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泰安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泰安市,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城区位于泰山脚下,依山而建,山城一体。境内的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安市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是鲁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的变迁-泰安

新石器时代

泰安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智人晚期,距今5万年。乌珠台智人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新泰市刘杜乌珠台村南丘陵山区凤凰山与玉皇山之间的沟壑中。1966年,当地农民在沟中挖水井,于井壁东侧发现一直径约50~60厘米的石洞,洞内有人类牙齿化石1枚。经鉴定,人类牙齿化石为左下臼齿,属少女个体,标本时代属于更新世晚期,距今约5万年。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大汶口文化也位于泰安。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宁阳县磁窑镇,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是约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遗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大汶口遗址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并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说明私有制已经出现 。大汶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当地居民的埋葬形态,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城市的变迁-泰安

西周

夏商时泰安分属青州和徐州,为东夷地,多为风姓方国。《尚书·禹贡》记载“大野即潴,东原厎平”,厎,音zhi,致,得到之意;平,即治理。意思是东原得到治理。后来,“东原厎平”被地方史志工作者定为是东平“得名之始”,“东原”也就成了“东平”的代名词。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宿国,风姓。周初分封七十一国之一,为姬姓之外的异姓国。是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敬仰,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所建立的诸侯国。故地在今山东东平东二十里之宿城镇。


城市的变迁-泰安

春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大国吞并小国,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晋侯苏钟铭所见"宿夷"及春秋初年参与宋国会盟,后为宋人逼迁至宋境的为南宿,今安徽宿州由此得名。齐、鲁两国分别在徂徕山南乡城的南北之间设龙邑,徂徕山以北设蜀邑,在徂徕山西北设博邑,在徂徕山西南设阳关。定王六年(前601年),鲁国建平阳城。


城市的变迁-泰安

战国

战国时期,齐国将其吞并的鄣国、宿国置为无盐邑。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无盐女。其状貌丑陋无比,年四十而未嫁。她关心政事,有隐身之术。曾自诣齐宣王,当面指责其奢淫腐败,宣王为之感动,乃“罢女乐,退谄谀”,并卜择吉日,立无盐为后。


城市的变迁-泰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泰安属齐郡。后分属济北郡,薛郡。博邑改为博阳县,为济北郡郡治。改无盐邑为无盐县属薛郡,郡治鲁县(今曲阜)。


城市的变迁-泰安

西汉

西汉初,设泰山郡,隶属兖州刺史部,博阳县改名博县,为泰山郡郡治(今岱岳旧县村)。前206年,始置肥城县。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10年),泰山郡治所迁至奉高(今岱岳区范镇故县村)。汉宣帝的第三子刘宇,在公元前52年十月受封为东平王,东平国建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10里)。


城市的变迁-泰安

东汉

东汉,隶兖州刺史部。建武十五年,封光武帝子刘苍为东平王,东平国都无盐县,须昌、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东汉章帝末年(87—88年),撤销肥城县。东汉和帝在90年,析泰山郡卢县、蛇丘、刚县置济北国,章帝五子刘寿为济北王,济北国都卢县。东汉末年,济北相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


城市的变迁-泰安

三国-魏

三国,属魏,分属兖州济北国、泰山郡、东平国。220年,魏代汉,东平末王刘凯降封崇德侯,东平国除。232年,曹徽受封为东平王,东平国都后迁至寿张县。


城市的变迁-泰安

西晋

西晋,西晋泰始年间,羊祜表奏晋武帝,取新甫山、泰山首字,改平阳县名为新泰,隶兖州泰山郡。东平国治迁须昌城。


城市的变迁-泰安

北朝-魏

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后,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北魏时期,博县改为博平县,泰山郡治迁至博平,东平郡治迁回无盐,均属兖州。肥城属济北郡,隶济州。北齐时期,博平复改博县,泰山郡废,设东平郡。


城市的变迁-泰安

隋开皇初年,废肥城郡,保留肥城县,属济州辖,隶属兖州,东平郡同废。开皇十六年(596年),博县改为汶阳县,后又改为博城县,属鲁郡。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管辖。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新泰县属琅琊郡。

城市的变迁-泰安

唐代,分属郓州、济州、兖州。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唐贞观元年(627年),宿城并入须昌县。景龙元年(707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太和四年(830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太和六年(832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肥城县,属东泰州辖,隶属河南道兖州。贞观元年(627年)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城县。乾封元年(666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总章元年(668年),改乾封县复为博城县。神龙元年(705年)再次改称乾封县。新泰县属沂州,州治临沂。


城市的变迁-泰安

宋代,属京东路,后京东路划分为东、西两路。新泰县所在沂州属京东东路,其余地区分属郓州、兖州属于京东西路。宋至道三年(997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咸平三年(1000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宣和元年(1119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兖州州治瑕县。


城市的变迁-泰安

天会六年(1128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于奉符地设泰安军,泰安得名始此。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设泰安州,治于岱岳镇(今泰城),隶属山东西路。新泰改隶泰安州。


城市的变迁-泰安

元时泰安州,始隶东平路,后直隶中书省。东平府改东平路,路治须城。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肥城县,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


城市的变迁-泰安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洪武八年(1375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洪武十八年(1385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泰安州隶济南府,


城市的变迁-泰安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泰安州升为泰安府,东平州改隶泰安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泰安   东平县   开皇   肥城   兖州   东平   新泰   泰安市   泰山   西晋   东汉   山东   元年   遗址   城市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