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咸安宫、三通馆、实录馆等

咸安宫、尚衣监、三通馆、实录馆

武英殿西为咸安宫,宫殿前有宫门,咸安宫正殿开间五楹,两侧各一座配殿,为尚衣监、三通馆、文颖馆、实录馆所在地。咸安宫之西则为器皿库、咸安宫官学、蒙古官学所在地。

咸安宫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是为禁锢废太子允祁而建,期望他能安康复原。允祁为康熙第二子,于康熙十四年时立为太子,康熙亲自教他读书,又让大学士张英、李光师为太子之师,另让大学士熊赐履、江宁巡抚汤斌教他读书。但允祁长大后言谈举止与正常人大不相同,好像有狂颠之病,有鬼怪附身。于是废他不再为太子,先让允祁住在上驷院旁边的毡帷内,命皇四子(后来的雍正)与允禔看守。不久即让允祁住到咸安宫。后又一次立允祁为太子,但因他狂疾未愈,只好又一次废黜,禁锢在咸安宫。

尚衣监在咸安宫的西配殿内,为恭制皇上御服之处。西配殿中,后又设清字经馆,负责把佛经从蒙古文翻译成满文。佛经的本源在印度,西藏先用藏文译佛经的梵文,这叫唐古忒文字。元初即用唐古忒文字,后来仿照唐古忒文造了蒙古文字,而满文亦学蒙古而合成,故清字经馆即从蒙文译满文。清代称满文为清字,蒙文为蒙古字,藏文为唐古忒字,所以叫做清字经,即满文佛经之意。

三通馆,在武英殿之西与咸安宫之东的夹道内。所谓三通,是指《文献通考》、《通典》、《通志》。此三通,为中国古代专门记录有关典章制度的通贯性大型史书,成书于唐、宋两朝,清代设三通馆,是为编纂续《三通》和清《三通》,这样合起来即为九通,就把整个古代都拉通了。是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清代参与编纂三通的,多有当时的著名学者,如孙星衍、钱大昕等,《清通志》即钱大昕亲手编定的。三通馆最初在宣武门内,乾隆三十二年始迁到宫内。

实录馆,在咸安官后殿,专门编纂各朝皇帝的《实录》,兼编历朝皇帝的《圣训》。《实录》编成后,照例不发刊,其稿本全部焚毁于蕉园之中,正本则抄录誊正,在内阁大库等处贮存。《实录》是经编修官员将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诏令及大臣奏议酌录编次,以叙述体按年月编成。《圣训》则是就《实录》中采取皇帝的德行、功劳及言论编辑成书。《实录》虽不发刊成书,而《圣训》则成书后即付印。

实录馆不仅编纂《实录》,而且编辑其他书,如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编辑的《筹办夷务始末》,专门记载清朝廷与外国打交道的事务,编成后即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料书,至今仍为研究近代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清代每朝《实录》编成,皆抄正四份,其中两份为大红绫封面本,一份收藏于奉天盛京皇宫,一份收藏于北京皇史宬。两份为小红绫封面本,一份藏于乾清宫内,一份藏于内阁大库内。除了《德宗(光绪)实录》仅用汉文抄正外,其余各朝皇帝的实录都是汉文之后再抄满文、蒙文各一份。

文颖馆,在尚衣监殿后,负责编纂《皇清文颖》。阮元曾在文颖馆供职,于古书中发现唐以前所绘汉晋洛阳宫城图,殊堪宝贵,有了这几图,则读汉晋魏时史书时对南北朝后宫城殿观不必妄自臆测了。据缪荃孙云,此几图是从元代的《河南志》中摹出的。

故宫的咸安宫、三通馆、实录馆等

故宫的咸安宫、三通馆、实录馆等

故宫的咸安宫、三通馆、实录馆等

故宫的咸安宫、三通馆、实录馆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藏文   实录   故宫   满文   配殿   通志   蒙古   大学士   宫内   成书   汉文   佛经   清代   太子   康熙   皇帝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