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河北省的开篇,天下第一庄,石家庄。石家庄旧称石门,建市极晚,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令直隶省建立“石家市”,以“石家庄为其区域”,实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又以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合并,取首尾各一字,更名为石门市。1947年11月12日,石门市解放,12月26日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1968年河北省会迁至石家庄市。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要枢纽之一,被誉为“南北通衢,燕晋咽喉”。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新石器时代


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冶河下游的东元村就有古人类生息。相传人类始祖伏羲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河北新市(新乐)、殁于河南淮阳。现新乐市区北2公里有历史文化遗迹伏羲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井陉境内测鱼、胡家滩、天长镇一带,已有人类原始居民聚居。中贾壁、田兴、米家沟、尚家湾、韩庄、郭苏、西沿兴、西荣村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在原始社会晚期,滹沱河两岸就已有人类活动。相传,陶唐时区别寰宇,北曰冀州,尧自唐(今定州北唐城村)赴平阳即帝位(前2357年),南行,因名南行唐。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春秋


夏禹时期,为冀州地。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在藁城区域劳动生息。周初分封诸侯,槐水流域建有軧国,封龙山南麓建在飞龙邑。“軧”与“泜”相通,即因处泜水(今槐河)流域而得名。軧国的都城在今元氏县西张村附近。軧国不见于文献,考古发现证明了軧国的存在。西周时河北中部为周王朝和戎狄征战的主要区域,周穆王东巡狩猎时,穿过太行山,看到“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名“井陉”。有山名赞,相传周穆王讨逆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为赞皇县得名之源。春秋时期,王室日衰,诸侯纷争,鲜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机南下攻。域内先后建有鲜虞国、鼓国、肥国。大约在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前后灭掉了軧国。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春秋时晋中军元帅、正卿栾书封地,置栾城之肇始。原鲜虞国境内另设棘蒲邑。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战国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卷土重来建立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在今平山县城北下三汲一带,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赵王始封公子元于元氏。另设石邑。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大部分属恒山郡,改东垣邑为东垣县为恒山郡治,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部分属巨鹿郡(郡治今巨鹿县)。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西汉


西汉属冀州刺史部,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元氏置县,为恒山郡治。汉文帝初,因文帝名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改秦时东垣县(县治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为真定县,并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真定国(都城在今东古城),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史记·孝武本纪》载:“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另有部分分属中山国,都卢奴(今定州市)。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东汉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三国-魏

三国时期,为魏地,属冀州。大部分属常山郡,郡治真定;南深泽属安平郡,安平郡治信都,为冀州州治;元氏县属赵国,都房子县,下曲阳属巨鹿郡,毋极属中山国。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西晋

西晋统一后,分别属冀州常山郡、中山国、巨鹿郡、赵国、博陵国。常山郡治所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真定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巨鹿郡析博陵国,南深泽属之,博陵国都安平县。中山国置新市县(今新乐市)。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北朝-魏


十六国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魏。北魏属定州,定州辖中山郡,郡治卢奴,同为州治;常山郡;巨鹿郡,郡治曲阳;赵郡,郡治平棘。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设殷州,治所广阿(今隆尧城东),赵郡归殷州所辖。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赵州名始于此,州治初在广阿,后移平棘。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隋代,分别属恒山郡(后改恒州,郡治真定,今正定镇)、赵郡(郡治平棘,今赵州镇)、信都郡(郡治今冀州市)、高阳郡(郡治今定州市)。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同年析蒲吾县置房山县(后改平山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唐属河北道,分属恒州,定州,赵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武德四年(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 安史之乱后(763-921),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三姓更迭。 兴元元年(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五代时期,属河北成德军节度使,域内有镇州(州治今正定镇)、赵州(州治今赵州镇)、定州(州治今定州市)、祁州(州治今无极镇)。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北宋时期,属河北西路,分属真定府,定州,赵州,祁州。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赵州州治平棘,定州州治安喜,祁州州治蒲阴。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金袭之,于天会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析井陉县置威州,改赵州为沃州。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元代,属中书省,真定路(路治今正定镇)、保定路(路治今保定市)、广平路(路治今永年县)等。祁州属保定路,撤祁州复设井陉县属广平路。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明代,属京师正定府(府治今正定镇)、保定府(府治今清苑县)。


城市的变迁-石家庄


清代,属直隶省真定府(府治今正定镇)、保定府(府治今清苑县)、赵州(州治今赵州镇)、定州(州治初属祁州,雍正十二年改今定州市)。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为正定。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2县;原辖安平等3县归属深州。升定州为直隶州,曲阳,深泽县属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属正定府,不辖县;原辖无极、藁城归正定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井陉   巨鹿   定州市   常山   正定   冀州   恒山   定州   定县   石家庄市   山国   藁城   石家庄   河北   元年   公元前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