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忻州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汉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诞生有杨家将、元好问、白朴、徐继畲、阎锡山等历史名人。忻州素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的美誉,北路梆子、二人台、挠羊赛是忻州文化的传统品牌。以五台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在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边塞古战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是现存物证,历史上为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战争、交往、融合的地方。忻州市是晋察冀、晋绥两大革命根据地中心腹地,也是高君宇、续范亭、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乡。


城市的变迁-忻州

旧石器时代


山西境内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始于忻州,1929年在忻州地区偏关、河曲、保德与陕西榆林之间的黄河河谷地带发现了19个旧石器地点,其中分布于山西境内的旧石器地点就有10处,分别是位于静乐县的贺风及高家崖村、保德县的芦子沟和与河曲县交界处的火山村和巡检司、中阳县的许家坪村和大宁县的午城镇及下坡地等。石器均选用石英砂岩砾石制成,色蓝而质硬。石器制作技术较为简单,器类为宁夏水洞沟遗址中常见的器型,可见忻州地区与河套地区在区域上的关联程度。


城市的变迁-忻州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原平峙峪、五台阳白、忻州游邀和保德的土崖塔等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滹沱河、黄河、汾河及其支流的两岸和台地上。

夏商无考,为北方部族的活动区域,已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商业贸易能力,军事组织较严密。游邀遗址位于忻州市忻府区东南约10公里处的游邀村南,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遗址发现的遗物里以陶器为大宗,此外,还出土有石斧、铲、锛、纺轮和骨锥、镞、笄及卜骨等。游邀晚期遗存明显区别于龙山文化而近于二里头文化或东下冯类型文化,无疑已进入夏代纪年,并且可以认为是山西中北部进入夏代纪年最早的文化遗存。林遮峪遗址位于保德县城西南35公里的黄河岸边,遗址内共发现青铜器30件,有食器、酒器、车马器、兵器等。此外还有玉石器、金弓形饰品和最为珍贵的109枚金属铜贝,是典型的商代晚期遗址。这里所发现的青铜器,既有北方青铜文化草原风味的器物的共同特征,又有中原商周青铜器物的共同特征,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从这一遗址大的区域如石楼、柳林和绥德发现来看,都比较零散,往往仅两三座,成群的墓地很少,出土的随葬品也多见于上述的各类青铜器,很少出土陶器。这一考古现象说明,这里的人们生活方式尚处于居所不定,流动性较大,正是郭沫若所考证的商周时期活动于中国北方的鬼方等部族方国的社会生活是游牧经济的佐证。


城市的变迁-忻州

战国


春秋前期为狄戎所居。公元前457年,晋大夫赵襄子率军过石岭关,出雁门关,伐灭代国,在忻州东半部设立县邑。晋悼公十一年(前563年),晋荀偃、士匄帅师灭今山东省境内的诸侯偪阳(古偪阳国之都。在今山东枣庄市南。偪阳为妘姓国,祝融的后裔,始封君为祝融之孙求言。夏商时期有存,周时相沿。)之国,灭偪阳国后,将偪阳的土地给了宋国,俘虏偪阳国君回晋国,将偪阳国的坛姓族民迁到今繁峙县霍人之地,在霍人之地置霍人邑。公元453年晋国分裂,魏、赵、韩三家分晋,忻州属赵国,相邻的戎、狄有林胡、楼烦两个游牧部族。战国属赵,晋阳邑辖,不久析晋阳置狼猛。晋三分后,部分地区为林胡楼烦王所据。公元前333年,赵肃侯出击驱林胡、楼烦,修筑了西起保德黄河岸,经兴县、岚县、岢岚、五寨、宁武等地向东延伸的赵国长城。赵武灵王元年(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起兵逾黄花岭,驱逐林胡楼烦王,复置楼烦郡。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王齿乞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则在其辖境。


城市的变迁-忻州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代县始建县,名曰广武县,狼猛邑属太原郡。


城市的变迁-忻州

西汉


汉属太原、雁门、西河等郡,析狼猛邑置阳曲县(今定襄县东),属太原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封其次子刘恒为代王,太原郡改为代国。西汉设有定襄郡,郡治成乐,大部分在内蒙古区域。


