾州。贞观元年(627年),因州县民少官多,李世民思革其弊,对州县大加并省。并州所属的乌河县省人盂县,罗阴县省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并州。其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并州属河东道。八年(634年),废受州,划寿阳、盂、乐平、石艾四县及侨置阳曲县境内的顺州燕然县属并州。十四年(640年),又废燕然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于晋阳置北都,仍兼督府。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罢北都。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复置北都。按唐制,都城所在地称府,非都城所在地称州,因改并州大都督府为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北京,同时改石艾县为广阳县。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罢晋阳京都称号,次年又复北都之称。开元盛世之时,太原府治所晋阳,领辖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先天二年即713年析置卢川县于今古交炉峪口,开元二年即714年省)、阳曲十三县,终唐季而未改。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五代十国-北汉


五代时期,朱温建立后梁。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镇守太原,仍奉唐天祐年号不改,并自行置并州太原府。次年,李克用卒,子李存勖嗣晋王位于晋阳。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以太原为西京。十月灭梁,复称太原为北京。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番汉马步总管石敬瑭,在契丹帮助下称帝于晋阳,建国号晋,史称后晋。割雁门以北及幽州等燕云十六州地于契丹。同年,后晋迁都洛阳,以晋阳为北京,置太原府。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北京留守、太原节度使刘知远于晋阳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沿后晋称晋阳为北京,仍设太原府,治所晋阳。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汉枢密使、邺都留守郭威灭后汉,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年,后汉刘知远弟刘崇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据太原称帝,仍袭汉号,史称北汉。废北京及太原府建置,改置并州。北汉据守晋阳,先后与北周、北宋抗衡二十八年。北宋曾两次进攻晋阳,皆无功而退。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兵亲征北汉。四月,北汉帝刘继元以晋阳城降宋,北汉遂亡。赵宋深恨晋阳人民负固顽抗,便下令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紧州,即四等州)军事,移州治所于榆次;废晋阳县,于汾河东新置平晋县;撤销太原县并入榆次县;割交城县隶属大通监;以广阳、乐平二县属平定军。七年(982年)二月,因榆次“地非要会”,将治所迁至唐明镇(今太原城区内)。淳化四年(993年),效法唐朝制度,分全国为十道,太原属河东道。至道三年(997年),又改分全国为十五路,太原属河东路。因太原地区北近辽,西隔河近夏,于太原设河东经略使、安抚使。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元丰元年(1078年)置为次府,大观元年(1107年)又置大都督府,领辖阳曲、太谷、榆次、寿阳、孟、交城(宝元二年即1039年自大通监析出)、文水、祁、清源、平晋(熙宁三年即1070年,曾废人阳曲;政和五年即1115年复置)十县,大通、永利二监。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大举南下攻宋。次年九月攻陷太原,地人于金。其年攻陷宋都汴粱,掳徽宗、钦宗,遂亡北宋。仍称太原为府。天会六年(1128年),分宋河东路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所设于太原。改太原府为并州太原郡河东总管(简称太原府)。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元将木华黎伐金,攻陷太原,遂废除金朝建置,置太原路总管府,治所阳曲(在今太原城区)。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国号为元。二十七年(1290年),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置。山西、河北、山东三地二十九路地处腹里,直属中书省辖领。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发生地震,长达年余。因此,九年(1305年)颁诏改太原路为冀宁路,仍属中书省。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明初,改冀宁路为太原府。洪武二年(1369年),沿袭元朝制度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又于洪武三年(1370年)置太原都卫,八年(1375年)改为山西都指挥司,管领卫所番汉诸军。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辖领府、“州、县,管理民籍,治所皆在阳曲(今太原市城区)。


城市的变迁-龙城太原


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同时保留冀宁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阳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太原   阳曲县   寿阳   郡县   太谷   乐平   河东   后赵   阳曲   刺史   山西   总管   次年   元年   遗址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