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朔州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朔州,位于桑干河上游,南扼雁门关隘,平均海拔1000米,寒来暑往,四季分明,是全国避暑胜地和京津地区避暑休闲的“后花园”。历史上先后涌现出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明朝宰相王家屏等一批杰出人物。马邑古道、西口要塞,形成了朔州商贸的特殊通衢。朔州不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争战的要地,也是历史上“和亲”、“附汉”、“迁徙”和互通关市的通道。其中马邑古道南延北伸,形成了中原通往大漠以至中亚、波斯和欧洲的交通大动脉,更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相互商贸、相互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素有“带水环山、首附朔郡、北控塞口,第一要冲”的杀虎口,也成了称雄商界600多年的晋商通往大漠、北欧等地的重要通道。民间广为流传的走西口、走的就是杀虎口。


城市的变迁-朔州

旧石器时代

朔州峙峪遗址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息。峙峪人,在朔城区峙峪村附近发现的。遗址发现有人类枕骨化石一块,野马、野驴、水牛、羚羊、披毛犀、虎、狼等脊椎动物化石5000多件,骨器和细小石器3万余件。其中石箭镞的出土,说明峙峪人已经发明了弓箭,这是人类改进工具增强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标志。峙峪人是许家窑人的后代,他们在体质形态上,已经和现代人相似,社会组织上,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城市的变迁-朔州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人类活动的重点场所之一鹅毛口古石器打制场遗址,位于朔州市怀仁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鹅毛口村北,距今已万余年,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史前大型石器制造场。鹅毛口古石器打制场遗址的发现,也为我国黄河流域早期氏族人类生活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唐虞夏商时期,为古老游牧民族属地,朔州境内活动的东边主要是土方,北边主要是鬼方。《中国民族概论》记述:“从商代起,‘戎’、‘狄’(翟)的成为我国北部和西北地区部落的代表。”土方和鬼方自然属于戎狄的范围。这些戎狄方国经常骚扰掠夺中原。商朝为巩固统治,长期与之斗争,商王武丁时征服了土方和鬼方。据史载武丁时征服的方国部落有40多个,其中北方的土方和鬼方是主要征讨对象,《易》卷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商朝属国周部族首领季曾经商王同意,远征并大败鬼方。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又据殷墟卜辞可知,鬼方酋长自武丁时就参与商朝的祭祀、征伐、掳掠羌人等活动,说明当时强大的鬼方已被商人征服,成为商王朝控制的方国。而土方经武丁时出兵讨伐后,卜辞中很少见到其活动的记述,土方人不是归降了商王朝,就是被赶走了。商王武丁、武乙时征讨鬼方、土方的结果,是大大开拓了商朝北方疆土,囊括了今朔州地区。周为林胡娄烦所居,战国时,归入赵国的版图。楼烦国约在春秋之际建国, 到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赵武灵王萌生了向楼烦等部落学习,推行“胡服骑射”的构想。


城市的变迁-朔州


秦时置雁门郡,治善无(今右玉县)。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在朔州之地筑城驯养战马,城名马邑。这是朔州地区出现的最早城镇。


城市的变迁-朔州

西汉


汉高祖七年(前200)改太原郡和雁门郡为韩国,派韩王信从晋阳移都马邑。后除国,属并州雁门郡,郡治仍为善无。前127年,汉将卫青“略河南地”,赶走楼烦王,在河套置朔方郡。从此,楼烦国和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退出了朔州地区,留下了一堆地名。如今太原市下辖娄烦县。


城市的变迁-朔州

东汉


东汉时,善无改为定襄郡郡治,雁门郡移治阴馆县。东汉末大乱,人民逃亡,大部分县撤废。


城市的变迁-朔州

三国-魏


三国,朔州地区大部分归属羌胡,仅剧阳、汪陶、阴馆保留。雁门郡范围缩小,郡治移至广武。


城市的变迁-朔州

西晋


西晋时,仍为雁门郡,郡治广武。西晋后期,将峪岭(今雁门关)以北各县民撤往岭南,以北归代王拓拔猗卢,代为北魏前身。


城市的变迁-朔州

北朝-魏


十六国朔州地区属代,短暂时期属前秦,前秦灭亡后仍属代,后代改称魏。北魏时属畿内地,置桑乾郡(今山阴东)、繁峙郡(今应县东)、马邑郡。后分属恒州(州治平城,今大同)齐平郡、桑干郡、善无郡。北魏时初设朔州,不过最初的朔州大部分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朔州州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将朔州治从盛乐迁到马邑西南。北齐天保八年(557年)改马邑县为招远县,为朔州治。北周升朔州为总管府。


城市的变迁-朔州


隋废总管府,改为马邑郡,辖鄯阳(原朔县)、开阳(朔城区南部)、神武(山阴、应县境)。


城市的变迁-朔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马邑为朔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朔州为马邑郡。唐初,在马邑郡置大同军节度。大同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山西大地上,却指的是今天的朔州。会昌三年(843年),改为大同都团练使,领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县)、朔(今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年),重置大同节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唐末置金城县,故治在今城关东5千米,后徙治天王村,即今城关。五代时,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应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区西影市寺林东)。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后唐天成元年(926)于应州置彰国军。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朔州、寰州、应州割让给契丹。


城市的变迁-朔州


后晋天福元年(936)入于辽,朔州为顺义军节度,应州为彰国军节度,统属西京道。辽统和四年(986)宋大举攻辽,潘美、杨业北出雁门,曾短暂收复寰、朔、应、云四州。辽兴宗皇后萧氏,其祖为兰陵人,应州是她的出生地。生三子,长子耶律洪基,即后来的辽道宗,应县木塔的兴建就是她一手操持主办。金灭辽后,行政区划未变,西京道改称西京路。


城市的变迁-朔州


元隶中书省,山西道,大同路。


城市的变迁-朔州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明洪武25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


城市的变迁-朔州


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朔州   应县   山阴   天保   西京   节度   商朝   中原   西晋   鹅毛   土方   元年   石器   遗址   地区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