城市的变迁-忻州

东汉


东汉时南匈奴归附,忻州为匈、汉杂居之地,分属西河、雁门、太原郡。东汉末年,曹操消灭袁绍后,曾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将并州归入冀。不久着手“迁聚塞下流民”;于建安二十年南移阳曲县于太原界,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属新兴郡,治所在原平,即今忻州市。与此同时,将原在内蒙包头市西北、下辖九原等十县的五原郡撤并为一个九原县,移治所于忻州城。不久新兴郡治所也迁于此地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曾将迁入并州腹地的匈奴分为五部,部酋均以帅称之。


城市的变迁-忻州

三国-魏


三国魏时黄初元年(220年),雁门郡南度勾注,由阴馆县迁置广武县城,故治在今代县境。新兴郡郡治九原。忻州西部为羌胡地。


城市的变迁-忻州

西晋


西晋分属雁门、新兴、太原郡。元康中年改新兴郡为晋昌郡。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司马炎改五部帅位五个都尉,诏令南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生于岚县的刘渊为北部都尉,占据新兴郡一带,九原县自然在其下辖;晋明帝永兴元年(304年)刘渊称汉,并州之地则几乎尽其所有了;


城市的变迁-忻州

北朝-魏

东晋后期政权更迭,新兴九原县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占据(316~394年);北魏在芝郡村建平寇县(属新兴郡),在三交镇建三会县(属肆卢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初年于肆卢县置肆卢郡。公元38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硅建都平城后,形成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这时,佛教兴盛,以五台山为中心的佛教文化达到鼎盛。北齐废永安、永定、新安、建安、广安、广宁、神武、齐、吐京诸郡,改武州为北灵州,寻废,改廓州为北显州。北周废繁峙、太平2郡及北显州。大象元年(579年)肆州治徙今代县境。


城市的变迁-忻州

隋开皇元年(581年)复置新兴郡。隋开皇五年(585年),废雁门郡,并改肆州为代州,开皇十八年,又以广武县名犯太子杨广讳,改称雁门县。大业初年,改代州为雁门郡,郡治雁门。隶属冀州。忻州分属马邑郡、楼烦郡、雁门郡。


城市的变迁-忻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兴郡为忻州,改雁门郡为代州,建都督府。唐末于楼烦郡故治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后废。五代,后唐改武州为毅州,后废。北汉于今繁峙县境置宝兴军,乾佑五年(952年)于今宁武县境置宁化军和固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于雁门县置静塞军,故治在今代县境,寻废。


城市的变迁-忻州


北宋废宁化军和宝兴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废固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于岚谷县复置岢岚军,于宁化县复置宁化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于今静乐县境置静乐军。辽重熙九年(1040年)复于今五寨县境置武州,于今偏关县境置宁边州。宋熙宁三年(1070年)废宪州,熙宁十年(1077年)复置。政和五年(1115年)改宪州为汾源郡。


城市的变迁-忻州


金天会六年(1128年)于雁门县置震武军,后废。天德三年(1151年)改汾源郡为管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岢岚军、保德军、火山军、宁化军均升为州。金贞佑三年(1215)升繁峙县为坚州,属太原府。


城市的变迁-忻州


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升崞县为崞州,故治在今原平市境。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废岢岚州,并宁化州入管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睟州废入保德州。元至元四年(1338年)宁边州废入武州。武州属大同路,其他属冀宁路。


城市的变迁-忻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武州,改崞、代、坚、台4州为崞、代、繁峙、五台4县,三年改管州为静乐县,七年改保德州为保德县,新设神池堡。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于代州置雁门道。嘉靖中年改雁门道为雁平道,明末废。


城市的变迁-忻州


清康熙十年(1671年)复置雁平道。雍正二年(1724年)升忻、代、保德3州为直隶州。忻州地区分属保德州、太原府、宁武府、忻州、代州。清末废雁平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忻州   开皇   宁化   宁武   保德   忻州市   建安   岢岚   繁峙   县境   太平   太原   北魏   元年   遗址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