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西安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纠结了一阵山东和陕西,最终还是决定先写陕西,毕竟山陕不分家,也谓之秦晋之好。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 ,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西安还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城市的变迁-西安

旧石器时代

西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下辖蓝田县境内212万年前的上陈遗址,是东北亚最早人类活动遗址,比此前公认的中国境内最早原始人类“元谋人”还要早42万年,改写历史教科书。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蓝田人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称作蓝田猿人,学名直立人蓝田亚种。蓝田人的年份较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因此他们在体质形态上有不少差别。例如蓝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发达。考古学家因而把蓝田人分类为“早期直立人”,把北京人分类为“晚期直立人”。早期的蓝田人住在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是西安最早的居民。


城市的变迁-西安

新石器时代

约距今1万年左右,先民们在灞河、辋川河、焦汤河流域定居,制陶器,磨石器,养家畜,从母系氏族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境内有华胥氏陵、尊庐师陵、女娲氏谷遗址,史称“三皇旧居”。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半坡出土的农作物主要是粟(粟去壳后就是小米),在一个陶罐里还保存着6000多年前的粟籽,这一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在另一个陶罐里还发现了菜籽,经鉴定有的是白菜籽,有的是芥菜籽。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半坡出土的比较有特色的陶制品有埙,埙是最古老的乐器,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特点。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用以诱捕猎物。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当成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按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还有尖底瓶,这是当时比较先进的一种汲水工具。它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重心原理,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这也许是重心原理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应用了。另外还有陶甑,这是古代的蒸锅。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城市的变迁-西安


夏,鄠邑区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之属国。有扈氏国为西安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地名的由来。传说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启得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夏后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启与有扈氏作战之前,在甘宣誓,《尚书·甘誓》对此有记载,原文如下: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城市的变迁-西安


商代,崇国,其后有丰邑,都是商之属国。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国势强盛,四十余国诸侯尊西伯为王。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迁都于丰。武王伐纣时,誓师于丰。当时的丰京实际上已成为政治中心,但仍为商之属国。由于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国政权常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所以有的史书记载,商代鄠邑区的甘亭、甘盘也是商之属国。


城市的变迁-西安

西周


周文王灭崇(位于陕西关中)后,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今西安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载:“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丰镐是中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宽畅、宏伟的先河,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 ,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是周礼的诞生地。这是西安第一次建都。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城市的变迁-西安

春秋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周的诸侯国,秦襄公赵开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西安地区从此纳入秦国管辖,在今灞桥区建亳邑,又作荡杜、荡氏。


城市的变迁-西安

战国

战国时属秦,秦国都从泾阳至栎阳,最终迁至咸阳。西安地区属于秦国都咸阳属地,设有杜县和蓝县。


城市的变迁-西安

秦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置内史,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国之后,并没有立即迁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经营先王的宫殿。“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三辅黄图》)。但随时间的推移,首都咸阳人口急剧增加,渭北地区因受两河(泾水和渭水)的限制有了人满为患的感觉,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虑,在九年之后这才有了重新建设朝宫的举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九月葬于骊山。秦始皇去世时,阿房宫尚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秦二世胡亥将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陵填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时的阿房宫工程已停工了7个月。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帝国危在旦夕时。在当时天下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和战事危急的状态下,阿房宫工程即使不停工,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施工下去了。于是,秦朝统治集团内部在阿房宫是否继续修建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劝阻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触怒二世,三人被送交司法官署问罪处死。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将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 [16] 。二世既死,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直到秦帝国灭亡。阿房宫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附属建筑“阿城”等仍然存留了很长时间。阿房宫如建成,秦皇必然迁都,或至少移政治中心到阿房宫。然而至秦亡,阿房宫仍未建成,因此秦朝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咸阳,不在西安,秦朝难以称为西安建都的第二朝。


城市的变迁-西安

西汉


西汉,长安,属司隶部,京兆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 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筑城 墙。武帝时建桂宫、北宫、明光宫,并于城西外侧建建章宫,于城 西南扩充秦以来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广建离宫别馆。西汉200多年间,它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东西方“丝绸之路”的起点。面积约36平方公里,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人口达24万余,是当时世界著名大都市,西汉末年长安毁于战火。西汉是西安建都的第二朝。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改都城长安为“常安”。历史上称王莽为谋逆,篡汉,和张邦昌的伪楚,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溥仪的伪满洲一样都难称一朝。


