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低估”的金融股,散户值得拥有吗?


干货:“低估”的金融股,散户值得拥有吗?


算上上周五的起跑架势,金融股已经表演了两天,以中国人寿的连板最为刷三观。

每次金融股异动,大家都很不安。一来,眼下很郁闷,也就是俗话说的“只赚指数不赚钱”。二来,后市很不确定,既有可能是“金融搭台,科技唱戏”的欣欣盛世,也有可能是昙花一现或者蓝筹吸血,让人无所适从。

归类的话,后市演变有3条路线。我们简单看看每条路线的可能性:

路线1:金融搭台,科技唱戏

这条路线最大的支撑逻辑是周末《证券时报》上易先生关于“我国从未如此需要资本市场”的讲话。

这段讲话传递出很正面的消息,但是被不少人过度解读成“我国需要一轮牛市”。如果这种解读成立,那么后市就是“金融搭台,科技唱戏”,是股民们最期盼的美好剧情。


干货:“低估”的金融股,散户值得拥有吗?


为什么说是过度解读呢?“我国需要一轮牛市”本身没有毛病,也有很好的支撑依据,但是易先生恐怕并不是暗示这层意思。客观细看讲话内容就会发现,指的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加速,例如蓝筹T+0。

上一次可类比的是2018年底的“股市春天”事件,决策层喊话后,金融马上搭台,科技唱了整整一季度的戏。仔细对比一下:

2018年底是现任决策层喊话,而且是明指,没有暗喻,还有货币宽松政策的配合。这次是上一任决策层讲话,需要过度解读才有的暗喻,也没有货币宽松政策的配合(今天的MLF加码续作还不算宽松政策,只能算是调节近一个月市场对流动性过度悲观的情绪)。显然,这次跟2018年底不是同一回事。所以,路线1的可能性很低

路线2:金融与蓝筹的局部牛市

所谓“高低切换”,就是机构抱团把一部分板块吹上天后,突然发起战略大转移,跑去抄底和推动一些低估值板块。

这种操作逻辑是很正常的,难就难在一般投资者无法判断机构什么时候发起战略转移、转移到哪些低估值板块。毕竟那些板块不是最近才低估值的,前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低估值。而且低估值的板块很多,机构战略转移的目标只是其中一部分。


干货:“低估”的金融股,散户值得拥有吗?


先说时机:机构一起战略转移是需要契机的,而不是私底下商量好。例如货币宽松力度下降,又例如财报季,这些都是“高低切换”的契机。眼下既是宽松力度下降的周期,也是蓝筹扎堆发布半年报的窗口期,正好是“高低切换”的好契机。

再说板块:除了低估之外,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业绩。机构最喜欢的业绩有两种:一种是“一直都很好”的稳定增长业绩,一种是“原来还挺强”的疫后报复性增长业绩。例如金融、房地产、家电等,集中在蓝筹。所以,路线2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路线3:昙花一现

看今天三个金融板块的领涨股不难发现,都是支点型的个股。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地球。在金融板块里,不同时期都有一些支点型的个股,这些个股一般盘子很小,却能作为风向标,翘起整个板块的情绪,从而翘起上证指数。银行股里的成都银行、券商股里的哈高科就是近期的支点。保险比较特别,近期的风向标是突然流行起来的头部估值修复中国人寿


干货:“低估”的金融股,散户值得拥有吗?


靠支点翘起的金融行情,通常是因为政治任务。易先生周末刚讲话,机构也是有必要响应一下的。

另外,周末券商研报都在讲低估值,甚至很多就是直接吹金融板块。要知道,一般散户都不会主动去碰金融股的,即使金融股短期出现很好的赚钱效应。那券商集体吹金融股为了啥?为了煽动散户去追高呗。

所以,路线3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金融股走一波短线,还可能带起一些蓝筹,但只是昙花一现。

“低估”的金融股,散户值得拥有吗?

纵观3条可能的路线,科技股固然是不可取的,只有在可能性很小的路线1有机会。金融股似乎是一个高胜率的选择:无论发生路线1还是路线2,金融股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回顾2019年第一季度,虽然是全面牛市,而且科技涨幅最大,但是券商行情也还是壮观的。

再说,在券商研报的密集洗脑之下,不少投资者开始认同金融板块“低估”的大逻辑,觉得即使发生路线3,即使拿不了“大空间”,毕竟“低估”啊,安全边际高,损失也不会太大。

问题是,金融股是不是真的“低估”呢?价值君介绍一下三大金融股的估值:

券商股由于业绩波动剧烈,所以PE(市盈率)估值不可取,只能用PB(市净率)估值,一般都是1.5~3倍PB的区间。但是并不等于1.5倍PB就是安全边际,3倍PB就是高估的天花板;也不是PB越低越能涨。

PB还趴在低位的天风证券、国盛金控就一直都很弱;PB刷了3年新高的中信证券、招商证券,资金依然热情高涨去推;中信建投的PB超过9倍,还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哈高科就更离谱……


干货:“低估”的金融股,散户值得拥有吗?


保险股有自己的特殊估值标准,是基于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的PEV估值法。中国人寿7月初暴涨、今天连板,根本的逻辑就是他拥有国内最高的“内含价值”,所以市值理应高于中国平安

但是“内含价值”这一项数据,是每一家保险公司用自己的精算体系算出来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要等到财报季才公布。对于机构来说,可以根据每个月银保监会公布的保费收入来估算每家保险股的“内含价值”,有偏差但不大。但是对于散户来说,基本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跟踪券商研报,券商说“低估”,就是“低估”。

相对靠谱的就剩银行股了。银行股也是PB估值,一般是0.7~1.5倍PB的区间。之所以PB可以低于1倍,是因为考虑到银行有一部分不良资产。

有趣的是,六大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低,城商行和地方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六大行的正常PB理应比较高才是,但事实恰好相反。现在工商银行的PB就趴在0.7倍的地板上,即便这样,试问又有几个散户舍得去买工商银行呢?

数“高胜算”板块,还在蓝筹

无论哪种路线,低估、有业绩支撑的蓝筹都是收益大于风险,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胜算”板块:路线1是全面牛市,路线2是金融与蓝筹齐飞,蓝筹都是有机会的。路线3是金融昙花一现,股市朝原路线继续运行,低估的绩优蓝筹本身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即使上涨空间暂时被压制,持股过程也没有心态压力,很容易熬出头。

还有一点很重要,下周一就是创业板放开20%涨跌停板的节点,虽然有新的增量资金会进去试错、寻找新的赚钱模式,但是体量更大的老资金会倾向于出来避险,整体流动性会从创业板流向主板和中小板。

在决策层不断强调创新和新产业的今天,“蓝筹”已不仅是以往的传统蓝筹,科技领域也有稳扎稳打、前景确定的蓝筹。


干货:“低估”的金融股,散户值得拥有吗?


拥有业绩支撑、相对低估的蓝筹,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科技领域里都有。最典型的有传统蓝筹里的竣工后周期产业(家具、家电),科技蓝筹里的计算机产业(云计算、信创、网络安全)。

如果喜欢价值君的内容分享,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有见解或疑问的小伙伴,欢迎评论或私信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散户   金融股   干货   决策层   科技   昙花   支点   券商   牛市   宽松   板块   业绩   路线   机构   银行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