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长治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长治,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长治历史悠久,周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韩国在此首置上党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为其一,市区内留存有古上党郡署大门上党门和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中轴线长408米的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长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党为天下之脊,河朔之颈,捍屏河洛,失之则事去矣。长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于上可见一斑。


城市的变迁-长治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遗址,长治市已发现约100余处,密布全市境内各县区。典型遗址:壁头遗址在长治市区西北10公里处郊区小常乡壁头村西400米处的台地上。在该遗址的断崖处距地表2米深的地方,暴露有灰色泥质夹砂绳纹、篮纹陶片。后又采集到的器物残件有石铲、石斧、鼎足、鬲口沿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文化遗址。北石槽遗址位于长治市城区东关北石槽村东南150米处,从采集的标本分析,时代包括新石器文化早、中、晚期。有些陶器类型则具有二里头期(即夏文化期)特征。标本表明,当时长治市区一带种植、畜牧、制陶业等都有相当规模,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印证神农在上党活动的神话传说,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合室遗址在潞城市区北5公里的合室乡合室村东北台地上。在地表和断崖上多次发现多次灰坑,先后采集到早期人工磨光制造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等工具,同时还采集到生活用的陶壶、陶罐等残片。纹饰以绳纹、蓝纹、堆纹为主,兼有其他纹样。可辨器形有壶的口沿,罐的口沿、底部及盆的口沿等。经专家们多次调查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遗址。据古代史籍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山西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附近长治市百谷山神农庙、长子县神农泉、熨斗台炎帝庙、高平市炎帝陵等众多炎帝文化遗迹的历史渊源。潞这个字,至今仍在长治地区被广泛使用。


城市的变迁-长治

夏商时期为黎国,据说,黄帝涿鹿大战蚩尤,蚩尤麾下的九黎部落战败后就流落到了今天的长治地区,所建立的国家被称为黎国。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黎国在商纣时期,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由于黎国人口众多。所以,古人把 “黎”字作“众多”之义解。由于黎国势大。所以给西伯(周文王)以及西伯的儿子西伯发(周武王)蓄意伐纣的谋略形成极大威慑和心理障碍。他们会认为纵然克纣,也难以克黎。所以,借“黎侯不从王命”之机,采取了替纣伐黎的办法,对黎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诗·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杀戮之残可谓鸡犬不留。此后,黎人四方逃散,远走他乡。杀戮惨烈,导致黎国故都曾被称为刈陵县。刈:杀割也。陵:坟墓也,即被杀戮的坟墓。


城市的变迁-长治

西周


西周,武王分封诸侯,黎国旧地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据《元和姓纂》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帝尧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这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周文王封太史辛甲于长子,《汉书地理志》记有“长子,周史辛甲封邑。”


城市的变迁-长治

春秋


春秋,黎国迁都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 附近还有赤狄潞子国。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晋国灭了黎侯国,随即又复其国。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国攻灭了黎侯国。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将军荀林父灭了潞子国,又把逃在异乡的黎侯后裔请回来,重建了黎侯国,不久又为晋国所吞并。《左传》宣公十六年(前593年)和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春,分别有“晋人灭赤狄潞子国,留吁归晋,改称纯留”,“晋人执孙蒯于纯留”的记述,说明西周末期及春秋时期屯留为潞子国领地,称为留吁,归晋后又改称纯留。


城市的变迁-长治

战国


战国,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赵襄子曾筑城于甘水之北(今北关贵江沟),因城系赵襄子所筑,故名“襄垣”,因襄垣始属韩国,后归赵国,因而历史上有“古韩”之称。上党介于韩、赵、魏之间,又是华北平原在太行山脉的门户。秦国志在天下,欲并天下,必先攻克上党。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262年),秦王嬴稷派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计划拿下上党,打开东进通道。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不想降秦,转而投奔赵国,说上党人宁降仁义之赵,不降虎狼之秦。但在平阳君赵豹看来,冯亭这是在嫁祸于赵,赵国为了一郡与当时第一强国秦国对抗是非常危险的。不过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却贪上党之利,力劝赵王收降上党。秦国的左庶长王龁进攻上党,很快就拿了下来。大量上党人逃到赵国,接下来就是赵国与秦国的对峙。上党之战虽然不怎么出名,但接下来引发的赵秦之争却几乎是世人皆知,就是赵人心里永远不能抹平的伤痛——长平之战。上党(长治)是太原的南线门户,从南往北进攻的话,上党失陷,意味着太原门户洞开。没多久,秦军北上攻下太原。古人说:“秦并上党、太原,秦并天下已半矣!”


城市的变迁-长治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署长子县,属上党郡,郡治设在长子。


城市的变迁-长治

西汉


汉初,袭秦制。汉王刘邦元年,始置壶关县,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且在此置关,古名壶关。武帝时期置刺史治上党郡,属并州域,统辖潞城、壶关等十四县。


城市的变迁-长治

东汉

东汉沿用,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十八年(213年),上党郡入冀州。


城市的变迁-长治

三国-魏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郡治移至壶关。


城市的变迁-长治

西晋


西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年- 274年),涅县分为三县,即武乡县、镣阳县和涅县,始有武乡县之名。上党郡治移至潞县。


城市的变迁-长治

前秦


十六国,永兴元年(304年),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年),归后赵,析置武乡郡。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太元十一年(386年),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上党郡归之。


城市的变迁-长治

北魏


北魏延和二年(公元433年),武乡郡改为乡郡,武乡县改为乡县,属并州乡郡。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乡县县治迁至南亭川(今武乡故县村)。至北齐,将乡郡改为南垣州、丰州、戎州,北周时恢复乡郡。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528年)始置沁源县,县治在今沁源县城南一里许。同年,于沁源县置义宁郡,领团城、义宁、安泽、沁源等县。北齐,北周时,沿用不改。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分上党郡置潞州(是为潞州建置之始),上党郡属之。


城市的变迁-长治


隋废乡郡,乡县属上党郡;开皇三年(583年),上党郡废,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605年),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


城市的变迁-长治


唐武德年间(618-627年),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年),以玄宗历试尝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大历元年(766年),置昭义军。


城市的变迁-长治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年),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年),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年)因之。宋代,太平兴国初(976为元年),改昭义军为昭德军,后为潞州,太平兴国二年(977)于今沁县境置威胜军。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昭义军改为威胜军。崇宁三年(1104年),复为隆德府,后为昭德军。


城市的变迁-长治


金代(1115-1234年),潞州隶河东南路,天会六年(1128年),置潞南辽沁观察处,改威胜军为沁州,元光二年(1223)改义胜军。


城市的变迁-长治


元代(1206-1368年),潞州、沁州同属晋宁路,路治临汾。潞州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元太宗三年(1231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


城市的变迁-长治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析黎城县五里、潞城县十六里、壶关县十里共三十一里置平顺县(明世宗以“剿平逆贼,地方驯顺”之意赐名),属潞安府。沁州仍为直隶州。


城市的变迁-长治


清代(1616-1911年),沿用明制,仍分属沁州,潞安府。潞安府治长治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长治   武乡   隆德   晋国   炎帝   秦国   长治市   秦王   壶关   太原   山西   韩国   元年   后裔   遗址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