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金融知识(第1期):高风险高收益,是个伪命题


硬核金融知识(第1期):高风险高收益,是个伪命题


9月初的时候,价值君就做过预判,相比前面任何一个月份,9月份都更不乐观。不但机会少,而且很扭曲。这种月份,每天留在市场里搏杀的性价比很低,反而正好用来学习。不但不会错过投资机会,而且是跟一般投资者拉开距离的好时机。

从今天开始,价值君争取每周做一个专题,分享个人投资者最需要的一些关键金融知识。价值君尽量用人话去讲,但是毕竟是理论知识,所以难免还有一些晦涩的地方,欢迎小伙伴们提问交流。(伸手党请绕道,因为你们需要的只是股票代码、是“老师”在群中高呼的“全仓买入某股票”,而不是有点烧脑的硬核知识)

这一代投资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些硬核的金融知识

金融对外开放、上证综指改编、创业板注册制……资本市场改革的脚步越来越快,残酷的“去散户化”脚步也越来越快。不管是直接炒股,还是通过各类ETF或者基金参与股市的投资者,只要是还希望通过股市获得投资收益的,都需要比一般股民至少高出一个层次的生存能力。

高层次的生存能力,集中体现在知识体系。个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是机构,机构的优势除了强大的消息渠道和数据处理能力,最主要的就是专业的金融知识体系。如果个人投资者对金融知识一窍不通,那么只有被机构吊打的份儿。

如果掌握一些关键的金融知识,而且活用起来,那么即使与机构之间还有距离,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能力圈,在这个能力圈里可以获得高于市场平均的收益。由于不需要系统学习整个金融理论,所以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性价比很高。

什么是高收益品种?从β讲起

我们经常看到券商研报里提到β,或者译音“贝塔”,这在行业内是一个常用的术语,所以券商研报都不会解释,都是顺手拈来,完全不考虑一般投资者的感受。

一般人见到数学模型就会头痛,特别是像β这种希腊字母,一看到就没有勇气了解下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从业者也是正常人,既然只是基础术语,那就没什么高不可攀的。只要稍微逼自己专注几分钟,把它看懂了,也就那么一回事。

β来自于金融学里的资产定价模型,这个模型原本是用来计算债券的期望收益率,后来又引申到股票资产的定价。以个股的定价模型为例,就是这么个样子:

硬核金融知识(第1期):高风险高收益,是个伪命题


无风险收益率就是无需承受任何投资风险,就能获得的收益率。例如现在的银行存款产品,年收益是4%左右,这个就是无风险收益率。一年内用不到的钱,如果放在定期存款或者活期之类,反正年收益率低于4%的话,就是对钱的一种糟蹋。

换句话说,但凡需要承受风险的投资,预期的收益率一定是高于无风险收益率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行业出利好消息之后,行业内一些个股涨得特别亢奋,一些个股涨得特别淡定;利空打击的时候,同一个行业的个股,也是有些跌得多,有些跌得少。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β不同。

上面这个模型的结构很简单,无风险收益率在一个时期里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同一个行业的个股,行业预期收益率是一样的。所以β越高的个股,当行业预期收益率上升时(利好),个股预期收益率的增幅就越大,股价也涨得越亢奋。

反过来,利空使行业预期收益率下降时,β越高的个股,就跌得越凶。所以我们平时说高风险高收益的个股,实际上就是高β的个股。

更多时候,机构喜欢用这个模型来定价行业的预期收益率。模型的样子是一样的,只需要把参照物换成Wind的全A的预期收益率

硬核金融知识(第1期):高风险高收益,是个伪命题


科技行业的β远高于传统行业,所以但凡出现宏观的利好或者利空时,科技行业的波动总是比传统行业夸张。

举个栗子,假设无风险收益率是4%,科技行业的β是3,家电行业的β是1,全A预期收益率是10%。那么科技行业的预期收益率就是22%,家电行业的预期收益率就是10%。

假设突然出一个减税降费政策,拓宽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市场对全A的预期收益率一下子上升到15%。这时候,科技行业的预期收益率就变成37%,家电行业的预期收益率变成15%。

显然,同一个利好,科技行业的预期收益率增幅远高于家电行业,所以科技股的涨幅也远高于家电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资产定价模型原本是用来定价债券的,引申到股市其实不完全合适,有些问题是讲不通的。我们定性去看待就好,不能太较真。

高收益,一定就是高风险吗?

