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潍坊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潍坊,世界风筝之都。古称潍州、潍县,别称鸢都,是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省半岛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市下辖4个区、2个县、代管6个县级市。潍坊市建市较晚,1948年4月27日,潍县战役取得胜利。4月29日,潍坊特别市正式设立,一年后改为“潍坊市”。1948年以前,中国版图上没有潍坊这个名字,只是在山东中部标注有一个较大的县城——潍县。潍县在历史上就是工商业发达的县城,也是山东经济中心区之一,是胶济线上的一处战略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潍县城30公里的坊子,有胶济铁路中段的一个重要车站,这里有著名的煤矿区,有可发电1500千瓦的发电厂,还有烟草公司、汽车修理厂等,市区内有电灯、电话、自来水等设备,潍县、坊子两地面积虽不算大,但它却具有大城市的框架。鉴于潍县的解放是山东在战略反攻后的第一个属于人民掌权的城市,也是华东野战军在华东地区反攻后的开门红,为了加强其后期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遂把潍县和坊子连在一起,取潍县的“潍”、坊子的“坊”,组建潍坊特别市,直接受华东局领导,将潍县提升为大城市级别。这种组合在全国是少有的,几乎是没有先例的。自此,中国的版图上有了一个潍坊(特别)市。

城市的变迁-潍坊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潍坊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圈,为东夷之地。黄帝曾登封沂山,帝尧之子丹朱封于丹水。虞舜出生于舜王街道诸冯村,即由东夷人部落首领,被尧帝禅让为帝。市境内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遍布。前寨遗址,位于诸城市枳沟镇潍河北岸前寨村西侧,系一古代氏族聚居的村落,拥有距今5000余年的大汶口文化和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同时还有相当于夏文化的岳石文化,并有商周遗存。该遗址延续时间长达2000余年,地下遗存相当丰富,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址出土了大型陶尊、“五峰山形”陶文残尊片及带有涡纹、编索、环形等纹饰彩绘陶。“五峰山形”陶文反映在泰山上祭天,从前寨遗址丰富的内涵及复杂的地层关系可以看出,该处的先民是一个崇拜鸟与日的较为先进的部族,也是当时部族的文化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该地距相传舜生地“诸冯”不远,同属于潍河流域。


城市的变迁-潍坊

夏商时期属青州,《史记·夏本纪》载:“海、岱惟青州。”即泰山以东至海是青州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少昊时爽鸠氏、虞夏季则、商逢公伯陵所据。夏时,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氏族方国,诸国,是山东境内最早诞生的诸侯国之一,为姒姓国,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为斟灌国,大禹之后,与夏同姓。夏后相曾居此国。寒浞率众造反,将帝相逐出都城。相投奔同族斟灌国,寒浞又指使其子浇灭斟灌。斟灌王开甲被杀。一年后出兵攻打斟浔,追杀了帝相。帝相的妻子后缗当时已怀孕,逃回娘家并产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召集斟灌遗民,举兵讨伐寒浞,寒浞被灭后,臣民推举少康为帝。少康还故都,复兴夏道,诸侯来朝,成为夏朝的中兴之主。少康又传11代,至夏桀,被成汤所灭,为商朝所取代。炎帝裔孙有人名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建立逄国,为伯爵位,也称逢伯陵。

城市的变迁-潍坊

西周

西周武王时,逄国灭亡,易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原逄国后人以原国名命姓,遂成逄姓。武王封姜太公吕望于齐,都营丘,故城在今县城东南25千米处(今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历六世,至胡公,徙都薄姑(今山东省博兴县)。又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纪国,古书和金文中也称己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国君为姜姓。国都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寿光市。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有出土纪国铜器。纪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报仇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纪国选择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鲁国力图保存纪国,抑制齐国的扩张。这种三国关系从公元前8世纪入春秋到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贯穿始终。纪国灭亡后, 王室后代以纪为姓,来祭奠自己的祖国 。

城市的变迁-潍坊

春秋

春秋时期,市辖区曾分属齐、鲁、杞、莒等国。州国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诸国春秋时期依附于鲁国,《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春,新延厩。夏,郑人侵许。秋,有蜚。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城诸及防”。越王勾践灭吴后,占有琅琊、诸一带土地,并把首都迁移至琅琊。越国灭亡后,诸邑后又为齐所占。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齐灭纪后置昌邑,以作别都。临朐为齐相管仲封地。营丘改称缘陵。


城市的变迁-潍坊

战国

战国时期,现境大部属齐,五莲、诸城等地属鲁。僖王四年(前678年)——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缘陵曾为杞国国都,后杞迁都安丘县淳于。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乐毅伐齐,缘陵陷于燕。周赧王三十六年,齐将田单,袭退燕军,缘陵复归于齐。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城市的变迁-潍坊

