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菏泽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菏泽,山东省地级市,中国牡丹之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唐更名龙池,清称夏月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曹州为府,附郭设县,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菏泽历史悠久,享有“天下之中”之誉,《禹贡》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境内。人文始祖伏羲、东夷之帝少昊、贤明君主帝舜、兵主战神蚩尤、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都出生在这里,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中国五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曹的曹县,就位于菏泽。


城市的变迁-菏泽

新石器时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菏泽市境内繁衍生息,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历史遗迹,有牡丹区安邱堌堆、定陶区官堌堆、曹县安陵堌堆、郓城县肖堌堆、东明县窦堌堆、鄄城县历山堌堆等。在鲁西南的方言中“堌堆”就是土丘,菏泽的堌堆有151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自古以来,菏泽就是黄河危害最大的地区之一。古代,黄河无有堤防,多道主流,漫无边际的滚动,在抵御能力极为低下的原始居民们必受其大害。他们为了在这一土质疏松、土地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区生存下来,不得不与洪水灾害作斗争。一次洪水到来,人们被迫离开旧居,洪水退后,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在旧址上重建新的家园。在一次次与汛期泽溢、黄河改道等洪水灾害搏斗中,逐步积累了将居住面增高可以避免洪水侵袭的浅显道理。千百年来,逐次增高,渐渐形成了这些高达数米、形若山丘的“堌堆遗址”,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堌堆”。菏泽的堌堆遗址,其土色一般都呈黑色或黑灰色。黑灰土层中包含着大量的陶片、蚌器、骨器、动物骨骼及少量的石器等遗物。在每一个堌堆上,一般都能采集到龙山文化和商代的遗物,有的堌堆甚至存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等各个时代的遗物,可见堌堆延用时间较长。菏泽市安邱堌堆的发掘,曾发现了龙山时代的房基,有圆形的在下层,方形圆角的在中层,方形的在上层。这既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时代早晚关系,又表明出它们之间的继承沿袭关系。1979年试掘莘冢集遗址时,曾发掘龙山文化灰坑7个,在下层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遗物。这种房基和灰坑在别的堌堆上亦常有发现。由此可见,这类堌堆属于居住遗址。


城市的变迁-菏泽

巨野县古为大野泽,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上古部落首领尧、舜、禹,都在此留下了宝贵的足迹。民间传说尧及其母死后就葬在牡丹区胡集乡尧王寺村。单县古称单父,舜帝的老师单卷居住地,因而得名。夏代,今境内分属于兖、徐、豫三州,有莘国、贯国等方国。


城市的变迁-菏泽

商代,今境内中部有三鬷国,夏朝末年,桀战败以后逃奔此国,因而商汤帅兵伐之,更其国曰“曹”。定陶与曹县之间有莘国,鄄城与郓城之间有顾国、黎国。商代中兴君主盘庚所居之地名盘庚村,在今曹县城南10里王老林一带。郓城称庇(故城在县城北肖固堆一带),商王祖乙曾迁都于此。


城市的变迁-菏泽

西周

西周,今境内中部属曹国,东部属鲁国和茅国,西北部属卫国,南部属宋国,东南部有郜国,东北部有须句国,西南有贯国。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铎为曹伯,建曹国,都陶丘。《说文》:“陶丘有尧城,尧尝居之。”陶丘古城遗址在今定陶区马集镇费庄村北200米处。武王将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国,都城郜城,在今成武县。之后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子国。


城市的变迁-菏泽

春秋

春秋时期,今境内中部属曹国,东部属鲁国,西北部属卫国,南部属宋国。据《史记》载: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葬于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春秋初期,郜国成为宋国附庸,之后郜国被宋国所灭,亡国后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成为郜姓的最早起源。公元前548年齐大夫乌馀以廪丘叛归晋国赵氏,齐与晋国发生廪丘之战。


城市的变迁-菏泽

战国

战国时期,今境内前期分属宋、鲁、卫国,后期分属齐、魏、楚国。


城市的变迁-菏泽

秦代,今境内中部、北部属东郡,南部和东部属砀郡。始置定陶县,又置单父县,属砀郡,此为单县建县之始。


城市的变迁-菏泽

西汉


汉代,今境内分属兖州济阴郡、山阳郡、东郡。济阴郡,后改为定陶国。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甄城而得名。于廪丘故地置廪丘县,属东郡。