城市的变迁-西安

东汉

东汉,建都洛阳,长安为西京。置长安县、杜陵县等,并属京兆尹。建武六年(30年)将奉明县(汉宣帝置,故城在长安县城北4公里)、渭城县(汉高帝置,故城在今咸阳市东)划归长安县。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强迫献帝迁都长安。东汉王朝短暂定都长安后,献帝被曹操迎至许昌,称为许都,长安在东汉也难称建都一朝。高陵县为左冯翊治所所在。


城市的变迁-西安

三国-魏

三国时,属魏,属雍州,京兆郡。长安,州、郡、县同治。


城市的变迁-西安

西晋

西晋置长安县,属雍州京兆郡。晋将长陵县(汉高帝置,新莽时曰长平,故城在今咸阳市东北20公里)、安陵县(汉惠帝置,莽时曰嘉平,故城在今咸阳市东)并入长安县。永嘉之乱,晋怀帝被刘聪俘虏。得到大臣拥戴,晋愍帝司马邺成为皇太子,承制行事。永嘉七年,得知晋怀帝遇害,司马邺即皇位于长安,年号建兴。联合幽州、并州、代国和段部鲜卑的军事力量,对抗前赵进攻。建兴四年(316年)八月,汉赵曜攻打长安。晋愍帝在食断粮绝的情况下,投降汉赵,受封怀平侯,历尽屈辱。西晋末年的短暂建都,也难称一朝。


城市的变迁-西安

北朝-魏

前赵建都长安属幽州京兆郡,前秦建都长安属司隶校尉京兆郡,后秦建都长安属司隶校尉京兆郡,虽为地方割据,但可称为一朝建都,为西安建都的三、四、五朝。魏署雍州,西魏建都长安,北周继承西魏仍建都长安,为西安建都的六、七朝。


城市的变迁-西安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为西安建都第八朝。


城市的变迁-西安

唐署京畿道,京兆府。唐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定为国都,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贞观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自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千米,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长安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为西安建都第九朝。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中央政权中心东移,主要在洛阳、开封之间。


城市的变迁-西安

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有长安县、万年县。宣和七年(1125年)撤万年县,置樊川县。长安、樊川两县都属永兴军路京兆府。


城市的变迁-西安

金置长安县、樊川县。皇统六年(1146年)废乾祐县(唐置安业县,曾改乾元县,后复乾祐县,故城在今镇安县北40公里)入樊川县。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撤樊川县,置咸宁县。泰和四年(1204年)并咸宁县入长安县,后复置咸宁县。长、咸两县属京兆路京兆府。


城市的变迁-西安

元属陕西行中书省。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城市的变迁-西安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属陕西布政司,西安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城市的变迁-西安

清属陕西省,西安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分长安县南部置宁陕厅,分咸宁县南部置孝义厅。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

西安常说十三朝古都,但真正建都并有效辖制的,数来数去也就九朝。相对来说十一朝说更为务实,但秦属于强抢咸阳。明清时咸阳隶属西安府,按照这样的行政划分,秦可算一朝,但以目前的行政划分,咸阳是独立的地级市,秦都咸阳是没有疑问的。至于王莽的新朝,相对而言,北京从来没说过自己是中华帝国的国都,所以确实难称一朝。历史的辉煌属于过去,至于是九朝,十一朝,还是十三朝,甚至还有加上短暂建都的十七朝,都不会改变西安西北中心城市的地位。而且不管是多少朝古都,都改变不了西安汉唐的辉煌,一个给了民族名字,一个代表中国立于世界之巅,西安,对于汉人,对于唐人,都是心中的白月光。立足历史展望未来,对于十几朝古都这个名字真的不该过于纠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西王   西安   京兆   阿房宫   兴城   秦国   蓝田   都城   安县   西安市   城市   长安   陕西   中国   一朝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