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济南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地图文档的整理工作进入到了山东篇,依然是省会开篇。济南,别称泉城,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华北平原东南部边缘,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济南八景闻名于世,是拥有“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的旅游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城市的变迁-济南

新石器时代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三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联系。通过对古人骨DNA的研究,龙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并且只含有O3和子类型O3e,没有其他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到2014年的汉族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龙山人。

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有两个说法,其一历山即济南市历下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其二历山位于山西运城市垣曲县,主峰为舜王坪,在垣曲县以古负夏(今历山镇同善村)为中心,围绕虞舜传说形成了一个密集性虞舜文化圈,舜帝陵在山西运城市盐湖区鸣条岗。关于舜的说法,《孟子·离娄》下篇:“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较为普遍的说法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渔猎于雷泽(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东南),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县)一带经商做生意。我个人的解读,舜生于姚墟,在雷泽学习渔猎,在黄河之滨学习制陶,在顿丘学习经商,在济南历山学习农耕。掌握了各项先进技能,又品德高尚,被尧帝征召,在尧都(山西临汾陶寺)附近历练观察(迁于负夏),舜在负夏附近躬耕的地方也随之称之为历山。

城市的变迁-济南

西周

夏为有穷氏地,穷通穹,有穷氏以善于造弓而得名,为东夷人的一个部落。东夷的夷字,即为弓人。夏时有穷氏的首领为羿,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四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商时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城市的变迁-济南

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济南属齐国,济南为齐国之泺邑。桓公十八年(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泺,指泺水,发源于趵突泉,是济南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地名。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其时著名的齐晋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南部马鞍山一带。据《史记·晋世家》载:“平年伐齐,齐灵公与战靡下”。

城市的变迁-济南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济南属于济北郡,称历下邑,后为历城县。济北郡郡治博阳县,今泰安市南。

城市的变迁-济南

西汉

西汉改称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区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区、济阳县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莱芜属泰山郡,郡治奉高县。

城市的变迁-济南

东汉

东汉,沿袭西汉划分,属青州,郡改济南国,国都仍为东平陵。灵帝时,曹操曾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城市的变迁-济南

三国-魏

三国属魏,青州的范围缩小,商河随平原郡划归冀州,莱芜随泰山郡划归兖州。济南国,都东平陵,仍属青州,州治临淄。

城市的变迁-济南

西晋

晋行政区划沿袭曹魏,济南国改为济南郡。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城市的变迁-济南

北朝-魏

十六国时期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南朝宋、北魏、东魏、北齐。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北魏高齐时,属齐州济南郡,历城州郡同治。

城市的变迁-济南

隋代属齐州、齐郡。开皇三年(583年)济南罢郡为州,称齐州。大业二年(606年)改称齐郡。山茌县(今丰齐一带)并入历城。

城市的变迁-济南

唐属河南道,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唐护国大将军秦琼(570—638年)在估衣市街北侧(今五龙潭公园)建秦琼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城市的变迁-济南

北宋

北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京东路路治应天府宋城,称南京(今商丘)。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被称为“文学之国”(济南二安)、“富饶之地”,为中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

城市的变迁-济南

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山东东路路治东平府须城(今东平县)。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城市的变迁-济南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外地回民陆续迁入定居,市区东北部逐渐形成街巷。始有大街(今永长街),继有后街(今西青龙街),东街(今长春观街),西街(今永长街西段),城顶一带估衣市街、剪子巷、花店街、粮食市街,商贸集市,日趋繁荣。长春观及后阁楼、万竹园、清真南大寺等一批著名建筑落成。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文学家元好问曾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

城市的变迁-济南

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四年(1371年),以砖石修济南城顶,西开泺源门。洪武九年(1376年),济南设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成为山东全省政治中心和首府。辖区迎仙桥外始设馆驿总站,后形成馆驿街。

城市的变迁-济南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10县分属3州。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济南   临邑   商河   济阳   太康   后羿   冀州   东平   章丘   龙山   龙山文化   济南市   山东   公元前   中国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