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家长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敏感期”


6岁前,家长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敏感期”

感统科普——【敏感期】

儿童的敏感期,最早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孩子出生之后到6岁,身体会出现一连串的成长敏感期现象,以提供内在感觉统合发展的需求,完善自身的各项能力。


6岁之前才是人类生命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时期,6岁之前的敏感期表现将影响到6岁之后,甚至是影响个人一辈子的能力、习惯与心理情感。


身体因为内在神经系统发展需求,要借由外在感觉器官的感觉刺激输入,才能促成内在神神经网络的连结,形成大脑某种功能或者身体某种行为能力。这里指的内在需求就是感觉统合的发展,外在感觉刺激的输入即是成长敏感期的行为表现。


敏感期的出现时间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如果各敏感期出现得比一般观察统计的时间早或晚3个月都属正常范围;如果再早或再晚1个月以上,那么,家长就要特别留意孩子的整体发展是否有某种条件的不足或过量。


感觉刺激太少会让孩子的身体“痴长”,因为没有感觉刺激,脑神经网络就不会产生连结,即使孩子身上一个细胞都不少,但是,这些欠缺连结的细胞对孩子的能力没有一点作用。


除了在孩子各个敏感期出现时,主动提供安全、丰富的环境刺激之外,如果家长还能应用“鹰架理论”协助孩子发展所谓的“潜在发展区”,那么,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会在其各个基础条件建立好之后,提前发生。也就是说:充分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式引导孩子发展身体智能,孩子的各项能力有可能会超龄发展。


细分之下,敏感期有近百个之多,但是,家长只需要记住一个观察与对待的原则:当孩子在某个时期重复出现某种行为时,该时期就是该行为的敏感期。此时,家长要做的事就是:主动提供安全丰富的环境,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随着足量针对性感统训练的进行而让孩子不断成长进步下,许多孩子会出现敏感期重现现象。可能包括口腔敏感期、抓握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爬行敏感期、人际交往敏感期、手部敏感期、粗动作发展敏感期,、视觉追踪敏感期、听觉敏感期、五指分化敏感期、注意细小事物敏感期等等零到三岁前应该出现而未出现或未满足的敏感期。


敏感期的出现可遇不可求,家人必须在保证安全条件、不干扰他人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他尽情发挥,尽量满足孩子敏感期的探索。每过度好一个敏感期,意味着大脑又连结了一片新网络,孩子身上又具备了一种新能力。


一旦错过了孩子的敏感期,他就会永远地失去那种超越自我的机会,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将是非常遗憾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敏感   家长   孩子   外在   大脑   细胞   主动   时期   身上   身体   条件   需求   关键   能力   感觉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