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威海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威海,山东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山东半岛的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和滨海旅游城市。威海取威震海疆之意,别名威海卫。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韩国首尔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


城市的变迁-威海

新石器时代

威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至7000年前,荣成市人和镇西河口村的河口遗址距今7000—4860年间,属于新石器时代白石村一期、邱家庄一期和紫荆山一期文化遗存,是威海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遗址。通过出土器物的比较,可以明显发现威海出土的器物与大汶口文化不同,这表示威海的原始居民与山东大部分的原始居民不是一个群体。当时山东中西部主要是东夷民族活动的区域,胶东的居民是独立于东夷民族之外的另一个群体,威海与烟台的居民属于同一文化群体。到了距今4600—4000年的时候,胶东地区独立的文化消失,与整个山东地区一起属于龙山文化的范围。文登旸谷山遗址,处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4500年)。《尚书·尧典》记载,四千多年前,尧帝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别驻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地,观测星象,判定季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羲仲就是在嵎夷的旸谷之地,测定春分(仲春)的,继而推知其它节气。今文登界石镇旸里店村,附近与旸谷有关的地名有旸谷山、旸里、旸里后等。旸谷山遗址的发掘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尚书的记载。


城市的变迁-威海

春秋

《史记·夏本纪》云:“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汉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清胡谓《禹贡锥指》称:“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据此推断,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嵎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春秋,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莱国在商代以前,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县附近,向东可以到达今烟台沿海地区。商末周初,姜太公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位于今临淄齐都镇,距离莱国都城较近,与莱国候多有交伐。春秋时期,齐国崛起,东进打败莱国,侵占了莱国位于今平度县西边的领土。莱国被迫迁都黄县,叫做东莱,疆域直到海滨。《齐地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不夜城位于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是威海地区最早的建城史。战国为齐地。


城市的变迁-威海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城市的变迁-威海

西汉

西汉,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曰: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设治于今荣成市不夜)、昌阳县(设治于今文登市宋村东)、育犁县(设治于今乳山市城阴村南)。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昌阳县,汉高帝(前206-前195)置,初属胶东国,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封刘邦8世孙刘宪为昌乡侯,昌乡县改为侯国,就在这一年“昌乡”更名“昌阳”,同年昌阳从胶东国划归东莱郡。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刘宪被免爵,昌阳侯国除,恢复县,始称“昌阳县”。


城市的变迁-威海

东汉

东汉建武五年(29年),育犁县并入东牟县,不夜县并入同郡的昌阳县此后不见于史。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城市的变迁-威海

西晋

三国时,属魏国,行政区划未变,属昌阳县。晋初,省昌阳县并入长广县,属长广郡,今市境南部属之,郡治在今海阳市发城(一说驻不其,在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北)。同时改东莱郡为东莱国(都掖县,今莱州),市境北部属之,为牟平县地,县治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又析长广县复置昌阳县,设治于今莱阳市照旺庄,仍属长广郡。


城市的变迁-威海

北朝-魏

自晋至北齐间,昆嵛山以东不再有县治。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刘宋省东牟郡并入东莱郡,省东牟县并入牟平县,今市境北部属之。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北魏皇兴四年(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县,今莱州),领东莱、东牟、长广三郡,今市境北部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南部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东魏兴和元年(539年),析昌阳县地置观阳县,属长广郡,境南部属之,县治在今海阳市发城。北部仍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东牟郡并入长广郡,仍属光州;北齐天统四年(568年),析牟平、观阳地置文登县,因文登山而得名,今市境尽属之。


城市的变迁-威海

隋,为青州东莱郡(治掖县,今莱州)地,设文登县。《隋书·地理志》青州部东莱郡注谓:“旧置光州,开皇五年(585年)改曰莱州,统县九。”在隋代,郡与州相继存续。开皇初废长广郡入莱州,至大业初又废莱州,置东莱郡。


城市的变迁-威海

唐为河南道登州(治蓬莱)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627年)废。唐麟德二年(665年)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县。如意元年(692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707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废,改置东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此后一千年,牟平县、文登县治所再未发生变化。五代建置与唐代相同,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城市的变迁-威海

宋为京东东路登州地,设文登县。宋延唐制,在境内置登州,州治蓬莱,初属京东路。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东东路。境内置乳山寨,时属牟平县,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城市的变迁-威海


金为山东东路宁海州地,设文登县。天会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东东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两县立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宁海州,领牟平、文登二县,州治今牟平。境内置温水镇(时属文登县,在今环翠区温泉汤村)、汤泉镇(时属牟平县,在今乳山市汤上村)。元为中书省宁海州地,设文登县。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东州县,宁海州隶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宁海州直隶中书省部,领牟平、文登二县。


城市的变迁-威海


明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宁海州地,设文登县。《明史·地理志》宁海州下注谓:“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文登县下注谓:“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明初,境内设辛汪寨、温泉镇、斥山镇、乳山寨四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御倭寇,在境内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阳《重请威海卫印记》)。威海之名从此始兴。威海即由此而来。宣德二年(1427年)设文登营。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设百尺崖、寻山、海阳三守御千户所。卫、所皆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


城市的变迁-威海


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设文登、荣成二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辽东海道攻入,破宁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置荣成县,县治在今荣成市成山卫,属登州府。同时裁威海、靖海二卫并入文登县,设威海、靖海二巡检司。境内还设有石岛、盐滩二巡检司。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刘公岛成为其重要基地。岛上先后设立了工程局、机器厂、屯煤所,兴建了北洋海军提督署、威海海军学校,海军官邸、营房、铁码头、炮台等一大批军事设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在租界内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威海卫城里仍属文登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威海   光州   乳山市   荣成市   乳山   成山   文登   胶东   莱州   青州   宁海   威海卫   山东   元年   境内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