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邯郸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邯郸为赵国都城,魏县为魏国都城;汉代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汉末曹魏在临漳建都,先后为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北宋,大名府成为北宋陪都;清代,大名府为直隶省第一省会。“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


城市的变迁-邯郸

新石器时代

上古传说中,人类始祖女娲就在涉县古中皇山 (娲皇宫)抟土造人、炼石补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启农业文明的新纪元。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陶盂及陶支架、石磨盘及磨棒。距今约8000年至7600年前,与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村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磁山文化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世界上粟、家鸡的最早发现地。把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


城市的变迁-邯郸

夏无考,邯郸城邑,肇起于殷商。商代建都于邢(邢台),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为畿辅之地。《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证实邯郸城至少已有3100年的建城历史。


城市的变迁-邯郸

春秋

春秋时期逐步为晋国所辖,城邑遍布。定公十年,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邯郸为复姓,一说邯郸得名就是邯郸氏的封地。邯郸此时为邯郸邑,寒氏邑即为五氏邑。(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六月癸卯,晋国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


城市的变迁-邯郸

战国

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430年,魏文侯把魏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今魏县旧魏县村),并以邺城(今临漳)为陪都。魏文侯七年(前439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


城市的变迁-邯郸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郡治。鸡泽属巨鹿郡。


城市的变迁-邯郸

西汉


西汉,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五大都会盛名。邯郸城属赵国,为赵国都。现在邯郸地区分属赵国、广平郡,魏郡。鸡泽在西汉初为广平县地,属巨鹿郡。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属广平郡。征和二年(前91年)更隶平干国元五风二年(前56年)属广平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因邺地曾是魏地,所以以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元城县。


城市的变迁-邯郸

东汉

东汉废广平郡,划归巨鹿郡,其余沿袭西汉行政划分。东汉末年,曹操于邺城建都。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著称于世,并修建了铜雀台、金凤、冰井三台。


城市的变迁-邯郸

三国-魏

三国属魏冀州,重置广平郡,赵国范围缩小,邯郸大部分属于广平郡,郡治曲梁县。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阳平郡,馆陶县属阳平郡,馆陶城同时为阳平郡、馆陶县治所。邺县为魏郡郡治。


城市的变迁-邯郸

西晋

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仍为魏郡郡治。广平郡郡治迁至广平县,阳平郡郡治由馆陶迁至元城县,属司州。


城市的变迁-邯郸

北朝-魏

十六国时期以及南北朝时期,邺城(今临漳)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魏都临漳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前后历时364年,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北魏置邺县,属相州魏郡。东魏置临漳县。北齐、北周至隋,分置邺县,临漳县,隶属相州。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分阳平郡置毛州,馆陶县遂属之,馆陶城同时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曲梁县省入广年县(治所今河北省永年县故城村),广年县县治移至曲梁(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称为广年县。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贵乡县,后又省。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分馆陶西界复置贵乡县。此时,元城、贵乡、魏县均属魏尹。北齐天保七年(568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入贵乡县。


城市的变迁-邯郸

隋分属魏郡,武安郡,武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阳平郡入毛州。隋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废毛州,次年魏州改属武阳郡。魏郡郡治迁至安阳县,武安郡郡治永年县,武阳郡郡治贵乡。隋末窦建德把广府作为夏的都城,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农民起义军政权建立的都城之一。


城市的变迁-邯郸

唐分属洺州,相州,魏州。洺州州治永年县,相州州治安阳,魏州州治元城县。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割魏州之馆陶、冠氏、堂邑,贝州之临清、清水复置毛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毛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魏州改为魏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魏郡复为魏州。唐建中三年(782年),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公元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为黄河以北中心城市。公元923年,李存勖在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


城市的变迁-邯郸

宋代,分洺州置磁州,邯郸地区分属河北西路磁州、洺州、相州,河北东路大名府。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府。当时大名府人口多达百余万,后来被淹没,现在的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城市的变迁-邯郸


金朝,设大名府路,大名为路,府,县同治。邯郸地区分属河北西路磁州、洺州、相州,大名府路大名府。


城市的变迁-邯郸

元属中书省,邯郸大部分地区属广平路,路治永年县,临漳县属彰德路。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馆陶县属中书省东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遥属濮州。


城市的变迁-邯郸

明代,邯郸县属京师广平府。武安,涉县,磁州,临漳属河南彰德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临漳县城毁于漳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县治移至理王村(今临漳县城)。馆陶属山东东昌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废县,不久即复置,仍属东昌府;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更隶临清州。


城市的变迁-邯郸

清代,磁州划归广平府,直隶广平府仍治永年县。武安,涉县,临漳仍属河南彰德府。馆陶、丘县属山东东昌府,大名府曾为直隶总督所在地。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邯郸   大名县   临漳   涉县   馆陶   永年县   巨鹿   广平   武安   都城   魏县   阳平   北齐   公元   大名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