秦朝,废封建,置郡县,潍坊境当时分属胶东郡临淄郡琅琊郡3郡。始置高密县,治城阴城(今井沟镇前田庄东),属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市东南)。


城市的变迁-潍坊

西汉

西汉,市境为青、徐2州刺史部所辖,分属北海郡、琅琊郡、齐郡3郡和甾川国、高密国、胶东国3国,共53县。青州刺史部,驻广县,称青州城。西汉初年,诸城置县。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侯国),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自此始有安丘之名。高祖十一年(前195年),封从兄刘泽为营陵侯,从此缘陵改称营陵。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年),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前106年),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都昌、密乡、平城、胶阳曾为侯国,后国除为县,属北海郡;又置下密,属胶东国。汉文帝后元十六年(前148年),置寿光县,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辖,自此史书始见寿光县之名。


城市的变迁-潍坊

东汉

东汉,潍坊市境当时属北海、乐安、齐、琅琊4国,为青、徐2州所辖。光武帝二十八年(52年),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剧为治所,辖剧、营陵、朱虚等培城(县)。建初五年(80年),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昌邑属胶东国。汉末,管亥率黄巾军转战县内,孔融御黄巾军屯兵于都昌。《山东通志》载:“袁谭据青州,攻北海相孔融于都昌,融败走东山。”高密国都城阴城。


城市的变迁-潍坊

三国-魏

三国时期,市境当时为魏国地,属青、徐2州,北海、齐2国,乐安、城阳、东莞3郡,共20县。《魏志》载:“汉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改称北海郡;魏太和六年(232年),改郡为国;青龙元年(233年),改国为郡,又营陵县地。”北海郡治所从剧迁回营陵。魏朝末年,郡所迁往平寿(今潍城西关处),营陵及剧仍属北海郡。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城市的变迁-潍坊

西晋

西晋,属青、徐2州,北海、乐安2国,城阳、东莞2郡。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西晋泰始中(269年-271年),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年),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年),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太康中,营陵、剧划归徐州东莞郡。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营陵、剧等11县划为高密国,复归青州。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秋八月,石虎陷青州,剧、营陵两县。


城市的变迁-潍坊

北朝-魏

东晋十六国时期,市境内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依次占据。至400年(东晋隆安四年),地归南燕,其政区建置,皆相因袭。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战后(公元383—387年)和刘裕击退南燕,潍坊南部两度归东晋。南北朝时,潍坊市境,南朝地归刘宋,北朝地属元魏。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


城市的变迁-潍坊


隋朝,市境属北海、高密、琅琊3郡。北海郡治益都县,高密郡治诸城县,琅琊郡治临沂县。隋初将昌国、朱虚、般阳、西安、安平五县统一为临朐县。开皇六年(586年),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复置寿光县,隶属青州北海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寿光县南置闾邱县。大业初,撤闾邱县,并入寿光。此后,寿光县境域基本趋向固定。高密县移治今柏城镇。大业三年(607年),废潍州;同年,改青州为北海郡,营丘县属之。大业八年,省营丘县入北海县。


城市的变迁-潍坊

唐,市境属河南道,青、密2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年),复为密州。唐武德二年(619年),复设潍州,境域分属平寿县、北海县,隶属潍州;唐武德六年(623年),境内为北海县,隶属潍州;唐武德八年(625年),废潍州,境内为北海县,隶属河南道青州。益都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五代,先后归后梁(公元907年)、后唐(公元923年)、后晋(公元936年)、后汉(公元946年)和后周(公元960年),隶属同唐。


城市的变迁-潍坊

北宋

北宋,市境属京东东路,青、潍、密3州。益都,路州县同治。潍州州治北海,据《宋书·地理志》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经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隶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县由北海唐安乡析置。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属潍州。县城亦移于昌故城东另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年)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年),复为节度,密州州治诸城县。


城市的变迁-潍坊

金,市境当时属山东东路,置益都府及潍、密2州。益都,路府县同治。密州仍为安化军。


城市的变迁-潍坊


元,市境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置益都路。今市境内下设潍州,密州,胶州。


城市的变迁-潍坊

明,市境置青州府、莱州府2府,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治益都,莱州府治掖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撤北海县并入潍州,隶属青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潍州改属莱州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始称潍县,隶属莱州府。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潍县直属莱州府平度州。


城市的变迁-潍坊

清,市境为青州府、莱州府、沂州府3府所辖,属山东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平度为散州,潍县直属莱州府。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高密县改属胶州(治今胶州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潍坊   乐安   平昌   诸城   安丘   寿光   胶东   莱州   潍坊市   青州   北海   刺史   高密   山东   境内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