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烟台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烟台是山东省地级市之一,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烟台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半岛东北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青岛,南邻黄海,北濒渤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隔海相望,海岸线长909千米,濒临渤海、黄海。烟台市因境内烟台山而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预防倭寇,曾在今烟台山设狼烟墩台。烟台自然环境优越,是山东唯一、全国唯二获得文明城市“五连冠”的地级市。山东的经济版图中,烟台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下辖莱阳市因独有的气候土壤条件而特产莱阳梨,被誉为“中国梨乡”;在这里发掘了新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誉为“中国恐龙之乡”;是“全真教”的发源地,被誉为“道教祖庭”,丘处机、马丹阳等在此传教立派,下辖栖霞市为苹果之都。。

城市的变迁-烟台

新石器时代

石村遗址考证,烟台境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白石村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北麓的坡地上,南高北低。北面距芝罘海湾约1.5公里,东面原有一条通伸河北注入海,西为一条自然冲沟。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海拔70米左右,于1962年发现。白石村遗址属于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年代略晚于北辛文化,距今6000—5700年,但其文化特征与北辛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白石村遗址的发现,对于确立山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位于=蓬莱市北沟镇南王绪村南高台地上的南王绪遗址,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

城市的变迁-烟台

西周

唐尧、虞舜时,为莱夷地。夏朝,仍为莱夷地,归顺夏朝,属青州。夏时,还短暂存在过一个过国。禹传给儿启,启传太康。但太康一味享乐,田猎无度,过着淫湎康乐的生活,使夏王朝陷入分崩离析之中。东夷人首领后羿迅速西进,并采取“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政策,夺取了政权。后羿执政后,自恃善射,四出游猎,“不修民事”委政于寒浞,寒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骗取信任。终于趁后羿外出打猎,将其谋杀,夺其王位,占其妻妾。后又派儿子浇追杀了帝相,将浇封于过国,史称“过浇”。少康长大成人后,联合原夏朝贵族靡,将寒浞攻灭,并准备灭浇。但浇力大无比,勇猛过人,硬攻较难。少康先派大臣女艾到过国,作为内应,然后设计智取。浇尚不知寒浞已死,仍带着人马出外游猎。他自恃奇能,常常故意只将野兽射伤,然后穷追,直到追的野兽力竭而死。这次他又故技重演,将一只花鹿射伤后急起穷追,追出几十里路后,花鹿窜进了海边丛林中。但这次在林中等待他的不是垂死的花鹿,而是少康派来的“猎人”和几十条猎犬,这些猎人、猎犬一拥而上,将浇团团围住。此时浇经过几十里路的狂跑,身边又无一随从,勇力大减。一番搏斗后,终寡不敌众,被“猎人”杀死,并割去首级。浇的人马赶到,只好收拾起无头尸一具。随之少康的夏军也赶到,浇兵见势,不战而降。寒浞、过浇篡夏四十年,到此结束,过国就此灭亡。莱州市的地名里仍存有浞、浇的遗迹,如“过西”,“浞河”,“浞里”,“浇冢”等。莱为来字的通假字,源于炎帝来。炎帝来之父为炎帝厘,也称为炎帝直或炎帝植。炎帝植是种植庄稼的发明者,将野生的农作物精心培育、种植成人为的庄稼,以供人长期、固定的食用。故人称其为“炎帝植"。植之子来继承炎帝之位,炎帝来是种植小麦的发明人,将野生麦人为培育、种植成为小麦。“来”,古皆称为小麦。可见胶东地区为中国最早开始种植的区域之一。商朝,为莱侯国,莱都在今城区西南胶莱河附近。周春秋时,为莱子国。莱国在商代以前,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县附近,向东可以到达今烟台沿海地区。商末周初,姜太公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位于今临淄齐都镇,距离莱国都城较近,与莱国候多有交伐。

城市的变迁-烟台

春秋

灵王五年(前567年),齐侯灭莱,并在莱西城区古城一带修建起一座新城池,以取代莱国对胶东地区的统治。迁莱子于,在齐国之东,始称东莱,属齐国。

城市的变迁-烟台

战国

战国时,置夜,治所为夜邑,在今莱州城区附近,属齐国。齐襄王五年(前279年),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以夜邑万户”,境域东至黄海。

