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滨州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滨州市是山东省辖地级市,是山东省的北大门,黄河三角洲腹地。滨州历史文化悠久,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渤海区党委机关驻地,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汉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清代帝师杜授田出生或成长在这里。


城市的变迁-滨州

新石器时代

早在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滨州区域就有人类活动。孙家遗址位于邹平县城黛溪湖南缘,高台地势。遗址总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遗址中发现有后李文化的遗存,是迄今为止山东地区发现最早的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该遗址是山东地区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遗存之一,证明早在北辛文化之前,邹平地区就有母系氏族的先民在此生活。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东的丁公遗址中发现大量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物,其中“丁公陶文”疑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使用的文字。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这些文字比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还要早上个800年。


城市的变迁-滨州

原始社会末期,属于东夷集团。有唐虞时期无棣山(碣石山)、有大禹治水之导河无棣水(无棣沟)。夏为兖州之域。“九河入海处当属兖州”。夏曾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并设邹侯国于邹平之域,这应是邹平作为地名的源头之一。商属薄姑(又名亳姑、蒲姑)国地,薄姑商王所封诸侯,都城在今山东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西北。


城市的变迁-滨州

春秋

周灭商后,蒲姑协助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三监之乱”,企图复辟商朝,被周成王所灭。《汉书地理志》、殷末有蒲姑氏,为诸侯,至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左传》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周书·蔡仲之命》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薄姑被灭后,地封姜太公之子吕伋,从此归齐。齐建无棣邑,得名于无棣山,为齐国北疆、渔盐之区,是华夏古老城邑之一。市境另有博昌邑与乐安邑。


城市的变迁-滨州

战国

战国属齐,《史记》载“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救燕返国,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于是分沟(无棣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国”。自此无棣沟以北地区划归燕国,沟为齐、燕国界。市境内设有博昌县、乐安县与千乘县等。


城市的变迁-滨州

秦初属齐郡,后分属济北郡、临淄郡。置厌次县,秦始皇以东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读压)之,次舍于此,而得名,治所在今惠民县桑落墅北。济北郡治博阳,临淄郡治临淄。


城市的变迁-滨州

西汉


西汉大部分地区属青州,分属平原郡、济南郡、千乘郡。改厌次县为富平县。置邹平县,治所在今孙家镇。置梁邹县,治所在今韩店镇旧口村。高帝六年(前201年),刘邦封武虎为梁邹侯,于梁邹立侯国。置於(wu)陵县,治所在今临池镇古城村。置朝阳县,治所在今码头镇旧延安村东南15里,史称魏王城。置东邹县,治所在今高青县花沟乡花沟村。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阳信县,属冀州。据《太平寰宇记》:“县在河曲之中。”据《武定府志》:“信水之阳也,钩盤河,径县境。至城南十里为信河。”


城市的变迁-滨州

东汉

东汉初年袭西汉建制。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为乐安郡(后改“国”,复改郡)。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富平县复改为厌次县。阳信县初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改属乐陵郡。


城市的变迁-滨州

三国-魏

三国属魏,行政划分沿袭东汉。分属冀州乐陵国,国都厌次县;青州济南国,国都东平陵,乐安郡,郡治高苑县。西晋行政划分沿袭曹魏,济南国改郡,乐安郡改国。


城市的变迁-滨州

北朝-魏

晋咸和二年(327年)属后赵。晋太和元年(366年)属前燕。晋太元七年(382年)属前秦。晋太元二十年(395年)属后燕。晋义熙五年(409年)属魏。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于梁邹故城侨立平原郡,又侨立平原县以属之。北魏熙平三年(517年)冀、瀛州并为沧州,阳信改属沧州乐陵郡。后为东魏、齐地。高齐天保七年(556年)厌次省并入阳信县,阳信县移治马岭城(今惠民县),为附廓县。


城市的变迁-滨州

隋初,阳信县属渤海郡,586年(开皇六年)废渤海置棣州,析阳信县北部、饶安县东部置无棣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厌次县,属棣州,县治迁至今辛店乡先棣州村一带。606年(大业二年)废棣州,厌次县属沧州。不久,废沧州,复置渤海郡,厌次属渤海郡。开皇三年(583年),移北齐平原县治于汉邹平故城孙家镇,仍为平原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复汉旧名,属齐郡。


城市的变迁-滨州

唐分属河北道棣州,河南道淄州,青州。棣州州治厌次县,无棣县、阳信县属之;淄州治淄川,邹平县属之,青州治益都,博昌县属之。五代十国时期,后唐避献祖李国昌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周显德三年(956年)置滨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两县属之,招安镇随县属滨州。


城市的变迁-滨州

北宋初年渤海县招安镇仍属滨州。庆历二年(1042年)升招安镇为县,此为建县之始。景德元年(1004年),邹平县移治于济阳县废城(今旧口),孙家镇故城废。邹平县、长山县同隶京东东路淄州。咸平四年(1001年),省临济县析入邹平、章丘县地。博兴县属京东东路青州北海郡。无棣县,于治平元年(1064年)移治保顺军城,称望县,即县治置军使。大观二年(1108年),属沧州景城郡保顺军。渤海县属滨州,州县同治。


城市的变迁-滨州

金无棣县,属河北东路沧州保顺军。天会四年(1126年),金兵占沧州,无棣县入金。泰和三年(1203年),保顺军废,无棣属河北东路沧州。靖康元年(1126年)宋被金灭亡,招安县归金朝,仍属滨州,至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招安县为沾化县,滨州州治渤海县。阳信、厌次属棣州,邹平、长山属淄州,博兴属益都府,均属山东东路。


城市的变迁-滨州

元属中书省,中统三年(1262年)滨州与棣州合并,称滨棣路;中统五年(1264年)割蒲台县属般阳路;至元二年(1265年)滨州改属济南路,移治于今滨州故城,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升博兴县为博兴州,属益都路总管府。


城市的变迁-滨州

明史载:洪武初州县俱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销渤海县将其属地直隶于滨州,滨州属济南府,兼辖利津、沾化2县;洪武二年(1369年)兼辖蒲台、利津、沾化3县。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置海丰县(另旧县志载:明建文四年九月初四无棣改海丰),以县境有海丰乡,西北有海丰场取名,初属滨州,后属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年)乐安州改武定州,随属之。博兴属山东青州府;邹平县隶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


城市的变迁-滨州

清初,仍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武定州为山东布政使司直隶州、滨州直隶山东布政使司,兼辖蒲台、利津、沾化3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直隶州,滨州降为散州,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邹平、博兴归属未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滨州   阳信县   沾化   开皇   无棣县   乐安   邹平县   武定   阳信   无棣   博兴   青州   渤海   沧州   山东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