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北方农村过年走亲戚带什么礼品?40岁以下的人没见过


50多年前,北方农村过年走亲戚带什么礼品?40岁以下的人没见过

我老家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黄河岸边。50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老家农村过年走亲戚都带什么礼品呢?说出来现在道的年轻人一定不相信。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家农村把过年走亲戚叫“出门”。那时候,过年走亲戚的时间和现在基本一样,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以前结束,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不能再“出门”走亲戚了。老家有一句俗话,“过了十五没说滴,撅起屁股犁花地”,花地指播种棉花的耕地。也即过了正月十五农民就要开始春耕忙农活了,所以不能再“出门”走亲戚了。

那时候,农村六大舅七大姨八大姑特别多,要走的亲戚自然也特别多,一般家庭都要从农历正月初二到初六才能走完,亲戚多的家可能要到正月十几才能结束。

走亲戚先去谁家后去谁家也是有讲究的,顺序按血缘关系远近安排,先是女方的娘家、舅舅家、姨姨家,然后是男方的姑、伯、叔家,最后是表及远房亲戚。当然,也有灵活性,如果舅舅、姨姨、姑姑家的村里,正好有其它亲戚,那就会一次把这个村里的亲戚走完。所以,虽说按远近顺序,但实际上是按近亲所住村子的顺序。

50多年前,北方农村过年走亲戚带什么礼品?40岁以下的人没见过

现在过年走亲戚大都是开着小车、至少是骑着摩托车,载着从超市购买的包装精美的各种肉类、酒类、蛋类、奶类、点心、水果、饮料等礼品风光而去。而那时过年走亲戚,全靠两条腿,好点的骑马、赶驴。所带礼品也非常简单,白面馍馍。馍馍有大小两种,都是圆形。大的有一斤到一斤半左右,当顶有一个卷着油辣子的旋窝,所以也叫“油窝窝”,小的和家里吃的馍馍一样,大约四两到半斤左右。

走亲戚所带馍馍的大小数量也有讲究,重要亲戚,比如姥姥、舅舅、姑姑、姨姨家的“油窝窝”是最大的,一个大“油窝窝”配三个小馍;伯、叔家一个大“油窝窝”配两个小馍,其它表亲家每家三个小馍就可以了,家境好点的去重要亲戚家再带一点糕点之类的礼品。

那时,“出门”带礼品不用篮子不用提包也不用箱子,而是用包袱,就是平时包衣服的包袱,将所带“油窝窝”和小馍都包进包袱里,挎在肩上或用一根棍子挑着。如果有两个包袱,就拿根棍子担着。

由于要走的亲戚比较多,所以,在每个亲戚家停留时间都不长,吃一顿饭就走,如果一个村有几家亲戚,只在一个近亲家吃饭就行了。从亲戚家走的时候,亲戚要从你带的礼品中拿出两个小馍给你,这叫“回礼”,所以,如果要去的村里有两三家亲戚,小馍就会计算着带,不必带那么多白费力气了。

50多年前,北方农村过年走亲戚带什么礼品?40岁以下的人没见过

过年期间,还有一位特殊的“出门”者,就是年前刚结婚的新媳妇。新媳妇到双方亲戚家“出门”所带的礼品和其他亲戚一样,只是在亲戚家走的时候,各家亲戚要准备一只新碗和红色新筷子送给新婚小夫妻,意为恭贺他们建立了小家庭。新筷子要放在碗上用红布包起来,意为吉祥如意。如今,这种风俗已经没有了,新媳妇过年去亲戚家“出门”,各家亲戚直接发红包就得了。

时间在消去,岁月在流逝,历史在前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特征,农村一些传统风俗在岁月的流逝中离我们远去了,但新的风俗也走进和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回忆过去,心藏美好,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关注农村风貌,分享农村故事,我是西门白甫话三农,下篇文章继续为大家分享六七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生活图景。谢谢您的关注,期待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亲戚   农村   礼品   馍馍   棍子   窝窝   远近   风貌   村里   风俗   包袱   媳妇   老家   顺序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