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细读《三国志》之前的话

人们对于“三国”,都非常熟悉,一是因为有《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二是由于有电脑和网络上的“三国”类的游戏,三是由于从前曾有《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四是由于传统戏剧中有不少与“三国”有关的剧目,所以不论是老人、孩子还是中青年人,都因此而对“三国”的人物与故事非常熟悉。

但这样的“三国”,都是从《三国演义》这部古代小说中衍生出来的。而《三国演义》又是根据中国古代24史之一的《三国志》改编而成的章回体历史演义性的小说。既经小说家的改编,则与史书《三国志》有了相当大的不同。人们根据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三国”所了解的“三国”,实际上与史书《三国志》所说的“三国”有了相当大的差距。換句话说,只根据《三国演义》来了解“三国”,还不是真正的“三国”。而要了解真正的“三国”,就必须细读史书《三国志》。

以下分别简介《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及其不同。

《三国志》,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写成的一部史书,列为中国古代的24史之一,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陈寿撰写《三国志》时,魏与吴已有专门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陈寿撰写《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时,就参考了这一类的史书。而蜀国没有史官,故无人撰写《蜀书》,陈寿只能自己来写《蜀书》。此三书写成后,合称《三国志》。

陈寿本来是蜀国人,后来蜀被晋攻灭,他就成了晋朝人,所以说他是西晋时的史学家。陈寿写成的《魏书》《吴书》《蜀书》,本来是三书单独流传的,到北宋时才合为一书,成为前四史之一。

中国古代的史书撰成之后,一般都会有后来的学者为它们作注,不然书中的人物与相关事情,都会搞不清楚。《三国志》问世以后,也有非常著名的注,即南朝刘宋时的学者裴松之作的注。

裴松之,先在东晋做官,东晋灭亡后,又在南朝的刘宋朝廷里做官,他的儿子裴骃和曾孙裴子野都是古代有名的史学家。

《三国志》问世后,所记载的人物与史实不够翔实,所以南朝刘宋的文帝命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加以补充。为此,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共一百五十多种,引用各家著作的原文,最后完成的《三国志注》,字数约为《三国志》原文的三倍,大大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据后来的学者统计,裴松之的注引用的书有经部的22家,史部的142家,子部的23家,集部的23,共210家。由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史书注,与其他古代史书的注完全不同。但正是由于裴松之的详注,才使后人对于三国的历史及人物有了更为完整和详尽的了解。今天要读《三国志》,也必须参考裴松之的注。

《三国志》与《三国志注》,都是正规的历史书,而《三国演义》是根据正规的历史书编纂的历史小说,与《三国志》和《三国志注》完全不是同一类的书。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裴松之的注以及民间的三国故事传说写成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书问世后有多个版本流传,到明末清初,由毛宗岗加以改编,于是毛本《三国演义》成了《三国演义》流传最广的版本。

人们讲“三国”,一直热情不减,但大多数是据《三国演义》来讲的,而不是根据《三国志》来讲“三国”的。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三国志》来讲“三国”,比起只据《三国演义》来讲“三国”,是前进了一大步,但也没有充分挖掘《三国志》中的材料来讲“三国”的人物。此外,则有不少学者写了《曹操传》《诸葛亮传》等或细说“三国”一类的著作,仍然不能充分利用《三国志》的丰富史料来把“三国”的人物讲深讲透。这是人们讲“三国”的普遍不足,所以我要细读《三国志》的原文与裴松之注,把三国时的人物讲得更为生动具体,从而使人们对那段历史形成更为深入翔实的了解。

三国、《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三国、《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三国、《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三国、《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演义   章回体   蜀国   西晋   东晋   南朝   翔实   史学   小说家   史书   中国古代   原文   学者   人物   旅游   历史   裴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