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那么低?

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那么低?

来源 | 小丫投资笔记

PART01

我最早接触“心理学”这个名词,是在高中的时候。和新同桌聊天,他提到了“佛洛依德”和《梦的解析》,当时觉得特别新鲜。

十多年前,一个贫困的小县城,能获取图书的渠道特别有限:县城里门面不大的老新华书店,还有学校里只有一间教室大的简易图书室。借书都得通过防盗铁门的小窗进行。不能进图书室自由翻阅,想借什么书就先翻那本薄薄的用A4纸打印装订起来的破旧书单,翻不了多久就能把书单上的非工具类书都翻完,然后借无可借。

一直到我读大学,对心理学的印象才多了阿德勒、荣格这些人的名字,而不只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直偏向“宿命论”,他认为人是受非理性的本能冲动驱使的,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变成了人的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阿德勒则认为,人从遗传和早期经验中获得的只是一些“砖块”,影响人的成长的除了遗传,还有环境和创造能力。人是有意识的个体,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参与决定自己的命运。

和弗洛伊德相比,阿德勒显然更倡导“发生什么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在审视生活,而仅仅是在回忆,并从回忆中感到不自由、不快乐。人际关系、收入水平、家庭责任还有匆匆而逝的岁月时间,都让人觉得人生不易,诸多烦扰。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就试图帮助人们从“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将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回给我们自己,去重获心灵和人生的自由。这是一种可以给予人们奋发向上、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关于阿德勒,我曾在【周末读书】和大家分享过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阿德勒的作品。对生性敏感又自卑的人来说,《自卑与超越》确实是一剂自助疗愈的良方,可以帮助我们阻断“自卑情结”,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也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心理学书籍。

这本书采用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将原本高深难懂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结合贴近生活的例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道来,带我们一步步走进阿德勒的心理学世界。如果你想选一本入门级的心理学读物,我推荐你读这本。

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那么低?

PART02

我们之所以不幸

是因为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出身寒门”、“阶层固化”、“遇人不淑”......在面对各种挫折时,我们太容易自怨自艾了,甚至抱怨这个世界太不公平。

我们有时会把原因推给父母,因为他们让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有时又希望自己能成为另一个人,因为他们出身良好,幸福美满。当然,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在整个情绪起伏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这个问题。

但是,阿德勒认为“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

“那只是过去的经验,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认为我们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由过去事情决定,而且根本没法改变。现在的状态与过去没有关系,要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也许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许你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但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不做改变比较轻松。一方面,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的状态。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是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小丫曾经分享过两本与我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有关的书,一本是《自私的父母》,一本是上周刚刚分享过的《原生家庭》。

这两本书,详细分析了父母的各种“有毒”行为,对子女的性格将造成何种严重影响。但控诉“有毒”父母并不是作者的目的,我们在读这两本书时都能发现,除了希望父母找到正确养育子女的方法,作者同样传授给了具体对策,希望我们能有挣脱的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种观点,其实和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类似。

PART03

我们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通过第二小节的内容,我们明白“之所以不幸”其实并不是因为“过往的经历”或“心理创伤”,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获得幸福的勇气”。那么,想要获得幸福,问题就自然的转到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上来。

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有一位年轻人,虽然总是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这位年轻人的心情,小丫觉得大家都应该非常了解。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是假使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也许会有所成长,或许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所谓改变生活方式就是这样,不去做就不会有所发展。

“应该去做”——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课题,但却不断的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这种生活方式何其复杂又痛苦!

无论过去的经历和环境有多糟糕,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全然取决于自己,不选择改变,便会继续不幸下去。

虽然这听起来,好似把一切罪过都定在了“自己”身上,但阿德勒的“目的论”并非为了给“个人定罪”,而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我们的人生,取决于每一个当下。

所以,你做好了“改变生活方式”的准备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弗洛伊德   目的   图书室   生活方式   自卑   心理学   出身   幸福感   不幸   勇气   父母   原因   环境   幸福   人生   作品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