城市的变迁-烟台

秦为郡县制,属胶东郡,郡治即墨。烟台境内置黄县,腄县。秦汉时,芝罘山是中国文化名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并留下石刻,之后秦二世、汉武帝也登临过。芝罘,春秋时名“转附”,战国时至1950年前被称为“之罘”。《晏子春秋》有这样的记载:齐景公出游,问于晏子:“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有学者认为,文中的转附、朝舞,即现在的芝罘和荣成。

城市的变迁-烟台

西汉

西汉属青州,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掖、当利、阳乐、阳石、临朐、曲成、牟平、东牟等县,今烟台大部分地区属东莱郡,郡治掖县。莱阳分属胶东国和琅琊郡(徐州)。

城市的变迁-烟台

东汉

东汉仍属青州,东莱郡范围扩大,胶东原属徐州琅琊郡的部分均划归青州东莱郡,郡治由掖县迁至黄县。挺县其时属北海国,国都剧县。汉末有名将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官至建昌都尉。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城市的变迁-烟台

三国-魏

三国属魏,烟台地区所属沿袭东汉,大部分地区仍属东莱郡,郡治黄县;莱阳为挺县属北海国,曹丕子、阳平县王曹蕤进封北海王,北海王国国都平寿(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青龙元年(233)曹蕤去世,无后,北海王国为郡。

城市的变迁-烟台

西晋

西晋,拆东莱郡、北海郡部分地区置长广郡,郡治不其县,挺县属之。东莱郡郡治迁回掖县。

城市的变迁-烟台

北朝-魏


十六国时期,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析东莱郡,新置东牟郡,郡治东牟县。南北朝时期一度属南朝宋,后为北魏之光州,其后属东魏、齐,周。光州、东莱郡、掖县同治。

城市的变迁-烟台

隋废郡改光州为莱州,领县九;后又废州复东莱郡,郡治掖县。

城市的变迁-烟台

唐属河南道,分东莱郡为莱州、登州,莱州州治掖县。武德四年(621年)始置登州。贞观八年(634年),始置蓬莱镇;唐神龙三年(707年),登州治所移蓬莱,蓬莱遂升镇为县。唐永徽元年(650年),昌阳城被水淹没,迁县治于今莱阳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庄宗李存勖为避祖名国昌,改昌阳为莱阳(即在莱山之阳,莱山为旌旗山古名)。

城市的变迁-烟台

北宋

宋属京东东路,分属莱州、登州,州治仍分别为掖县、蓬莱。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

城市的变迁-烟台

金代伪齐阜昌二年(1131年)析蓬莱之阳疃及莱阳一部分置设栖霞,因“日晓辄有丹霞流宕,照耀城头霞光万道”而得名。同时设福山县,历代沿之。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宁海军为宁海州,治所仍在牟平县,辖牟平、文登二县,隶属山东东路。

城市的变迁-烟台

元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沿设宁海州,仍治于牟平县,辖牟平、文登二县。初隶于益都路,继隶于淄莱路,至元九年(1279年)直隶于中书省。

城市的变迁-烟台

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牟平县省入宁海州,仅辖文登县,州治不变,但改隶莱州府。洪武九年复登州府,宁海州隶。莱州、登州初属山东行中书省,继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升为莱州府,治掖县。登州、宁海州归其管辖。六年(1373)降为莱州,九年(1376)复为府,辖附郭县掖县、平度州和胶州。平度州辖昌邑县和潍县,胶州辖高密县和即墨县。《明实录》记载: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

城市的变迁-烟台

清沿明制,仍分属莱州府、登州府。康熙五年(1666)设登莱道,治掖县。康熙三十七年(1698)改为登莱青道,仍治于掖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胶州(含高密、即墨)升为直隶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烟台   光州   山东半岛   炎帝   后羿   莱阳   胶东   莱州   青州   掖县   宁海   蓬莱   北海   山东   遗址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