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衡水

衡水市,河北省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部与沧州市和山东省德州市毗邻,西部与石家庄市接壤,南部与邢台市相连,北部同保定市和沧州市交界。衡水所辖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省称冀,也缘于此,涌现出了董仲舒、孔颖达、高适、孙犁等知名人物。衡水作为冀文化的源头,在如今的河北并不算是最出名的城市,就全国而言,衡水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衡水中学。衡水中学,可谓最出名的中学。学校占地230亩,有8000名在校生,600名教职工,其中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国家级荣誉获得者17人、特级教师13人。2017年4月17日,《中国学科竞赛500强中学排行榜》发布,河北衡水中学位列全国第一名。

城市的变迁-衡水

战国

衡水夏之时分属冀、兖二州。商周时期,有饶、昌、武城、武罗等主要封邑方国,景县地有条氏国,周成王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春秋时期,部分地区曾属白狄的鲜虞国,后鲜虞国为晋国所灭,属晋国东阳地区及条地。战国时代,中山复国,部分地区属中山国地,后中山国为赵国所灭,衡水地区多为燕、赵之地。

城市的变迁-衡水

始皇元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衡水地区属巨鹿郡,郡治巨鹿县。

城市的变迁-衡水

西汉

西汉,属冀州刺史部,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西汉时,境内有条(《后汉书》写作“修”)县、条侯国、条市县、龙条县和广川县。条县,位于今境中东部,故治在南条城(今县城南十余里胡庄),属冀州信都国(治在今河北冀州市)。条侯国,位于今境中部,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封周亚夫为条侯,故治在北条城,亦名亚夫城(今景县城)。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国除,地归条县。条市县,位于今境西部,故治在今县城西三十里大温城,属幽州渤海郡(治浮阳,在今河北沧县)。龙条县,位于今境东北部(今十王殿一带),属兖州平原郡(故治在今山东平原县南20里)。广川县,位于今境西南部,故治在今广川,属信都国。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置信都郡,治所设在信都,即冀州区的旧城。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南部枣强、故城属清河郡,郡治清阳县。

城市的变迁-衡水

东汉

东汉,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儿子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东汉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东汉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城市的变迁-衡水

三国-魏

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信都同为冀州州治,安平郡治,信都县治。

城市的变迁-衡水

西晋

晋代,仍为冀州所辖。晋泰始元年(265年),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晋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

城市的变迁-衡水

北朝-魏

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南北朝北魏时(396年)将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衡水”一词始见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文成帝南巡碑》,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衡水之滨”举行过规模盛大的“禊礼”。“衡水之滨”中的“衡水”,为当时穿越今冀州市境内的漳水后一段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

城市的变迁-衡水

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公元596年所置深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饶阳置深州,“以州西故深池为名”。同年由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下博(包括桃园、北马庄等原桃县治所周围的土地和村庄)、信都和武邑三县地,新置衡水县,治所在今衡水市旧城村,县之名称,取“漳水横流”之意。因漳水从衡水县西南入境后,不是东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后入海,古人亦把这一段漳河水称为“衡水”,此后,衡水县名称历代沿用。大业二年(606年)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间2郡。隋开皇六年分信都县,设置长乐县(今冀州区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设置泽城县(今冀州区扶柳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同时,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城市的变迁-衡水

唐代,属河北道。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于安平置深州,寻徙饶阳,领安平、饶阳、芜萎3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州废。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区旧城)。唐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先天元年(712年)于今旧州村一带置陆泽县,是年复置深州,移治陆泽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改冀州为信都郡,改深州为饶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深州。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县为尧都县。

城市的变迁-衡水

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冀州州治信都县,深州州治静安县。故城县属恩州,州治清河。

城市的变迁-衡水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深州、冀州归属金国。行政区划沿袭北宋,隶河北东路。贞祐元年(1213年)被蒙古攻占。

城市的变迁-衡水

元朝属中书省,冀州直属真定路。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州废,静安县隶东武州。太宗六年(1234年)复置深州,治静安,隶河间府。太宗十年(1238年)改隶真定路,领饶阳、安平、武强、束鹿 、静安5县。后领静安、衡水2县。元太宗八年(1236年),观州治所由东光移来条县城,以条为附郭。至元二年(1265年)改观州复为景州,属河间路。

城市的变迁-衡水

明朝属京师真定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除信都县,归冀州直辖。静安县省入深州,州领衡水1县。永乐十年(1412年)徙州吴家庄,即今治,属真定府。条县省入景州,辖7乡、21屯、83地方、946村;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景州属河间府。故城县南部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武城县,北部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景州故城县。

城市的变迁-衡水

清初沿明制,清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深州升为直隶州,直属朝廷布政司所辖。分河间东半部为天津府,原属景州之吴桥、东光、故城三县直属河间府,景州为散州。故城县南部属山东布政使司临清州武城县,北部属直隶省河间府景州故城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衡水   故城县   开皇   饶阳   深州   河间   冀州   安平   长乐   静安   渤海   旧城   河北   东汉   元年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