城市的变迁-菏泽

东汉

东汉,定陶国改回济阴郡,郡治仍为定陶县。曹县区域为薄县境,属豫州刺史部梁国。末年,曹操领兖州牧时移治于鄄城(今旧城)。


城市的变迁-菏泽

三国-魏


三国时期,今境内属曹魏所辖的兖州济阴郡、山阳郡、东郡及豫州之梁国。兖州州治廪丘县。


城市的变迁-菏泽

西晋

西晋时期,今境内分属兖州济阴郡、濮阳国、高平国、东平国、陈留国和豫州梁国。廪丘仍为兖州州治。


城市的变迁-菏泽

北朝-魏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境内先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据有,后属东晋之济阴、濮阳、高平、北济阴郡。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平定南燕,收复兖州故土,廪丘为兖州治所。420年,东晋被刘裕推翻,建立宋。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废廪丘县,并入鄄城县。南北朝初期,今境内东部属刘宋,西部属北魏。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置西兖州,济阴郡改属西兖州,州、郡同治定陶。不久,州郡同迁左城(今定陶区力本屯)。天平元年(534年),北魏分为东、西魏,今境内属东魏西兖州的济阴郡、濮阳郡。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北周灭北齐,改西兖州为曹州,仍治左城,是为曹州得名之始。


城市的变迁-菏泽


隋代,今境内中部属曹州,北部属濮州,东北部属郓州,东南部属戴州,南部属宋州。开皇四年(584),复置己氏县,六年改为楚丘县,属宋州(梁郡),治己氏邑。同年,于定陶县西南部济阴县,为济阴郡附郭,与曹州同治左城。开皇十年(590年),于万安县置郓州,开皇十八年改万安县为郓城县,而郓之名复见于世。大业二年(606),改曹州为济阴郡,废蒙泽县入济阴县。


城市的变迁-菏泽

唐代,今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东部属濮州,东北部属郓州,南部属宋州。武德四年(621)改济阴郡为曹州,复于蒙泽旧地置蒙泽县。废东平郡设郓州,治郓城。次年,置郓州总管府,辖郓、濮、兖、戴、曹5州32县。贞观二年(650),省蒙泽县入济阴县。贞观八年,因郓地卑湿,州治迁须昌(今东平东北)。天佑二年,郓城县复名万安县,隶郓州。五代十国,今境内分属曹州、濮州、郓州、宋州、单州。


城市的变迁-菏泽


宋代今境内先属京东西路,中部属广济军治定陶县,西部属兴仁府治济阴县,南部曹县域属应天府楚丘,北部属濮州州治鄄城,东部属济州州治巨野县,东南部成武、单父县属单州。郓城县属济州,并未归属郓州。


城市的变迁-菏泽

金属南京曹州、单州、归德府,大名路濮州,山东西路东平府。冤句县治毁于水患,撤县并入济阴。大定八年(1168)河决,曹州及济阴县治毁,州、县北迁四十里,治于北魏乘氏(今菏泽市区)。


城市的变迁-菏泽


元代,今境内属中书省,中部属曹州州治济阴县、北部濮州州治鄄城、东部属济宁路路治巨野、西北部属大名路。


城市的变迁-菏泽

明代,今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所辖的兖州府,西部和北部各有一部分属京师大名府和山东布政使司所辖的东昌府。洪武元年(1368),济阴并入曹州,以河患、徙州于安陵。撤单父县,其地直属单州。次年7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二年,曹州再迁于盘石镇(今曹县城),省楚丘县入曹州。四年,降曹州为曹县,属济宁府,为设曹县之始。十八年,济宁府改为州,县随济宁州同属兖州府。正统十年(1445)十二月,分黄河北十八都,复置曹州,辖曹县、定陶县。


城市的变迁-菏泽

清代,今境内大部属山东省曹州府,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曹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为府,辖1州10县。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菏泽   定陶县   开皇   定陶   郓城县   鄄城   单县   郓城   曹县   兖州   东平   菏泽市   济宁   部属   境内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