上面的例子如果反过来,假设突然出一个加税的政策,那么高β的科技股就会比家电行业跌得惨,这就是高β的风险所在。从这层意义来说,高收益是伴随高风险的。

但是,在机构眼中并不是这样,反而是一个可以好好利用的规律。正因为个人投资者存在这种认知盲区,机构一直都能从个人投资者手中赚取超额收益。

在货币扩张的阶段,也就是流动性不断增加的周期(例如2019年一季度、2020上半年),钱加速流入股市,就会造成普涨的格局。这种格局下,大部分个股都是上涨的,很多风险都会被掩盖起来。既然都能涨,机构肯定倾向于买入潜在涨幅更大的高β股票,机构的这种一致行为,也更进一步把风险掩盖起来。所以在货币扩张阶段,高β股票是高收益、低风险

在货币紧缩的阶段,也就是流动性不断收紧的周期(例如2018年、2019年第二季度),钱不断流出股市,普跌格局。机构都倾向于先卖掉潜在跌幅更大的高β股票,这样行为也会催化业绩爆雷事件,使业绩不硬的高β股票跌得更惨。所以在货币紧缩阶段,高β股票是低收益、高风险

只有在货币中性的阶段,风险随机爆发,高β股票才是高收益、高风险。

三种背景下,只有一种是高收益伴随高风险。所以说,高风险高收益,是个伪命题,是一般投资者的盲区

在货币扩张期的前半段,个人投资者不敢买高β股票,机构可以舒舒服服在低位建仓。当个人投资者意识到“财富机会”来临的时候,货币扩张期都快结束了。在货币收缩的初期,机构也是先知先觉卖掉高β的烫手山芋。这就是机构高度重视货币政策的原因,及时读懂货币政策,是很值钱的。

货币政策不难读懂,个人投资者只要看看研报就可以把握。这方面个人投资者不应该被机构拉开距离的。但事实上,很多不差钱的个人投资者就是懒得去看。也正因为这样,为机构和愿意花功夫的投资者提供了超额收益的空间。

有些赛道,为什么就可以无视货币周期?

即使在熊市阶段,也不是所有股票都下跌,总有些股票能“一枝独秀”。以往,大多是没有业绩、没有强逻辑支撑的短线风口;后来庄家逐渐被游资消灭,游资逐渐向公募屈服,近几年形成公募+外资主导的格局,行业逻辑成为特别重要的因素。

于是,有些赛道就表现得无视货币周期:货币收缩期,他们特别抗跌,甚至逆势上涨;货币扩张期,他们涨得特别凶猛。而且这些赛道多数都是处于景气周期的赛道,不像以前的三无风口。(不过最近一片混乱之下有所倒退,竟然有点回到以往炒垃圾的状态,不过这种混乱格局不会存在很久)

其实并不是这些赛道无视货币周期,毕竟顺势上涨还是比逆势上涨的时候更凶猛,而且主升浪启动,更多都集中在货币扩张期。之所以在货币紧缩周期能逆势上涨,是因为景气周期因子足够大,比货币周期因子还要大。

特别在不是太过紧缩的背景下,基金为了抢排名、促销售,他们有足够的盈利动机,去推动局部牛市。而局部牛市逻辑最强的选项,就是那些高景气的赛道。那些预期收益率很高、确定性也很高的高景气赛道,可以获得特别高的估值。

现阶段的投资策略

虽然高风险高收益的情况只有三分之一,但很不巧,目前正处于这个三分之一的阶段。自从7月份货币边际收紧以来,真正的货币中性格局正式形成:市场一跌,央行就释放短期流动性;市场一涨,马上就把流动性收回去。恨不得让股市横着走的节奏。

这种货币中性体现的是应对美国各种挑衅的谨慎,所以实质性的货币中性预计会延续到年底,具体来说有两个节点:

一个是11月初的美国大选,如果拜登上台,中美格局就有很多缓和的空间,哪怕只是中期缓和,对股市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契机,也是货币政策转变的一个理想节点;另一个是明年1月初,以应对“钱荒”为契机的货币宽松,类似今年元旦的全面降准。

那么,在未来至少两个月里,我们就有必要针对货币中性做投资计划。这个阶段我们不能像货币扩张期那样一味配置高β股票或者行业,也不能像货币紧缩期那样倾向低β的价值股。有两条路线:

1、配置高景气赛道。无论在什么时期,高景气赛道都是最优选择,在局部牛市的时候还特别香。目前机构资金一致承认的高景气赛道有新能源车、TWS耳机、半导体设备、5G应用、军工上游这五条。

至于景气周期具体怎么判断,例如景气周期是怎么来的?哪条景气赛道的空间最大?兑现速度更快?景气周期能持续多久?这些知识留在后面的专题讲。

2、在绩优行业中间做波段。绩优行业主要集中在消费科技两大块,既然在货币中性的背景下,哪一方都没有绝对占优,而且股市倾向于震荡,那么就存在波段操作的获利机会:

当绩优消费股充分回调的时候,或者绩优科技股严重超跌的时候,都是很好的波段机会。当然,在科技战的背景下,要注意避开那些风口浪尖的股票。

第1期的分享暂时就到这里,讲得不清楚的地方,欢迎留言探讨。如果特别希望学习哪些知识,也欢迎给价值君留言,后面的专题尽可能会加入小伙伴们最希望学习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收益   知识   赛道   景气   收益率   命题   个股   货币   格局   周期   投资者   股市   阶段   机构   股票   金融   行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